四、诗词韵律常识

何谓诗词格律

格律,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所谓诗词格律,是指一系列独有的,在创作时必须遵守的格式、音律等方面的准则。古代诗词在格律上都有严格的要求。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对偶)、字数。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格律原本来自乐谱,在音乐散佚后,经研究者总结歌的共同规律,便形成了诗词格律。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何谓“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是古代汉语的四声。古代汉语中共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而现代汉语则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因此,从古代到现代语音变化可概括为八个字:“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入声合入到平、上、去三声中)。现在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入声(有些方言里还保留部分入声)。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如果以现代汉语来看,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属于仄声,入声也属于仄声。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中的一些字,虽然在今天看来属于平声,但是如果它们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入声转化而来的,那么在古代就应该归入仄声,而非平声。

何谓“押韵”

押韵,又称为“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讲押韵,必须弄清三个概念:

阅读 ‧ 电子书库

韵,包括韵母和韵部。韵是就韵腹、韵尾和声调而言,它不管韵头。

韵母是就韵头、韵腹、韵尾而说的,它不管声调。

韵部是就韵腹、韵尾而说的,它不管韵头和声调。

押韵是增强诗歌节奏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押韵特别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其中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何谓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风。一般来说,在中国唐朝之前的诗,往往都称为古体诗,唐朝之后,就称为近体诗,其区别在于: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就格律而言,是一种比较宽泛的诗体。还有相当一部分唐朝或之后的诗作故意依古体而不依今体,也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表现形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多种。乐府通常也归类为古体诗。

目前,最广为人知的古体诗多为五言诗或七言诗,代表作有《古诗十九首》、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琵琶行》等。四言诗有曹操的《短歌行》。杂言诗有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等。

何谓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要求遵循一定的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近体诗兴起于唐代,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

近体诗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和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两类。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如下特点: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何谓四言诗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通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为主。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

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是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就是四言诗。

春秋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三国时期的曹操,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许多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至今仍为人们吟诵不绝。

何谓五言诗

五言诗,是指每句由五个字构成诗篇的一种诗体。大约起源于西汉,而在东汉末年趋于成熟。五言诗虽然只是增加了一个字,但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给诗句的变化提供了更多余地,从而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历史上的诗作总量,以五言诗为最多。唐人写有大量的五言古风及五言律绝,如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作品。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何谓七言诗

七言诗,是指全诗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不过,汉、魏之际七言诗极少,在南北朝时期至隋渐有发展,直到唐代,才真正繁盛起来,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又一种主要形式。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以后汤惠休、鲍照都有七言作品。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不仅在诗歌内容上有很大扩展,同时还把原来七言诗的句句用韵变为隔句用韵和可以换韵,为七言体的发展开出了新路。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何谓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明代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中,将分类编排的旧本改为按调编排的新本,将词重新分为长调、中调、小令三类: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词虽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句数以及平仄也是有一定的格律要求的。

何谓词牌

词牌,又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者按词制调,或者依调填词,曲调就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来定。宋代以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在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一些词牌,除了正名之外,还标有异名,或同名异调。

阅读 ‧ 电子书库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但是词则总共有两千多种格式。词的这些格式可称为词谱。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如下三种情况:首先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其次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念奴娇》 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还有本来就是词的题目。《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咏抛球,等等。这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在词牌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其实,词牌就是词谱的代号,即填词时应遵循的字数及其平仄的规律。

何谓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诗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后来许多人模仿它作诗,所有这类诗被统称为“楚辞”。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录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其中《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历史资料和神话传说,学术参考价值很高。

何谓骚体

先秦文学中的骚体是韵文体裁的一种,得名于屈原的作品《离骚》。由于后人常以“骚”来概括《楚辞》,所以“骚体”亦可称为“楚辞体”。由于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大人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等作品与《离骚》体裁相类,所以这些赋文亦被称之为“骚体赋”。这样,“骚体”又包括了与《离骚》形式相近的一些赋。

阅读 ‧ 电子书库

骚体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抒情韵文,以《离骚》为代表,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语助词。另外,过去有人总结过,“骚”调以虚字为句腰,腰上一字与句末一字平仄相异为谐调,平仄相同为拗调;《九歌》以“兮”字为句腰,句调谐拗亦同。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汉以后署名蔡琰的骚体《悲愤诗》后半部分,韩愈的《复志赋》,柳宗元的《惩咎赋》《闵生赋》等均可归入骚体类。

骚体主要代表人物:屈原、宋玉、蔡琰。代表作品有《九歌》《离骚》等。

较之屈原以前的诗歌形式,骚体诗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言、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这是对四言体的重大突破。

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放纵自己的思绪,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有发端,有展开,也有回环照应,脉络又是极其分明的。

三是体制上的扩展。屈原以前的诗歌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而他的《离骚》则长达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

何谓歌行体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乐府诗有何特点

所谓乐府古代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魏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立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机构,所采集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现存乐府诗的数量众多,其中有不少采录自民间歌谣,更多的则是文人作品。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但是后来许多文人,只是用乐府体写作,并不配乐。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多用生动的口语,亲切朴素,叙事同抒情结合,感情真挚动人,并善于巧妙地熔铸对话刻画人物,声情毕肖,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其生活气息十分浓厚。这种淳朴的诗歌风格,不但具有普遍意义,而且纯真自然。可以说,乐府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象征着文人诗的开始,象征着诗开始追寻自由和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