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词语典故常识

何谓吴下阿蒙

典出《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势》。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因军务繁忙不肯读书,后来接受孙权的劝告才努力学习。鲁肃接替周瑜的职务后,经常与吕蒙商谈争论,总是落于下风。鲁肃拍着吕蒙的背说道:“原先我以为老弟只有武略,如今看来,老弟学识卓见渊博,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回答:“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何谓周公吐哺

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唯恐失去天下贤人,“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就是说洗一次头时,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曹操《短歌行》诗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形容在位者礼贤下士。

何谓糟糠

典出《后汉书·宋弘传》。东汉宋弘为官清廉,不徇私情,深得光武帝的信赖。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寡居在家,对宋弘产生了爱慕之情,于是光武帝召宋弘进宫,与他交谈,并让湖阳公主在屏风后面倾听。光武帝笑着对宋弘说:“人显贵了,就要另交朋友;发财了,就要改娶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啊!”宋弘一听就明白了皇上的用意,正色道:“古人说过,贫贱之交无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光武帝听后便不再提起此事。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把自己生死相依、同甘共苦的妻子称为“糟糠”。

阅读 ‧ 电子书库

何谓社鼠

典出《韩非子·外储说上》。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一天,齐桓公询问管仲,治理国家最大的忧患是什么。管仲回答说是社庙里的老鼠,桓公对此大为不解。管仲解释说,社庙里的墙壁是用木材涂上泥土做成的,老鼠喜欢在里面打洞,人们要消灭老鼠是非常困难的。如果用火熏,害怕烧坏木料;用水灌,又担心毁坏泥墙,老鼠之所以没有消灭,究其原因就在于社庙的墙壁。国家也如此,国君亲信的那些小人,他们在外作威作福,搜刮民财,欺压百姓;在内又互相勾结,蒙蔽君王。如果不及早动手,发觉并处死这类人,就会酿成祸害,这种人就是贻误国家的社鼠啊!后来,人们以“城狐社鼠”比喻依仗权势作恶之人。

何谓南柯一梦

典出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淳于棼做梦到大槐安国,被国王招为驸马,又任命为南柯太守,30年内有了五男二女,享尽荣华富贵。不料邻国进犯,他出师不利,妻子也死去,自己也被打发回家。醒后根据梦中光景寻找,发现所梦大槐安国原来是门前大槐树树洞中的蚂蚁窝,槐树南枝下的另一个蚂蚁窝就是他做太守的地方。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何谓接舆歌凤

典出《论语·微子》。接舆佯狂避世,曾迎孔子之车而歌。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意思是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换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接舆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和他交谈。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典故恰如其分地勾勒了那些对当时社会不满,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的一类人的形象。

何谓掩袖工谗

典出《韩非子·内储说下》。战国时期,楚怀王得到一位美人,非常宠爱。楚王的夫人郑袖格外嫉妒,但表面上并没有表露出来,反而对这位美人大献殷勤。有一天,郑袖对这位美人说:“君王非常喜欢你的美貌,可是不喜欢你的鼻子,你要得到君王的长久宠爱,今后见君王时,最好把鼻子掩住。”这位美人听了就按她说的去办。楚王对此大为不解,就前去问郑袖其中的缘故。郑袖装出欲说不说的样子,在楚王的再三追问下,她才说这位美人是厌恶楚王有臭味。楚王听后,非常生气,于是下令把这位美人的鼻子割掉。从此之后,“掩袖”一词成为嫉妒的代名词。

何谓箪瓢陋巷

典出《论语·雍也》。春秋时期,孔子在他的学生中最喜欢颜回,他十分尊敬孔子。孔子指出缺点他马上就改正,孔子问他为什么不去谋个一官半职。颜回说只要学到老师的道德学问何必去做官。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称赞颜回能坚守清贫的生活而自得其乐,是一个贤者。

后来用这个词比喻安贫乐道。

何谓盗泉

典出《尸子》卷下。春秋时代,有泉名为“盗泉”,孔子经过盗泉时,虽然口渴,但恶其名,坚持不喝这里的水。“(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这个典故用来比喻宁死也不接受不义之物,以保持清白节操。

何谓坐怀不乱

典出《荀子·大略》。春秋时,柳下惠夜宿城门外,遇一女子,柳下惠怕她着凉,便解开外衣把她裹在怀里,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形容男女相处,品行高洁。

何谓请君入瓮

曲出《新唐书·周兴传》。武则天称帝时,来俊臣和周兴是有名的酷吏,他们惯用各种酷刑逼人招供。当时有人告发周兴谋反,于是武则天派来俊臣审问。来俊臣请周兴吃酒,宴中问周兴:“犯人不肯招供怎么办?”周兴说:“拿个大瓮,周围用炭火烤,叫犯人站在瓮中,还怕他不招吗?”于是来俊臣叫人拿来大瓮,四面加火,周围用炭火烤,对周兴说:“奉旨审问老兄。现在请您入此瓮。”周兴惶恐叩头服罪。后用来形容一个人自己设好的圈套自己钻,也可以说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何谓退避三舍

典出《左转·僖公二十三年》。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春秋时的晋公子重耳曾逃亡到楚国,楚国国君收留了他,并给予十分优厚的待遇。晋公子重耳答应如果将来回国执政,遇到晋楚交战,一定会先退避三舍之地,作为报答。后来重耳当上晋国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果然先后退了三舍。比喻为避免冲突而对人让步。

何谓曲突徙薪

典出《汉书·霍光传》。相传古时有人看见一户人家烟囱很直,旁边堆着柴草,就向主人建议:“把烟囱改成曲形,把柴堆移到别处,不然会发生火灾。”主人不听。不久,这户人家果然失火。邻居都来救火,终于把火扑灭了。主人杀牛备酒,感谢邻居,请在救火时被烧伤的人坐上席。有人提醒主人说:“你先前如果依照建议做的话,现在也就不会花费这么多来摆酒了。”比喻人要有先见之明,才能防患于未然。

何谓半部《论语》

此典与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有关,全句为“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为小吏出身,识字不多,他每次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回家闭门读书,第二天总能想出办法来。后来人们才知道他只看《论语》。据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宋太宗时赵普再次为相,朝中有人不服,讥笑他平生所读只有一部《论语》而已。宋太宗闻言召见赵普询问。赵普回答:“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古人认为只要熟悉和运用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何谓结缨

典出《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意思是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卫国做官,在卫国内乱中,敌方用戈将子路系“冠”的带子割断了,子路因此停止战斗,捡起冠来,系上带子,结果被乘虚杀害。子路的观念与当时的士人一致,认为“君子死,冠不免”。结缨,指系好帽带。后用以比喻为维护自身尊严而不惜舍弃性命的行为。

何谓难兄难弟

典出《世说新语·德行》。原意形容两兄弟的品行都非常好,难分上下。东汉陈寔(实)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元方,一个叫季方,都德行高尚。某日,元方和季方的儿子为自己父亲的功德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相持不下,便一同来请祖父裁决。陈寔(实)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他俩的功德都很高,难以分出上下。后来用这个成语指共同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也可反用,讽刺两个同样坏的人。

何谓马齿徒增

典出《谷梁传·僖公二年》。春秋时期,晋献公一心想吞并虢国,苦于没有路到达。大夫荀息建议用骏马和美玉作为交换条件,换取虞国借道。晋献公忍痛割爱拿出骏马和美玉。晋国轻而易举灭了虢国,荀息于是马上建议灭掉虞国,夺回了美玉和骏马,玉还是原来的玉,只是骏马多长了几颗牙齿而矣。“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谦称自己虚度年华,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

阅读 ‧ 电子书库

何谓祸起萧墙

典出《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帮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帮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意思是说鲁国大夫季孙准备讨伐鲁国境内的附庸国颛臾,当时孔子的弟子冉有在季氏手下做官,便来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你们因为许多内政问题不能解决,于是只好用兵,在外面发动战争来转移内部的注意力。在我看来,你们很危险,季家最大的烦恼、痛苦、忧愁,不在颛臾这个边区的小国家,而是在萧墙之内,在季家自己兄弟之间。孔子说了这个话不久,后来季家兄弟果然发生了问题。后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何谓散木

典出《庄子·人间世》。相传古时一棵很大的栎树,枝叶能遮阴上千头牛,树干有百尺围。看的人很多,但有一个姓石的木匠却不去看。他的徒弟问他为什么这样好的木材却不去看一看。他说,这是散木,做船船会沉,做棺材会很快腐烂,做用具会坏得快,做门户会吐脂,做屋柱会蛀,做什么都不行,我去看它又有什么用呢?比喻无用之材。

何谓断袖之癖

典出《汉书·佞幸传·董贤》。西汉的董贤虽为男性,但长得很俊俏,作为汉哀帝随身侍从,深得汉哀帝宠爱。两人形影不离,同床共枕。有一次哀帝醒来,衣袖被董贤压住,他怕惊醒董贤,于是用刀将袖子割断,可见其爱恋之深。后人将同性恋称为“断袖之癖”,便是源出于此。

何谓问鼎

典出《左传》。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这个问鼎的典故,显示了楚庄王觊觎周室之意。《晋书王敦传》因而也云:“有问鼎之心者,帝畏而恶之。”后来用“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也指在某方面取胜。

何谓长乐老

典出《新五代史·冯道传》。五代时,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契丹五朝,均担任宰相要职。他颇为自得,为自己写传,自号“长乐老”,引以为荣。后世常借指凭靠阿谀取荣而长保禄位的人。

何谓五日京兆

典出《汉书·张敞传》。西汉时期,平通侯杨恽居功自傲被判死刑,与杨恽有关的官员几乎都被停职。他的朋友京兆尹张敞因为受汉宣帝的信任暂时没有停职,张敞的手下絮舜听说张敞即将停职,对人说:“他不过是五日京兆罢了,还能过问什么事情?”张敞得知,将他逮捕下狱。比喻任职时间不会长或即将去职,也指凡事不作长久打算。

何谓身无长物

典出《世说新语》。王恭从会稽回京城,其叔父王忱去看望他。王忱看见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子,便对他说:“你从东边回来,自然会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给我。”王恭没说什么。王忱走后,王恭就把所坐的那张竹席送给他,自己则坐在草席子上。后来王忱听说这件事,很吃惊,对王恭说:“我原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才向你要。”王恭回答说:“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原意是王恭自称很穷,表明他的简朴。后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

何谓捉刀人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魏武(曹操)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捉刀人原指曹操。因上古以刀为笔,竹木简出现后,又用刀修改竹木简上的舛误,后称代他人作文为“捉刀人”。

阅读 ‧ 电子书库

何谓坠楼人

典出《晋书·石崇》。石崇宠爱丽姬绿珠,为她造金谷园。绿珠能吹笛,又善舞。石崇自制《明君歌》以教之。孙秀闻其名惊其艳,故遣使人求绿珠。石崇怒曰:“吾所爱,不可得也!”孙秀恼羞成怒,在赵王司马伦前陷害石崇。其时崇正宴于楼上,有士兵来缉拿他。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获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遂自投于楼下而死。“坠楼人”指晋石崇的宠姬绿珠。杜牧有诗云:“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比喻女子品性高洁,为保节操不惧身死。

何谓羞与哙伍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樊哙,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出身贫穷,以屠狗为业,后因追随刘邦有功而封侯。这时,大将军韩信却被刘邦削去兵权,改封为“楚王”,接着又降为“淮阴侯”。有一次,韩信从樊哙门前走过,樊哙知道了,马上赶出去迎接,并且仍像以前对待大将军一样对待他,向他跪拜,说:“大王光临臣家,真是荣幸极了!”韩信后来发牢骚说:“我竟然和樊哙这样的人平起平坐,真是羞耻极了!”原意是指以跟樊哙这种人交往为羞,泛指以跟某人在一起为可耻。

何谓伴食宰相

典出《旧唐书·卢怀慎传》。唐代官员卢怀慎,与名相姚崇共同处理军机大事。他胆小怕事、懦弱无能,遇事都不敢自己做主,一切事务全推给姚崇处理。很多人都对卢怀慎的这种吃饭不做事的行为不满,私下送他“伴食宰相”的外号。后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

何谓弄獐宰相

典出《旧唐书·李林甫传》。唐代宰相李林甫不学无术,他的亲戚姜度得了个儿子,他去信祝贺,写了句“闻有弄獐之庆”。美玉之“璋”成了獐头鼠目之“獐”,客人看了都掩口而笑。“弄璋”“弄瓦”,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已作为生男生女的代称。后世惯以“弄璋之喜”“弄瓦之喜”庆贺亲友家喜获龙凤,成了旧时广为流传的一种祝辞,至今还偶见沿用。弄獐宰相一词多用来讥讽缺乏文化知识,又自以为是的为官者,也用来讽刺常用错别字,文化水平低的人。

何谓唾面自干

典出《新唐书·娄师德传》。娄师德的才能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招来很多人的嫉妒,所以在他弟弟外放做官的时候,他对他弟弟说:“我现在得到陛下的赏识,已经有很多人在陛下面前诋毁我了,所以你这次在外做官一定要事事忍让。”他弟弟就说:“就算别人把唾沫吐在我的脸上,我自己擦掉就是了。”娄师德说:“这样还不行,你擦掉就是违背别人的意愿,你要能让别人消除怒气,就应该让唾沫在脸上自己干掉。”形容受了污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的气量。

何谓执牛耳

典出《左传·哀公十七年》。当时各国诸侯订立盟约,必须举行“歃血为盟”的仪式。先将牛耳割下取血,并将牛耳放在珠盘上,由主盟者执盘,当时便称主盟者为“执牛耳”。主盟者率先将祭拜过天地神灵的牛血涂在口上,与盟者接着相继歃血,表示彼此之间有天地神灵为鉴,要坚守盟约,要言而有信。倘若有违约者,必将遭受神灵的惩罚,最终将像牛一样死亡。这种“歃血为盟”的仪式在古代是很隆重的。“执牛耳”原本是一种仪式,后来泛指在某方面居于领导地位之人。

何谓画虎不成反类犬

典出《后汉书·马援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两个侄子喜欢结交游侠,马援写信告诫他们:“你们应当学谦恭好学的龙伯高,而不要学豪侠好义的杜季良。因为豪侠学不到,反而成为轻薄,就像画虎不成反类犬一样。”比喻好高骛远,终无成就,反贻笑柄。亦喻仿效失真,反而弄得不伦不类。

何谓应声虫

典出唐刘束《隋唐嘉话》。相传古时有人得了应声虫病,他说什么,肚里的虫也说什么。有人叫他读《本草》,当他读到中药“雷丸”时,虫就不做声了。后来他就吃“雷丸”,果然病就好了。比喻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

何谓上下其手

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当时楚强郑弱,郑国遭败,郑王颉被楚将穿封戌俘虏。战事结束后,楚王弟公子围与之争功,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于是请伯州犁作公证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于是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比喻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何谓丧家之犬

典出《史记·孔子世家》。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讲学,因孔子是保守派,与当时诸侯争霸不合拍,常常受到冷遇。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孔子待在东门旁发呆,子贡去找孔子,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三寸,落魄得像一条无家可归的狗,那是你的老师吗?”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阅读 ‧ 电子书库

何谓食言而肥

典出《左传·哀公二十五年》。春秋时,孟武伯掌有实权,但经常说话言而无信,鲁哀公对此很有意见。有一次,哀公宴请吃饭,孟武伯问哀公的宠臣郭重:“你怎么长得这样肥?”哀公乘机讽刺说:“他是食言多了,能不肥吗?”现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的行为。

何谓逐客令

典出《史记·李斯列传》。战国末期韩国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修建水渠,乃是韩王借修渠企图在经济上拖垮秦国的“疲秦计”,后被秦王察觉,秦王于是下了逐客之令,限期将秦国内所有外来宾客驱逐出境。当时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上《谏逐客书》,力阻逐客,指出逐客的危险结果,最后秦王嬴政接受而撤销。“逐客令”本为驱逐客卿的命令,后来,指主人对来客不欢迎时,用明说或暗示的方式,催客人离去。

何谓杜撰

典出宋王桥《野客丛书》。相传古时候,有个叫杜默的人,喜欢做诗。但是,他写的诗,内容空乏,不着边际,毫无真情实感。而且,他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他却常常在诗的后面署上自己的大名“杜默撰”三字,所以经常被人耻笑。比喻主观臆造。后人把不合乎常规的事情都称为“杜撰”,再后来,“杜撰”又被引申为不真实地、没有根据地胡编乱造的意思。

何谓牛衣对泣

典出《汉书·王章传》。王章,字仲卿,少时为诸生,求学于长安,与妻共居。一日,王章得病,因贫无被,睡于麻编之牛衣中,自料必死,与妻诀别而泣。其妻斥之曰:“仲卿!京师朝中贵人无一超乎君?今贫病交迫,不自发奋图强,反而啜泣,无志气也!”原指睡在牛衣中,相对涕泣,后喻夫妻共度贫困的生活。

何谓青蝇吊客

典出《三国志·虞翻传》。三国时,吴国虞翻为人刚直,志气高雅,孙权时为骑都尉官,数次犯颜力谏,为权放之交州。翻被弃南方,不禁感慨:自己死后无人治丧,唯有苍蝇作吊客,若有一人为知己,死而无憾矣。原意指死后只有青蝇来做吊客。后用来比喻人生无一知己,毕生落落寡合,孤独无友。

何谓董狐笔

典出《左传·宣公二年》。春秋时期,晋灵公昏庸无道,听信谗言,陷害大臣赵盾,赵盾被迫逃亡。后来赵穿杀死了晋灵公,赵盾登上相位。当时的太史董狐写道:“秋七月,赵盾弑其君。”赵盾质问董狐道:“谁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杀的,你们这些史官怎么让我承担罪名呢?”董狐回答道:“你身居相位,曾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惩办凶手。这不是你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现在用来比喻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的行为。

阅读 ‧ 电子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