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电子书库

一位女士的眼睛若是没有化妆,就如同食物里面没有的、放盐。
——罗马剧作家普劳塔斯

很多个世纪以来,女性的眼睛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据史料记载,眼部化妆品的发明,距今已有六千多年。在古代埃及,就已经有了黑色的化妆品用于涂抹在眼睑上,罗马的讽刺作家马提雅尔在公元一世纪就曾经写下了尖刻的评语,“黑色的眼皮下,你还在向男人暗送秋波,你的黑眼皮应该是早上才从抽屉里‘拿’出来的吧”。眼睑、眼睫毛以及眼睛周围的皮肤,都是女人们重点装扮的目标,在人类社会的每一段文明史上,都有无数的招数去装扮眼睛,所有这些招数在颜色、形状和细节变化上都充分体现出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眼影、眼线、睫毛刷、假睫毛以及各种颜色的隐形眼镜花样翻新,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强化女性的眼睛区域,但在详细介绍这些修饰眼睛的人为手段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看看眼睛本身该是个什么样子吧。

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据估计人体对外部世界的信息获取至少有百分之八十是通过眼睛来实现的,眼睛的意义当真非凡。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了很多,也听了很多,然而我们在本质上仍然是视觉动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与我们的近亲——猿类和猴子们——并没有太大的分别。所有灵长类动物都是以视觉为主的动物,它们的两只眼睛都安家在了头部的正前方,以便更好地通过视觉感知外部世界。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人类眼睛的直径大约仅为2.5厘米,但与之相比,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电视摄像机简直就是来自石器时代的破烂玩意儿。位于眼睛后方的感光视网膜包含着一亿三千七百万个细胞,这些感光单元把外界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告诉后者在我们的眼前究竟有些什么。所有这些感光细胞当中,有一亿三千万个细胞是杆状的,用于描述黑白影像,剩余的七百万个则是锥型的,能够辨别彩色影像。在任何时刻,这些感光细胞都能够应付一百五十万条同时存在的信息。由于眼睛太复杂了,以致于它们在人类的生存期内是生长变化最小的身体器官,在初生婴儿与成年人之间的对比上,连脑组织的生长程度都要比眼睛的生长来得大。

在眼睛的中央是黑色的瞳孔,它起到的是光圈的作用,让外部的光线能够经由它,投射到视网膜上。当光线微弱时,瞳孔会适当放大,而在遭遇强光时,它会相应缩小,以控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光线的总量。从这个角度上看,眼睛的工作原理就像照相机一样,用一个控制装置来适配不同的环境,但它同时还拥有一个不可控机制:当人类看到非常喜欢的东西时,瞳孔的放大程度会高于正常情况,而当呈现在眼前的东西令人厌恶时,瞳孔很可能会缩得很小。就这两种变化情况,后一种相对容易理解,因为瞳孔过度收缩之后,就能减少投射在视网膜上的光线的总量,从而让眼前令人生厌的东西变得影像模糊。然而当我们看到某些喜欢的东西时,瞳孔异常放大的情形就不那么容易解释了,因为随着瞳孔的过度放大,会有太多的光线投射到视网膜上,从而影像到视觉的精确性,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影像含混,无法提供清晰的视觉效果。对于恋爱中的青年男女,这倒不失为一件好事情,当他们用放大的瞳孔深情地凝望对方时,看到的不再是清晰的影像,而是自己心仪的对象笼罩在一层模糊而又美丽的光晕里。

中世纪的意大利妓女曾经巧妙地利用过瞳孔的特性,在接待到访的客人之前,她们会向自己的眼睛里滴几滴颠茄汁,这种液体能够让她们的瞳孔明显放大,从而不仅让她们(即便已经是饱经蹂躏、年老色衰)看起来更加动人,还创造出了她们喜欢看到这位客人的假象。

在瞳孔的周围是强健的、有颜色的虹膜,这个缩小的圆盘状结构负责调节瞳孔的大小。这项工作是由不随意肌肉控制的,因此我们不能够蓄意、或者说是有意控制瞳孔的尺寸。虹膜能够根据我们看到视觉影像时的情绪,准确地对瞳孔做出放大或者缩小的动作,它是最可信赖的,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瞳孔不会说谎。

人们之间虹膜颜色的差异非常之大,但这并不是说色素会有很多种变化。蓝眼睛的人们其实并不具备蓝色的眼睛色素,他们只是拥有的色素别其他人少一些,结果就留下了颜色偏蓝的外在印象。如果你的瞳孔周围是一圈深褐色的虹膜,那就意味着在你的虹膜的最外面一层,拥有大量的黑色素;如果这一层的黑色素较少,色素更多地分布在虹膜的深层,那么你的眼睛可能是灰色的,也可能随着色素数量的减少,依次向浅褐色、绿色、灰白色、蓝色转变。紫色的眼睛则是因为虹膜中黑色素的量很少,以致于无法掩盖血液的颜色。

所以说,人类眼睛的各种明亮的颜色从本质上看都是某种光学假象,它们所反映的正是黑色素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从阳光强烈的赤道,到日光照射较少的极地,随着纬度的提升,散布在各地的人类其体内的黑色素也在由多变少,越是接近极地,人类的身体就会变得越“苍白”,虹膜里的黑色素也是依照同样的规律在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把白种人的婴儿与深色人种的婴儿做比较,就会深切地认识到这种变化:刚出生的白种人的婴儿几乎全都是蓝色眼睛的,而深色皮肤人种的婴儿,他们的眼睛都是黑色的;但此后,随着年龄慢慢变大,在大多数白人子女的虹膜当中,黑色素明显增加,使得他们的眼睛颜色越来越深,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人没能体现这一规律,继续保留着“婴儿般”的蓝色眼睛。

覆盖着瞳孔和虹膜的,是一层通明的“窗户”——角膜,在角膜的周围,是我们习惯于称做“白眼球”的区域,它的专有名称叫做巩膜。巩膜是人类的眼睛当中没有光学作用的部分,同时也是人类的眼睛最独特的一个特征。我们一部分白眼球是旁观者能够看到的,这很不寻常,大多数动物都拥有着像“按钮”一般的、圆圆的眼睛,低等的灵长类动物的眼睛也是如此这般的,但对于大多数种类的猴子情况就不同了,它们的眼睛在左、右两边都有了“眼角”,因而看起来较为细长,不过从形状上看,猴子们的眼睛还是更接近圆形,而不是椭圆,相比之下猿类就又前进了一大步,它们的眼睛是椭圆形的,与人类的眼睛外形接近。猿类的白眼球依然是不可见的,它们两侧眼角暴露出的虹膜部分呈现出深深的褐色,人类眼睛的相同部分则是白色的,这成为一个非常易于辨认的显著特征,科学家相信这种小小的进化是为了让人类在最初的“社交”生活中,更明确地标注出自己视线的改变,让别人在即使相隔较远的地方也能看得到。

在眼睛的可见部分周围,是能够分泌油脂的、边缘闪亮的眼睑,眼睑的外沿上分布着弯弯的睫毛。油脂是由一排排非常细小的腺体分泌出来的,它们就隐藏在睫毛的根部后面,是用肉眼能够看到的非常细微的小孔。伴随着平时的眨眼动作,这些油脂能够对角膜起到润滑和清洁的作用,这个过程同时还得到了泪腺的协助,后者位于眼睑上层的下面,能够分泌出泪水,帮助完成对角膜的润滑和清洗。泪水是经由两个很小的排泪管流出来的,它们也是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小孔,分布在眼睑的边缘,比分泌油脂的腺体要稍大一些。排泪管是位于眼睑靠近鼻子的一侧,一个在上眼睑、另一个在下眼睑。当两个排泪管连接起来,就成为一个完整的通道,可以把“用过的”眼泪导入鼻腔,并把它们运出去。一旦眼睛受到外部刺激,或者是我们的情绪出现波动,让泪腺短时间内产生了太多的泪水,不能够被排泪管及时排出,此时我们就只好泪珠滚滚,过剩的泪水将沿着颧骨流下来。这是人类的眼睛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第二个独特之处:我们是陆生生物当中唯一会经常因为情绪问题而哭泣的。

在两个排泪管之间,在靠近鼻子一侧的眼角处,有一个粉红色的小块。这是人类第三个眼睑的残余部分,现在看来它已经彻底失去了功用。对于其他的很多物种,第三眼睑依然是有些用处的,有些动物把它当作“风挡玻璃擦洗器”,通过它的眨动清洁眼睛;有些动物则拥有彩色的第三眼睑,只在必要的时候才眨动起来,起到发某种信号的作用;还有一些动物的第三眼睑完全演化成了透明的,可以当作纯天然的太阳眼镜来使用。会潜水的鸭子更特别,它们的第三眼睑不仅透明,而且厚实,这样一来当它们在水下游泳时,可以把它们敏感的角膜覆盖住,提供最完善的保护。试想一下,如果当初在我们的老祖宗们身上,多保留一点水生动物的习性,我们的第三眼睑可能仍会继续起作用,人类对水的亲近感恐怕也会得到显著的加强了。

我们的眼睫毛是用来保护眼睛的,它们也具备一个奇异的特征,不会像头发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的毛发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成白色。每只眼睛大概有两百根睫毛,分布在上眼皮的比分布在下眼皮的要稍多一些,每根睫毛的生长周期约为三到五个月,然后它就会脱落,并被新生的睫毛替换掉。睫毛的生长期限与眉毛的生长期限大体相当。

另外一种形式的对眼睛的保护发生在东方人身上,亚洲人拥有眼角内部上眼睑的内向皱襞,它的存在让亚洲人的眼睛在外观上有了不同与其他人种的、略微的倾斜。所有人种在胎儿时期其实都拥有这种内向皱襞,但到了成年阶段,就只有东方人继续保持着这种特征了。现在仍然有少数西方婴儿在降生时存留着这种特征,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鼻梁越来越高,东方人的眼睛特征也就随之消失了。之所以亚洲人的眼睛会保留着上眼睑的内向皱襞,看来是为了适应亚洲大陆的寒冷气候。亚洲人大都属于蒙古人种,后者起源于寒冷的蒙古大陆,他们的五官较为扁平,面部也较为宽阔,有较多脂肪,可以更好地对付寒冷的环境,上眼睑内向皱襞的存在等于是在眼睛的上方又布置了一个屏障,便于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更好地保护人体的这部分精密设备。

毋庸置疑的是,东方人的眼睛布局其实比西方人更有吸引力,可惜还是有很多亚洲妇女不这么认为,如今在东方的很多整形医院里,到处都能看到眼睛上打着绷带的年轻女子,她们把自己送到了医生的手术刀下,希望把上眼睑的内向皱襞去掉,这样她们的相貌看起来就更接近西方人了。

两性差异在眼睛方面也有所体现,女性的眼睛比男性的眼睛略微小了那么一点点,而且白眼球所占的比例也要稍大一些。在不同的人类文明当中,感情丰富的女性比之于感情丰富的男性,其泪腺总是要更发达一些,这究竟是因为社会文明要求男性不要(至少在表面上不要)过分情绪化,还是因为从生理方面两性就存在着这样的差异,那就很难分辨了,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纳为社会训练的结果,这样处理未免过于草率。

顺便说说眼泪:它们不仅能对眼睛暴露在外面的部分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能起到杀菌的作用。在眼泪当中包含着一种酶,学名叫做溶解酵素,它能够杀死细菌,让眼睛远离细菌感染的危险。

我们远古的祖先们当中,肯定也会有不少人遭遇视力不佳的严重困扰。视力下降导致的问题是多重的,不仅让人无法准确地获取视觉信息,更会让人因为长久地受制于被歪曲的视觉信息,而导致严重的头痛、偏头痛。在人类文明的早期,视力问题就已经存在,而随着文字的发明,随着书写和阅读的增加,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很多上了岁数的学者不得不雇佣年轻人,帮助他们完成阅读。

生活在公元前后的罗马修辞学研究家塞内卡也许是第一个试图解决视力问题的人,据史料记载,虽然自己的视力很差,塞内卡还是能够在罗马图书馆里辨明自己要去的路线,因为他使用了一个“水球”,效果接近于一个放大的眼镜。这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本来可以为眼镜的发展提供灵感,但当时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到了十三世纪,英国的哲学家罗杰 培根在他的观察报告中做出了如下记载:“如果有人透过水晶或者玻璃的中部去观察字母或其他细小的目标……如果水晶或者玻璃的形状如同小半个球体,并且把凸出的一面对着眼睛这一边,那么他就能够把字母或者其他细小的目标看到很清楚,一切都如同被放大了的。”培根接着表示,依照这个设想制作出来的玻璃应该对那些视力较弱的人有很大的帮助,可是这一次,培根的话也被人们当成了耳边风。直到十三世纪末期,真正能够帮助阅读的眼镜终于在意大利出现了,不过我们并不知道,它的出现是否受到了培根的启发。1306年,一名佛罗伦萨僧侣在布道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制作眼镜的工艺发明至今还不足二十年,它堪称地球上最有用的发明之一,这项发明……”差不多与此同时,马可 波罗也在他的东方游记当中记录了中国老年人用透镜辅助阅读的事例,因此我们可以确信,眼镜的广泛使用在十四世纪已经蔚然成风。到了十五世纪,专门制作、用于修正近视的镜片出现了;等到十八世纪,本杰明 富兰克林发明了双焦透镜;第一副可靠的隐形眼镜也在1887年新鲜出炉,它的发明地点是瑞士。

对眼镜历史的简单介绍并不是出于医学方面的兴趣,而是因为眼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眼睛的外观。眼镜的形状也成为了佩戴者面部特征的一部分,镜框上沿非常粗重的眼镜,总会给人留下佩戴者紧皱双眉的假象,从而让后者显得更加严厉和粗暴;一副宽大的圆框眼镜则会让人觉得佩戴者是在时刻睁圆了眼睛仔细观察,眼镜的弧线形轮廓俨然“变成”了弯弯的眉毛。眼镜的装饰作用非常突出,完全可以被视为精妙的化妆手段之一,尽管它并不是人类面部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所勾勒出的线条却不可能被人忽略掉,一个人只要戴上眼镜,就能让自己整个的面部表情发生改变。

墨镜对人类面部表情的影响更加显著,像我们前文所提到的,由于白眼球的可见部分的存在,眼部的运动变得更加容易辨识,它也因此成为社交活动当中向周围的人提供及时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只要墨镜一戴,这个信息来源就被彻底抹杀了。无论是坚定的目光,还是游移的目光,冷漠的眼神,或者过分关注的眼神,放大的瞳孔、亦或收缩的瞳孔,所有这一切都被隐藏在了黑色的镜片之下,旁人只能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凭空猜测,在镜片的后面究竟发生着怎样的情况。

墨镜对人类面部表情的影响更加显著,像我们前文所提到的,由于白眼球的可见部分的存在,眼部的运动变得更加容易辨识,它也因此成为社交活动当中向周围的人提供及时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只要墨镜一戴,这个信息来源就被彻底抹杀了。无论是坚定的目光,还是游移的目光,冷漠的眼神,或者过分关注的眼神,放大的瞳孔、亦或收缩的瞳孔,所有这一切都被隐藏在了黑色的镜片之下,旁人只能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凭空猜测,在镜片的后面究竟发生着怎样的情况。

旁观的人究竟错过了些什么?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一群女性举行了一场社交集会,我们能从她们的眼部活动中获知哪些信息呢?在这样场合,下属们往往倾向于将目光瞄准她们的上级,上级们则似乎全然忽略了下属的存在,除非在特别的情况之下才会有例外。比方说,如果一个友好的、顺从的人进入了一个房间,她的眼睛会飞快地向两旁扫视,确认在场的人都有哪些,如果她看到了一位身份、地位很高的人,她的目光就会长时间地、稳定地停留在后者的身上。一旦房间里的其他地方爆发出笑声,或者是有人发出了具有争议性的言论,再或者是某人发表了一些个人观点,后来的这个人就会向发生“情况”的方向以及制造“情况”的首要人物瞟上几眼,但身份、地位很高的人却往往保持着孤傲的态度,基本上不会为其他事情所动,也不怎么会注视自己的下属们,除非她要向自己的某个下属提出问题,她才会直接地望着后者,而后者往往不敢与领导视线交投,她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反应都是把眼光转向别处。

这是社交活动当中的典型状况,这里有着明确的长幼次序,一部分人能够控制其他人,并且拥有行使这一权利的欲望。当两个地位平等的朋友遇到一起时,她们的眼部活动就是全然不同的,两个人都会选择使用下级般的姿态,尽管她们谁也不是对方的下级。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完全是因为那种身体语言意味着“不敌对”、“不统治”,因而是向对方表达友好的最简单的方式。所以,我们会用眼神关注自己的朋友们,就如同他们是我们的上级,当他们讲话或者做动作时,我们的眼光会跟从着他们I而当我们讲话时,他们也会望着我们,我们的眼光则会时不时地从一个人的脸上移到另一个人的脸上,以便在我们讲话的过程中观察他们的反应。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朋友之间都把对方视同强有力的、“有统治地位的人”,这会让双方都感觉愉快。

如果—位处于统治地位的女性想要迎合某人,她会故意采取相同地位的人之间才会使用的、平等的身体语言。当她与雇员、仆人或其他某种类型的下属进行交流时,她可以换上一副专注的神情,对后者的每一个字做出反应。这种手法只有在极其特别的社交场合下,例如在为选举拉票时,才会被职级很高的人使用,平时则是非常罕见的。

两个人长时间地四目交投、互相对望,这只有在强烈的喜爱、或者强烈的憎恨的驱使下才会发生,在大多数情形下,大多数人们都会把稍长时间的凝视看成是具有威胁性的行为,他们只会短暂地盯着一个人看上几眼,很快就会把目光移开。对那些恋爱中的男女,他们之间有着完全的相互信任,他们可以接受相互间长时间的凝视,丝毫不会感受到威胁;当他们互相凝望对方的眼睛时,他们会下意识地查看对方瞳孔的扩张程度,如果他们看到的是大大的瞳孔,直觉会告诉他们,对方自己的感情也是真心的,如果他们看到的是缩到很小的瞳孔,他们马上就会感觉到浑身不自在,并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关系还算不上好。

再来看看敌对者之间的对视。满怀愤恨的人们眼中会透出寒意,让其他人意识到强烈的胁迫感。早年间,当各种封建迷信非常普遍的时候,人们相信有超自然的力量在监督着人类的活动,并影响人类的行为举止。如果说真有那些神圣力量在监督着人类的话,那就表明他们一定也是有眼睛的,既然他们要监督数量如此众多的人类,那么他们就必须拥有很多很多眼睛,并且需要明察秋毫,看到所发生的一切。由好的神灵管辖的地方,人类肯定就会受到他们的庇佑,然而还有好多坏的神灵,这些邪恶的神灵有着邪恶的眼睛,他们只消对人类看上一眼,就会给后者带来灾祸。

曾经有非常多的人们相信,邪恶神灵的眼睛拥有非常强大的力量,直到今天,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仍然有人对此深信不疑。恶魔的眼睛被称为“凶眼”它可以将恶毒的伤害乃至致命的影响施加在某个受害者身上,并且事先没有给出任何预兆。如果“凶眼”注视到了你,某些可怕的事情就快要发生了。有时一个普通的女人会被“凶眼”附体,这当然违背了她的主观意愿,但她的眼光也就带有了诅咒的力量,凡是被她看到的人,不久之后肯定会遇上麻烦。许多的幸运符咒和法宝都会被用来保护人们,抵御这样的威胁,通常人们会把这些符咒或者法宝穿在身上,放在手袋里,或者张挂在房间里面。有些这类的保护措施是有先决条件的,它们需要配合一张热情似火的性爱图像,因为后者能够吸引“凶眼”的注意力,让它全神贯注于此,符咒和法宝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威力。

令人吃惊的是,由于在思想上接受了这一观念,中世纪的很多天主教堂居然也做出了有悖于天主教精神的事情,在教堂的门口上方布置了女性生殖器的石头雕像,以阻止“邪恶的东西”进人教堂。为了让造型更加热情诱人,这些女性生殖器基本都被雕成了被一双手大力爱抚的样子。到了对天主教非常虔诚的维多利亚时期,这些石雕像的覆灭就是不消说的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被移走或者隐藏起来了,当然也有很少的一部分存留到了今天。比女性生殖器雕像的下场好了很多的另一种石雕像是“幸运的马蹄铁”,它们也是被放置在房子上面以求得好运的,然而只有很少的人知道,这些幸运的马蹄铁起初也是作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物而存在的,如果这一真相被大多数人熟知,它们的末日恐怕也早就来临了。

由于“凶眼”的种种劣迹被认为是出于妒忌,因此,对那些弱小的、容易受攻击的人,一定不要随便去夸奖他们。例如,如果—位母亲听到陌生人夸奖自己的新生婴儿,她就会感到非常恐惧,必须在婴儿床上挂上幸运符咒,或者采取其他方式的保护措施,以免小家伙遭遇风险。直到今天,在以地中海地区为首的不少地方,这种迷信仍然很有市场,并且依旧被非常多的人们所沿用。

让我们的话题从想象中的邪恶之眼重新回到人类女性的眼睛,通过神情的改变,女性的眼睛可以传递出多种多样的视觉信息:

【眼光向下】

这通常是一种表示谦卑的信号,其根源是弱势者的自然生理反应。那些处于服从地位的人,总是不太敢直接注视自己的上级,但他们的眼光又不能是四处游移的,他们必须像拘谨、谦卑的花朵一样,眼光直接望向地面,而不是望向自己的左边或者右边。这个动作的“潜台词”是想要向上级鞠躬,或者是向上级频频点头,以表达自己的服从。

【眼光向上】

眼光向上通常是一种故意做出的姿态,如果眼光向上并且将这一动作保持一段时间,它表达的意思往往是“我自认是清白的”。这种眼部动作的本意,大概是想要望向天空,把天堂当作能够判明自己清白的证人。如今这种动作已经不常见了,一般情况下它只会存在于笑话当中。

【怒目而视】

每位母亲恐怕都做过这样的动作,当她们想要让孩子停止哭闹,而又不想出言训斥时,她们采取的方式往往就是瞪起眼睛,假装(或者是真的)生气。怒目而视可以被归人凝视当中,但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版本,使用者在瞪大眼睛的同时还要眉头紧皱,紧紧地盯住“受害者”。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动作,因为瞪大眼睛通常需要扬起眉毛,既要瞪大眼睛又要皱紧眉头,要求难免略高了一些。所以怒目而视的动作总是做不了太久。在怒目而视的过程中,眉头会下压,上眼皮则要抬升,其结果是上眼皮几乎要完全消失在眉头的下面。此时上眼皮已经无法起到界定眼部范围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眉毛区域的皮肤。由于在做这个动作时,眼部区域的形状非常特别,所以它所传达的信息是确凿无误的,它总是代表着出乎意料的愤怒。

【眼角一瞥】

当想要看点什么而又不想被发现时,就需要靠眼角一瞥来达成心愿了。当处在某种令人羞怯的场合时,眼角一瞥往往会成为故意表达羞涩情绪的信号。它所表达的信息是“我太紧张了,不敢直接看着你,但我又无法遏制想要凝视你的冲动”。在中国的评书当中经常会使用“偷眼一看”这个复合词,就是对“眼角一瞥”这一动作所做出的更为生动的阐释。

【目光散乱】

目光散乱的情形通常发生在我们极端疲倦的时候,或者是做“白日梦”的时候。有些人也会把目光散乱作为表达自己的一种手段,当他们希望自己貌似有些什么特别的际遇(比如开始了新的恋情)以致于陷人白日梦时,他们可能会故意漫无目的地望向窗外,或者是目光散漫地望向某处,这完全是做给自已的同伴们看的。

【睁大眼睛】

努力把眼睛睁到极限,使得虹膜上方和下方的白眼球部分都暴露出来,这是当发生适度的意外事件时,人类做出的基本反应。这个动作增加了眼睛的可视区域,为接受外界的更多视觉刺激铺平了道路。由于这个动作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对意外事件表示出惊讶,因此现在经常会有人故意做出这个动作,假装对某件事情感到意外。

【眯起眼睛】

咪眼睛的动作也有“自动”和“主动”两个不同的版本。一般来说,它是当光线特别强烈,或者意识到某种可能的伤害时,眼睛所做出的自然保护动作,但也有的时候,人们眯起眼睛不是因为受到强光的刺激,也不是为了避免伤害,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情绪。由于自然的眯眼睛的动作是源于对痛苦的反应,所以,主动地眯起眼睛就是为了表明,呈现在眼前的某种东西或者某种情形,多多少少都会带有一些让人痛苦、烦恼的成分。在大多数时候,主动地眯起眼睛是用来表达厌恶情绪的,是以傲慢的姿态对周围的世界表示轻蔑。东方人眼角内部上眼睑的内向皱襞有时会起到—些不良作用,它们让东方人的眼睛看起来就像是有意眯缝起来了,似乎他们永远怀有对周围环境的蔑视。

【眼晴放光】

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情绪信号,而且它也是难以伪装出来的,当然了,专业演员除外。眼睛发光是因为在眼球的表面充盈了较多的泪水,那是泪腺在某种情绪的触发下过量分泌的结果,但这种情绪还没有强烈到让人啜泣的程度。满怀激情的爱侣、虔诚的追随者、骄傲的母亲、狂喜的运动员……他们都可能出现眼睛放光的情形,同样的,痛苦的人、忧伤的人、承受了家人丧亡之痛的人也都可能会出现眼睛放光的情况,事实上,所有遇到剧烈的感情波动的人都可能会眼睛放光,只要他们能够努力控制住自己,不要失声哭泣。

【哭泣】

哭泣本身也是一种强烈的、社会性的信号。为什么人类会哭泣而其他灵长类动物却都不会,这个话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极大兴趣。有人猜测说,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人类的祖先在数百万年前曾经有过一段水栖生活所致。海豹在情绪悲痛的时候会流下泪水,成年海獭在失去幼崽的时候偶尔也会哭泣,因此有不少人相信,当身为哺乳动物的人类在数百万年前重返大海之后,他们的泪腺就开始产生大量的泪水,作为清洗眼睛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哭泣是重返海洋的那段岁月给人类遗留下的一种“副产品”。

从逻辑上看,这种解释倒真是能自圆其说。如果人类在数百万年前确实经历过一段水栖生活,并因为眼睛长时间暴露在海水之中而演化出了用眼泪来加以清洁的功能,那么当他们返回陆地,成为草原上、或者丛林中的猎手时,他们制造泪水的功能当然有可能得到保留,于是乎,在剧烈的感情波动中泪水滚落,就成为了属于人类的一种新的社会信号。这种猜测成功地解释了为什么只有人类才会哭泣,而其他的灵长类动物都不会。另一种类似的猜测也是以眼睛的自我保护为出发点,有人提出在干燥多尘的大草原上,人类不得不增加眼泪的排放,以便加强对眼睛的自我清洗,其副产品就是人们在遇到严重情绪波动的时候会掉眼泪。当被问及为什么同样生活在干燥多尘的大草原上,其他的哺乳动物都不会流泪,而只有人类会流泪时,这派观点提供的解释是,其他哺乳动物的面颊都是毛茸茸的,就算它们流眼泪也难以被观察到,而人类的面部皮肤则是光滑的,当他们掉眼泪的时候,泪珠会闪闪发亮并在脸上留下鲜明的泪痕,对周围的同伴们来说,那是一种极强的视觉信号。

还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眼泪与尿液一样,其主要功能是帮助把各种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人们对因为忧伤而流出的眼泪以及因为愤怒而涌出的眼泪进行了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泪水中包含的蛋白质种类全然不同。专家对此的估计是,在情绪波动下发生的哭泣首先是为了让人体排出受情绪干扰而产生的过量化学成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场痛哭能够让难过的人感觉上舒服很多,这种情绪上的改变是有着生物化学背景的。此外,哭泣者被泪水打湿的面颊也是一种明确的视觉信号,它能够让哭泣者的同伴们鼓起勇气,以拥抱或者其他的方式对哭泣者进行安慰,这也是泪水所能起到的另一种重要作用。虽然说来头头是道,但这种理论还是有着重要的缺陷:黑猩猩以及其他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的哺乳动物,它们在野外的社会生活中同样会遇到外界的种种重压,为什么它们就不会哭泣呢?对此,这种理论完全无法给出答案。

【眨眼】

让我们忘记受各种激烈情绪引发的哭泣,来看看另一种较为平常的眼部动作,那就是眨眼。如今眨眼这个动作也已经被发展出了多种用途,可以借之传达不同的讯息。平常的眨眼,就是眼皮像汽车风挡玻璃上的雨刷一样反复工作,整日不断地清洁并湿润角膜的表面,每次眨眼的时间约为四十分之一秒。在人类动了感情时,由于眼泪的分泌开始增多,眨眼的频率也随之增加,因此,从眨眼的频率往往就能度量出一个人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状态。

眨眼被人为发展出的多种变化,包括频繁眨眼,猛力眨眼,睫毛舞动以及使眼色等等。

频繁眨眼:当一个人到了即将落泪的边缘时,他眨眼的次数就会明显增多。通过更多次数的眨眼,能够尽力将眼泪排到鼻腔,从而争取不让眼泪流出眼眶。在对忧伤或者悲痛的人表示同情时,人们往往会故意加快眨眼的频率,以表示自己也在为对方的不幸而心碎。

猛力眨眼:猛力眨眼是一次单独的、非常夸张的眨眼动作,与平常的眨眼相比,猛力眨眼时速度较慢,而眼皮运动的幅度也较大。这是一个戏剧化的眼部信号,往往用在某人要假装感到意外时,它是一个完全由人为扮演出来的信号,其传达的信息是“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此我要使劲眨一下眼,把眼睛擦干净,以确信我所看到的一切是真实发生在我面前的”。

睫毛舞动:与频繁眨眼相类似,睫毛舞动指的是眼睛快速地眨动,但在这一过程中,眼睛张大的程度比频繁眨眼时要高一些,为的是扮出一副眼睛张大的“无辜”模样。这同样是一个人为设计的、买弄风情的眼部动作,有着戏剧化的夸张成分,它的潜台词是“要是没有我,看你一个人怎么办”。

【使眼色】

使眼色是指某人故意向另一个人眨动一只眼,这个信号表明了,在使眼色的人与被使眼色的人之间,有着某种双方心照不宣的默契。使眼色的含义是“你和我正卷入了一件秘密事件,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别人完全都被蒙在了鼓里”。如果是在社交聚会当中,朋友之间互相使着眼色,那通常用来表示使眼色的人与被使眼色的人在某些话题上有着一致的看法,或者是用来表明在这次聚会上只有她们之间最亲近,她们之间的交情比和其他人的交情要深厚得多。如果使眼色的动作发生在陌生人之间,那就变成了一个明显的挑逗动作,它很可能是一个带有性暗示的明确邀约,倘若使眼色的人与被使眼色的人性别不同的话。由于使眼色意味着在某两个人之间有着某种默契,所以当它在公共场合出现时,它也可能被用做一个戏弄性质的姿态,让其他在场者感到自己是局外人。无论使眼色的动作是偷偷摸摸做的,还是大大方方做的,它都被讲究礼节的人所不齿,一位权威人士曾经公开宣称,在欧洲,会使眼色的女士肯定不是来自“上流社会”的,使眼色这个动作就像拍着胸脯打保票一样,是粗俗不堪的市井习惯。一位时下很受欢迎的电视台女主播在每期节目结束时,都会像电视机前的观众使个眼色,作为她标准的告别动作,她的这个动作做得很纯熟,但对于绝大多数女性来说,要让她们尝试做这个动作,结果往往是既生硬又难看。出于某种至今还无法查明的原因,女性好像确实对使眼色不太在行(莫非这是因为眼部化了妆,要单独眨一边的眼睛随之变得困难?)相比之下,男性做这个动作就要容易得多了。

使眼色起初被定义为一种“有方向性的闭眼动作”,闭上的这只眼睛,意味着有某种只被使眼色者与被使眼色者洞悉的秘密,睁着那只眼睛则是在保持着警戒作用,它继续关注着被这两个人排斥在外的整个世界。

由于女性的眼睛能够传递那么多非常重要的视觉信号,所以,我们就不应该再感到奇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化妆品是以修饰并美化眼睛为目的的了。在公元前五千年,古代埃及人就已经掌握了娴熟的眼部化妆技术,他们用包含着石墨成分的方铅矿石来勾画黑色的眼线,以强调眼睑的外部轮廓,古老的方铅矿石在他们的手中变成了最早的眼线笔。特别进口的孔雀石——铜的氧化物,外观呈绿色——被调和成糊状,用来涂抹出著名的绿色眼影,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同时还能起到防止紫外线侵害眼部皮肤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种纯粹以装饰性为目的的“高档”眼影粉,是用碾碎的蚂蚁卵制成的。

我们现在已经确知,对那些古代埃及的时尚女性来说,眼部化妆是昂贵而又耗费时间的,最新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到了公元前两千年,古代埃及人的眼部化妆比我们原来认为的还要复杂。除了使用黑色和绿色的装饰原料之外,四千年前的埃及时尚女性们还拥有了紫色、黄色、蓝色以及三种不同类型的白色化妆粉,这要归功于化学技术的某些重大进步,其中的两种白色化妆粉还具备抗生素的作用;此外,这时的埃及女性们所使用的黑色化妆原料也分成了两种,一种是阴暗的,另一种是闪闪发亮的,二者的区别主要源于制作原料的品质差异。

要把这些化妆品涂抹到自己的眼部,古代埃及的时尚女性们使用的是做工精细的、顶端制成圆形的敷药器,其材质有木头的、铜的、赤铁的、黑曜石的以及玻璃的。成套的上述器具,以及各种精美的化妆品容器,早在三千多年之前就被摆进了埃及女性们的化妆台以及卫生间的箱子里,供她们日常使用。

埃及女性对眼部的装饰手法当中,包含着一个其他的元素——那是一条从外眼角向后延伸的黑色线条,这个水平延伸的线条是朝着耳朵的方向画过去的。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装饰性元素,它的意义可以说非常的重大,因为它是为了模仿猫的眼角线条,后者在古代埃及被视为神圣的生物。

对眼部化妆的迷恋在古代埃及延续了好几千年,连女王克利奥佩特拉也沉溺于此,这位艳名远播的女王甚至开发出了一种体现其王者尊严的颜色组合,她把自己的上眼皮涂成了深紫色,而把下眼皮涂成了明亮的绿色。

在古代希腊,情形就全然不同了,古希腊的受尊敬的女士们喜欢展示纯净的、天然未加修饰的脸。有趣的是,化妆品一词最早就是希腊人发明的,其字面含义是“熟练的装饰技术”,但起初只有希腊的娼妓们才会去使用化妆品,扮美自己的容颜。对她们来说,用蘸过黑色熏香墨的刷子涂抹并强化眼皮的轮廓,以及在眼睛四周用化妆粉勾画眼线是非常合乎自己心意的事情,绝大多数希腊男性都很欣赏这样的装饰手法,但当时的清教徒们却对此嗤之以鼻,其中的—位曾经表示,要是谁在早上看到这样的女子从床上爬起来时,必定会发现,“她们的样子比猴子还要讨人厌”。

古代罗马人就不像古希腊人那么态度严厉了,古罗马作家奥维德,世界上第一部以化妆品为主要论述对象的书籍的作者,曾经记录了风靡当时的女性化妆潮流——用草木灰涂抹出黑色的眼影,或是用藏红花涂抹出金色的眼影。罗马剧作家普劳塔斯甚至发出了这样的评论,“一位女士的眼睛若是没有化妆,就如同食物里面没有放盐”。

罗马帝国瓦解之后,女性的眼部化妆之风在欧洲就彻底绝迹,直到数百年后才又卷土重来。在那之间的很多个世纪里,欧洲女性保持着安逸、简朴的风貌,沿袭了古希腊人的传统。直到二十世纪初期,当拘谨的、维多利亚时期的价值观念遭到越来越多的抵触时,女性眼部的化妆才再度蔚然成风。1910年出版了—本意义非凡的小册子,名为《对镜扮美日志》,书中大胆地提出了建议,认为应该使用铅笔线来美化眼部线条,它同时还描绘了一种可以用来弯曲睫毛的设备,并表示那将会让女性的睫毛像“星星般闪亮”。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化妆品市场逐步繁荣昌盛,创造了巨大的商机。在这一时期,思想上获得了解放的年轻女性们义无返顾地展开了对自己身体的装饰,她们依照自己的品位自由地选择适宜的化妆方式,不再听从男性权威人士们的意见。当时的女性们受到了早期电影的重大影响,由于技术条件粗糙,出现在电影银幕上的女影星们必须通过化妆来强调自己的面部轮廓,以便能够让电影观众们清晰地看到。

有位电影女明星非常值得一提,她的名字叫做希达·芭拉,她在电影当中习惯于将上眼皮的妆画得非常重,结果在不经意间引领了新的时尚,促进了化妆品行业的重大发展。希达·芭拉的化妆风格与她本人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那是化妆师埃莲娜·鲁本施泰因的思想结晶,后者堪称现代化妆史上的第一位开路先锋。鲁本施泰因借鉴了法国戏剧演员用色彩装饰眼部的创意,再加上对古代埃及女性眼部化妆技术的了解,于是她尝试着用眼影粉调和出了效果生动的油彩,帮助希达·芭拉在电影中更好地再现了“埃及艳后”克利奥佩特拉。

这只是一系列化妆品革命的开始,短短几十年间,好莱坞的种种奇思妙想不断地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所接受和掌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女性的眼部化妆问题上,古代埃及再一次施加了重大的影响,这一次的主角是由伊莉莎白·泰勒扮演的克利奥佩特拉,在1963年完成的电影史诗《埃及艳后》当中,伊莉莎白,泰勒浓重的眼部化妆为世界各地的年轻女性们提供了灵感,受此影响,眼影、眼线笔以及假睫毛都开始大行其道。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克利奥佩特拉式的眼部化妆风格开始衰落,这种傲慢的妆容被更加自然清新的妆容所取代,但各种眼部化妆品并没有因此遭到冷遇。事实上,姑娘们看似天然的面孔,其实是以更高明的手段和材料装饰出来的,六十年代初期个性张扬的眼部化妆是被更加漂亮、精明的“孩子般清新”的化妆风尚所替代。当时的一则广告使用的推广口号是“无瑕的眼睛,无瑕的脸”,在这里必须说明一下,所谓无瑕的脸,是经过化妆史上最漫长、最费力的化妆流程才被打造出来的。

从那以后,眼部化妆就一直是现代女性化妆流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虽然它受重视的程度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眼睛上方和下方的皮肤、眼线以及眼睫毛都会受到各种修饰,修饰的手段和目标都会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因为它要顺应时尚界不断转换的流行元素。至少在西方国家,眼部化妆还没有露出任何走向衰退的迹象,而在那些有着严格宗教信仰的国家,尽管女性们在公开场合必须遮住自己的脸,精心设计的眼部化妆还是大为流行,虽然它只能在女性的深闺当中受到欣赏。正如一位伊朗女作家所言,在这个伊斯兰国家当中,国家领导人要求女性们必须保持朴素的外表,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伊朗的化妆品工业却在日益繁荣昌盛”。很显然,女性要求强化其眼部的美丽,这种欲望无论是在今天,还是在古代,都同样地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