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下一步?

动员了11200000人——防守还是进攻——趁敌疲惫之际对其发起打击——错误的决定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没经历过苏联泥泞期的人,根本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泥泞。随着1943年3月底冰雪化冻时期的到来,地面上的战事宣告结束。每一双靴子、每一部车辆、每一个军事行动都陷入深深的泥潭中。前线停顿下来。这条战线从列宁格勒起,经旧鲁萨,沿奥廖尔和库尔斯克突出部延伸至别尔哥罗德,再沿顿涅茨河和米乌斯河直达亚速海。德国第17集团军坚守在库班桥头堡,守卫着通往克里木的通道,从而掩护了东线德军的南翼。这条战线停滞在泥泞中,就此结束了德军的危机期。斯大林格勒的惨败所引起的大滑坡已然停止,东线德军面临的主要危险被避免,局面已趋于稳定。

但泥泞会变干,化冻期过后将迎来春季和夏季。到那时会发生些什么呢?这是个战略问题。在整个战争的背景下,东线战事该如何继续?先前的两场战役并未能使苏联屈服。

面对那些逆转和危机,东线的第三场战役该如何进行?德军统帅部能把希望寄托在这场战役上吗?还有希望吗?

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1943年初的泥泞期为德军统帅部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喘息之机。随着消耗大量兵力的突出部被拉直,几个月来,德军首次获得了预备力量。时间、预备力量和武器装备——这是战争的三大要素。

希特勒最初构思“堡垒”行动时,他所想的并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1943年4月,他签署了关于搜罗所有被占领土的战俘和有工作能力的平民的秘密指令,这清楚地表明,他意识到影响德国经济的瓶颈。德国缺乏的不仅仅是士兵,还包括工人。在德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被召入军队,以满足组建更多部队的需求,但这样一来,军工生产、矿山、运输和农业生产方面的人力缺口便越来越大。

1943年1月,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需要80万补充兵力——但即便是最无情的征召也只能凑到40万。战时经济生产将失去这些人,因此,他们的工作必须由外籍劳工替代,主要是来自东方的劳动力。

于是,在“确保战俘、劳动力和战利品”的指令中,希特勒为所有军事行动确立了一项重要目标,除歼灭敌军外,必须为重要的战时生产搜罗战俘和平民劳动力,这就不足为奇了。战争已恢复到其最原始的形式——以战利品和奴隶为目的。

这番努力取得了成功。1942年5月,德军部队有940万人;1943年春季,这一数字上升至1120万人。1942年5月,德国拥有的劳工数量为3550万人,而到1943年春季时,这个数字达到3360万。也就是说,德国在这一年中搞到了200万士兵和100多万名劳动力。

德国的战时生产也得到明显增加——尽管存在着敌人的轰炸和对食物供应的焦虑。新上任的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部长阿尔贝特·施佩尔,组织起重要军用物资的大规模生产。1942年初,德国每个月只出产350辆坦克和50辆突击炮,而到1943年初,坦克的产量翻了一番,而突击炮的数量增加了四倍。

就这样,工程师的设计创造技能与数百万工人的劳动生产技能在军火工业中相结合,新式武器变戏法似地从被炸毁的工厂中生产出来。其中最重要的是虎Ⅰ和虎Ⅱ重型坦克、被称为“黑豹”的新式中型坦克、庞大的“费迪南德”突击炮、重型高射炮和自行高炮。这些军工奇迹都被寄予厚望,利用它们或能扭转战场态势。

只有一个领域出现了奇怪而又令人费解的停滞——德国的军事领导者未能听到原子时代正在走近的脚步声。德国的物理学家们不停地写着备忘录,并在会议上提出这一项目。他们指出根据德国科学家所发现的核裂变现象开发一种新式炸弹的可能性。但军方的武器发展办公室拒绝采纳这一建议,因为根据相关指导原则,不得开发耗时需9个月以上的任何武器。

从事后的角度看,人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早在1943年,战争已不再有获胜的希望。甚至在当时,德国军事领导者也已意识到这场战争已无法打赢。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该如何阻止这场战争以惨败而告终?”

答案不一定是政治革命、叛乱、诛戮暴君或反抗,多少还有些其他的创造性办法。

一份对军事和经济形势的清醒评估表明,随着1943年春季的军事胜利和新的经济动员,德军最高统帅部再次获得为对苏战争制订新战略的机会。新战略不再基于征服庞大的苏联这种幻想(这是种灾难性幻想),而是基于一个铁一般的事实:德国的力量,充其量只能将红军削弱,并让斯大林政权动摇到愿意进行谈判的程度。不是胜利,但却是平局。以过去的经验看,这是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希特勒会明白这一形势所迫,并及时转向吗?

阅读 ‧ 电子书库

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战线前排列着苏军的61个集团军。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

陆军元帅冯·曼施泰因,这位已证明自己在各条战线上都是最重要将领之一的人物,是东线战事应按上述原则进行的主要代言人,这种打法至少不会导致军事上的败亡。诚然,这种做法无法掩饰战役的失败,反而会使它更加明显。

但真相再也无法被掩盖。“巴巴罗萨”行动,德国人试图以快速闪电战击败苏联,夺取其经济资源,并以一个庞大的钳形攻势穿过高加索地区和埃及,击败大英帝国位于非洲、中东和波斯的军队,但随着德军撤离高加索和阿拉曼,这个计划已彻底失败。这就是德军统帅部现在不得不缩小其目标并试图在东线以谈判解决问题的原因。

现在是决定性时刻。整个时代已走到其十字路口。现在仍有时间避免灾难性结局,以纠正1941年6月22日的错误。历史注视着从波罗的海至黑海的战场,很少会出现前途未卜到如此程度的决定。同时——真的存在平局的机会吗?

对苏军来说,从斯大林格勒至顿涅茨河,同样是一条代价高昂的道路。斯大林并未能实现他包围整个德军南翼的目的。苏联红军同样遭受重创。

那么,前景如何呢?这正是冯·曼施泰因元帅所想的问题:“前几年我们所进行的那种对敌深远目标的攻击,已超出我们的能力。我们现在的不二之选似乎应该是防御。”

防御!但,哪种防御呢?防御作战有两种:一种是死守,也就是守住已夺取的一切领土;另一种是灵活的弹性防御,将后撤与反击相结合。死守绝不可行。德军的兵力不足以采取这种措施。从黑海至北冰洋的防线太过漫长,无法将其加强为一道坚固防线。以“南方”集团军群为例,在其470英里的战线上,只有41个正规师和3个保安师。[1]按照防御战原则,这条防线上缺少20~30个师。死守的风险也很大,苏军会以他们庞大的兵力、强大的炮火集中、数量众多的坦克和规模越来越大的空中力量,以压倒性优势发起进攻,在数个地点同时突破德军的防线。

事实上,1942年和1943年冬季,苏军最高统帅部已将这种模式发展为一种精湛的技艺。只要德军防线的某个区域发生崩溃,苏军会迅速以强大的突击力量对下一个目标发起攻击。

这样一来,德军统帅部被迫将其战略预备队和寥寥无几的机动部队调来调去,这些部队从未能及时赶至正确的地点。结果,苏军达成了突破,德军被孤立的前沿防区遭到包围,最终实施的后撤导致人员和物资严重受损。高加索山区、伏尔加河与顿涅茨河之间所进行的战役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显然,在1943年,紧抱“死守”信条毫无成功的希望。那么,曼施泰因认为能获得平局的战略基础是什么呢?曼施泰因说:“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德国仍占有优势的那些因素。尽管从整体上看,我们现已转入防御,但仍需设法给予敌人沉重打击,使其付出重大伤亡,俘获其大量人员,最终迫使他们求和。即便在战略防御的框架内,我们也必须确保实施灵活的机动作战,因为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换句话说,这个构思不是为了采取大规模攻势,而是让苏军发起进攻,然后,在恰当的时候,待对方的进攻势头消耗殆尽后发起反击。实际上,1943年春季,在顿涅茨河与第聂伯河之间所展开的防御战中,曼施泰因已证明了这一策略。如果战争仍将继续下去——同盟国在卡萨布兰卡提出的“无条件投降”要求已使德国别无选择——那么,曼施泰因的策略则是避免军事失败的唯一希望。

但如果有人认为希特勒会承认现实情况,并放弃他过于奢侈的计划的话,只会发现自己是一厢情愿。1943年春季实施的后撤和战线紧缩刚刚为他提供了一些战术和战略预备队,他便再度沉溺于狂热的幻想中。希特勒自负的骄傲压倒了他的判断力。他又一次被引诱进发起进攻中。库尔斯克突出部,奥廖尔与别尔哥罗德之间这个前伸的“阳台”吸引着他,于是,他发起了被称作“堡垒”行动的钳形攻势。

为此,他投入了自己所有的预备队,特别是那些刚刚经古德里安重整过的装甲部队。他想歼灭集中于库尔斯克突出部内的苏军坦克部队主力,然后,一鼓作气,横扫苏军1943年预备力量的整个中心。他相信,通过这一决定性战役,他将再次获得东线主动权。事实上,他甚至梦想在这次行动后,再发起一场针对莫斯科的攻势。

古德里安、曼施泰因、莫德尔和其他许多将领都恳请他放弃这个念头。他们指出这一行动存在的危险,肯定会进一步推延夏季攻势的展开。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也发出紧急通知对此表示反对:鉴于过度延伸的战线以及西线和意大利遭受入侵的威胁,这些预备力量应被投入到其他更需要的地方。有些日子,希特勒听取了他们的建议,犹豫着回避开这场豪赌。但最终,他还是孤注一掷,将所有法宝投入到库尔斯克这片血腥的战场上。

我们已知道所发生的事情。被间谍出卖的“堡垒”行动失败了。刚刚辛苦重组和补充起来的战略预备队被消耗殆尽;配备着虎式和黑豹坦克的装甲部队,在对库尔斯克突出部苏军庞大的防御阵地实施进攻的过程中被严重削弱。

随之而来的便是灾难。苏军统帅部所做的,正是曼施泰因曾建议过希特勒的做法——趁敌疲惫之际对其发起打击。就在库尔斯克战役到达高潮之际,苏军针对莫德尔集团军的后方发起一场由北至南的大规模攻势。在库尔斯克北部战线,他们迫使德军取消进攻,并利用混乱突破至奥廖尔地区第2装甲集团军的防线内。

在那里,自1943年7月12日起,苏军在库尔斯克北部的牵制性进攻发展成一场激烈的攻防战,第9集团军参与进攻的部队,相当大的一部分被卷入其中。尽管“中央”集团军群南翼左侧纵深遭到灾难性突破的威胁被再度阻止,但苏军还是抢在曼施泰因和莫德尔获得圆满成功前,在最后一刻使德国人中止了“堡垒”行动。

结果,德军统帅部现在面临的情况,远比1943年春季前线的稳定来得更为糟糕。德军几乎所有的预备力量都被耗尽。东线最主要的机动部队也被粉碎或遭到重创。战线被拉伸至破裂的边缘。这是苏军最高统帅部等待了12个月的时机,也是自1942年夏季以来,斯大林一直梦寐以求的时刻。希特勒输掉的不仅仅是胜利,还包括平局的一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