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一章
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
第11军陷入绝望境地——第282步兵师的恐慌——苏军坦克隆隆驶入城内——第6装甲师转败为胜——罗特米斯特罗夫的T-34遭遇伏击——向日葵地边缘的戏剧性事件——希特勒:“哈尔科夫必须守住!”——曼施泰因:“我宁愿失去一座城市,而不是一个集团军!”——“我的元首,我要求得到自主行事权。”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施密特将军阵亡后,来自下萨克森—威斯特法伦的第19装甲师,指挥权由第73装甲掷弹兵团团长泽格尔上校接替[4]。苏军继续迅猛向前,结果,第19装甲师的主力很快便发现自己已陷入格赖沃龙包围圈,这个口袋里还囊括了第255步兵师和第57及第332步兵师的一部,另外还有来自西里西亚的第11装甲师。负责统一指挥包围圈内德军部队的是波佩将军。
苏军的四个集团军冲向构成刺猬阵地的各德军战斗群,但苏军并未能成功地杀入包围圈。相反,德军第11和第19装甲师集中起所有的突击炮和坦克,强行打开一条通道,在这场戏剧性突围中,被围德军的各步兵团脱困而出,向阿赫特尔卡而去,“大德意志”师的先头部队已在那里为他们准备好阵地。这些部队到达后,转过身来,据守在新的防线中。
就这样,冯·克诺贝尔斯多尔夫将军的第48装甲军,与第4装甲集团军麾下的其他快速部队相配合,再一次成功地挡住苏军在苏梅与阿赫特尔卡之间向第聂伯河的推进。但是,机动力量的缺乏使德军无法封闭千疮百孔的前线。苏军达成突破的危险依然存在。这种焦虑沉重地压在疲于奔命的“南方”集团军群头上。如果敌人在哈尔科夫西北方,或是在南面的米乌斯河防线发起一场突破性进攻,就能一路杀至第聂伯河,没什么能阻挡住他们。
写在墙上,或者说标在态势图上的这一局势令所有参谋人员担心不已。如果苏军现在就成功地渡过第聂伯河,集团军群将全军覆没。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至少要提供些哪怕是最小规模的预备队。但基于“守住一切,不得放弃任何地点”的战略,预备力量从何而来?哈尔科夫就是这一战略的最新例证。希特勒下令守住该城,但如果遵从他的命令,最终失去的不仅仅是哈尔科夫,还包括辖六个师的第11军。整整六个师!如果放弃哈尔科夫,靠这支部队就能避免威胁着米乌斯河与集团军群北翼的灾难。但希特勒下令:“哈尔科夫必须守住!”
不得不执行这一命令的人是装甲兵上将埃哈德·劳斯,这位奥地利人是个经验丰富、战功卓著的装甲指挥官,本书在前文曾提到过他——1942至1943年寒冷的新年夜期间,在塔钦斯卡亚的战场上,当时,斯大林格勒的命运仍悬而未决。现在,他和他的第11军在顿涅茨河上再次被赋予了在一个关键地点阻止苏军大规模攻势的任务。
瓦图京将军麾下的部队,在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北翼达成突破后,已蔓延至波尔塔瓦盆地。如果科涅夫将军草原方面军辖下的各集团军,现在能迅速冲过哈尔科夫奔向第聂伯河,那么,曼施泰因的集团军群就完了,而冯·克莱斯特的集团军群也将被切断在克里木。
这种焦虑令曼施泰因元帅彻夜难眠。由劳斯将军阻止科涅夫的突破至关重要,他应该尽可能长久地拖住科涅夫的部队,以便让霍特大将挡住瓦图京的坦克集团军。
以他自己的四个师(第168、第198、第106和第320步兵师),另外还有原属第4装甲集团军,由于苏军达成突破而被推向第11军的两个师(第167步兵师和第6装甲师),劳斯将军在八天的迟滞作战中慢慢退向哈尔科夫的外围防御带。
秋日炎炎,厚厚的尘埃笼罩着道路。
“哈尔科夫必须守住!”
六个月前,就连“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的精锐团、“帝国”师和“警卫旗队”师这两个党卫军装甲师也未能守住这座城市。现在,难道六个已遭到重创的步兵师能守住?8月11日,希特勒命令经验丰富的柏林第3装甲师赶往哈尔科夫,掩护劳斯将军暴露的左翼。
韦斯特霍芬将军的各个团从米乌斯河出发,这条生长着鲟鱼的河流隆隆流过斯大林诺,穿过七月底的一片战场,在这片战场上,苏军突击第5集团军和近卫第2集团军的几个营被德军一场猛烈的反击所逼退。
第3装甲掷弹兵团第2连连长的装甲车上,奥托·滕宁下士再次看到了那片可怕的战场,几天前,他所在的师发起反击,粉碎了苏军的一个桥头堡。
上千具苏军士兵的尸体倒在烈日烘烤下的这片广袤平原上。大多数人的手中仍紧紧地握着上了刺刀的步枪,还有些人紧攥着他们的短柄反坦克手榴弹。
战场上弥漫着一股令人作呕的尸臭。装甲车上的掷弹兵们用手帕捂住鼻子。滕宁打了个寒战,自言自语道:“这就是我们的杰作。”
旋转的尘埃洒落在第3装甲掷弹兵团的战车上,给眼前的场景覆盖上一层轻纱。灰尘落在手上、脸上和钢盔上,就连滕宁的番茄上也占满尘土,这些番茄被他放在驾驶座上方,机枪旁的钢板上,以便让它们在阳光的烘烤下更快地成熟。他们正驱车赶往哈尔科夫战场。他们即将到达一个他们此前从未听说过的村庄。这个村庄的名字,作为一场杀戮的发生地,将永远铭刻在他们的记忆中,这就是波列沃耶村(Polevoye)。
第3装甲师被部署在哈尔科夫城外,第11军暴露的左翼。再往左去,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将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与“肯普夫”集团军级支队分隔开的一个缺口,瓦图京将军的部队正从这个缺口蜂拥而入,有些部队已转身赶去包围哈尔科夫。
设在哈尔科夫地区的补给仓库极其庞大,按照希特勒的命令,这里储存着可供两个集团军三个月补给之用的一切物资,但现在,这些仓库的命运已定。在德国国内严重短缺的各种物资,这里却多得难以想象,但它们即将落入敌人之手。
“南方”集团军群这些仓库中的一座,位于哈尔科夫西北方大约15英里处的费斯基集体农场。巨大的仓库和地下酒窖中,纵横交错地贮存着法国酿酒工业整整一年的产量,另外还有数以百万的香烟、雪茄和罐头食品,足够一个中等规模的城镇舒舒服服地享用六个月之久。
一想到这座仓库要不了多久便会落入苏军手中,第3装甲军的军需官便心痛不已。于是,他捎话给自己能联系到的所有的师:派出你们所能腾出的一切运输工具,仓库的物资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对此,他并未抱太大的希望。很长一段时间来,每当有运输任务需要完成时,所有单位都抱怨车辆短缺。但在任何一场战争中,只要是与吃喝有关的东西,无论是哪国的士兵,总能克服一切困难。很快,这位军需官便惊奇地看到,一支庞大的运输车队赶到了他的仓库。
这再次证明,如果有必要,无论多么繁忙,哪怕已做出过相反的保证,许多部队的运输和行李单位还是能抽调出车辆。这些单位随身携带的大批物品纯粹是为了让日子过得更舒适,而且,在后撤期间,这些车辆还挤占了道路,使作战部队无法顺利通行。
但这次,在费斯基集体农场,这种糟糕的做法被证明是有用的。没用两天,十来个师的运输单位便将大批宝贵物资装上车,运回到“肯普夫”集团军群。这支部队刚刚更名为第8集团军,由曼施泰因的前任参谋长韦勒将军指挥。士兵们唯一不感兴趣的是大坛装伏特加。这种酒被他们丢下——毕竟,在法国白兰地、西班牙波特酒和意大利基安蒂红葡萄酒中做出选择已经够困难的了。谁会要伏特加呢?
当然,没人想到这些备受白眼的俄国伏特加会变成一种有效的秘密武器。但这种事情偏偏就发生了。苏军赶到仓库后没多久,几个团的战斗意志便暂时消失了。他们花了三天时间,将这里的坛装伏特加全部喝光。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奥托·滕宁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就在那些‘同志’因伏特加的宿醉而呼呼大睡,忘掉与这场该死的战争有关的一切时,新调来的党卫军‘维京’装甲师利用这段时间,在费斯基集体农场后方的高地上顺顺当当地挖掘了战壕。”就这样,从北面而来,对“劳斯”集群的侧翼包抄被阻止,哈尔科夫又获得48小时的安全。而且,在曼施泰因艰难的计算中,这是一段很长的时间。
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德军坚守着这座城市。但是,1943年8月22日,曼施泰因命令第11军撤离该城。他需要这个军来阻止苏军向第聂伯河的突破。
但战争的命运反复无常。某方一直保持好运是很罕见的。战争也不是个数学问题。每场战役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士兵的勇气,指挥官的决心等,但指挥官的怯懦、畏惧、最糟糕的是恐慌,同样有可能影响到一支部队的表现。
这个现象再次出现在哈尔科夫。新调来的第282步兵师于1942年组建于法国,师里的一些军官和士兵缺乏东线作战的经验,他们被部署在第11军和第42军之间的结合部。该师仍在使用马拉大车和MG-34机枪,用于反坦克防御的也只有37毫米炮。与敌脱离接触的过程中,该师的几个团不得不撤出顿涅茨河上精心构筑的工事。8月10日,该师左翼的第848掷弹兵团突然遭到一股强大的苏军坦克部队的攻击。
在后撤行动中突然发现自己正处于敌坦克攻击下,即便对一支经验丰富、作风顽强的部队而言,也是一项高度危险的任务。而对第848掷弹兵团来说这未免太过艰难。他们遭受到严重损失。突然间,恐慌爆发开来。整个团四散奔逃,一些残部逃入哈尔科夫城内。
这一事件在薄弱的德军防线上引发了连锁反应。整个师惊慌失措,苏军坦克部队不受任何阻碍地穿过后撤中的德军部队。师作战参谋冯·勒费尔霍尔茨中校拼命阻止着溃逃的部队,但毫无效果。这场绝望的悲剧并不需要由他来承担责任,但这场恐慌很可能会导致哈尔科夫的失陷,于是,他拎着手枪,独自一人挡在苏军T-34坦克前。苏军的坦克从他身上碾过,隆隆驶向哈尔科夫。他们冲入城市东部。他们攻入拖拉机厂。他们驶入各个工厂的大门,厂里的熔炉仍在工作,气动锻压机仍在轰鸣,几万名工人仍在为德国装甲部队生产零配件。德军在哈尔科夫的抵抗就此结束了吗?德军防御部队会在恐慌和混乱中土崩瓦解吗?
战斗士气的崩溃令集团军群司令部目瞪口呆。一个可怕的念头出现了,有必要以严厉的军事法庭来制止这种糟糕的情形,在这场战争中,这还是第一次。8月12日,集团军群司令部对是否要采取这种最后的威慑进行了激烈讨论——是否应将第282步兵师每十个人中枪毙一个。但这个想法最终并未付诸实施。这些士兵被集结起来时便已紧张过度。最后,来自莱茵兰—威斯特法伦,经验丰富的第6装甲师,在克里索里上校[5]的带领下挽救了形势。该师冲向拖拉机厂,将苏军逐出城市,封闭了他们对哈尔科夫危险的渗透。
接下来,苏军又在西面尝试他们的运气。除了留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外,这座城市已被全部包围。苏军著名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从西北方而来,加入到顿涅茨盆地这座大城市的激烈争夺中。
第3装甲师的几个团在波列沃耶村进行着激战,这里是苏军进攻的中心。第75装甲炮兵团的大炮猛烈开火,直到炮管被打得滚烫。苏军飞机投掷着传单,传单上写道:“第3装甲师的伙计们,我们知道你们是勇敢的战士。你们师里的每个人都拥有铁十字勋章,但我们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一门迫击炮。投降吧!”第3和第394装甲掷弹兵团的士兵们表情严肃,但却轻蔑地用靴子将传单踢到一边。这些士兵和他们的作战记录是无法被劝说投降的。
广袤的向日葵地被笼罩在炽热的阳光下。在这些田地的后方,劳斯将军以棋盘方格模式部署着他的反坦克炮、突击炮和88毫米高射炮战斗群。沿着进入哈尔科夫的通道,80个炮兵连完成了这一掩护。党卫军“帝国”装甲师也已赶到,他们的黑豹、虎式坦克和突击炮隐蔽在既设阵地中,两个装甲掷弹兵团沿哈尔科夫—博戈杜霍夫铁路线占据了伪装良好的斜向防线。
苏军一方,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也在部署进攻事宜。斯大林曾下达过命令:“必须尽快拿下这座城市。”
缺乏耐心的斯大林制造了一种奇怪的状况。由于一份形势报告中的某个错误,他已通知盟国派驻莫斯科的各位武官,哈尔科夫已被收复。他不愿否认自己的说法。于是,出于对自己威望的考虑,他下达了这道命令。但威望通常是个糟糕的顾问。德国第4航空队的空中侦察发现,苏军正准备在通道上发起正面进攻。塞德曼将军第8航空军的斯图卡俯冲着扑向敌阵地。这些飞机上携带着1800公斤的炸弹,这种巨型炸弹原打算用于对付敌人的军舰。重型炸弹投向罗特米斯特罗夫坦克部队所集结的村庄和树林。地面上激起的泥土像是巨大的喷泉,爆炸造成的震荡像地震波那样穿过地表,传播到很远处。苏军的进攻被推延了24小时。但罗特米斯特罗夫的力量仍很强大。
8月19日上午,尽管遭到德军炮火的拦截,但罗特米斯特罗夫的坦克部队还是排列成三个攻击楔形,越过地面上的沟壑,穿过向日葵地向前推进,一直杀到从阿赫特尔卡通往哈尔科夫的主干道上。他们发起进攻。他们闯入德军反坦克炮和高射炮构成的防御“棋盘”中。几个星期前,德军装甲团和突击炮营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所经历的事情,现在轮到苏军坦克营在哈尔科夫城外体验了:他们被德军精心构设的反坦克防御体系所打垮,大批坦克被击毁。最后一股强行通过的苏军坦克部队,又遭到潜伏的黑豹、老虎和突击炮的攻击,不是被击毁便是仓促后撤。184辆被击毁的T-34散布在这片战场上。但斯大林需要哈尔科夫。
第二天,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改变了他的战术。以一个庞大的坦克楔形(200辆T-34),沿铁路线发起攻击。这股坦克大军消失进500亩向日葵地里。一人多高的向日葵像是被一把无形的镰刀割断似的,纷纷倒伏在坦克履带下。这支钢铁大军向前逼近。但在这片向日葵海洋的边缘,隐蔽的猎手们等待着:一大群黑豹、老虎和“费迪南德”坦克歼击车。在他们当中,还部署着不可抗拒的88炮。
罗特米斯特罗夫的坦克从农田的掩护中出现了。“开炮!”雷鸣般的炮声,闪电似的闪烁,一股股火焰腾空而起。教堂钟声般的爆炸声中,150辆苏军坦克被击毁在向日葵地的边缘。
但罗特米斯特罗夫还有160辆充当预备队的坦克。而且,斯大林需要哈尔科夫。
烟幕后的天空一片血红。激战声减弱了。夜幕降临,气候闷热不堪。午夜前不久,向日葵地里再次传出发动机的轰鸣和履带的叮当声。空中挂着一轮新月,四下里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这次,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想以夜色为自己的盟友。照明弹嘶嘶地划破了夜空。
“各就各位!敌人的坦克发起进攻了!”开火的命令被下达:“一点钟方向,穿甲弹,100码,开炮!”一辆T-34被炮弹直接命中,很快便燃起大火。在这片光亮中,德军士兵们看见低矮的苏军坦克正沿公路隆隆而行。没多久,德军坦克便与它们发生接触。
黑豹和T-34相互撞向对方。他们在近距离内彼此开炮射击。苏军英勇地突破了德军的反坦克区域。但此刻,德军装甲主力已投入战场。
发生这场夜战的高地被激战所产生的微光照亮。能见度大约为100码。两股坦克大军展开一场庞大的夜间决斗。被突击炮和反坦克炮击毁的坦克熊熊燃烧,成为T-34试图达成突破的标记。
三个小时后,战场沉寂下来。没人知道战况如何。天亮后,结果揭晓了:劳斯将军,这位经验丰富,经历过多次坦克战的装甲部队指挥官,赢得了这场决斗。又有80多辆T-34被击毁在战场上。已达成9英里深突破的敌军坦克中,只有三辆到达哈尔科夫西郊。在那里,他们又遇上第106步兵师的师部人员,师部直属的反坦克组干掉其中的两辆,并将第三辆T-34缴获。
可是,第11军辖下的各个师同样损失惨重。第3装甲师的第394装甲掷弹兵团只剩下两个步兵连的实力。各单位的大批军官在战斗中阵亡。戴岑上尉的侦察营只剩下80人,而第167步兵师的第331掷弹兵团,被抽调出来充当预备队,该团到达时只剩200人。
第11军辖内其他部队的情况也与之类似。第6装甲师只剩15辆坦克,第503虎式重装营只剩下9辆坦克,而三个突击炮营总只剩24辆突击炮。但哈尔科夫仍在德国人手中。而且,苏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已被击败。
“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内,布塞将军记录着收到的作战报告。哈尔科夫正在坚守。但冯·曼施泰因元帅没有心思庆祝这场蔚为壮观的胜利。哈尔科夫迟早会被包围。这不仅意味着将有6个师被困,还意味着苏军将穿过该城直扑第聂伯河,进入到第8集团军的后方。曼施泰因俯身于地图上,对布塞说道:“我宁愿失去一座城市,而不是一个集团军!”
曼施泰因并不知道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但他做出了精明的猜测,历史已证明他猜得没错。8月10日,苏军统帅部下令,从哈尔科夫至第聂伯河的一切主要通道,以及曼施泰因第8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所有的后方交通线,必须予以切断。这是颇具威胁的一招,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哈尔科夫。
曼施泰因提醒希特勒留意这种可能性。但希特勒明确要求守住哈尔科夫。“这座城市的失陷会造成严重的政治影响,”他恳请这位元帅,“土耳其人的立场取决于这座城市的状况,还有保加利亚人的态度。如果放弃哈尔科夫,我们就会在安卡拉和索菲亚大丢脸面。”
但曼施泰因的态度仍很坚决。“我不打算为某些可疑的政治考虑而牺牲掉六个师,”他对布塞说道。
他想起斯大林格勒。因此,8月22日,他下令撤离哈尔科夫。为争夺顿涅茨地区这座重要的大城市所进行的激战就此结束,22个月中,这座城市已是第四次易手。
希特勒很不情愿地同意了。他接受了曼施泰因的决定,因为在东线南翼战场,现在还不能缺少曼施泰因的战略技能。但从这一刻起,他在心中埋下了对他这位出色部下怀疑的阴影。曼施泰因,这位东线战场最优秀的将领,继续以他巧妙的权宜之策避免着灾难的发生。他将自己的预备队从一处调至另一处,这是个危险的游戏。为避免敌军在他的北翼(哈尔科夫地区)达成突破的危险,曼施泰因被迫从自己的南翼抽调部队,并将他们派至北部。但很快,更大的危机出现在南翼,苏军对那里已被严重削弱的防线发起了打击。
就在德军撤离哈尔科夫之际,苏联南方面军麾下的各集团军,在托尔布欣上将的指挥下,冲过米乌斯河,突破了霍利特的第6集团军。不到三个星期前,党卫军第2装甲军和第29军,包括第23和第3装甲师以及第16装甲掷弹兵师,已设法稳定住霍利特的防线。但现在,党卫军装甲军和第3装甲师已被调至北翼。托尔布欣面前的道路畅通无阻。他可以深深地插入顿涅茨盆地的心脏地区,特别是第聂伯河上的扎波罗热。如果他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克里木和位于库班桥头堡的德国第17集团军将被切断。
但该如何防止这种状况呢?就连不是参谋军官的人都能看出该怎样做。曼施泰因直言不讳地告诉他的最高指挥官阿道夫·希特勒:如果OKH仍坚持其守卫顿涅茨地区的命令,那么必须提供至少六个装甲师。如果OKH不能提供这些部队,米乌斯河上暴露的突出部就无法守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收缩防线,这样,至少能沿一条更短、更有利的防线挡住敌人。“在这种情况下,我要求自主行事权,”发给东普鲁士的希特勒的电文中,曼施泰因这样写道。
对希特勒来说,没有任何字眼比“自主行事权”更令人震惊。在他看来,一位将领要求自主行事权无异于叛变。希特勒从“狼穴”打电话给曼施泰因,这一回复反映出元首大本营对曼施泰因所提要求的不安:“不要采取任何行动,我亲自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