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甲尼撒

保存在一块黏土板上的《尼布甲尼撒编年史》宣称:“在犹太历提斯利月,巴比伦国王向哈梯(Hatti,叙利亚)之地进发,围攻犹大的都城(耶路撒冷),在亚达月第二天(公元前597年3月16日)攻下这个城市并俘虏了国王。”尼布甲尼撒洗劫了圣殿,将国王和一万名贵族、工匠及青年男子遣送到巴比伦。约雅敬也来到了其征服者在巴比伦的宫廷。

尼布甲尼撒是一个篡位者的儿子,但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帝国建筑师,他视自己为巴比伦的庇护神贝尔-马杜克在世上的总督。他继承了亚述帝国的残暴镇压模式,把自己提升为虔诚和美德的模范。在国内,“恃强凌弱乃是常见之事”,但尼布甲尼撒“日夜勤劳,博采众议,谨慎施政”,务使正义得到伸张,尽管如此,受害的犹地亚人恐怕还是无法认可这个自封的“正义之王”。

流放到巴比伦的犹大人发现锡安与他们所在之城相比不过像个村子。当耶路撒冷有几千居民时,巴比伦自称有二十五万人住在这个如此宏伟、如此享乐的大都市,以至于传说中的爱和战争女神伊斯塔蹑手蹑脚地穿街过巷,在旅馆和小巷里亲吻她青睐的对象。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尼布甲尼撒给巴比伦烙上自己的审美烙印。巨大、宏伟的雕像上涂着他最喜欢的颜色,那是波澜壮阔的幼发拉底河倒映出的神圣的天蓝色。伊斯塔门有四座塔楼,塔楼外面包裹着蓝色瓷砖,上面绘着黄色公牛和赭色龙图案,此门通向城市的凯旋大道——列队行进之路。他的宫殿装饰着巨大的狮子,用他的话说,这是一座“令人赞叹的雄伟大厦,闪闪发光的圣所,我的皇宫所在”。“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装饰着他的夏宫(summer palace)。为了向巴比伦的庇护神马杜克致敬,尼布甲尼撒建造了一座巨大的、七层阶梯式的、顶上带有平台的金字塔:这个天与地的基座平台是真正的巴别塔,描述它的语言之多样反映了巴比伦是整个近东地区的国际中心。

在耶路撒冷,尼布甲尼撒将流亡国王的叔叔西底家推上了王位。公元前594年,西底家去巴比伦向尼布甲尼撒朝拜,但是,他一回来就发动了叛乱。先知耶利米不断规劝国王,他警告说巴比伦人会摧毁这个城市。尼布甲尼撒挥师南下。西底家向埃及人求助,埃及人只是派了极少的人来进行增援,而这些人很快就被打败了。耶利米注意到耶路撒冷城内的恐慌和疑惧,他试图逃出去,却在城门口被逮捕了。在征询他的意见和以叛国罪将他处死之间徘徊不定的国王把他关在王宫下面的地牢里。尼布甲尼撒洗劫犹大长达十八个月[3],他把耶路撒冷留到最后处理。

公元前587年,尼布甲尼撒通过筑围墙、建堡垒将耶路撒冷包围起来。耶利米写道:“饥荒是城市的痛处。”年幼的孩子“饿昏在大街上”,并且已经有吃人的迹象:“我民的妇人倒成为残忍……慈悲的妇人,当我众民被毁灭的时候,亲手煮自己的儿女作为食物。”就连富人也很快绝望,《哀歌》的作者写道:“素来卧朱红褥子的,现在躺卧粪堆”,寻找食物。人们“像盲人一样”昏昏沉沉地在街上游荡。考古学家找到围城时期的一节下水管道:犹大人通常以小扁豆、小麦和大麦为食,但管道里的东西表明围城时人们吃的是植物和药草,因感染鞭虫和绦虫而病倒。

犹太历阿布月9日,即公元前586年8月,在围城十八个月后,尼布甲尼撒攻入这个城市,城市惨遭焚烧,可能是用燃烧的火把和箭点着的(在今犹太区的烟、灰和碳化木头层中发现了箭头)。而吞噬房屋的大火把官僚机构的印章——黏土印玺烤得如此坚硬,以至于它们在被烧毁的房屋中侥幸保存了下来。耶路撒冷没有逃过沦陷城市被劫掠蹂躏的命运,而那些被杀的人要比那些忍饥挨饿的人幸运:“因饥饿燥热,我们的皮肤黑如烤炉。敌人在锡安玷污妇人;他们吊起首领的手。”南部的以东人涌进城里抢劫,他们在废墟残骸中幸灾乐祸、纵情狂欢:“以东民哪,只管欢喜快乐……你必喝醉,以致露体。”据《诗篇》137记载,以东人鼓动巴比伦人“拆毁、拆毁,直拆到根基……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巴比伦人摧毁了耶路撒冷,而耶利米在王宫底下的监牢里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