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超越投资的思考

第一节 对人的理解:人的感觉、需求和基因的诅咒

投资的主体是人,市场是由人组成的。投资的客体是企业,企业是由人经营的。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也是人。人是衡量所有价值的标准。因此,投资中涉及了三类人——作为消费者的人、作为生产者的人和作为投资者的人。加深对人的理解,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商业和投资的理解。

一、人类的六感

人具有复杂的感觉并最终形成复杂的意识。通常来说,人具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感。其中,五官直接感受外部世界对人的刺激,所有直接的刺激经过大脑的加工合成形成感觉。结合我们的经验、记忆、教育、文化和推理等,形成复杂的意识。

视觉是我们与外部世界互动最重要的通道:日常生活里我们有超过70%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人的视觉非常发达和敏锐。视网膜里一共约有600万个视锥细胞和1.25亿个视杆细胞。可以识别上百万种不同的颜色。人类双眼的视野范围约水平220度,垂直135度。人能看清视场区域,再加上上下左右用余光看到的比较模糊的区域,人眼分辨率可能高达6000×4000像素。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虽然人的差异很大,但有意思的是,不同国家、民族、地域和人群对视觉的标准都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越接近自然的超高分辨率和超多色彩越好。

人的听觉也相对灵敏,但是相对于视觉的精度就差了很多。人耳通过感受空气的振动频率,再由大脑加工合成后听到声音。

嗅觉和味觉也是类似的原理。我们的鼻子和舌头上有无数的化学感受蛋白,能够结合和识别各种各样的化学分子,经过人脑的加工合成,我们就感知到各种气味和味道。但是人类的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都不算太高,每日处理的数据量不大。而且嗅觉和味觉有很强的身体记忆,并受很多文化习俗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民族、地域和人群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对“好吃”的定义差异非常大。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偏爱“辣”这种特殊的味道。实际上,“辣”并不是一种味觉,辣是化学物质刺激细胞,在大脑中形成了类似于灼烧的微量刺激的感觉,不是由味蕾所感受到的味觉,而是一种痛觉。所以其实不管是舌头还是身体的其他器官,只要有神经能感觉到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辣。

人的身体还有其他各种“传感器”,包括皮肤对压力的传感,对热能传播方向和速度的传感,形成了触觉。身体还有分布细密的痛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受到化学、热力或撞击等可损伤身体组织的刺激就可能会产生疼痛。身体还有对加速度的感受器,能够感知失重或者超重。但人体是无法感知到速度的。人对速度的感觉,其实是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合成的结果。不同人群的身体传感器的感知标准也是高度一致的,并不会受到种族、文化、习惯的影响。总的来说,身体的传感器接收到的刺激不多,处理的信息量也不是很大。

为什么以电视机为代表的黑色家电行业,技术迭代迅速竞争激烈,而以空调为代表的白色家电行业,技术迭代缓慢?可以从以上人的六感的差异部分地得到解释。因为人的视觉非常灵敏,细微的差异都很能分辨,所以人对显示技术的要求永无止境。从480p,到720p,再到1080p,4K,甚至8K显示技术。从黑白到彩色、真彩色、10亿色。从2D到3D再到AR。人最终要实现显示技术完全还原真实世界才肯罢休。而身体对速度、空气温度、湿度的感受是很不灵敏的,我们很难分辨24℃和24.1℃的区别。因此,空调厂商也没有面临强烈的技术迭代的要求,大多是在节能、静音和外形等方面做文章。所以,空调是一个技术演进和产品迭代都比较慢的行业。

人的六感中的“意”,是高层次的感觉,依靠大脑综合加工各种感觉而产生,是人持续进行的感受和觉察,是自我存在感与对外界感受的综合体现。人具有高度发达的意识。意识这个问题涉及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哲学等。人的大脑对“眼耳鼻舌身”五感的加工,还会形成一种叫“联觉”的东西。联觉是一种感官刺激会自发地引起另一种感知的现象。我们可以从音乐中听出黑色压抑,从色彩中看到火辣热情,从巧克力中品尝到绸缎般丝滑的触感。

我们很多的产品表面上看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其实是在满足人的意识需求、精神需求。例如,茅台酒通常被作为食品饮料的一种,但其实它更多的是精神产品。客人看到主人在酒桌上摆了一瓶茅台酒,并被主人“按”到主宾的椅子上坐下,于是产生了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其安全感、被认同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被满足。人的生理的需求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每日消耗的物质和能量都很有限。但是人的精神的需求、意识的需求是无限的。

关于人类感觉和体验的一条重要规律是边际效用最终递减。人的感觉具有适应性。 哪怕是我们很喜欢消费的东西,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效用最终会不断降低。边际效用最终递减是必然的自然规律,是进化的结果。很显然,如果边际效用递增的话,人最终就撑死了。这个规律在餐饮行业体现得非常明显。海底捞火锅再好吃,我们也不会每个月都吃,我们外出就餐会不断地换馆子、换菜系风格,所以餐饮行业会很分散。人们为什么喜欢旅游?因为一个地方待久了就会腻,总想换个环境。北京的人可能跑到苏州看江南园林,苏州的人跑到北京看长城故宫。边际效用最终递减规律不仅体现在消费中,也体现在生活、工作、婚姻等各个方面,可以解释很多人类行为。

二、人类的需求

任何一个能够达成交易的产品和服务,必然在达成交易的那一刻能够,或者被预期能够,满足(直接满足或者间接满足)客户的某一项需求。 所以,当我们研究商业模式时,研究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主张,挖掘价值主张对应的人类的底层需求分析,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洞察了人类的需求,特别是最底层的需求,才能满足客户真正的需求。

例如,汽车起动机作为汽车的一个零部件,很少有人知道,它满足了人的什么需求,为什么会被人们所需要并被生产出来呢?起动机满足了人们安全高效地起动发动机的需求。发动机满足了人们将化学能比较高效地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动能的需求。大量动能满足了人们克服摩擦力产生加速度实现快速位移的需求。那么,人类为什么有快速位移的需求呢?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生存”和“繁衍”的需要,这是被动的,包括生产和生活。人类在狩猎采集时代走路和奔跑就足够了。现代社会,大量物体和人都需要产生高频次的位移,而且需要快速位移,才能满足生产、管理和生活的需要。人类才发明了轮子、马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和火箭。这些位移,都使得我们“生存”和“繁衍”的能力大大提高。

第二是“刺激”的需要,这是主动的,包括玩乐、学习、科研、观光旅游和探险等。人类在这一点上与动物有很大的区别。人类的婴儿在喝饱奶之后,就开始了寻求刺激之旅。人类总是会想知道,山的另外一面是什么,海的对岸是什么。现代社会虽然有一些宅男宅女,号称可以一个月只宅在家里,不出门。但其实是他们寻求外部“刺激”的需求并没有消失,而是被互联网、电视、游戏满足了。

同时,由于人生命的有限性和人的不耐性,人类需要“快速”的位移而非“慢速”的位移。如此,催生了庞大的交通运输产业,不断推动着人类位移的速度、频率和距离。现代人24小时的位移就可能绕行地球一圈。未来,L5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将具备全球陆地道路的任意点对点送达能力。可以预见,当技术足够成熟、成本足够低时,人们也必然产生频繁快速地往返于火星的需求。

人其实并不能真正“发明”什么新产品,只能“发现”新产品。 所有工业产品都很早以前就被物理规律、人的底层需求和人体工学所决定了,只是随着人类科技树的发展而逐步被人类“发现”并被制造出来。一些底层的需求,总是派生出更高阶的需求,人类不得不生产一些产品去满足这样的需求,同时又需要衍生出更多的产品去支持这些产品正常运作。人类所需要的产品品类就这样快速地膨胀起来。

我们进一步思考,人类“衣食住行娱学医”背后“生存”、“刺激”以及“繁衍”的底层需求,又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基因进化的需求。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指出,进化的最基本单位是基因,不是个体,也不是种群。人类不过是基因操控的生存机器,人类进化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基因更多地、更长久地复制下去。基因唯一感兴趣的就是不断重复地复制自身,以便在进化过程中争取最大限度的生存和扩张。一切生命的繁殖演化和进化的关键都归结于基因的“自私”,自私的基因控制了生物的各种活动和行为。基因只管自己的复制,而不管个体幸福与否。人类最底层的需求,都可以解释为基因进化的结果。自私的基因,是人类需求的底层机制。

为什么人类要追求生存?因为只有自己先生存下来,基因才能生存和复制。在当今世界,生存已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活下来就可以了,而是对更好的生活的追求。我们为什么工作?尽管大部分人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还是继续朝九晚五,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并维持当前的生活水准。老人为什么对保健品需求那么大?因为“怕死”,希望活得更长。医药和医疗服务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朝阳产业,医药企业动辄投入几十亿、上百亿元的资金,不断开发新药品,不断攻克癌症等疾病,也是满足人更长地生存的需求。人类对生存得更好的需求,推动企业生产出花样更多、质量更高、更具审美感的产品。很多人跑去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就是因为希望生活品质更高。

和动物一样,“生存”的另一个层面是繁衍,也可以理解为“未来的生存”。繁衍后代、抚养后代,也是为了基因更好地复制下去,因为每个孩子身上有父母一半的基因。为什么家长望子成龙,因为希望孩子在竞争中胜出,将来有更好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人类生理层面的进化是非常缓慢的,以十万、上百万年计。因此我们保留了很多适应远古时期的生理和心理机能。 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些基因虽然已经不能直接指导人类行为,但这些基因依然在人类体内,还会影响人类的活动。早期的人类使用“采集打猎”作为搜集食物的主要方式,这方式结合了固定的食物来源,植物和真菌及狩猎其他动物。而社会的发展太快,有些基因已经无法指导我们去打猎,但可以指导我们去踢足球。女性天生爱美,这是基因带来的生物本能,化妆品、时装甚至整容,在全球都有很大的市场。人类对异性的一些审美标准,如高大、英俊、漂亮,其实也源自于对异性繁殖、抚养后代、改良后代基因能力的经验判断。女性为什么喜欢购物?在淘宝和商场中挑挑选选,其实和原始社会女性采集果实的分工有关,即使最后什么都不买,仅仅是挑挑选选的过程就可以带来满足感和愉悦感。男性酷爱的很多运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竞速追逐类,如跑步、单车、游泳、赛车、冲浪;一类是攻击目标类,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钓鱼、高尔夫球、射击等运动。这些都和原始社会男性的狩猎分工有关,在追上前面的人、进了球、鱼上钩的时候,和原始人抓住一只小鹿的快感应该是相同的。人类的社交与合作结构也仍然受到远古时期的影响。

那么,人为什么会追求“刺激”呢?这一点和其他动物是完全不同的。 “刺激”是人与外部世界极其复杂和频繁的信息交换过程。追求“刺激”是进化带给我们的副产品。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差别在于神经系统过于发达,从而导致意识很发达。基因进化出人类复杂的神经系统。人类能够感知和接收更多的信息,人类有语言,可以思考策略,可以规划未来,这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这也是人类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物种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一切平安的状态下,尤其是当今发达的和平世界,人类过于强大的神经系统和意识流却是苦恼的来源。 在任何事情没发生的条件下,人会无聊,大脑会胡思乱想,而且控制不住。不知不觉地,人会焦虑、忧愁、担心、嫉妒。人会白天工作时心乱如麻,不能集中注意力,也可能晚上胡思乱想导致失眠。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把这种状态叫作“精神熵”,人的精神也是由有序趋于无序的。所以,人会有克服“精神熵”的需求,例如看电视、看肥皂剧、看电影、打游戏、看书、旅行、上微博、刷朋友圈……王者荣耀火遍全国,2018年全民刷抖音,其实都是满足打发无聊、追求刺激的需求。

关于人类的底层需求,也有其他一些表述,对我们也会有启发,但其根源都可以从自私的基因推导出来。

马斯洛的人类五层次需求模型非常有名。第一层次,生理需求。第二层次,安全需求。第三层次,社交需求。第四层次,尊重需求。第五层次,自我实现需求。其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本质是还是生存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更多是刺激的需求,当然这些需求的实现也有助于更好地生存。“七宗罪”也是对人类需求的很好的描述。大卫·芬奇在1995年拍摄的一部犯罪电影《七宗罪》中以非常极端的方式对此进行了说明。这些需求的原点其实都是生存和刺激的需求。

与基因复制的规律相类似,道金斯还提出觅母(meme)的概念。生物基因能决定我们的行为,但还会有一种文化基因影响生物,觅母是文化的传播单位,能解释文化传播的过程。人类不仅仅追求基因的传播,还追求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或一首诗歌、一种文化或制度的复制传播。

道金斯写道:“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人类能够超越自私的基因,做出一些高尚的事情,但仅仅就投资的目的而言,最大的生意往往是受到基因操控的人类本能。大部分人无法摆脱“基因生存机器”的命运,人类以为自己的所有行为都是自由意志的结果,其实不过是基因在背后指挥操控。

三、动物性、人性和神性

动物几乎完全是基因的生存机器,人类更复杂一些。人类作为基因的机器人,是会叛变的,至少部分人类的部分行为是超越自私的基因的。

1.人兼具有动物性、人性和神性

动物性是动物一切为了生存和繁衍本能的体现。人性是进化的结果。人具有同情心、同理心、审美和推理能力,追求快乐和幸福。人有复杂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各种情感和情绪。神性是人身上体现出的无私、忘我、奉献和创造的特性,是一种超自然的属性。人是很复杂的,动物性、人性和神性在人身上共同存在和发挥作用。在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时间和事件下,人表现出的动物性、人性和神性有巨大差异。人对产品和服务的所有需求,都与人的动物性、人性和神性有紧密联系。

2.人是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自然属性,是人作为生物体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进行简单信息交换的过程。精神属性,是人与外界进行高度复杂信息交换的过程。社会属性,是人与人类群体进行情感和利益交换的过程。

3.作为生产者,企业管理也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力。管理的高手一定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力

巴菲特在2007年致股东的信中对未来接班人提出的要求是:“独立思考、心智稳定,以及对人性及组织行为的敏锐洞察力,这些都是想在长期投资上成功的重要因素。”基于对人性的认识,管理学也经历了百年变迁。《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管理学之父泰勒把人类看作完全为了工资的机器人,他以秒表为武器,详细分解并测量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所需的时间,以此来衡量工人的工作。泰勒制风靡一时,的确在一段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了效率。直到现在,富士康等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仍然完全使用泰勒制。泰勒制也造成过严重的后果。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对泰勒制进行了极大的讽刺。1927—1933年的“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人中人际网络和社会关系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则发现了企业的人性面,重新思考管理中的人性假设,以及权威命令式的管理体制。后来的一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则研究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问题。西方的百年管理历史,也是对人性认识越来越深的过程。

一些管理优秀的公司和企业家,同样是对人性认识深刻。世人总把巴菲特当作股神或者成功的资本家,其实巴菲特更是洞察人性的管理大师。几乎不花任何精力,不需要总部建立任何管理部门,巴菲特可以让旗下的所有企业和管理层爆发出巨大的热情。优秀的老板,不只是雇用员工的“手”,还要雇用员工的“脑”,更要雇用员工的“心”。华为的员工有狼一般的战斗力,一定不是来自于强迫,而是来自于任正非对人性规律的洞察和运用。海底捞服务员真诚的微笑,也是因为张勇对人性的深入理解,这也是他人学不会的。

谷歌作为互联网公司,需要一批不断产生并实现想法的“创意精英”,而不是用钉钉打卡、被上司监督的上班族。谷歌通过OKR工作法,给员工自由的工作氛围、自由的工作时间,用头脑风暴等各种方法,不断将这些“创意精英”的潜能发挥出来。知识工作者、创意精英的价值都在自己大脑之中,绝对不能依靠强迫监督或者仅有物质激励,而是除了高额的物质和荣誉激励,更要创造合适氛围并激励他们不断发挥潜能并改变世界,顺便为公司创造利润。

四、基因的诅咒

以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为基础,人类所处时代可以划分为采集狩猎时代、农耕时代、近现代。采集狩猎时代也称为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时代。随后人类进入农业时代,大约一万多年时间。站在2019年回头看,人类进入工业革命大概在18世纪60年代,不过250年左右的时间。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不过20年左右的时间。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到10年的时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基因进化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基本是在200多万年的采集狩猎时代形成的。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时间太短,但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而我们的基因还来不及进化。采集狩猎时代形成的很多生理和心理机制成了我们的负担。

很多生理疾病就是因为我们目前的生活习惯,已经完全违背了遗传自采集狩猎时代祖先的基因。例如,二型糖尿病是因为对糖类代谢的利用效率更高,吃同样的饭,能忍受更长时间的饥饿,这在远古时代是一个优势,但在营养过剩的今天,就成为劣势。再例如,形成血栓的基因,本来是加强凝血功能的。采集狩猎时代祖先经常受伤,凝血功能强大的基因更有生存能力。营养过剩后,强大的凝血功能就变成致病隐患。另外,人类的舌头对咸味的偏好,来源于身体对盐等电解质的需要。为了在打猎时长距离奔跑降温,人类是排汗最旺盛的灵长类动物,有500万条汗腺。但现代人已经很少进行打猎等户外运动,身体出汗流失盐分的情况大幅度减少。舌头对咸味的喜爱却没有相应减淡,使得我们基本上都摄入盐分超标,容易使血管降低弹性引起高血压。今天的大量常见疾病,背后的原因是进化类疾病,对采集狩猎时代祖先有利的基因,如今成为我们的诅咒。

进化的诅咒还体现在大脑和心理机制上,这在投资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宏观经济放缓、股价下跌、公司有负面消息,很多人会恐慌性卖出,投资者有强烈损失厌恶倾向。远古时代,看到草丛中有异动,最佳反应就是立即逃跑,理性思考的人可能会被老虎吃掉,从而被进化淘汰掉。从众、迷信权威,这些都是增强安全感、增加个体存活率的方式。短视、目光短浅也是投资者本性。远古时代,果子和猎物保存时间较短,现在不吃完以后也不知道能不能吃到。如果眼光太远,可能自己根本享受不到。情绪化,也可以大幅度缩短决策时间,在危机时刻提高生存概率。为无法控制的事情忧虑,也是出于自保的天性。恐惧心理使得人们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可以在心理上给自己以安慰。在如此复杂、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人类的大脑还停留在采集狩猎时代。人们常说,价值投资是反人性的。这里的“反人性”,其实是反抗人身上的“动物性”。

可见,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决策机制,我们都需要反省祖先的基因是否依然在控制着我们。在物质财富、科技、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只有摆脱了基因机器的控制,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第二节 知其害而用其利: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运用

归纳与演绎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方法。归纳法是通过一系列经验观察总结出一些规律,再用规律预测类似事物。演绎法则是从一些原点或公理出发,推导出一些新的结论。

一、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

归纳法和演绎法在投资中都是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结合,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投资能力。

归纳法的力量是巨大的。在2016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被问到如何获得比别人更高的认知能力。他回答说:“我一生都在研究生意,哪些能成功,哪些会失败,这叫作‘模式识别’。正如尤吉·贝拉(美国职业棒球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所说,‘仅仅通过观察,你就能发现很多’。”巴菲特、芒格之所以成为投资的集大成者,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一生中不断的阅读、思考和观察,对企业经营的规律、人性的规律、投资的规律有深刻的积累和洞察。他们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知道一家企业有没有投资价值,就是因为观察过的企业和企业家太多,他们已经具备强大的模式识别能力。

我们可以运用归纳法来思考很多问题。例如,投资中有很多条道路,这些道路究竟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如果我们对不同投资体系的众多投资者的长期业绩做一些观察,一定会得出自己的结论。什么样的投资者会成功?失败的投资者往往栽倒在哪些地方?通过总结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会少走很多弯路。很多人不会从他人身上吸取教训,总是在自己出现严重问题后才后悔,就是不懂得归纳法的作用。

哪些企业会成功?优秀企业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本书归纳了商业模式、成长空间、竞争壁垒、企业文化四个方面的“好、大、高、正”等特征。失败的企业又有那些共性?观察成百上千家失败企业案例,就会发现,它们失败的方式基本逃不出几条共性原因。这样,我们遇到有类似特征的企业,就会多加小心。护城河宽的企业有哪些特征?优秀企业家有什么共同特点?国企和民企有什么不同点?环保行业有什么共性?教育行业又有什么特征?我们可以不断问自己这些问题,然后找来尽可能多的相关企业,不断地比较分析,很快就能得出一些一般性规律,对投资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演绎法能够极大地加深我们对投资本质问题的理解。 有人质疑演绎法不能给人带来新知识,因为它的结论本身就包含在前提之中。其实不然。演绎法能够将隐性的知识显性化,这些重要的隐性知识如果不经过很多步骤的推导,人们实际上是不知道的。

演绎思维能力特别强的人,在完全未接触投资的情况下,只要告诉他两句话(甚至只有第一句话):“买股票就是利用股票市场买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值”“股票市场短期是投票器,长期是称重器”,他就再也不需要看任何投资书籍了。整个投资大厦和体系都可以从最简单的原点推导出来。

有些道理看似人人都知道,其实不经过反复的演绎和推导,理解是不深入的。例如,“股价短期内是随机的,难以预测”,这个道理大部分人是承认的。但大部分人做投资决策时,又不知不觉地隐含着对未来短期市场走势的判断,这就是对一些基本道理没有深刻理解和演绎推理的结果。“真知”才能“真行”,“真知”等于“真行”,演绎法是强化“真知”的重要方法。

二、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局限和危害

归纳法和演绎法虽然是重要的思考方法,但也是有局限的。如果不能恰当运用,害处是巨大的。只有知晓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危害并加以规避,这两种思维方法对我们才是有利的。

错误地运用归纳法,被过往经验所害,是投资者非常容易犯的错误。 巴菲特说:“如果从历史就能推测未来,那么最富有的人都是图书管理员了。”

很多投资者热衷于“回测”,经常有投资者通过研究历史股价走势发现一个很厉害的技术指标;或者发现如果每年重仓市值最小的股票或ST股票,10年会获得远远超过50%的年化收益率。如果据此指导自己的未来投资,无论赚多少倍,一次亏损100%,就毫无意义了。“回测”是一种归纳法,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逻辑作为前提,大部分的“回测”是无意义的。

如果不明白因果关系及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盲目根据过往经验行事,是很不靠谱的。就连一些被认为理所当然的投资策略,未来也可能不复存在。比如打新股,须知新股泡沫是我国独有的不合理现象,是发行审核制度下阶段性的产物。一旦实行注册制,完全可能出现新股破发的现象。还有过去炒壳股、重组股等带来的高收益,也是不合理发行审核制度造成“壳价值”的产物,将来会不断失效。

我们在选股时,一定不能被过往的漂亮财务数据、好看的股价走势等因素所迷惑。 哪怕这些数据持续了很多年甚至数十年,也不代表未来情况依然会如此。过去很多爆雷的企业看起来财务数据很漂亮,而且持续很多年,因此迷惑了很多人。乐视网、康美药业、康得新等企业,在出现问题之前,股价和业绩都持续上涨了很多年,直到突然倒塌,让人猝不及防。所以,分析企业绝对不能迷信数据,哪怕企业维持了10年以上的高ROE,维持了10年以上的高增长、高利润,也不代表能够持续。即使过去10年、20年都是大牛股,也不代表当前有任何投资价值。我们应定性地分析,这些数据是真实的吗?企业过去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好的经营业绩?目前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了吗?良好业绩还能持续吗?数据的分析最多只有一些参考价值,定性分析才是重要的。

历史虽然踏着相似的韵脚,却很少重复自己。以过往的经验来推测未来是危险的。2007年金融危机开始时,美国著名投资者比尔·米勒挑选了AIG、贝尔斯登和房地美。当这些股票连连下跌的时候,他认为投资者反应过度了,还在继续买进。米勒认为情况同1989—1990年时类似。他认为,“有时市场会重现你在以前见过的模式”。而巴菲特就能看出这些公司的业务问题,去投资了高盛等更可靠的企业。可见,不是所有急速下跌的股票都会反弹,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落难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青蛙。懂公司业务才最重要。

看一家公司的产品,我们也不应过度运用归纳法。 例如,一款中药保健产品,过去人们使用了几千年,就代表未来一定还会使用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但仅仅运用归纳法,逻辑一定是不充分的。我们必须能证明这款产品确实是有效的,哪怕经过各种科学方法的论证,也是被人们认可和需求的,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我国几千年的酒文化会改变吗?我们需要对当前人们对酒的需求做仔细的观察。酒文化持续几千年本身并不能证明它一定还会持续下去。哪怕经历了几千年的经验,在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也可能经验不再适用。持续百年、千年却很快消失的事物有很多。

运用归纳法还需注意,不要进行错误的归纳,归纳的过程一定要是严密的。 例如,如果统计回测发现,购买业绩亏损的股票反而有不错的回报,就一定要考虑到是不是很多亏损股已经退市了,根本没有被纳入统计。不要犯“幸存者偏差”的错误。雪球网曾经举办过“唯一幸存者”比赛,每天猜涨跌,每天大约淘汰一半人,经过几十天淘汰,选出来一个连续几十天猜中大盘走势的人。这个人会被邀请接受采访,传授经验。其实,大猩猩扔硬币,也一定会选出来一个大猩猩投资大师。可见,归纳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也是很容易犯错误的。很多投资者将自己的长期失败归结于止损不及时、未严格控制交易纪律、交易不果断等,其实大部分是错误的归纳。

所以,归纳法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归纳法是从小范围推知大范围、从过去推知未来的方法,难以保证其普遍适用性和必然性。即使我们见过十亿只白天鹅,也不能轻易得出“天鹅都是白色的”,一只黑天鹅就足以否定结论。这并非否定归纳法的作用,即使我们归纳的一般性规律不能适用所有情形,它也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强的参考价值。牛顿定律也不是绝对真理,但在宏观、低速的范围内,是完全正确的,这个定律也改变了人类。

演绎法由于从原点假设出发进行推理,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弄错了前提假设。 不管推理论证的逻辑多么严密,如果推理的前提错了,那么整个逻辑大厦就轰然倒塌。

很多投资者潜意识中有一些预定的假设,如果假设是错的,那么在股市一生的忙碌就变得毫无意义了。例如,有的投资者假设“历史交易信息中包含了未来的交易信息”,他们就会研究K线图,关注过往的股价、成交量、资金动向等,并发明波浪、头肩、死叉、金叉等概念。如果短期股价真的是随机的,那么这种做法就足以荒废一生了。

运用演绎法,还要注意推理过程不应出现逻辑错误。 例如,一些投资者认为“短期股价是随机的”,由于长期是由每个短期构成的,既然每个短期是随机的,那么股价长期也必然是随机的,完全不可预测的。这种推理看似严密,却是错的。长期的确由无数个随机的短期所组成,但一些短期的“投票器”却以某种无法提前预期的形式体现出“称重器”的作用。股价长期反而是有规律的,就是一定会回归其内在价值。可见,演绎法的推理过程做到严密无误也是有难度的,这需要我们规避很多逻辑思维误区。

《孙子兵法》说:“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归纳法和演绎法都是投资中重要的思考方法,但只有了解它们的局限之后,才能发挥出它们的作用。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是:从一系列的现象和经验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对一般性的规律进行演绎,并用来对更大范围的事物进行推测。如果结论被证伪,我们就需要重新循环,更新自己的认知,寻找更一般、更正确的规律,这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归纳法与演绎法的结合是人类认知的一般模式,也是我们不断提高投资认知能力的一般模式。

第三节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投资中的错误

在我们每个人的投资人生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对待错误的第一原则,就是假定自己百分之百会犯错误。 投资是不确定的,但唯一能确定的是我们肯定会犯错。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巴菲特、芒格这样的奥马哈圣人都会犯很多错误。我们能假定自己的水平远远超过巴菲特、芒格吗?显然不能。但是,还是有很多投资者假定(或潜意识地假定)自己是永远不会犯错的。例如,长期只持有一只股票,还加上很高的杠杆。承认自己必然犯错误,在心理上是不容易接受的,因为需要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人都有过度自信的倾向。

有了必然犯错的假定,我们就有必要建立投资体系的容错机制,错误就变得不再那么可怕。 假定我们必然犯错,我们就自然会采取各种方法来避免全盘皆输。投资体系的容错机制应该包含七个方面,极其重要。我们已在本书第一部分“投资的风险观”部分详细论述容错机制,此处不再重复。“容错机制”就是我们投资的诺亚方舟,哪怕大洪水到来、“黑天鹅”光顾,我们也能确保自己永远活下来。活下来是投资的第一要务。哪怕投资收益是一万倍,一次性亏损100%,结果也是零。

巴菲特尽管经常“吹嘘”自己犯下的错误多么严重,但为什么业绩还那么好呢?因为他有容错机制,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从不会伤筋动骨,更不会致命。这样,时间就会成为他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面对已经发生的错误,我们首先要做到坦诚面对,反思经验教训。 人们更愿意吹嘘自己的成绩,很少坦诚面对错误,公开场合的坦诚更让人难堪。其实,错误并不可怕,经过正确的反思后,错误反而是进步的垫脚石。人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往往不会反思,在错误的时候能学到最多,因为有切肤之痛。尼采有句名言:“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根据塔勒布的“反脆弱”理论,许多事物会受益于一定限度的压力、混乱、波动和不确定。犯错的时候,也是一个投资者可能成长最快的时候。但“反脆弱”的前提是,这个错误不是毁灭性的。如果犯一次错误,将本金亏损殆尽,即使吸取了教训也无力回天了。

巴菲特就是勇于承认错误的典型。1998年,在与佛罗里达大学生的交流会上,有人问巴菲特犯过哪些错误时,巴菲特幽默地答道:“那要看你有多长时间听我说了!”在1990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详细回顾了过去25年的错误。2015年致股东的信,巴菲特在《伯克希尔: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用很长的篇幅回顾了过去50年所犯的错误,包括贪图便宜,错误投资伯克希尔纺织厂、让伯克希尔而不是巴菲特合伙企业买下国民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新英格兰地区的纺织企业Waumbec Mills、用伯克希尔股票而不是现金购买Dexter鞋业、因为锱铢必较险些错过喜诗糖果等。巴菲特在1990年、2015年的致股东信中只是系统地总结错误,几乎在每年的致股东信中,他都会反思当年所犯的错误。在很多次公开访谈中,也承认自己曾经投资航空股、石油股以及错过很多好公司的错误。

总结错误也是有学问的。千万不要把经验教训总结错了,得出错上加错的结论。 很多人投资失败,总结出的教训不在点子上。例如做短线操作失败,反思自己观察不细致没看好K线形态,或者,心态不好,执行不坚决。

什么叫错误?一定要有个正确的定义。 买入股票后,跌了30%就一定是犯了错误?很多人股票涨了就开始总结成功经验,跌了就反思错误。有朋友曾买了一只股票,涨了50%没有“及时”卖出,后来又较成本价跌了20%,就反思今后凡是浮盈50%必须清仓止盈,从此又错过很多十倍股。根据股价的变动而进行的这种反思没有任何意义,但大部分的反思都是根据股价做出的。

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自己犯错了呢? 一种是让结果自然地呈现。过一段时间后,企业的经营状况与我们的预想出现巨大偏差,证明当初的判断失误,或者遗漏了重要变量。另一种情况是,尽管企业的经营状况与我们的预期一致,甚至比我们的预期还要好,但是我们后来掌握了关于企业更多的信息,或思考得更深入之后,发现当初的逻辑是站不住脚的。很多时候,我们是否犯了错是不太容易判断的。企业出现问题,股价大幅下跌,也可能只是暂时的,根本逻辑不变。即便是股价涨了很多,公司也可以在通往毁灭的道路上。所以,我们可能会出现“判断自己出错,其实没错”“认为自己没错,其实出错”两种错误。

真正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原则性错误,大方向上犯错。第二类是战术性错误,包括“看错”和“错过”。 段永平把做事情分为两部分,一是做对的事情,二是把事情做对,这个区分很重要。做对的事情是原则性的问题,把事情做对则是具体操作的战术性问题。犯原则性错误是绝对不可饶恕的,战术上犯了错误则可以不断改正提高。

犯原则性错误是不可原谅的,这是投资的底线。 大多数人在真正走上投资的道路之前,要经历投机的阶段,巴菲特也画过10年的K线图。一旦走上投资的道路,就不要再犯原则性错误。所谓原则性错误,就是背离投资的道路,做投机的事情。例如,在股价下跌时,因恐慌或无法忍受暂时的浮亏,而卖掉股票;在股价大幅上涨或大幅回撤后,因要“保住胜利果实”,而赶紧卖掉股票;在手上股票涨幅不如别人时,无法忍受诱惑,换入当前涨幅更大的股票;背离安全边际原则,买入估值过高但“正在”上涨的股票;背离能力圈原则,为了预期的上涨,买入自己完全不懂的资产;频繁交易,做空,上杠杆……无论短期的结果如何,应该始终做原则性正确的事情,这才能叫作真正的投资者。 我们最终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做真正纯粹的投资者,但长期优秀的结果,需要我们这么做。投机已经被证明是很难长期取得好结果的。

“看错”和“错过”是战术性错误,是可以犯、也一定会犯的。 投资本质上是对不确定的未来下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我们的预见能力多么强大,也总是有限的。此外,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无论买入确定性多么高的公司,后面也可能发生我们不能提前预见也不能及时做出评估的新变化,这就增加了“看错”的概率。

我们可能发现,事前看我们很有信心的投资,事后看似乎在能力圈之外。 当然这种情况不算违反原则,投资之前如果认为自己看懂了,实际上并没有看懂,这还是一个认知的问题。应对“看错”的风险,别无他法。只有终身学习,大量阅读、大量实践,不断扩充理论和思维模型、不断研究案例、不断避免犯别人的错误、不断提升商业洞察力,争取不犯、少犯错误,尽可能不犯同样的错误。不过可以确定,即使我们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强,但还是会犯错误。唯一可以避免错误的方法就是不投资,但不投资本身就是资产配置的严重错误。

第二类战术性错误是“错过”的错误。 《穷查理宝典》中,芒格对这一错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伯克希尔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是坐失良机的错误。 我们看到了许多好机会,却没有采取行动。这些是巨大的错误——我们为此损失了几十亿美元。到现在还不断地犯这样的错误。我们正在改善这个缺陷,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它。”

坐失良机的错误一般是两种原因造成的,研究不深入以及心理偏误。 第一是研究工作不太深入,当机会来临时由于信心不足,白白错过。当发现错过时,股价已经高高在上。解决的方法就是平时的研究工作要深入而广泛,建立个人的“股票池”或“公司储备库”,储备库中的公司应该是经过深入研究而且长期跟踪的,等待机会来临就不那么容易错过。第二种原因是心理偏误,包括过度斤斤计较价格(喜诗糖果再多要10万美元就走开),以及锚定心理(因为沃尔玛的股价上涨了一点而没有买进)。克服心理偏误,需要对人类认知偏误有更多的思考,建立清单,投资时对照检查。另外,对投资体系中的问题要做更深的思考。 例如安全边际,不能简单理解为花5角钱买1元钱的东西。难道6角就不能买了?安全边际是有“度”的,太安全了就会错失大好机会,估值太高又是犯了原则性错误,造成本金亏损或回报不足。那么这个“度”到底拿捏在什么地方?如果思考不深,实践中就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对于特别优秀的企业,如果过于追求安全边际,就很容易错过。这个度的拿捏也是一门艺术。

接受我们100%会犯错误,还有另外一层次含义,就是我们要心平气和接受错误。视野始终要面向未来,不要停留在悔恨之中。 “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应有接受失败的平常心。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我们总结好经验教训,争取今后不犯第二次,价值就完成了。发生过的事情已经成为“沉没成本”,不要让悔恨、自责的心理影响自己。对投资有价值的是理性而不是情绪。投资的本意就是要面向未来,企业过去怎么样不重要,买入的成本价多少也不重要,我们做过怎样的决策也已随风而去,未来怎样才真正重要。

第四节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道德经》中的投资智慧

《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典籍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对我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德经》区区5000多字,却充满了关于处世之道、用兵之法、治国之策的极高智慧。道德经的智慧和价值投资的哲学同样相通。以下是我们对部分内容的解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翻译:智慧上等的人听了道,努力去实行;智慧中等的人将信将疑;智慧下等的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解读:投资中,大多数人终究会亏损,所以一定要走少有人走的路,选择不同的投资道路,这就意味着要被人嘲笑。价值投资就是不断被嘲笑的投资方式,因为它看起来很慢,也有些守旧刻板,有些时候看起来还无效。自从格雷厄姆提出这一投资体系,并有无数成功大师的条件下,“勤而行之”的“上士”依然凤毛麟角,“若存若无”的“中士”和“大笑之”的“下士”依然占据绝大多数。因为价值投资很多时候需要坚持真理、特立独行。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翻译:大道很平坦,但人们却喜欢走捷径。

解读:投资的大道很平坦,那就是研究分析好公司、耐心等待好价格、耐心持有,但大多数人喜欢去走跟风听消息、炒概念、追涨杀跌的捷径,可惜捷径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捷径是迷路的最快办法。”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翻译:假如我稍微地有了一些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上了邪路。

解读:投资中,诱惑太多,让人难以忍受的情况也太多。很多人本来坚守正道,但还是经不住考验,走上歪道了。投资是不断修炼的过程,只有在极端情况下不改初衷,才算经受住了考验。极端市场就是一块试金石。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翻译:以正道来治理国家,以奇妙的方法来用兵,以无为来取得天下。

解读:投资中需要“守正出奇”,一方面投资的基本原则不能动摇,这是“守正”;另一方面,要获得超额收益,必须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投资机会往往出现在和别人观点不一致(但正确)的地方,或者别人不敢下手的时机,这就是“出奇”。投资的过程也是无为而治,最成功的投资者是下注最少但很精准的。财富不断从那些勤奋操作的投资者转移到那些看似懒散、呆坐不动的投资者。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翻译:狂风刮不了一整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解读:不管是千股跌停的股灾1.0、2.0,还是千股涨停的大牛市,这都不是市场的常态,都不会太持久。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翻译: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

解读:价值投资的哲学可以理解为一个“退”字,无论是企业护城河、市场安全边际、个人能力圈,还是长期持有、淡看波动,都在强调保守的思想。看起来似乎暗昧、倒退、崎岖,实际上正好相反。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翻译: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治理天下。

解读:投资最忌燥热,不停地盯盘、交易,情绪波动大。真正成功的投资者都是清静无为的,他们享受的不仅是不错的经济回报,更是“宁静致远,飘逸春秋”的生活质量。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翻译: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解读:对投资收益应该知足,不少人动辄要求年化30%、100%,或者制定很高的投资目标。过高的收益预期必然导致投机、杠杆等危险动作。其实,市场是不以个人意志转移的。保守、要求低,追求不亏损、控制好风险,时间长了,收益反而会是非常满意的。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翻译:足不出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解读:老子的这句话有不少争议,因为人们相信,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老子的话在某些方面也有道理。以投资中的调研为例,很多券商研究员虽然非常勤奋地调研,但问的问题均是短期公司的消息、项目、新概念等。还有人跑到上市公司门口数卡车进货数量等,应该说这些行为精神可嘉,但收效却很差,因为虽然勤奋,但对投资关键的“道”却完全没把握,反而渐行渐远。投资高手未必要去做这些调研工作,他们只是把握住商业和投资的核心逻辑。把握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反而不需要那么费劲,拥有必要的常识就够了。当然,这也不否认调研的作用。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翻译: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解读:以合理价格买了好公司,可能要忍受一段浮亏,但日后的收益可能很可观;很多人高杠杆炒概念和期货,动辄赚了10倍,自信心暴增,却落得破产崩盘的命运。股市中祸福转换很明显,比如刚入市亏损小钱当时很伤心,但学到了教训,反而是好事。一开始投资体系不完善就赚了大钱的人,后来可能惨不忍睹。很多好的投资机会也带着吓人的“鬼故事”。很多业绩和股价高速增长的公司却加速走向失败。此外,我们要珍惜投资中犯的错误和教训,当时虽有后悔和痛苦,但却是今后的宝贵财富。

治大国,若烹小鲜。

翻译: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

解读: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老子这里的意思是治大国应当讲究无为而治。股市也一样,需要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每天都在忙碌操作交易的人,是很难成功的。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翻译: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施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解读:价值投资五分钟就能讲清楚了:把股票当企业的一部分,市场先生,安全边际,能力圈。大道理就这几个,如果不能理解,就算格雷厄姆、巴菲特、芒格不停地布道也无济于事。真正做起来很难,最难的是克服人类进化基因中的人性弱点。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翻译: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缺点。正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解读:这句话与“能力圈”的概念不谋而合。不懂的千万不能碰。我们的能力有多大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知道是不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一旦知道自己能力的界限,无知本身就没有坏处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翻译: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解读:投资体系一定要完善,不能有重大的漏洞。隐含巨大风险的交易行为不一定显现为损失,但这种风险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旦有没想明白就去做了的地方,早晚某一天会被市场教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比尔米勒,这些例子太多了。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翻译: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容易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解读:价值投资者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比如即使很有信心的股票,也强调预留较高的安全边际作为风险的缓冲垫,尽可能长期持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相信自己无法判断市场走势。另外,要坚信自己必犯错误,提前做好容错机制。价值投资者只去把握不变的东西,只去跨越一英尺栏。没想到的是,最后弱者居然胜利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翻译: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解读:这里强调了自然界“均值回归”的法则,这一法则在股市中同样存在,逆向投资非常重要,但人们多喜欢损不足而奉有余。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翻译: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解读:投资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可以先投资指数基金,然后采用格雷厄姆的低市盈率、分散投资的方法,再慢慢过渡到巴菲特的深度分析、集中投资的方法。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翻译:求学的人,不断做加法;而求道的人,就要不断做减法,达到无为境界。

解读:对企业的分析、行业的理解,知识越多越好,但投资的大原则大道至简,不断领悟这些最简单的原则的精微之处,才能达到道的境界。投资中不能只做加法,善于做减法的才是高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翻译: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循环往复;坚守柔弱是道的法则运用的方法。

解读:月有阴晴圆缺,年有春夏秋冬。万事万物的运动都在循环往复。投资的世界也是如此,牛熊更替,此消彼长。而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最柔弱的方法,任由万物自然而然地发生和生长,而绝不强加自己的意志。投资也是如此,用最柔弱的方法,用最自然的方法,让优秀的企业成为自然之选,让投资的时机成为不得已之选。一切顺应规律,一切柔弱不争,才是恒久和坚强。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翻译: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解读:投资要深思熟虑,保持理性,不能被轻率浮躁的情绪所影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翻译: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解读: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不愿意走的路上,不仅有投资的收益,也最接近于“道”。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翻译:达到虚无的极端境界,固守宁静达到厚重忠实。在万物的生长发展中,我用虚静之境界去观察万物往复循环的道理。

解读:老子强调“以物观物”,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和欲望,顺应客观事物本来的自然状况,并抓住它们的本质和规律。无论是对投资规律本身的认识,还是对企业的分析,都需要从客观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达到一种静、明的状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翻译:大道生出一气,一气分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和合生出中和之气,阴阳二气和中和之气共同作用产生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都包含着阴和阳,由阴阳两种相反的、矛盾的物质相互作用,彼此和谐而产生万物,阴阳二气的作用在于和。

解读:老子的这段话表明了原点出发,阴阳对立,衍生出万事万物的世界观。老子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都是从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去解释的,这种关系是一切事物普遍的、恒久的规律。我们做投资,要理解商品交易中对立统一的双方——企业和消费者,也要理解股票交易中对立统一的双方——买入者和卖出者。

第五节 跨越2500年的异曲同工:《孙子兵法》与价值投资

《孙子兵法》为春秋时期孙武所著,包含了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被奉为兵家圣典。而价值投资起源于1934年美国格雷厄姆和多德所著的《证券分析》一书,后被巴菲特和芒格发扬光大。巴菲特成为价值投资的集大成者,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孙子兵法》与价值投资分别产生于东方和西方,相隔了浩瀚的太平洋,跨越了大约2500年的漫长岁月。这两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在哪里?妙在何处?

如果要用四个字来概括《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那就是“先胜后战 ”。如果同样用四个字来概括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不要亏损 ”。两者都是充分运用逆向思维,在追求极大确定性的条件下才行动。行动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分析、权衡、准备和推演。行动之时,结果已经基本确定了,剩下的只是交给时间去让结果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最终以貌似平淡无奇的方法,获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功。

第一,在战略认识层面,《孙子兵法》提出要高度重视战争,理解战争的本质——“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明确指出战争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战争,而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要充分认识到贸然发动战争的害处。“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子兵法》认为战争是残酷的,要重战、慎战、备战,才能确保“安国全军”。

价值投资也认为,首先应高度重视投资,理解投资的本质——“投资行为通过透彻的分析,保障本金安全,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回报率。” 投资的首要目的是保障本金安全,甚至获得满意的回报率也是为了保障本金安全。 因为在所有的大类资产中,现金资产长期来看是必定持续贬值的,甚至黄金资产也不能保值。长期来看股权资产的回报率远远超越其他大类资产。为了保障本金安全,所以不得不进行投资,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未来,所以不得不选择长期回报率最高的股权类资产。 可见,价值投资思想也是强调高度重视投资,充分认识到盲目投资的危险性,慎重投资、充分准备和分析后才能投资,以确保个人、家庭和组织的资产安全。

第二,战略判断层面,《孙子兵法》提出应先算胜率,知胜负。 《孙子兵法》从“道、天、地、将、法”五事和“主有道、将有能、天地得、法令行、兵众强、士卒练、赏罚明”七计,来做胜率判断和“知胜”的自我检查清单,“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提出了价值投资的四大概念——股票是企业的一部分、市场先生、安全边际、能力圈。这四大概念也是从公司、市场和个人三个角度来算胜率,知胜负。 尤其是要从“自知”的角度,来排除并没有准备好进入市场的自己。价值投资知不易,行更难,“自知”是“入市”的前提条件。巴菲特非常强调“自知”——“投资中最大的风险莫过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要你还有没想明白的地方,就不要去做。否则总有一天市场会发现你的弱点,并把你打得鼻青脸肿。”在现实中,认同价值投资者众,知行合一者少。高瓴资本张磊提出了一个检验知行的判断标准,就是“时间是我的朋友,还是敌人?”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时间会使得隐含风险的投资认知与投资行为终究展现其风险。 对价值投资者而言,“知、言、行、绩”四者应是统一的,相互印证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不一致的,终究还是“知”的问题。

第三,在战略决策层面,《孙子兵法》总是逆向思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处处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总是设法避免失败,减少获胜的代价。价值投资也是逆向思维,处处以亏损为假设前提,总是设法避免亏损,用最小的资金成本,在非常安全的前提下,换取最大化份额的优质股权资产。

《孙子兵法》的战略决策是极度保守,以退为进的,认为“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则不可战,则不战,继续等待时机,韬光养晦,或者“多方以误”敌人;直至不可胜变为可胜,不可战变为可战;可胜,则可战,则要“全胜”,要“一战而定”。

价值投资也是极度保守的,以退为进的,本质上是做“低风险高收益”投资 ,通过“公司护城河、市场安全边际、个人能力圈、股权持有期限”四个维度的“后退”,拒绝很多似是而非的投资“好机会”,拒绝公司和市场对我们的“多方以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价值投资从四个维度尽可能地剔除投资风险,来实现“不要亏损”的目标。对价值投资来说,如果选择了正确的投资标的,在正确的投资时点,用了正确的资金,但是使用了不正确的投资理由进行了投资,即使最终得到了好的投资结果,也是一笔不正确的投资。价值投资“后退”得越厉害,“不要亏损”的保障就越高,反而潜在的收益就越高。

第四,在战术执行层面,《孙子兵法》处处体现了“事先透彻分析,以求未战而庙算已胜”的“先胜后战”思想,提出了很多作战原则和具体方法。“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在战斗中,《孙子兵法》强调要掌握自己和对方尽量多的信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价值投资也需要掌握尽量多的信息,但是信息的筛选和解读能力更加重要。好的投资机会一般发生在自己对公司关键信息的解读与市场不一致,但是将与未来的事实一致的地方。 在众多信息中挑选出关键信息,并对关键信息进行正确解读,是投资者需要数十年长期训练的能力。

打仗和投资,都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思维模型。《孙子兵法》中的战术包含了对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心理、管理、数理、工程等多学科思维的综合运用。芒格也认为,投资是普世智慧在资本市场的运用:“你应该对各种学科的各种思维都有所理解,并且经常使用它们——它们的全部,而不是某几个。”

对于作战时机,《孙子兵法》认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而真正的机会出现时,“一战而定”。对于投资时机,有人认为,可以用价值投资选股,用趋势投资择时,这是错误的。其实价值投资已经包含了完整的择时。没有足够好的投资机会的时候,价值投资者可以安坐不动。芒格说:“我不介意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巴菲特也是如此。”“投资的重点不是非常多的动作,而是非常大的耐心。你要坚守你的原则,当机会出现的时候,就大力出击。”

《孙子兵法》认为作战时不能受情绪的控制:“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价值投资也强调投资时不能受情绪的控制,更不要受到“市场先生”狂躁症情绪的影响。爱惜现金就要像爱惜自己的士兵一样。不能因一时冲动而投资。极端恐慌和极端乐观的情绪最终都会归于平静,但是贸然投资损失的本金再也不会回来了。

《孙子兵法》中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名句,讲战斗中“正兵”和“奇兵”的灵活运用,无穷无尽。我们认为,价值投资中的“正”是股权,“奇”是现金——恰恰是西格尔教授《股市长线法宝》中长期回报率最高和最低的两种资产。股权是“正兵”,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主要力量。现金是“奇兵”,它的作用是保护股权资产的投资期限, 保护股权资产的增值过程,同时它也是一种期权,它有最高的流动性,具有完全的选择权 ,可以使得我们不会错过任何极度恐慌的重大市场机会。“奇兵”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战斗中可能使用,也可能永不使用,但是它的作用并不因为没有使用而被抹杀掉。就像球场上的替补队员不因为一直没有上场而失去价值。现金表面上持续贬值,是不值得持有的负资产,但实际上它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非常关键。

《孙子兵法》认为真正的善战者都不是靠打险中求胜的战役,而是在多个局部战役中获得了区域性压倒性优势,赢得毫不费力,以至于显得平淡无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价值投资也不靠险中求胜。 巴菲特说:“要取得非凡的成果,没有必要非得做非凡的事情。”“我们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关心的是寻找那些我们可以跨越的一英尺障碍,而不是去拥有什么能飞越七英尺的能力。”芒格说:“我们努力做到通过牢记常识而不是通过知晓尖端知识赚钱。”“我们属于在桶里捕鱼,而且还要等水更平静才下手。”

《孙子兵法》中还包含了对将帅个人价值观和人格特性的要求——“智、信、仁、勇、严”。 从巴菲特和芒格等投资大师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聪明智慧、真诚信义、仁心厚德、果断勇敢、严于律己的价值观和人格特性。投资的结果,不仅是认识规律、践行规律的结果,长期来看更是投资者价值观、品行道德和个人修养的体现。

为什么东方的战争智慧与西方的投资思想,可以跨越2500年的历史长河找到这么多的相通之处?

因为,古今中外,自然不变,人性不变。

第六节 价值投资是普世智慧的一个分支

很多价值投资者有过这样的体验:一开始,我们接触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财富,后来我们会发现价值投资是投资的正道,它不仅仅是一种投资体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价值投资是普世智慧的一个分支。

一、人生完美的商业模式

1.价值投资带给我们财富、自由和独立

财富是实现完美生活很好的工具,获得财富本身不是我们的目的,但能够让我们更加独立。获得财富自由的办法一定不能是像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那样,工作一天才有一天的收入,而是获得“被动收入”,要尽快把劳动收入转化为资本收入,打造一个在我们睡觉时依然在为我们工作的系统。投资就是拥有最优秀公司的股权,让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家为我们工作。

我国股市有不少的优秀企业,给长期持有它们的股东带来了巨额的回报。伊利、万科、贵州茅台、腾讯控股、格力电器等,这些公司从上市起给股东带来上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回报。哪怕没有能力选择投资个股,仅仅投资沪深300指数,也可以获得10%以上的年化回报,轻松跑赢通货膨胀。

而且,价值投资是用比较干净、有尊严的方式去获得财富,而不需要屈从我们不喜欢的规则。李录在《穷查理宝典》的序言中写道:“芒格是一个完全凭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这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讲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例子。与我们在社会上所看到的权钱交易、潜规则、商业欺诈、造假等手段不同,他用最干净的方法,取得了商业的巨大成功。”

我们需要有正确的“金钱观”,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财富、利用财富。投资中90%以上的人之所以会亏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急着想赚快钱,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短线、波段、趋势、杠杆、消息、内幕,这些亏钱的方法,背后都是赚快钱的心理。如果把快速获得金钱作为唯一目的,反而无法赚钱并且带来更多问题。18世纪英国小说家亨利·菲尔丁说:“视金钱为神灵,它会像魔鬼一样折腾你。”金钱只是一种工具,运用得当,可以为我们获得独立和自由,也可以造福社会;运用不当,可能毁掉我们的事业和家庭。金钱的作用是有限的,它能买来物质性的东西,但买不来幸福、友情、见识。我们如果把投资本身作为一种目的,把投资看作终身热爱的一种事业和兴趣,看作洞察世界的一个窗口,看作普世智慧的一个分支,把财富当作这个过程的副产品,结果将大不相同。

2.价值投资带给我们很好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价值投资有一个很好的特点,财富不断从那些好动的、频繁交易、勤奋忙碌的人手中流入到那些呆坐不动、大智若愚的人手中。选择了好的股票后,交易只是一两分钟的事情。我们不需要整天盯着股价,只要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后续就不需要操作。长期来看,越是折腾的人收益越低。这一点对于投资而非投机的人真是喜讯。对于职业投资者来说,主要的时间用来更深入思考投资、商业以及社会趋势等问题,研究感兴趣的企业;对于业余投资者,完全可以继续从事自己的主业。

价值投资者的一切经历和活动都是对投资有帮助的。餐饮娱乐、逛商场、超市购物,会留心观察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出国旅游,会观察比较外国的国情,哪怕使用携程、坐飞机、订酒店、打车,都增加了对这些公司的调研;去四五线城市出差,也会增加对下沉市场的理解。很多优秀投资者是“多面手”。例如,刘元生是企业家,还爱好体育和音乐,尤善演奏小提琴,还做慈善。如果不是当初他在广州友谊剧院演出小提琴时与王石相遇,如果不是他的企业和王石有业务来往,也许就没有刘元生投资万科的经典案例了。

价值投资并不是知道越多信息越好,对信息的时效性也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价值投资需要的是了解关键信息,并对关键信息做出正确的解读。价值投资者就算在交通和网络不良的山沟里,仍然可以做价值投资。所以价值投资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工作和生活。

大部分的投资大师都是健康长寿的。巴菲特、芒格年逾90,依然充满热情地工作。价值投资者会培养出宏大的格局、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宁静致远的生活方式、与世无争的态度,良好的心态对健康长寿是非常重要的。价值投资者深知复利的重要作用,他们也会有严格的生活纪律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心态平和,宠辱不惊,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走路,这有利于身心健康。而如果像大多数投资者沉迷于短线交易和赌博,心情随着市场波动起伏,一直活在赚钱的压力之中,健康长寿就几乎不太可能了。

3.投资会开阔眼界,增长学识和智慧

由于价值投资将股票看作企业的一部分,所以会研究企业、研究行业,判断企业的商业模式如何,企业发展空间多大,研究社会趋势,企业面临的竞争格局如何。我们还需要看人的学问,判断管理层是不是优秀。我们会换位思考,站在消费者、员工、管理者、企业家、竞争者、投资者和政府等各种不同角色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我们会去研究市场的规律,看历史上出现的人性的贪婪和恐惧。除了商业的知识,学习经济、金融、管理、历史、哲学、物理、生物、化学、心理、政治、社会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可以建立起芒格所说的那种“多学科思维模型”。可以说,价值投资者“无所不看,无所不想”。

好的价值投资者均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增长见识,提高看人看事的穿透力。价值投资的过程,既是投资者积累物质资本的过程,也是投资者个人积累学识和智慧、积累人力资本的过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双重的复利效应,到了后期会呈现惊人的力量。

4.价值投资不用担心被人工智能颠覆

未来的人工智能将颠覆掉很多行业,甚至包括律师、会计师等较复杂的行业。人工智能会使价值投资失效吗?或者说,价值投资获得长期收益的根基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而消失吗?答案是不会。人工智能可能会颠覆量化交易、套利交易、高频交易等更加程序化的交易体系。颠覆价值投资基本上不可能。价值投资并不仅仅是数量化的计算或简单信息的处理,需要对企业的商业模式、护城河、发展前景、管理层、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做出很多复杂的定性判断。价值投资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如果说人工智能可以做价值投资,那么人类的复杂判断力也没有任何意义了,人类已经变成机器完全的从属,人类的存在也没太大意义了。

5.价值投资者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好的职业一定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值。大多数职业却是吃青春饭,随着年龄增长,人力资本价值会大幅贬值,甚至医生、教师这样高度依赖经验的职业最终也不能幸免。投资则是不需要退休的职业。投资者对企业的研究,对投资的思考,都是具有累积性的知识。一家企业、一个行业,一次性研究透彻之后,后面只需要投入极小的精力去关注。投资研究也是边际成本递减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掌握大部分的行业、大部分的企业,能力圈会不断扩展。巴菲特五分钟就能对是否收购一家企业做出基本判断,就是因为他对大部分企业已经观察了几十年。这种知识的累积是可怕的,复利不仅在赚钱上,也在知识上发挥作用。

此外,阅历和经验也会增加投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过的人、走过的路、去过的国家、经历的事情、思考的问题、读过的书、调研过的企业、结交过的朋友、经历的极端市场波动,所有这些都会加深我们对于投资、商业和人的思考,从而反映在我们的投资上。

6.价值投资是一项有社会价值的事业

人不仅仅是追求金钱,而且会询问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社会创造了什么价值。很多人觉得,在股票市场投资,相互从对方手中买卖,没有生产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价值投资者做的工作大部分就是阅读、思考、喝茶,看起来并没有创造了什么。其实不然,投资是对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事业,尽管这种作用是间接的。

资本市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极端地假设,所有人都不再投资,那也就没有股市了,也不会有一级市场。没有华尔街,美国一定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没有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谷歌、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创业初期就很快就因资金链断裂而胎死腹中,根本没有伟大起来的机会。没有股市,一级市场也失去了退出通道,也就不会存在。股市的本质是企业直接融资的场所,股市的助力让企业将部分股权提前变现获得资金,从而发展得更快。股市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场所,股价低估时投资者买入,严重高估时卖出。给优秀企业较高的估值,抛弃劣质公司,投资者的交易和投票让股价回归公司的合理价值,让资本流入到能高效率地创造更多价值的优秀企业那里。大国的崛起需要先进的资本市场,每一位投资者都在间接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7.价值投资是财富传承的很好方式

很多价值投资者送给孩子的礼物是股票。在孩子出生时,为其建立单独的股票账户,买入一些优质股票,等到孩子结婚或上大学时,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当然,这还只是传承财富。如果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财商”,甚至成功传授其价值投资的思想体系,那么我们的孩子就拥有了一项未来生存的“金手指”。这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很多投资知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且培养他们眼光长远的性格和合适的秉性。

二、普世智慧的一个分支

价值投资是普世智慧的一个分支,就是说价值投资的智慧和人类社会的其他方面的智慧是相通的。大道相通,一通百通,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结论是相同的。无论是战争、经营企业、体育运动还是修身养性,这些领域的成功者,如果理解了价值投资,他们便可以做得很好。价值投资做得好的人,经营企业甚至指挥战争,也大概率是成功的。

价值投资能帮助我们更多地思考做人做事,坚守初心,回归本质,才能简单而有效。股市的初心,就是提供标准化、便利化的股权交易渠道,方便优化资产配置。期货市场的初心,就是为现货提供套期保值,消除远期价格的不确定性。期权市场的初心,就是为证券资产提供保险。它们的初心都不是让我们快进快出,以小博大,一夜暴富。企业经营也是如此。餐饮业的初心,就是为顾客提供卫生美味的食物和体贴的服务,并且价格实惠。零售业的初心,就是帮顾客采办价廉物美的商品。制造业的初心,就是为客户制造高性价比、可靠耐用的产品。说起来都很简单,做起来很多人就走偏并且最终失败。而坚守初心,回归本质的人和企业,长期很难不成功。

从本书对《孙子兵法》的分析可看出,战争的基本原则和道理,和投资是一致的。战争就是打得赢才打,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不赢就跑,保存并扩大自己的力量。从《道德经》可以看到投资和治国理政的相通之处。段永平、刘元生等企业家能够很本能地做到价值投资,也是经营实业带来的感悟,打通了实业和投资的相通之处。投资和体育运动也有相通之处。巴菲特、芒格都受到棒球运动员泰德·威廉姆斯的77格击球区的影响,也是看到了棒球和投资的相似之处。

芒格说:“如果你是一个更好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投资者。如果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投资者。虽然孔子之后的世界已经经历了2500年的变化,今天的事情孔子不知道,但他对人生的基本态度、对人生的基本理解和现代文明是相通的。”价值投资和修身养性的道理也是一致的,拥有纪律和耐心、眼光长远、和企业共成长、乐于分享,这些特质不仅有利于投资,也是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从那些成功的价值投资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往往是有道德感和纪律的人,也是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他们对重要的事情明察秋毫,做好万全的准备,对控制不了的事情和无关紧要的事情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他们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很成功,甚至在很多不同领域取得成功,而且也拥有快乐的生活方式。

古今中外,自然世界的物理规律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人化世界虽然变幻万千,但是人性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我们的世界由无数多个偶然性搭建而成,而偶然性中又隐含了必然性。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互相影响的,没有一个人和一个事物是孤岛。所有的事件都是多因多果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同时为小概率事件做好准备。简单但最接近本质的做事方法,往往受制于人性最难做到,但最有效。

我们能观察到,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基业长青》中写道:“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对很多高瞻远瞩的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就像人体需要的氧气、食物、水和血液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利润之上的更高追求,在伟大的公司里,更是像“教派般的文化”那样被灌输。价值投资者,也应该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通过终身学习来认知世界规律,通过尊重规律、运用常识、严守纪律和克服人性弱点来获得投资盈利。在投资盈利之上,价值投资者还有更高的追求。

价值投资是普世智慧的一个分支。各行各业的成功者,虽然出发的地点、路径和目的不同,但他们看到的都是同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