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22:牛顿第四定律

主要误读: 巴菲特把“运动有害投资”比喻成“牛顿第四定律”,对此人们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我方观点: “牛顿第四定律”对投资运行的影响,不亚于“牛顿三大定律”对物体运行的影响。

巴菲特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很早以前,牛顿发现了三大运动定律。这的确是天才的伟大发现。但牛顿的天才却没有延伸到投资中,他在‘南海泡沫’中损失惨重。后来他对此解释说:我能够计算星球的运动,却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如果不是这次投资失误造成的巨大损失,也许牛顿就会发现第四大运动定律:对于投资者而言,运动的增加导致了收益的减少。”(巴菲特2005年致股东的信)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关于巴菲特投资体系的核心是企业投资,企业投资必然表现为投资的长期化,我们已经谈得很多了。但对于短期化操作的弊端,以及巴菲特为何坚持认为“运动”有害投资并进而将其比喻为“牛顿第四定律”,我们则言之甚少。本节的讨论就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

在任何一个股票市场上,试图说服投资者放弃短期操作而转为长期投资,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经历了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后,情况就变得更加不乐观。当然,投资是自己的事,人们采用何种投资方法,是在各种要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如果偏要指出哪一种投资方法好,哪一种投资方法不好,不仅费力不讨好,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有必要将短期投资不利的一面予以说明,给读者朋友们在确定自己的投资策略时提供一些参考。

我们认为:相对于长期投资而言,短期操作至少在以下六个方面处于劣势。

1.较高的交易成本

相关话题我们在“摩擦成本”一节进行了一些讨论。为了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这里再补充一个巴菲特早在36年前就提出的观点:“过去每天交易量约一亿股的年代,对所有权人来说绝对是祸而不是福。假设每买卖一股的交易成本为15美分,则一年累积下来约要花费75亿美元的代价。这相当于埃克森石油、美孚石油、通用汽车与德士古公司这四家全美最大企业年度盈余的总和。这些公司在1982年年底合计有750亿美元的资产净值,约占《财富》杂志500强企业净值的12%。换句话说,投资人只因为手痒而将手中股票换来换去的代价就等于是耗去了这些大企业辛苦一年的所得。”(巴菲特1983年致股东的信)

我们反复引用巴菲特的话,是因为目前中国股市正在上演着相同的情景。需要引起人们深思的是,当每个投资人都幻想着可以通过聪明的买与聪明的卖去获取超额收益时,我们看到的关于投资者长期赢利状况的多项调查,其结果几乎都是七亏二平一赢利……

2.较不确定的投资成果

菲利普·费雪曾经说过:“研究我自己和别人的投资记录之后,两件重要的事促成本书完成。其中之一我在其他地方提过几次:投资想赚大钱,必须有耐性。换句话说,预测股价会达到什么水准,往往比预测多久才会达到那种水准容易。另一件事是股票市场本质上具有欺骗投资人的特性。跟随其他每个人当时在做的事去做,或者跟随自己内心不可抗拒的呐喊去做,事后往往证明是错的。” [1] 在费雪做出这一表述的38 年后,巴菲特也发表了如出一辙的看法:“我们不知道事情发生的时间,也不会去猜想。我们考虑的是事情会不会发生。” [2]

其实,对于上述观点背后的逻辑,巴菲特早在1969 年就已经给出了答案,这就是被本书多次提到的一个基本理念:“短期看,股票市场是投票机;长期看,股票市场是称重器。我一直认为,由基本原理决定的重量容易测出;由心理因素决定的投票很难评估。”(巴菲特1969年致合伙人的信) 我们认为,巴菲特重长期回报而轻短期表现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应该就在这里。其行动背后的逻辑是:长期投资回报较短期操作有着更高的确定性。

3.不利的“比赛”条件

任何一个股票市场,如果上市公司的长期平均业绩表现为正增长,股票指数也就一定会在长期内表现为正增长。如果画一张指数图,将是一条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显示出向上增长的曲线。这也正是过去100年来绝大多数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一个市场如此,一家公司同样如此,而一家符合巴菲特投资标准的公司就更是如此。如果说它们之间会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优秀公司股票的价格曲线会随着其更高的业绩增长而变得更加陡峭。

面对一个主体表现为向上增长的曲线,短期操作的弊端在于:策略使用者必须在大多数判断都正确时才有可能战胜买入-持有者。而这样做,短期投资者已经把自己放在了一个相对不利的位置上。因为对短期股价表现的预测与抛硬币并无二致,对与错的概率分布长期来看也就是50∶50。因此,仅从概率把握的难度上来说,短期投资就已经输了。

4.较高的出错机会

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在美国的资本市场,找到可以持续增长的企业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见后文章节“发现的艰难”)。在这一背景下,那些只寻求做大决策机会的人就会比那些做无数个小决策的投资者占有优势。巴菲特劝告投资者手中应持有一张仅可以打20个洞的卡片,其背后的逻辑就在于此。

假设一个短线投资者的股票组合中有6只股票,每年平均周转4次,40年下来,他就需要作960次投资决策;假设一个长线投资者股票组合中也有6只股票,平均每5年周转一次,40年下来,他只需要作48次投资决策。想一想,在“发现的艰难”这一背景下,谁犯错的机会更高呢?更何况,对于不少投资者来说,其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数目可能还远不止6只!

5.脆弱的卖出理由

我们认为短期操作的策略依据大多是脆弱的,是不容易站得住脚的。这些依据主要有:(1)基于时机选择。(2)基于获利了结。(3)基于市场热点切换。(4)基于“称重作业”。那么,巴菲特又是怎么看待这些依据的呢?

关于时机选择:在巴菲特的投资思想中,认为最不可信赖的操作策略就是基于短期市场与价格预测下的时机选择。这又让我们重新回到了关于“投票机”与“称重器”的市场命题,由于投票是随机的,时机选择的结果就是不能确定的。关于获利了结:在巴菲特看来,获利了结的投资策略就如同让当初的芝加哥公牛队卖掉乔丹一样愚蠢。关于热点切换:如果“选股如选妻”的逻辑成立,那么“一夜情人”式的投资逻辑就不能成立。关于称重作业:基于企业估值的卖出是多么的不牢靠,请参见本书“称重作业”一节。

6.高风险操作

这一观点背后的逻辑是简单的:由于买入—持有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回避股市三大风险中的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持股时间的函数,见相关章节)和非理性操作风险(由于大部分的非理性操作都产生于股市不断的波动中,因此买入—持有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回避这一风险),因此,相对于长期投资,短期操作同时要面对股市的三大风险,它的风险自然要更高一些。

本节要点:

(1)在巴菲特看来,“运动有害投资”几乎可以称为“牛顿第四定律”。

(2)相对于长期投资策略,短期投资至少在六个操作要素上处于劣势。

(3)“牛顿第四定律”对投资财富运行的影响,可能不亚于“牛顿三大定律”对物体运行的影响。巴菲特的成功以及千千万万个投资者的失败,对此提供了充分证明。


[1] ㊀ 摘自 《怎样选择成长股》。

[2] ㊁ 摘自 《财富》,199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