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53:美国梦

主要误读: 巴菲特传奇是一个在中国无法实现的美国梦。

我方观点: 从后视镜里看什么似乎都是必然和注定的,中国如此,美国同样如此。

对巴菲特到底制造了怎样的财富传奇,不少国内投资者其实了解得并不是很清楚。记得有一次我们和一位企业界的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当我们谈到如果有人从1956年开始就一直跟随巴菲特,至今会有什么样的财富回报时,她的反应可以用目瞪口呆来形容。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为了让更多的朋友对这个“美国梦”有一个更清晰的印象,在展开本话题的讨论之前,我们先作一个简单的描绘。我们在计算时使用了两种口径:(1)按伯克希尔每股净值计算的财富增长。(2)按公司股票价格计算的财富增长。

有一个问题需要事先说明:我们计算财富净值增长的截止日期是2007年12月31日。做出这样的安排有两个互为关联的原因:(1)避免出现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一书中指出的那种“把孤立事件当作未来周期模式”的情况,而我们认为2008年发生的金融海啸就是一个孤立事件。(2)避免出现巴菲特曾指出的“在计算区间回报时期初或期末数据存在非常规性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首先来看按伯克希尔每股净值计算的结果。从1965年巴菲特入主该公司开始算起,一直到2007年年底,伯克希尔每股净值的总增长是4008.63倍,年复合增长率是21.3%。这就是说,如果有投资者在1964年年底交给巴菲特1万美元,到了2007年年底,这1万美元就变成了4008.63万美元。

再来看按公司股价计算的结果。对于一个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或许比每股净值更有参考价值。如有投资者从1956巴菲特开始投资管理业务的第一天就跟随他,并在1965年巴菲特入主伯克希尔公司时,按当时每股18美元的市场价格买入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其财富总增长为52782.86倍,年复合增长率为23.76%。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当初交给巴菲特1万美元,在51年后就变成了5.28亿美元。

这是一个只有在大洋彼岸才能实现的美国式梦想吗?我们的回答是:不一定。

让我们一起回到1956年,假设你就是那个在当时交给巴菲特1万美元的“幸运儿”,你真的能在长达51年的时间里从未动摇,一直跟随着巴菲特到今天吗?也许这个问题显得有点抽象,你不好回答。下面,我们列举出在已过去的51年里投资者将要面对的四种情况,看一看你是否真的都可以顺利地挺过来。

1.一只冷门股票

我们来看安德鲁·基尔帕特里克在其所著的《投资圣经:巴菲特的真实故事》一书里为我们作出的两段描述:“虽然伯克希尔成绩卓著,巴菲特声名远扬,但是华尔街仍然不把伯克希尔的股票放在眼里。几乎没有哪位证券分析师跟踪它,股票经纪人几乎从来不向投资者推荐它,也很少有哪家媒体把它作为一种股票投资品种加以宣传报道,甚至连那些重要的蓝筹公司名单也不曾提及它。”“1997年8月5日的一则网上留言这样写道:14年来,我一直请教一些股票经纪人和投资顾问,买入伯克希尔的股票是否划算。无论男女,给我的答案始终都是一样的:不,伯克希尔的股票的股价太高,它的股价超过了其内在价值,买伯克希尔的股票实在是荒谬之极、疯狂之至。从来没有人告诉我相反的结论,连一次都没有。”

对这样一只在市场上如此不受人待见的股票,你真的会一直拿着不放吗?

2.超长期投资

美国股票市场早期的周转率大约在25%~50%左右,现在的周转率大约在80%~100%左右。这就是说,即使是早期的美国股票市场,四年以上的持有周期也应算是长期投资了。然而我们已知的一个事实是,实现巴菲特财富梦想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你要持有它40年以上。我们真的能做到吗?

在过去近20年里,中国股票市场的周转率的平均值一直在200%以上。遇到市场有大的波动时,股票的周转率可以高达400%甚至更高的水平。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与行为偏好,持有某只股票一年就已经算是长期投资了。如果我们到了美国,在那样的环境下买股票,即使我们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些修正,恐怕也很难持有一只股票长达数十年。

3.不尽如人意的投资回报

如果你在1965年以每股18美元的价格买入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到1970年时,尽管你在这五年中的总回报是2.22倍,年复合回报率高达17.29%,但接下来的五年,你在这只股票上的投资回报将面临一个悲惨的状况:零增长。就算你真的能熬过这个困难时期,那么对于随后接踵而至的其他的不理想回报,你是否也能一一承受呢?(见表5-9)

表5-9 公司股价及标普500的年增长率 (单位:%)

阅读 ‧ 电子书库

资料来源:施得普汇数据库。

4.股价暴跌

也许,在股票价格的大幅波动中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投资取舍。在过去的43年里(不含本次金融危机时期),伯克希尔的股价一共经历了四次暴跌。我们现在就把这些记录依次列出,看一看在1965年买入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的投资者,是否每次都能顶住巨大的压力坚持下来。

第一次暴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股票市场出现了整体性的大幅下跌,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自然也难以幸免。到1975年10月,股票价格从两年前的每股90多美元被腰斩至每股40美元。

第二次暴跌:1987年发生全球性股灾,伯克希尔的股价又一次受到较大的冲击,股价从每股4000美元迅速跌至每股3000美元左右,短时间的跌幅达到25%左右。

第三次暴跌: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伯克希尔的市值再次受到重创,股票价格从每股8900美元急剧跌至每股5500美元,下跌幅度达到38.20%。

第四次暴跌: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出现科网股泡沫。由于市场热捧具有新经济概念的股票,那些非新经济概念的公司的股票受到市场抛弃。巴菲特由于坚持不买科网股票,公司股价又一次被腰斩,从最高的每股8万多美元跌至4万美元左右。

1万美元变成5.28亿美元的故事的确诱人,但前提是我们要坚持到最后。我们真的可以吗?

本节要点:

巴菲特传奇的背后,不仅是一个“财富奇迹”,更是一个“行为奇迹”。无论是哪里的投资者,持有一只股票40年不放手,都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即使你是一个美国人,甚至你曾经就是伯克希尔公司的一名早期股东,你还是会在大概率上与这个“财富奇迹”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