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主要人物表
埃吉迪厄斯(Aegidius):公元5世纪60年代初期,墨乔里安皇帝治下高卢地区罗马军队主帅。墨乔里安被害后,埃吉迪厄斯发动叛乱,以所辖地区为基础在莱茵河边境一带形成独立领地,直到公元5世纪80年代中期被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征服,才结束独立。
埃提乌斯(Aetius):主帅,贵族,自公元433年起,成为西罗马帝国的实际掌权者,直至公元454年被瓦伦提尼安三世刺死。他主张借助境外势力——匈人——控制公元405—408年入侵西罗马帝国的移民部落。埃提乌斯享有短暂而瞩目的军事成就,但其策略因公元5世纪40年代阿提拉入侵而受挫,其政治地位也因阿提拉死后匈人帝国瓦解而削弱。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可萨人(Akatziri):生活在黑海以北的游牧民族,公元5世纪40年代后期受到阿提拉统治。其政治结构由不同等级的首领构成,可能类似于造就卢阿和阿提拉王朝的匈人革命前匈人部落的政治结构。
阿勒曼尼人(Alamanni):公元4世纪生活在罗马帝国莱茵河上游边界外的日耳曼语族部落联盟。联盟在各个时期都同时存在多位首领,管辖各自统领的部落,权力以世袭的方式传递,但每代首领中还会推举一位非世袭的至高首领。
阿兰人(Alans):公元4世纪生活在黑海以北、顿河以东的伊朗语族游牧民族的统称。在匈人引发的危机中,一些阿兰部落迅速被征服,成为匈人帝国的一部分,直到阿提拉暴死。其余部落则向西逃入罗马境内,成为西罗马帝国的一支军事力量。其中一支大部落参与了公元406年的渡河侵袭,公元5世纪10年代后期遭遇惨败后,依附于汪达尔-阿兰联盟。公元439年,该联盟迁至北非,占领迦太基。
阿拉里克(Alaric):(西)哥特人首领(公元395—411年在任)。公元395年,阿拉里克率领公元376年迁入罗马帝国的瑟文吉族和格鲁森尼族哥特人发动叛乱,公元382年同狄奥多西一世缔结和约。阿拉里克最终将这两支部落同公元405—406年侵袭意大利的拉达盖苏斯余部联合,创建了一支西哥特人的超级军团。他率领哥特人离开巴尔干半岛前往西罗马,试图与罗马帝国达成政治和议,公元410年罗马遭劫后去世,生前未能实现和解。
阿拉提(Alatheus):与萨伏拉克斯同为公元376年横渡多瑙河的格鲁森尼族哥特人首领。阿拉提在公元382年缔结和约之前消失,可能当时已死。
阿米安·马塞林(Ammianus Marcellinus):罗马后期史学家。阿米安留存下来的作品记录了公元354—378年的历史,是研究后期罗马帝国运作以及公元378年哈德良堡战役前匈人危机爆发的重要史料。
安提莫斯(Anthemius):东罗马指挥官。安提莫斯处理了阿提拉帝国瓦解的余波,之后成为西罗马帝国的皇帝(公元467—472年在位)。公元468年,安提莫斯做了最后的尝试,试图从汪达尔人手中收复北非、将新生活力注入西罗马。远征失败,帝国最后的纱线很快松散开来。
阿卡狄乌斯(Arcadius):东罗马帝国皇帝(公元395—408年在位)。阿卡狄乌斯是狄奥多西一世之子,虽身为皇帝,却不问国事。阿拉里克最终没能和东罗马的实际掌权者达成和议,便把目光转向了意大利。
阿米尼乌斯(Arminius,赫尔曼战士):北莱茵河边境日耳曼语族切鲁西部落首领。公元9年,阿米尼乌斯临时召集同盟军,在条顿堡森林一役中摧毁瓦鲁斯率领的罗马军队,被奉为早期日耳曼民族主义者(但此观点有误)。
阿斯帕(Aspar):东罗马指挥官。阿斯帕协助瓦伦提尼安三世登上西罗马皇帝的宝座。公元437年,阿斯帕逼迫盖萨里克同西罗马帝国签订第一个和约。自公元457年东罗马皇帝马尔西安死后,他成为君士坦丁堡皇帝身边举足轻重的人物。
阿塔纳里克(Athanaric):公元4世纪中期生活在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的瑟文吉族哥特人首领(“士师”)。阿塔纳里克成功抵制了帝国东部的皇帝瓦伦斯在公元367—369年的进攻,维护自己对领地的绝对统治,并缔结和约。相对公元332年同君士坦丁签订的和约而言,该和约的条款较为宽松。公元376年,阿塔纳里克的追随者对他失去信心,拒绝执行他应对匈人危机的措施(参见佛瑞提根)。
阿萨尔夫(Athaulf):西哥特人首领(公元411—415年在任),阿拉里克的姻亲和继承人。阿萨尔夫率领西哥特人离开意大利,迁往高卢南部。他采用各种策略,包括迎娶西罗马皇帝霍诺留的妹妹加拉·普拉西提阿,迫使帝国接受有利于哥特人的和议。阿萨尔夫野心太大,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最终因罗马的封锁导致粮食紧缺,引起哥特人的不满,被杀。
阿塔卢斯,普里斯库斯(Attalus,Priscus):罗马元老院元老,西罗马篡位者。阿塔卢斯先后两次被西哥特人首领推上皇位,一次是公元409—410年在意大利被阿拉里克选为皇帝,一次是公元413—414年在高卢被阿萨尔夫紫袍加身。
阿提拉(Attila):匈人首领(公元440年前后—453年在任)。从叔叔卢阿那里继承权力,最初同兄弟布勒达一同统领匈人及其臣服部落。阿提拉调整匈人策略,大举进攻罗马帝国,于公元441—442年及公元447年大规模入侵东罗马,公元451年及公元452年袭击西罗马。公元445年,阿提拉杀害自己的兄弟。公元448—449年,他接见包括史学家普里斯库斯在内的东罗马使团。阿提拉死后,匈人帝国瓦解(参见丹克兹克)。
奥古斯都(Augustus):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公元前27—公元14年在位),尤里乌斯·恺撒的继承人。公元前44年,尤里乌斯·恺撒被刺后,奥古斯都迅速将权力揽在手中。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尊号。人们在指代公元前44—前27年间的他时,通常用他的本名屋大维。
奥索尼乌斯(Ausonius):波尔多大学教授雄辩术。公元4世纪60年代,奥索尼乌斯成为年轻皇帝格拉提安的老师,自公元375年格拉提安上台后,在宫廷获得显赫的政治地位。奥索尼乌斯与叙马库斯通信,并创作了《摩泽尔河》。公元369—370年,后者在莱茵河边境逗留,态度倨傲。《摩泽尔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此做出的一个回击。
比格里斯(Bigelis):匈人帝国前臣服部落的哥特首领。公元5世纪60年代中期,匈人帝国灭亡,比格里斯袭扰东罗马的巴尔干半岛。
布勒达(Bleda):参见阿提拉。
伯尼菲斯(Boniface):盖萨里克入侵北非时统领罗马军队的主帅。较晚时期的史料错误地认为汪达尔人离开西班牙,横渡地中海是受伯尼菲斯之邀。公元425年之后,伯尼菲斯同埃提乌斯争夺对年幼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的控制权。公元433年,伯尼菲斯在对抗埃提乌斯的战争中被杀。
勃艮第人(Burgundians):公元4世纪时居住在阿勒曼尼人东部的日耳曼语族部落。公元406年入侵莱茵河后,勃艮第人向西迁徙,到公元411年,控制了莱茵河沿岸的美因茨、施派尔和沃尔姆斯。公元5世纪30年代中期,埃提乌斯指使匈人发动袭击,勃艮第人遭到重创,随后被重新安置在日内瓦湖附近。埃提乌斯死后,勃艮第人将其势力向南延伸到罗讷河河谷,建立一个新王国。相对西哥特人、法兰克人和东哥特人而言,勃艮第人属于二流势力。
卡尔皮人(Carpi):公元3世纪生活在喀尔巴阡山附近的达契亚语族部落,不受罗马的控制。公元3世纪晚期和4世纪早期,随着哥特人的崛起,一些部落迁入罗马帝国境内,还有一些则被哥特人征服。
卡西奥多罗斯(Cassiodorus):罗马元老院元老,公元522—523年及公元540年,意大利东哥特国王的高级幕僚。卡西奥多罗斯著述了一部《哥特史》,是我们间接研究匈人帝国瓦解的重要史料(参见约达尼斯)。
凯尔特人(Celti, Celts):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控制意大利北部、高卢、不列颠诸岛,以及伊比利亚半岛和欧洲中部,语言相近的一些部落的统称。许多部落被纳入不断扩张的罗马帝国治下,尤其是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部落,可以用臣服换得合理回报。
希尔德里克(Childeric):西罗马濒临灭亡之时撒利族法兰克人的首领,辖治莱茵河以西,以及河东一直属于法兰克人的领地。在公元482年去世之前,希尔德里克控制了以图尔奈为中心的罗马旧省第二贝尔迦。希尔德里克可能比其他法兰克首领拥有更高的权力,但真正实现法兰克联盟的是他的儿子(参见克洛维)。
切诺多玛(Chnodomarius):公元4世纪50年代,阿勒曼尼人的至高首领,拥有无上权力,扈从战士300名。公元357年,切诺多玛在对抗尤里安皇帝的斯特拉斯堡战役中失利,丧失权力。
克洛维(Clovis):撒利族法兰克人的国王(公元482—511年在位),罗马灭亡后,建立法兰克王国。克洛维死时,法兰克王国的领土包括现今法国除地中海海岸的所有国土,以及比利时和莱茵河以东大片领地。克洛维取得一系列胜利,击败莱茵河的罗马余部、布列塔尼人、阿勒曼尼人、图林根人和西哥特人。他逐步消灭其他法兰克军团首领,吸纳其追随者,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建立新王国。
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罗马皇帝(公元306—337年在位)。四帝共治(参见戴克里先)结束后,君士坦丁在内战中连连获胜,自公元324年起,获得整个帝国的统治权,同他的几个儿子一起分权而治。君士坦丁平息莱茵河及多瑙河边境,对瑟文吉(参见阿塔纳里克)等部落施加相当程度的罗马统治。他实现诸多军事、行政改革,使帝国得以应对迅速成为超级强国的波斯,并开启了基督教成为后期罗马世界重要文化构成的进程。
君士坦丁三世(Constantine III):篡位者(公元406—411年在位)。君士坦丁三世迅速将势力从不列颠扩张到高卢,甚至西班牙和意大利边缘。他通过持续抗击公元406年莱茵河入侵部落获得支持,甚至有取代霍诺留皇帝之势。在弗拉维乌斯·君士坦提乌斯协助下,皇帝的形势好转,君士坦丁三世被杀。
紫衣贵族君士坦丁七世(Constantine VII Porphyryogenitus):拜占庭皇帝(公元911—957年在位)。君士坦丁七世不问国事,利用闲暇摘录古代作者的著作,分门别类,编成五十多卷作品,以保存拜占庭经典。只有极少内容留存至今,《出使篇》摘录了普里斯库斯的历史。这些内容是我们研究阿提拉和匈人的关键。
君士坦提乌斯二世(Constantius II):罗马皇帝(公元337—361年在位)。阿米安·马塞林认为他是皇帝出席仪式的典范。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竭力分权共治,其统治表明一位皇帝无法独自统治莱茵河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大片疆土。他实质性地推动了基督教化的进程。
君士坦提乌斯,弗拉维乌斯(Constantius, Flavius):西罗马指挥官。公元405—408年危机后,君士坦提乌斯在混乱局势下重建西罗马帝国,分别于公元411年和413年击败篡位者,到公元416年降伏西哥特人。公元416—418年,君士坦提乌斯在西班牙同西哥特人联合作战,有效对抗莱茵河入侵部落。他在宫廷掌控大权,迎娶霍诺留皇帝的妹妹加拉·普拉西提阿。公元421年,君士坦提乌斯担任皇帝,历时短暂,同年死去,未获得君士坦丁堡承认。
丹克兹克(Dengizich):阿提拉之子。自公元453年起,丹克兹克成为部分匈人的首领,公元469年被杀。在父亲的帝国倾倒、臣服部落纷纷摆脱匈人统治之时,丹克兹克成为首领,试图在多瑙河南部东罗马领土上开辟自己的飞地,后战败被杀。
戴克里先(Diocletian):罗马皇帝(公元285—307年在位)。戴克里先发起多项改革,尤其是财政改革,使帝国能够维持一支较大的军队,与萨珊波斯抗衡。他尝试了两位正帝同两位副帝分权而治——四帝共治——的模式。该模式在其有生之年运作良好,但之后引发了近二十年内战。
埃德科(Edeco):阿提拉的心腹。阿提拉死后,斯基利人重获独立,埃德科摇身一变,成为斯基利人的国王。他有图林根或匈人血统(也可能两种血统都有),通过联姻成为国王。公元5世纪60年代,东哥特人击败斯基利人,埃德科被杀。之前,他出使君士坦丁堡,东罗马曾试图收买他刺杀阿提拉。随普里斯库斯返回匈人领地时,普里斯库斯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埃拉克(Ellac):阿提拉之子。公元453年父亲死后,埃拉克成为部分匈人的首领,内达奥河战役(公元454年?)中被杀。内达奥河战役之后,其父亲的臣服部落——主要是日耳曼部落——纷纷独立。
尤多西亚(Eudocia):瓦伦提尼安三世的长女。依照公元442年汪达尔首领盖萨里克同埃提乌斯达成的协议,尤多西亚被许配给盖萨里克的长子胡内里克。公元455年汪达尔人洗劫罗马,尤多西亚被掳,带往迦太基,同胡内里克完婚。
尤纳皮乌斯(Eunapius):公元4世纪至5世纪初罗马后期史学家。他的著述一部分篇章残存至今,一部分通过公元6世纪史学家佐西姆斯保存下来。
尤里克(Euric):西哥特国王(公元466—484年在位)。尤里克杀害哥哥狄奥多里克二世,夺得权力,采取全新策略,寻求建立一个完全独立于西罗马帝国残存势力的西哥特王国。公元468年汪达尔远征失败后,他发动一系列战役,到公元476年,已将疆域扩展到高卢的卢瓦尔河和阿尔勒,以及伊比利亚半岛南部海岸。
法兰克人(Franks):公元4世纪生活在莱茵河下游边界外的日耳曼语族部落的统称。法兰克人显然由众多较小部落组成,其中卜茹克特累人等部落从公元1世纪起就一直存在。阿米安的作品鲜有法兰克人的记载,因此我们不清楚他们是否像同时代的阿勒曼尼人一样,结成政治联盟。公元5世纪后期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人才形成真正意义的政治统一(参见克洛维)。
佛瑞提根(Fritigern):公元376年,为躲避匈人来到多瑙河河畔,在罗马帝国境内寻求庇护的瑟文吉人首领。后来,佛瑞提根曾试图让罗马承认他是所有公元376年迁入帝国的瑟文吉族和格鲁森尼族哥特人的首领。虽然在哈德良堡战役中获胜,佛瑞提根未能活着参与公元382年的议和。
加拉·普拉西提阿(Galla Placidia):霍诺留皇帝的妹妹,公元410年罗马遭哥特人洗劫时被阿拉里克掳走。作为将自己(以及哥特追随者)安插进帝国心脏的一个策略,阿拉里克的继承人阿萨尔夫迎娶加拉·普拉西提阿。在丈夫和儿子死后,普拉西提阿最终被送回哥哥身边,又嫁给弗拉维乌斯·君士坦提乌斯。后者死后,她集中精力捍卫他们的儿子——瓦伦提尼安三世的利益。公元425年,普拉西提阿扮演了关键角色,说服狄奥多西二世帮助年幼的瓦伦提尼安登上西罗马皇位,并试图平衡宫廷各主帅的势力。公元433年,埃提乌斯在西罗马确立显赫地位,普拉西提阿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
盖萨里克(Geiseric):汪达尔—阿兰联盟首领(公元428—479年在任)。盖萨里克在西班牙上台,但很快做出判断,北非能给自己的追随者提供更多保障。公元429年5月,他率领追随者渡海抵达丹吉尔,然后西进。经过激烈战斗,盖萨里克签订一个和约。公元437年,汪达尔人被安置在毛里塔尼亚和努米底亚。公元439年9月,盖萨里克突袭迦太基,公元442年再次签订和约,罗马承认盖萨里克对北非几个最富庶行省的统治。佩特罗尼乌斯·马克西姆斯篡位,威胁到儿子胡内里克同尤多西亚的婚约。于是,公元455年,盖萨里克洗劫罗马。公元461年和468年,西罗马收复北非的两次大规模远征失败。公元473年,盖萨里克同君士坦丁堡签订和平协议。
格皮德人(Gepids):阿提拉匈人帝国的日耳曼语族臣服部落。格皮德人在内达奥河战役中奋起反抗,获得胜利,拉开了匈人帝国瓦解的序幕。格皮德人在公元5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战争中逐渐崛起,在特兰西瓦尼亚和匈牙利大平原东部,尤其是东北部,建立王国。
日耳曼人(Germani):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控制莱茵河到维斯瓦河、喀尔巴阡山到波罗的海欧洲中北部大部分地区,语言相近的一些部落的统称。公元纪年开始前后,由于经济普遍相对落后,大部分日耳曼部落没有被扩张中的罗马帝国征服。自公元1世纪到公元4世纪,伴随着人口的爆发式增长,日耳曼部落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上经历了深远变革。
哥特人(Goths):公元1世纪最早出现在波兰北部的日耳曼语族部落。公元2世纪后期到3世纪,哥特人仍未形成政治统一,他们以独立部落的形式向黑海北部(现今乌克兰和摩尔达维亚)迁徙,并在那里建立新领地(参见瑟文吉人和格鲁森尼人)。公元4世纪末,匈人崛起,局势混乱,这些领地被毁。公元5世纪,之前独立的哥特部落相互联合,形成两支新的超级大部落(参见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
格拉提安(Gratian):罗马帝国西部的皇帝(公元375—383年在位),皇帝瓦伦提尼安一世之子。公元378年,叔叔瓦伦斯死于哈德良堡之后,格拉提安全面负责指挥作战,对抗哥特人,提拔狄奥多西一世为皇帝。后者在公元380年夏战败后,格拉提安制伏哥特人。
圣格列高利,图尔主教(Gregory,bishop of Tours):公元6世纪后期,法兰克王国的史学家。其作品记载了有关克洛维统治的信息,是我们唯一的史料,还摘录了公元5世纪罗马史学家雷纳特斯·弗里基德鲁斯的作品。后者熟知埃提乌斯时代,其作品已失传。
格鲁森尼人(Greuthungi):公元375年前,在今乌克兰、德涅斯特河以东建立独立领地的哥特部落的统称(作者认为这种情况更有可能);或是控制德涅斯特河至顿河一带,但在匈人进攻下分裂的一支哥特大部落。公元376年,一支格鲁森尼部落追随阿拉提和萨伏拉克斯来到多瑙河。他们加入哈德良堡战役,很可能也参与了公元382年的议和。格鲁森尼人最终成为阿拉里克超级哥特部落——西哥特人——的一部分。公元386年,另一支格鲁森尼部落来到多瑙河,但遭受重创,残余部落被安置在小亚细亚。这两支格鲁森尼部落在匈人到来前是否属于同一政治单位,我们无从得知。
贡多巴德(Gundobad):勃艮第国王(公元473/474—516年在位)。贡多巴德先是在意大利里西梅尔手下担任军职。后来西罗马帝国终结,贡多巴德回到罗讷河谷,(和三个兄弟一起)统治新兴的勃艮第王国。
哈斯丁族汪达尔人(Hasding Vandals):汪达尔部落。公元406年末,为逃避匈人崛起在欧洲中部引起的动荡,两支汪达尔部落入侵莱茵河,哈斯丁族便是其中一支。此后这支汪达尔部落同公元416—418年在西班牙遭受罗马和西哥特盟军重创的斯灵族汪达尔人和阿兰人的剩余力量结成新联盟,由哈斯丁首领统治。匈人危机之前,哈斯丁族汪达尔人生活在喀尔巴阡山北部,但到公元402年,他们已经迁至多瑙河上游,与罗马的雷提亚(今瑞士)隔河相望。
赫拉克良(Heraclianus):公元410年前后,北非罗马军队的主帅,斯提利科的政敌,但忠实于霍诺留。赫拉克良资助皇帝度过最艰难的时期,随后在公元413年进军意大利,意欲称帝,或是为了遏制弗拉维乌斯·君士坦提乌斯日益增长的权力。赫拉克良失败,在返回迦太基的途中被杀。
赫尔纳克(Hernac):阿提拉之子,公元453年后部分匈人的首领。在父亲的帝国倾倒、臣服部落纷纷摆脱匈人统治之时,赫尔纳克成为首领,最后试图在多瑙河南部东罗马领土上开辟自己的飞地。与丹克兹克不同的是,他最终同罗马和解,连同追随者一起被安置在多布罗加。
赫鲁勒人(Heruli):日耳曼语族部落。赫鲁勒人最早生活在欧洲中北部。公元3世纪,一部分赫鲁勒人随同哥特人等部落迁至黑海北部。他们成为匈人臣服部落,跟随阿提拉向西越过喀尔巴阡山迁至匈牙利大平原。赫鲁勒人在公元5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战争中重新建立了独立王国。
霍诺里娅,伊乌斯塔·格拉塔(Honoria,Iulia Grata):加拉·普拉西提阿同弗拉维乌斯·君士坦提乌斯之女。个人生活深陷麻烦,为了脱身,霍诺里娅向匈王阿提拉求婚,因此被载入史册。
霍诺留(Honorius):西罗马皇帝(公元395—423年在位)。霍诺留6岁登基,但从未实质掌权。在他统治期间,权力实际掌握在两个铁腕男人之手——斯提利科(公元395—408年在任)和弗拉维乌斯·君士坦提乌斯(公元411—421年在任)。他们掌权期间及下台之时,宫廷里都上演了一幕幕血腥事件。在霍诺留治下,爆发了公元405—408年大危机,滋生众多篡位者,其中较著名的有君士坦丁三世,约在公元409—410年差点推翻其统治。霍诺留没有子嗣。
胡内里克(Huneric):盖萨里克之子,汪达尔—阿兰联盟首领(公元474—484年在任)。按照公元442年和议,胡内里克同瓦伦提尼安的女儿尤多西亚订婚。公元5世纪40年代,胡内里克作为人质,生活在瓦伦提尼安的宫中。
匈人(Huns):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匈人的语言和文化系属关系,我们还不清楚。公元350年前后,匈人势力在黑海东北部逐渐壮大,公元375—376年,在主要由哥特人控制的乌克兰一带引发了最初的危机。然而,大部分匈人依然停留在黑海北部,直到公元410年前后才再次迁徙,前往匈牙利大平原。他们在此打造了一个帝国——最初是通过征服臣服部落,后来就从罗马帝国攫取并重新分配财富,最后又在内部实行集权。公元453年阿提拉死后,这个过程发生逆转,臣服部落纷纷脱离其统治,独立的匈人帝国在不到二十年时间里消亡了。
伊达提乌(Hydatius):西班牙主教,编年史作者。其作品是我们研究自莱茵河入侵部落到来至公元5世纪60年代半岛上所发生事件的主要史料。
约达尼斯(Jordanes):哥特人史学家,公元550年前后在君士坦丁堡任职。约达尼斯声称其作品严格取材于卡西奥多罗斯已失传的哥特历史,在史学界引发了激烈争论,但作者认为基本可信。约达尼斯的主要历史价值在于他对阿提拉及后阿提拉时期的叙述,因为一部分叙述参考了普里斯库斯的历史。
约维安(Jovian):罗马皇帝(公元363—364年在位)。约维安继承了尤里安的皇位,为解救尤里安的被困部队,被迫割让大片战略重地。约维安系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约维努斯(Jovinus):高卢篡位者(公元411—413年在位)。约维努斯最初在勃艮第人和西哥特人的协助下在莱茵河地区建立政权。弗拉维乌斯·君士坦提乌斯动摇西哥特人的立场,约维努斯受到致命打击。
尤里安(Julian):罗马皇帝(公元355—363年在位)。开始时尤里安是副帝,正帝是堂兄弟君士坦提乌斯二世,自公元361年起,尤里安成为奥古斯都,独自统治。尤里安在斯特拉斯堡战役中大获全胜,遏制切诺多玛统领的阿勒曼尼联盟的权力。尤里安上台后,不再隐瞒自己的异教信仰,在大举入侵波斯期间死亡,以战略性失败告终(参见约维安)。
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东罗马皇帝(公元527—568年在位)。查士丁尼一世在地中海西部发动一系列战争,征服北非的汪达尔王国和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夺取西班牙南海岸大片领土。查士丁尼一世建造大量建筑,其中较著名的有屹立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利奥一世(Leo I):东罗马皇帝(公元457—474年在位)。埃提乌斯和瓦伦提尼安三世被杀后,西罗马局势混乱,利奥一世力图维系西罗马,指任几届看似可行的政府,还为了安提莫斯去同里西梅尔协商。利奥一世为公元468年的汪达尔远征提供了一支规模巨大的舰队。
利巴尼奥斯(Libanius):安条克享有声望的希腊雄辩家,德密斯修的友人。他留下大量书信,让我们能洞见罗马后期精英阶层的价值观和内部机制。
利比乌斯·塞维鲁(Libius Severus):意大利元老院元老,西罗马皇帝(公元462—466年在位)。里西梅尔处决墨乔里安,将塞维鲁推上皇位。塞维鲁仅是个傀儡,始终没有得到君士坦丁堡的承认,塞维鲁的死使得推举安提莫斯为西罗马皇帝的协商成为可能,这个时间很凑巧,令人起疑。
伦巴底人(Lombards):易北河中游一带的日耳曼语族部落。在阿提拉鼎盛时期,伦巴底人可能受匈人统治,但不属于匈人臣服部落中的核心部落。
马克里阿努斯(Macrianus):公元4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早期阿勒曼尼联盟的至高首领。瓦伦提尼安一世曾试图消灭他,但在公元374年最终承认他的地位,以便能从莱茵河防线抽身,去应付多瑙河中游的麻烦。
墨乔里安(Majorian):西罗马皇帝(公元458—461年在位)。埃提乌斯死后,墨乔里安和里西梅尔共同统率意大利的罗马军队。公元457年,他参与推翻阿维图斯政权,经过一段权力真空期后,被选为皇帝。墨乔里安最终获得君士坦丁堡承认,重新集结西罗马的剩余力量,并试图通过从汪达尔—阿兰联盟手中收复北非来重振帝国(几年后,安提莫斯也采用了同样的策略)。远征失败,里西梅尔废黜并处决了墨乔里安。
马赛利努斯,伯爵(Marcellinus,count):自公元5世纪50年代中期统领伊利里亚(西)罗马野战军的总指挥。由于潘诺尼亚以北被匈人占据,马赛利努斯实际统领的只是达尔马提亚。最初任命马赛利努斯的是墨乔里安,但后者被处决后,他转而效忠君士坦丁堡。后来,马赛利努斯支持安提莫斯的政权,为公元468年远征北非提供军队。远征失败后,马赛利努斯在西西里被杀,侄子朱利乌斯·尼波斯继承其封地。
马尔西安(Marcian):东罗马皇帝(公元450—457年在位)。马尔西安高级军队指挥官出身,通过迎娶狄奥多西二世的妹妹普尔喀丽亚,在狄奥多西二世死后掌权。公元451年,马尔西安竭力抵御阿提拉对意大利的进攻,助了埃提乌斯一臂之力。
莫罗保蒂斯(Merobaudes):公元5世纪中期诗人兼军人。莫罗保蒂斯的祖先是法兰克人,在公元4世纪后期逐步被提拔为罗马指挥官。虽然具有法兰克人血统,莫罗保蒂斯出生在西班牙,并接受古典教育。莫罗保蒂斯同埃提乌斯关系密切,是后者的御用演说家和得力军官。他的诗作残篇让我们能洞见埃提乌斯政权的政策及其自我呈现。
尼波斯,朱利乌斯(Nepos,Julius):西罗马皇帝(公元474—475年在位)。尼波斯是马赛利努斯伯爵的侄子和继承人,同样以达尔马提亚的罗马剩余兵力为根基。尼波斯当上西罗马皇帝后不久就被俄瑞斯忒斯赶下台。尼波斯返回达尔马提亚,公元480年被杀。
屋大维(Octavian):参见奥古斯都
奥多瓦卡(Odovacar):意大利“王”(公元476—493年在位)。奥多瓦卡是阿提拉亲信埃德科之子,斯基利的首领。阿提拉死后,东哥特人在一系列战争中摧毁了父亲埃德科在多瑙河中游的王国,奥多瓦卡被迫流亡。他最终来到意大利,利用这里最后一支罗马军队发动政变,这支军队中相当一部分由后阿提拉时期冲突的难民构成。奥多瓦卡无法支付薪水,便通过分配土地资产的方式获得难民的支持。他废黜西罗马的末代皇帝罗慕路斯,但没有杀死他。之后,奥多瓦卡称“王”,正式承认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的主权。
底比斯的奥林匹奥多罗斯(Olympiodorus of Thebes):公元5世纪初东罗马史学家兼外交使节。虽然佛提乌斯只保存了其作品的摘要,但佐西姆斯摘录了有关约公元405—410年历史事件的大量内容。奥林匹奥多罗斯生活在这一时期,睿智而有见识,是我们了解导致公元410年阿拉里克洗劫罗马的外交和军事纠纷的信息来源。
奥林庇乌斯(Olympius):西罗马高级官员。公元408年,奥林庇乌斯组织政变,推翻斯提利科。他主张对阿拉里克采用敌对政策,但缺乏贯彻该政策的军事力量。政策失败后,奥林庇乌斯被赶下台,最后在皇帝霍诺留面前被乱棍打死。
奥尼吉修斯(Onegesius):阿提拉宫廷显贵中最位高权重的官员。普里斯库斯随同出行的东罗马使团假装利用他的地位。
俄瑞斯忒斯(Orestes):原本是潘诺尼亚地主。匈王阿提拉派遣奥尼吉修斯出使君士坦丁堡。匈人帝国瓦解后,他来到意大利。里西梅尔已死,贡多巴德返回勃艮第,俄瑞斯忒斯同兄弟保罗便得势。公元475年,两人反叛,迫使尼波斯退至达尔马提亚,宣布俄瑞斯忒斯的儿子罗慕路斯为皇帝。公元476年夏末,奥多瓦卡将两人处决。
东哥特人(Ostrogoths):公元5世纪阿马尔王朝时期形成的一支超级哥特部落。这支部落主要由法拉米尔及其侄子狄奥多里克大帝的追随者构成。法拉米尔可能是在公元5世纪50年代阿提拉死后,将一些独立的哥特军团联合起来,形成最初的权力基础——约1万名战斗人员。公元484年前后,他的侄子在罗马的巴尔干半岛又注入一支规模相当的队伍。公元489年,狄奥多里克率领这支混编部队进军意大利,公元493年掌权。同西哥特人一样,人们通常把东哥特人等同于公元4世纪的格鲁森尼人,认为他们在公元4世纪匈人到达黑海北部之前,就已经以一个政治单位的形式存在。但这种观点有误。
佩特罗尼乌斯·马克西姆斯(Petronius Maximus):意大利元老院元老,篡位者(公元455年)。公元454年,马克西姆斯怂恿瓦伦提尼安三世刺死埃提乌斯,密谋杀害皇帝,夺取皇位。汪达尔人洗劫罗马时,马克西姆斯被杀。
佛提乌斯(Photius):公元9世纪拜占庭藏书家,君士坦丁堡大牧首(任期短暂)。佛提乌斯藏书丰富,并对藏书进行了全面描述(《书目》),是我们认识罗马后期所依据的重要文字史料。
普里斯库斯(Priscus):公元5世纪中期东罗马史学家。普里斯库斯记载了出使阿提拉匈人帝国的详情,通过紫衣贵族君士坦丁七世的《出使篇》存留至今,是我们了解公元5世纪中期历史事件的主要史料。
夸迪人(Quadi):罗马时期生活在匈牙利大平原西北边缘的日耳曼语族部落。夸迪人加入苏维汇人,公元406年随汪达尔人和阿兰人横渡莱茵河。
拉达盖苏斯(Radagaisus):哥特首领。公元405—406年,拉达盖苏斯率领大队人马入侵意大利。佐西姆斯的记载表明他统领的是一支多民族军队。但其他史料都称他是哥特人,而且佐西姆斯没有记载公元406年多民族军队入侵莱茵河的事件,表明他将两次独立的入侵事件混为一谈。拉达盖苏斯最后被斯提利科击败,一些优秀部下被纳入罗马军队。拉达盖苏斯在佛罗伦萨外被处决。
雷纳特斯·弗里基德鲁斯(Renatus Frigiderus):参见圣格列高利,图尔主教。
里西梅尔(Ricimer):贵族兼罗马指挥官。里西梅尔有高贵的蛮族血统,祖父是西哥特国王瓦利阿。埃提乌斯死后,里西梅尔在意大利逐步晋升为军队高层将领。自公元5世纪60年代初处决墨乔里安后,里西梅尔作为皇帝拥立人,享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有观点认为他采用的一些政策损害了西罗马的利益,但他除了顾及自身利益之外,还鼎力支持安提莫斯政权收复北非。一切都说明公元5世纪的里西梅尔和斯提利科一样,在需要同占据罗马领土的几股移民新势力达成政治妥协的大背景下,竭尽全力想要维系西罗马帝国。里西梅尔死于公元473年。
罗慕路斯·奥古斯都(Romulus Augustulus):西罗马末代皇帝(公元475—476年在位)。参见俄瑞斯忒斯和奥多瓦卡。
卢阿(Rua,或卢嘉,Ruga):公元5世纪20年代(?)与30年代匈人首领。卢阿可能是建立匈人部落君主集权体系的关键人物,替代由多个不同等级首领统治的旧体系。这种旧体系在公元411年时依然存在,但到公元440年前后,卢阿将权力交给侄子阿提拉和布勒达时就已经完全消失。为了攫取战利品和贡品,卢阿对东罗马帝国发动惩治性侵袭。可能就是这些钱款使得他能够将权力集中起来。
鲁基人(Rugi):公元1世纪生活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日耳曼语族部落。一部分鲁基人参与了公元3世纪哥特人向黑海的扩张。之后,鲁基人的后代被匈人帝国征服,跟随匈人西迁到多瑙河中游。阿提拉死后,他们在多瑙河北部诺里库姆边缘重新建立独立王国,被载入《塞维林生平》。
萨伏拉克斯(Saphrax):参见阿拉提。
萨尔马提亚人(Sarmatians):起源于伊朗语族的游牧民族。公元纪年开始前后,萨尔马提亚人占领黑海北部。一部分萨尔马提亚人留在喀尔巴阡山东部,一部分西迁越过喀尔巴阡山到达匈牙利大平原,成为罗马的藩属国,直到公元4世纪后被匈人征服。
萨鲁斯(Sarus):罗马指挥官兼哥特贵族。萨鲁斯的兄弟西格里克组织叛乱,导致西哥特首领阿萨尔夫被杀,自己成为首领,不久后被杀。公元410年前后,萨鲁斯效力于斯提利科和霍诺留,同阿拉里克及其姻亲阿萨尔夫势不两立。作者猜想,萨鲁斯和其他成为罗马指挥官的哥特贵族一样,是新诞生的西哥特超级部落首领的候选人,被阿拉里克打败后转向罗马谋求发展。
撒克逊人(Saxons):公元4世纪,居住在法兰克人以东的日耳曼语族部落的统称。撒克逊人是否像阿勒曼尼人一样具有某种形式的政治联盟,或是这种统称只是为了方便而采用的术语,我们不得而知。
斯基利人(Sciri):日耳曼语族部落。公元3世纪,以哥特人为主的日耳曼部落向黑海地区扩张,斯基利人可能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至少有两支独立的斯基利部落被匈人征服:一支在公元408—409年追随乌尔丁。乌尔丁战败后,这些斯基利人被安置在罗马领土上。另一支在匈人帝国灭亡后,由埃德科率领,在多瑙河中游建立独立王国,公元5世纪60年代被东哥特人摧毁。埃德科之子奥多瓦卡带领难民逃亡意大利。此时意大利仍处于罗马统治之下。
西格里克(Sergeric):参见萨鲁斯。
塞维林(Severinus):约公元460—480年间诺里库姆的圣人。欧基皮乌斯记录了这个神秘圣人的生平,描述了帝国末期中央财政捉襟见肘,这个偏远的罗马边境行省的各种境况。
沙普尔一世(Shapur I):波斯萨珊王朝的统治者(公元240—272年在位)。继父亲阿尔达希尔之后,沙普尔一世将近东变成一个能同罗马帝国抗衡的超级强权。他同三任罗马皇帝作战,获得决定性胜利。其中,瓦勒良被俘,遭剥皮。萨珊王朝的革命给罗马造成巨大战略危机,后者耗费两个政治世代才克服这个危机(参见戴克里先)。
西多尼乌斯·阿波利纳里斯(Sidonius Apollinaris):高卢地主、诗人兼书信作者。西多尼乌斯的作品记录了高卢南部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代人的境况。他的书信描绘了帝国衰亡之时,贵族们的各种反应。西多尼乌斯为几任皇帝——阿维图斯、墨乔里安及安提莫斯——所作的颂词让我们能洞见这些政权的政策及其自我呈现。
斯灵族汪达尔人(Siling Vandals):汪达尔部落。公元406年末,为逃避匈人崛起在欧洲中部引起的动荡,两支汪达尔部落入侵莱茵河,斯灵族便是其中一支。匈人危机之前,他们生活在喀尔巴阡山北部,但到公元402年,他们已经迁至多瑙河上游,与罗马行省(今瑞士)隔河相望。公元416年后,弗拉维乌斯·君士坦提乌斯组织罗马和西哥特人联合作战,斯灵族受到沉重打击,首领弗雷迪巴德被俘。残余力量投靠哈斯丁族。
斯提利科(Stilicho):公元395—408年,掌控西罗马帝国大权的指挥官。斯提利科是罗马指挥官的后代,有汪达尔血统。他在东罗马宫廷逐步担任要职,狄奥多西一世意外死亡后,以其幼子霍诺留的名义统治西罗马。斯提利科企图统一东西罗马,但到公元400年前后,放弃了这个抱负。之后,他不得不集中精力应对哥特人对意大利发动的两次进攻,保住自己的权力——一次在公元401—402年由阿拉里克率领,一次在公元405—406年由拉达盖苏斯发动。斯提利科度过了危机,但无法弥合公元406年莱茵河渡河侵袭及其在不列颠和高卢引发的谋权篡位所造成的中断(参见君士坦丁三世)。公元407—408年,阿拉里克退回意大利边缘,斯提利科失去霍诺留的信任,奥林庇乌斯组织政变,推翻他的统治。斯提利科宁可被革职处死,也不愿拼死抗争。
苏维汇人(Suevi):生活在匈牙利大平原西北部的日耳曼语族部落的统称。长期以来苏维汇部落一直是罗马的藩属国。一部分苏维汇人参与公元406年的莱茵河渡河侵袭,在西班牙西北部安顿下来。其余则继续生活在原有的领地,后来被匈人降服,在公元5世纪50年代恢复独立,但历时短暂。苏维汇人由夸迪人等更小的部落组成,公元406年之前,可能还没有形成联盟。这两部分苏维汇人在公元5世纪都产生了更大程度的政治统一结构。
叙马库斯,昆图斯·奥勒留(Symmachus,Quintus Aurelius):罗马元老院元老。叙马库斯有大量书信存世,还写了众多演讲词,但有所损毁。他的生活和作品让我们能够洞见生活在罗马后期的罗马人的态度和生活方式。
瑟文吉人(Tervingi):公元4世纪生活在罗马多瑙河下游边境——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附近的哥特部落。瑟文吉人是公元3世纪哥特人向黑海地区扩张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部落之一,由众多首领组成联盟,听命于“士师”。“士师”的权力似乎是在一个家族内部以世袭的方式继承。作为罗马的藩属国,他们竭力寻求同帝国达成较宽松的条款(参见阿塔纳里克)。面对匈人的威胁,联盟瓦解,大部分瑟文吉人最终成为新生的西哥特超级部落的成员(参见佛瑞提根和阿拉里克)。
德密斯修(Themistius):帝国东部的哲学家兼御用演说家。自公元4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德密斯修先后效力于罗马帝国东部的几任皇帝。他的演讲用心良苦,宣扬皇帝的政策,主要是针对君士坦丁堡的元老院,其中包含大量信息,说明了瓦伦斯和狄奥多西一世统治期间对哥特人政策的演变。
狄奥多里克大帝(Theoderic the Amal):完成叔叔法拉米尔的事业,将从他那里继承的哥特部落和另一支规模相当的力量统一起来,形成一支东哥特超级部落。公元489年,狄奥多里克大帝率领部下进攻意大利,战胜奥多瓦卡,在意大利称王,其统治自公元493年持续到公元526年。
狄奥多里克一世(Theoderic I):西哥特国王(公元418—451年在位)。狄奥多里克一世是瓦利阿的继承人,在卡塔隆平原战役对抗阿提拉的匈人部队时被杀。
狄奥多里克二世(Theoderic II):西哥特国王(公元453—466年在位)。狄奥多里克二世支持阿维图斯政权。总体而言,狄奥多里克二世在拓展西哥特人利益的同时,也愿意维系西罗马帝国的继续存在。狄奥多里克二世被兄弟尤里克杀害。尤里克称王,希冀建立一个脱离任何罗马残存势力的西哥特独立王国。
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罗马皇帝(公元379—395年在位)。哈德良堡战役后,格拉提安任命狄奥多西为帝国东部皇帝瓦伦斯的继承人,负责抵抗哥特人。狄奥多西一世战败,但成功地在君士坦丁堡立足,将权力拓展到整个帝国,战胜两个意欲在帝国西部篡权的野心家——马克西姆斯和欧根尼乌斯。狄奥多西一世利用公元382年和约所安置的哥特人替自己作战,耗费大量精力经营哥特人同罗马的关系。狄奥多西一世参与了罗马基督教化进程中的最后几次行动,强制推行反异教的法规,捣毁神庙和圣殿。
狄奥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罗马皇帝(公元408—450年在位)。狄奥多西二世是狄奥多西一世的孙子。他年幼时继承父亲阿卡狄乌斯的皇位,但从未真正掌权。在其统治期间,东罗马向西罗马提供大量援助,尤其是在公元410年前后支援霍诺留,公元425年协助瓦伦提尼安三世上台,和公元5世纪30年代将阿斯帕派往阿非利加。狄奥多西二世统治后期忙于应对阿提拉的威胁。在其统治期间,《狄奥多西法典》编成(公元438年)。
狄奥法内斯(Theophanes):公元320年前后的埃及官员。狄奥法内斯文献反映了罗马后期落后技术给行政事务带来的不便。
图林根人(Thuringians):罗马后期的日耳曼语族部落,现德国的图林根名字的由来。图林根人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受阿提拉的统治。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的过程中战胜诸多部落,图林根人便是其中之一。
特雷维里人(Treveri):日耳曼语族部落。特雷维里人被恺撒征服。他们挑起公元前54年叛乱,摧毁科塔的军队。特雷维里人后来走上了典型的罗马化道路,特里尔的显贵们成为罗马公民,竞相向新首都——特里尔捐赠罗马式公共建筑,建造罗马式乡居(别墅)。
乌尔丁(Uldin):公元5世纪10年代的匈人首领。乌尔丁是一个神秘人物,吸纳了斯基利等臣服部落,在多瑙河以北逐步确立自己的势力,同时又作为罗马的盟友,支援斯提利科战胜拉达盖苏斯。之后,乌尔丁入侵东罗马,遭受惨败。乌尔丁轻而易举就被打败,说明他不像后来的阿提拉那样,掌控着统一的匈人大军。此时,大部分匈人仍驻扎在更东边的地区。
乌尔菲拉(Ulfilas):哥特人的使徒。乌尔菲拉出生在公元4世纪早期瑟文吉族哥特人的罗马俘虏营中。基督教成为哥特-罗马外交的一部分,乌尔菲拉被任命为瑟文吉领地上的主教,但很快被驱逐出境。乌尔菲拉创造了哥特文字。被驱逐后,他继续翻译《圣经》,在公元4世纪中期基督教教义之争中扮演重要角色。
法拉米尔(Valamer):东哥特人首领。法拉米尔统一了一些曾经被纳入阿提拉匈人帝国的哥特军团,开启一支超级哥特部落的形成进程,奠定足够的权力基础,使他在匈人帝国瓦解之时能够建立独立的哥特王国,从东罗马攫取适量岁贡。法拉米尔在公元5世纪60年代多瑙河中游的战争中被杀。之后,他的侄子狄奥多里克大帝继续加强这支新生部落的军事力量。
瓦伦斯(Valens):罗马帝国东部的皇帝(公元364—378年在位)。瓦伦提尼安一世任命弟弟瓦伦斯为皇帝。瓦伦斯的统治充斥着对抗篡位者、阿塔纳里克率领的瑟文吉族哥特人和波斯的战争。公元376年,瑟文吉族和格鲁森尼族哥特人在匈人威胁的驱使下来到多瑙河,瓦伦斯政权面临的最大危机显露出来。两年之后,瓦伦斯在哈德良堡同这两支部落交锋,被杀。
瓦伦提尼安一世(Valentinian I):罗马帝国西部的皇帝(公元364—375年在位)。公元369年,叙马库斯率领元老院使团,带着冕金北上特里尔觐见瓦伦提尼安一世。瓦伦提尼安一世曾试图揭开大莱波蒂斯北非政府不作为的真相。瓦伦提尼安一世对待蛮族十分强硬,甚至因为萨尔马提亚和夸迪使节表现不够谦逊而中风猝死。但只要形势需要,这也并不妨碍他和阿勒曼尼至高首领马克里阿努斯达成妥协。
瓦伦提尼安三世(Valentinian III):西罗马帝国皇帝(公元425—455年在位)。瓦伦提尼安三世是加拉·普拉西提阿和弗拉维乌斯·君士坦提乌斯之子。狄奥多西二世派遣一支东罗马远征军,瓦伦提尼安三世6岁就成为皇帝。他基本上只是一个摆设,从未掌控实权。在其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权力掌握在埃提乌斯手中。阿提拉死后,埃提乌斯已经变得可有可无。公元454年,瓦伦提尼安三世一怒之下将后者刺死。但即便这样,他也没能真正统治帝国。次年,瓦伦提尼安三世被杀。
瓦利阿(Vallia):西哥特人首领(公元415—418年在位)。阿萨尔夫野心太大,妄想让西哥特人在西罗马帝国扮演重要角色。其计划失败,造成政治混乱,权力最终落到瓦利阿手中。瓦利阿同弗拉维乌斯·君士坦提乌斯达成协议,将西哥特人安置在阿基坦。作为条件,西哥特人替罗马作战,对抗公元406年入侵莱茵河后占据西班牙的汪达尔人、阿兰人和苏维汇人。瓦利阿死后,狄奥多里克一世全面履行协议。瓦利阿是里西梅尔的外祖父。
瓦鲁斯,P.昆克蒂利乌斯(Varus,P. Quinctilius):罗马指挥官兼官员。公元9年,瓦鲁斯的部队——三个军团加上辅助部队,共约2万人——在条顿堡森林对战阿米尼乌斯带领的盟军,全军覆没。瓦鲁斯自杀。
维南迪乌斯·福图内特斯(Venantius Fortunatus):拉丁诗人。维南迪乌斯在意大利接受古典教育,受到公元6世纪后期高卢法兰克宫廷几位法兰克和罗马贵族的青睐。他的成功表明,虽然古典教育体系已经消失,高卢依然保留了对古典文学的尊重。
西哥特人(Visigoths):公元5世纪首先形成的超级哥特部落。西哥特部落由阿拉里克组建(公元395年),在其统治期间实现最终统一,包括公元376年入侵多瑙河的瑟文吉人同格鲁森尼人,以及侵袭意大利的拉达盖苏斯余部(公元405—406年)等部落。经历几任首领的更替,这支新生的超级部落最后于公元418年被安置在加伦河河谷的阿基坦,以此为核心不断扩张势力,尤其是公元450年后,随着西罗马中央政权丧失越来越多的税收,西哥特人在狄奥多里克二世及尤里克统治下,由一个聚居地发展成独立王国。
芝诺(Zeno):东罗马皇帝(公元474—491年在位)。通过同皇室联姻,芝诺从一位伊索里亚指挥官一跃成为当权者。芝诺经过长期斗争,挫败篡位者巴西利斯库斯(公元474—476年在位)。芝诺接见奥多瓦卡派往东罗马的使团,西罗马的丧钟敲响。在其统治后期,狄奥多里克大帝在东罗马境内统一了新生的东哥特超级部落。芝诺同东哥特人达成协议,后者于公元488—489年迁往意大利。
佐西姆斯(Zosimus):公元6世纪东罗马史学家。佐西姆斯是研究公元4世纪至5世纪初期的重要资源,他大量借鉴这一时期史学家尤纳皮乌斯及奥林匹奥多罗斯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