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1章 集中投资
我们的投资仅集中在几家杰出的公司上,我们是集中投资者。
——沃伦·巴菲特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我至今仍记得我与沃伦·巴菲特的那次谈话,好像就发生在昨天。这次谈话对我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谈话:首先,它彻底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向;其次,它使一种证券管理的方法得以命名。我的直觉告诉我,这种方法不但科学合理,而且长期以来被我们这行所忽视。这种方法就是现在我们称之为集中投资的方法,而且它与人们想象的多数经验丰富的投资者的做法大相径庭。
好莱坞电影已经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陈腐的券商工作的场景:他们疯狂地记笔记,同时用两部电话交谈,眼睛紧盯着不断跳跃着的计算机屏幕,只要股价稍有风吹草动就用力敲击键盘。
沃伦·巴菲特作为一位典范的集中投资者却与上述疯狂的投资者模式相去甚远。这位被许多人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通常讲话“轻声细语”、“极为务实”,而且更像是“一位长者”。他镇定的仪态出自天生的自信,他的业绩和成就却颇具传奇色彩,难怪整个投资界对他的所作所为都甚为关注,这绝非偶然。既然沃伦·巴菲特将他的投资策略归纳为“集中投资”,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什么是集中投资以及它是如何被操作的。集中投资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想法,然而像很多简单的想法一样,它根植于一套复杂的彼此相关联的概念之上。如果我们将这个想法“举起来迎着光”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它的深度、内涵以及坚实的思想基础,这些都蕴藏于清亮的表面之下。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逐一观察这些彼此相关联的概念。现在,我先介绍集中投资的核心概念。本章的目的亦反映出本书的目的:教给你一种投资决策方法以及证券管理的新方法。特此警告:这种新方法很有可能与你以前被告知的投资股市的方法截然不同。它与传统思维方法的距离和沃伦·巴菲特距好莱坞的陈腐形象一样远。
集中投资的精髓可以简要地概括为:
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
毫无疑问,这段简述立即会在你的脑海中形成各种疑问:
我如何找出这些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
究竟多少算做“少数几种”?
你说的“集中”是什么意思?
我应该持股多久?
或许你还保留了最后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对这些问题的全部答案均可在本书的后几章中找到。本章的任务是对集中投资策略进行一番综述,并从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敏感问题开始。
当今的证券管理:二者择其一
就目前的状况,证券管理处在两种竞争战略的拉锯战中:活跃的证券管理和指数投资。
活跃的证券管理者不停地买卖大量普通股。他们的职责就是使客户满意,这意味着在股市上不断开创新业绩。或许有一天某客户使用最显而易见的衡量标尺问:“我的投资与整个市场的投资相比表现如何?”回答是比一般投资要好,这样他就将钱继续留在基金里。为了体现突出的业绩,活跃的证券管理者努力预测未来6个月里股票的走势,并不断更换其投资组合,希冀能从预测中获利。今天的普通股共同基金(mutualfund)平均拥有100种以上的股票,周转比率达到80%。
指数投资采取的是购买并持有这样一种策略。它收集并持有各种各样的普通股并创造性地将投资组合设计得贴近标准普尔500(S&P500)这一基准价格指数。
与活跃证券管理相比,指数证券投资的方法相对较新,应用不够普遍。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指数基金战略已完全自成一体并脱颖而出,但是两派的倡导者一直相持不下,并要在最终的投资回报上比个高低。活跃派基金管理者认为,凭着他们高超的选股技巧,他们可以击败任何指数管理者,而指数派的战略家们则有近几年的辉煌历史做他们的后盾。1977~1997年20年的业绩追踪研究表明,能够打败标准普尔500的共同基金的百分比呈急剧下跌趋势,从早期的50%降到近4年的25%。1997年以来情况更糟,到1998年11月,有90%的活跃证券基金的业绩低于市场表现(平均比标准普尔500低14%)。这意味着只有10%的公司的业绩好于平均水平。
活跃证券管理的方式尽管被广泛采纳,但今后却很难超出标准普尔500这一水准基点,原因是他们每年疯狂地买卖上百种股票,在某种程度上,机构资金管理者本身变成了市场的买主和卖主。他们的基本理论是:购买我预计会很快获利的股票,然后出手,管它是什么股呢。这种炒股逻辑的致命弱点在于:鉴于金融市场的复杂环境,正确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见第8章对复杂适应机制的描述)。进一步动摇上述理论的基础并使事情复杂化的原因是频繁炒作的内在成本所产生的效果。成本增加只会使投资者的净回报减少。对这些成本因素加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活跃证券管理机构本身导致了它们的失败。
指数投资由于没有产生同样多的开支,在很多方面要好于活跃管理投资,但即使是最好的指数基金或处于顶峰期的基金,也只能产生大众市场的收益,不多也不少。指数投资者绝对不会比一般市场差,但也不会太好。
对于投资者来说,两派战略的潜在魅力是相同的,即通过多元化战略来尽可能减少风险。通过持有多种分别代表不同的行业和市场不同部门的股票,投资者希望编织一张温暖的保护网,避免出现将钱投在某一失败领域而产生的灾难性结果。在一般时期,人们会这样想:多元化股票中的某些股会下跌,而其他股则上涨,让我们合掌祈求,后者的得会抵消前者的失。活跃派管理者认为,随着投资组合中股票数量的增加,获胜的机会也更大。10个比1个好;100个比10个好。
指数基金从定义上也是支持这种多元化战略的,但条件是它反映出的指数也是多元化的。事实也是如此。传统指数证券基金不断在100种有上升趋势的股票中转换,故也支持多元化。
我们对多元化这个词听得太多也太久,以至于我们对它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业绩平庸,都可以充耳不闻。的确,活跃派和指数派都采取多元化战略,但总体上讲二者都不会产生特别突出的回报。真正聪明的投资者必须问自己下述的一些问题:我是否对平均回报满意?我能否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