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至於目的地,棄牙買加而擇古巴的原因有二。首先,古巴遊的價錢更便宜。其次,牙買加在加拿大人眼裡是典型的頹廢南方島嶼:滿街都是小乞丐、吸毒的邪教徒和放蕩的男女,人人崇拜美元如神(多麼嚴重的偏見!)。我怕去那裡花錢享受有「政治上不正確」之嫌。我自認為是進步分子,要跟帝國主義殖民者劃清界線的。還是去獨立自主的古巴好!(我當年也覺得這樣的邏輯過於單純,有點滑稽,不過受著冷戰思維的影響,至少一半是認真的。未料到,國際環境即將迅速大變化,令我這一代人永遠懷念曾是那麼簡單、可愛,凡事二元對立的世界。)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飛機上的蘭姆酒派對
飛機進入穩定飛行狀態,機長向旅客的報告廣播完畢後,機艙內突然響遍了小號喇叭和大鼓的聲音,開始了熱鬧的古巴舞蹈音樂。
去古巴的廉價度假遊,來回都利用古巴航空公司的班機。在多倫多皮爾森國際機場停機坪看到古航飛機,我馬上理解到價錢便宜的原因何在。機身破舊得可以,顯然是哪個國家的航空公司作廢的二手貨,當然沒有跟候機大廳連接的通道了,乘客得冒著寒風走出去自己上階梯。
機艙裡的氣氛可以說滿獨特。資本主義性質的服務,例如:散發旅遊簡介、販賣名牌香水皮包等,一律缺席。清貧的感覺是社會主義國家特有的。男女各一半的年輕工作人員個個在矯健的身材上穿著簡樸的白色短袖襯衫。他們的笑容活潑、開朗得很可愛,充分散發著拉丁民族的魅力。我對﹁拉丁式社會主義﹂的一切感到很新鮮,但是當初連想都想像不到,他們將要提供的是甚麼樣的機上服務。
飛機進入穩定飛行狀態,機長向旅客的報告廣播完畢後,機艙內突然響遍了小號喇叭和大鼓的聲音,開始了熱鬧的古巴舞蹈音樂。接著,褐色皮膚的英俊空少從廚房裡跳了出來。他一手握著古巴名產蘭姆酒的瓶子,另一手則握著可樂瓶。在他後邊是拿著紙杯子的美女空姐。他們倆先隨著倫巴、曼波等拉丁音樂,扭腰跳舞一陣子。受到了旅客的鼓掌後,空少向大家大喊:﹁請喝蘭姆酒!要純飲?還是加可樂?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千萬別客氣。請盡情喝到飛機著陸哈瓦那!﹂
飛機上的蘭姆酒派對就那麼出乎意料地開幕了。古巴雖窮,但有的是蔗糖和蘭姆酒。跟世上的普通航空公司不同,古航提供的飲料服務只有蘭姆酒和可樂而已,如果兩者混合則成為著名雞尾酒﹁自由古巴﹂了︵不過,這似乎是資本主義陣營裡的名稱︶。在英俊空少和性感空姐的鼓勵下,幾乎每個乘客都品嚐蘭姆酒。這麼一來,平時安靜內向的盎格魯撒克遜加拿大人也逐漸拉丁化。不久到處有人站在通道上,跟工作人員一起扭著腰蹦蹦跳舞。
剛才的空少,這回端著大型銀色盤子出現,上面是一口就能吃下的小型火腿三明治。他還是邊跳舞,邊給旅客說:﹁吃一個!吃兩個!免費的。我請你!﹂我之前坐過的飛機,只要是供應食品的,都只給一人一份。例如:從台北去馬祖的班機上分發的鳳梨酥。這樣大家從大盤子直接取東西吃的,在我旅人生涯上倒是頭一次。應是社會主義式﹁大鍋飯﹂的變種吧?好在意想不到地歡樂。
坐在我旁邊的女乘客,看起來年紀有五十多,是一副女老闆模樣。她說:﹁我很喜歡古巴,常常去,也已經在那邊買了別墅。﹂我問她古巴的魅力何在。誰料到,對方突然豎起食指來,先指了正在為通道對面的旅客服務的英俊空少,並趁他轉身之際,用那隻指頭差點就碰了他屁股。然後,加拿大女人向我使著眼色說:﹁實在太好吃了。教人無法抗拒。是不是?﹂
社會主義度假村
古巴的海灘非常漂亮。純白的沙灘、透明的海水、蔚藍的天空。一群又一群的大魚兒悠悠地游在水裡。從飯店客房直接走到海邊去,如計劃在沙灘上躺了下來看克莉絲蒂的推理小說,可以說實現了我的南洋夢想。
飛機抵達古巴首都哈瓦那。海灘度假遊的團員坐小巴一同去摩天樓最高層的旋轉餐廳吃飯。這兒應是市內最高級的餐廳之一了,服務生都繫著蝴蝶結。其中兩名中年先生,看樣子像東方人,我主動搭話而得知,原來都是華人。﹁是啊,從中國來的。南方,廣東,已經有三十年了吧。﹂他們用普通話講。我在歷史書上看過,鴉片戰爭後有一批南方人作為苦力被騙賣到古巴去了。但是,萬萬沒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還有中國人老遠移居古巴。真是世界每個角落都有華人!
吃完飯,再上剛才那輛小巴,花四十分鐘去了海邊度假村。從車窗看到的景色相當獨特。西班牙殖民地風格的老建築很有氣派,街上開的汽車幾乎清一色是一九五 ○年代美國製造的,稱得上是古董車。那些都是五九年的社會主義革命以前早就有的。古巴奇蹟般地保持著二十世紀中期的世界。古巴街頭也沒有資本主義國家常散發的腐敗氣氛,有樸素而乾淨的感覺。煽情的廣告牌、賭場、色情產業等至少在表面上是看不到的。
度假飯店設備齊全。從房間就看到大海。戶外也有游泳池,池邊蓋著用椰葉做裝飾的小酒吧,雖然提供各樣的熱帶飲料,但占主流地位的還是蘭姆酒。用了蘭姆的雞尾酒種類頗為不少。我被椰奶味道
的 pina colada迷住,是甜中帶點腐朽味的,很有熱帶特色。
古巴的海灘非常漂亮。純白的沙灘、透明的海水、蔚藍的天空。一群又一群的大魚兒悠悠地游在水裡。從飯店客房直接走到海邊去,如計劃在沙灘上躺了下來看克莉絲蒂的推理小說,可以說實現了我的南洋夢想。寬闊的沙灘上,戲水的寥寥幾個人而已,均是跟我一起從多倫多飛來的加拿大遊客。因為度假村是古巴政府指定為外國遊客開發的特區,當地居民不可隨便進來的。聽說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度假村,當地商人向遊客蜂擁而至,甩都甩不掉。在古巴,沒人拉扯外國遊人。不麻煩自是好事,想一想政府控制之嚴則別有感受。
有一天,我跟幾個遊客坐小船出航,到了很遠的海上,一些人跳下去潛水跟熱帶魚一起玩耍。有人就這麼抓住了一隻龍蝦,還滿大的。遊客們個個都很興奮,經互相商量決定,拿回到飯店去,請餐廳廚師為大家料理,晚上可以開個龍蝦派對!誰料到,當船隻回到岸上時,船長就宣佈:﹁在社會主義古巴,天然資源全屬於國家,龍蝦既然也是天然資源,非得交給國家,不允許遊客自行吃食。﹂眾遊客相視而愣,剛才抓住了龍蝦的那個人小聲說:﹁狗屎。肯定是他們自己拿回家吃的﹂,卻沒有公開反駁。
哈瓦那的矛盾
由古巴人自己去模仿已經被否定的時代,邏輯上的矛盾很露骨。但是,來古巴的外國遊客尋找的就是這樣的往昔跡象。
我在古巴的一個星期,正是世界大轉變的一九八九年快要結束的時候。春天在北京發生大學運;夏天在匈牙利和奧地利之間,曾分割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和西歐資本主義陣營的國境被開放;秋天東西柏林之間的圍牆倒了;秋天捷克發生了天鵝絨民主革命。在我回到多倫多之前,羅馬尼亞的獨裁領袖希奧塞古夫婦雙雙被槍斃,血腥的照片傳遍了全世界。
在那樣一個政治環境裡,不少人說:﹁跟著東歐各國之後,下一個要倒下來的是古巴的卡斯楚權。﹂在海灘度假村,我也聽到有人講:﹁在哈瓦那,人山人海的遊行隊伍天天圍繞著瑞士大使館。他們的目標是裡面的美國代表部,目前還說是抗議美帝。但說不定哪一天忽然跑進去申請政治庇護。那麼一來古巴也發生政變,沒多久卡斯楚要下台了。﹂
有一天,我參加飯店舉行的小旅行,去哈瓦那市內觀光,晚上並賞閱歷史悠久的夜總會club tropicana的演出。在哈瓦那街頭,跟著導遊走,古巴市民站在稍遠的地方觀看外國遊客。有個當地小伙子走過來小聲說:﹁ dollar?﹂顯然是要把當地貨幣換成美元的黑市交易。團員中,好奇的一兩個人答應跟他交易。我想起來曾在北京建國門外,常聽到中國口音﹁change money?﹂一句話。在禮品店,除了蘭姆酒和雪茄以外,最受歡迎的商品是革命英雄切格瓦拉肖像的t恤。阿根廷出身的切格瓦拉在各國年輕人之間一直人氣頗高。我在多倫多的薩爾瓦多朋友非常崇拜他,要我在古巴買張切格瓦拉的肖像給他帶回去。沒問題,到處都有賣。
跟著導遊走的哈瓦那,走馬看花加上隔靴搔癢,感覺不到當地現實。晚上九點半開幕的演出則像電影鏡頭。一九三九年開張的club tropicana是戶外的夜總會。舞台上展開的豪華演出包括拉丁音樂的演奏、歌唱、跳舞等等,多姿多采水平也非常高。革命之前的美國傀儡政權時代,曾吸引許多外國遊客的煽情演出,在社會主義政權下重演的目的不外是多賺點外幣。由古巴人自己去模仿已經被否定的時代,邏輯上的矛盾很露骨。但是,來古巴的外國遊客尋找的就是這樣的往昔跡象。除了蔗糖、蘭姆酒、雪茄以外,古巴最有競爭力的產物也大概就是拉丁音樂。
我聯想到上海和平飯店的老人爵士樂團。外國遊客聽他們的演奏而做租界時代的夢。喝了兩杯酒以後,站起來跳交誼舞的,都是上了年紀的男女。上海爵士明顯屬於不再回來的年代,唯一的主題是懷舊。 club tropicana有點不同。在舞台上演出的音樂家、舞蹈家都很年輕。觀眾當中,年輕人占的比率也相當高。對他們而言,跟一九五○年代一樣的節目,不是懷舊的對象,而就是今日的現實。再說,僅隔佛羅里達海峽,每次天氣晴朗親眼就看得見的美國,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還要強大了。何況在古巴島東端有美軍基地,至今拘留著戰爭俘虜。對古巴人來說,美國是永遠不會過去的。
文化相對主義的考驗
人人都是時代的孩子。我也基本上跟隨潮流,站在文化相對主義的立場。
有種思想叫做文化相對主義︵cultural relativism︶,是在德國的猶太人家庭出生,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曾在美國學術界活躍的文化人類學者franz boas提出的概念。他主張: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間並沒有高低的區別,反之都有同等的地位。當我們觀察異國文化之際,不應該以自國文化為準輕易做出評價,而應該先理解對方的價值觀念,以便按照當地的框架去欣賞理解異國的文化現象。
在二十世紀末的知識界,文化相對主義簡直是天經地義。尤其是先進國家的人民去開發中地區的時候,能採取的立場,似乎只有兩種:要嘛文化相對主義,或者種族主義。如果不希望被扣上種族主義者的帽子,非得皈依文化相對主義了。
人人都是時代的孩子。我也基本上跟隨潮流,站在文化相對主義的立場。不僅看好萊塢影片和歐洲藝術片,還經常看第三世界電影;不僅吃日中義法菜,也光顧印度、東南亞餐館,亦去希臘、烏克蘭、土耳其等人開的餐廳。
既然去古巴度假,我本來很願意理解對方的價值觀念,以便按照當地的框架去欣賞理解古巴文化,而且我也很願意享受地道古巴菜。問題是古巴經濟明顯面臨著困難。度假飯店的自助餐,生蔬菜天天只有黃色乾癟的小番茄。主菜花樣也很有限,基本上就是燒烤的魚和乾巴巴的雞腿。旅遊指南書介紹的古巴家常菜,如:黑豆煮豬肉、海鮮飯等,都沒有出現在菜單上,也許是考慮到西方人口味的緣故。
為了換換口味,我約其他遊客一起離開度假村,往街上尋找餐館去了。第一次進去的中國餐廳,雖然招牌是用漢字寫的,但是工作人員中好像沒有華人,做出來的菜色令人難以下嚥。第二次去的義大利餐廳,小小的披薩看起來很寒酸,吃起來更令人說不出話來只好搖頭。回想起來,還是剛到古巴的第一天由哈瓦那去的旋轉餐廳水平最高,雖然客觀而言並不怎樣,也忘記了吃過甚麼。
到底是古巴的飲食文化水準本來就不高呢?還是一切都歸咎於經濟困難?另一個可能性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弊病:不允許人民自由選擇職業,也不允許個人開店的結果,發揮不了人類本來就具備的積極性。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前,國營食堂提供的飯菜,很難相信是大名鼎鼎的中國菜。其實,光看遊客抓的龍蝦被沒收的過程,就能知道:在社會主義古巴,吃甚麼不屬於個人自由。
回到多倫多以後,被朋友問到:﹁古巴怎麼樣?﹂我都說:﹁海灘是第一流;飯店設備還行;拉丁式社會主義文化非常有趣。﹂當他們追問道:﹁熱帶有大自然的恩惠,東西應該很好吃吧?﹂我只好回答說:﹁古巴正面臨經濟困難呢﹂。可是,二十世紀末的世界還有不少人對社會主義心懷幻想,再受文化相對主義的鼓勵,朋友絕不肯讓步,一定要從我嘴巴擠出:﹁古巴菜別有風味,滿好吃﹂的一句話。否則,他們將給我扣上種族主義者的帽子。
正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我就想起古巴特產蘭姆酒。﹁嗨,你也該去嚐嚐地道pinacolada的味道。就是與眾不同的!﹂本來要加的一句話︵﹁甜中帶腐朽味﹂︶,我倒沒有說出來,乃懼怕種族主義帽子所致。
越
南
孤
獨
的
行
星
蘇絲.黃的世界
殖民地的環境使人疲倦。但不可否認的是,頹廢的文化也有獨特的吸引力,猶如鴉片甜蜜的香味。
我再也受不了既漫長又嚴冷的冬天,終於離開了住過六年半的加拿大。當時北美經濟很不景氣。相比之下,回歸前夕的香港如日中天。我身邊的中國朋友們爭先恐後地紛紛搭上飛往東方之珠的班機。
北國寒冷的氣候和經濟蕭條,都是我離開加拿大的原因。不過,還有一個因素,是我當時的年齡:三十二歲。記得曾在一份日本婦女雜誌上看過媒體界女前輩執筆的文章。她很直率地寫道:﹁單身職業女性的生活充滿驚喜,始終會有一群男人如僕從一般地奉承。
但那也是直到三十二歲為止的事情。過了那分水嶺,周圍男人的態度不約而同地冷淡起來,從此你得一個人奮鬥下去了。﹂看到那篇文章的時候,我還沒到三十歲,可是牢牢地記住了﹁三十二﹂那數字,因為前輩女性從親身經歷寫出來的警告似乎包含著人生真理。
另外,實歲三十二,即虛歲三十三,在傳統日本文化裡,算是﹁厄年﹂。女性到了這年齡,凡事非得小心不可,否則會遇到種種災難。為了辟邪,古代日本人採取的辦法之一是﹁違方﹂,即改變方向。我對封建習俗理解不多,可是有種直覺:也許換個地方是尋找出路的好方法。
香港街頭猶如電影佈景,繁華且輕浮。英國殖民統治最後的日子裡,很多人從國外擁來東方之珠。有個當地人說:﹁這麼多人來了,我怕香港會沉沒。﹂那麼多外國人過來定居,因為香港是英國殖民地。只要擁有西方國家的證件,長期居留易如反掌,而且在極好的經濟狀況下,能找到的職位一般比大部分當地人高。換句話說,西方人來到香港,自動就成為華人居民的﹁主人﹂。同時,香港也有很多中國人,從深圳那邊偷渡過來,作為黑戶過著辛苦的日子,根本得不到人權保護。為甚麼?因為香港是中國被英國奪取的殖民地。
總的來說,在殖民地,種族歧視是家常便飯,弱肉強食是社會常規。在那麼歪曲的生活環境裡,兩性關係也不可能對等。當年的香港男人,不分華洋,普遍認為女人是花錢買得到的東西。記得有個華人男性告訴我:﹁在香港,賣淫吃飯的女人有七萬。﹂不知他舉的數字是否準確。總之,有很多女人願意被錢買是事實。她們大多有黃皮膚,群體名稱為取自老電影的﹁蘇絲 ?黃﹂。
香港的西方女人對﹁蘇絲 ?黃﹂心懷很矛盾的感情。一方面,她們自以為高人一等,跟男人只願意交上平等的關係。但另一方面,她們也在情感上受威脅,因為﹁蘇絲 ?黃﹂隨時有可能搶奪她們的男人。當年的香港男人不需要珍惜女人,結果一般來講很不專一。他們跟女人過夜後逃之夭夭,若是一去不回則還可理解。殖民地男人是更殘酷的;過些時候,無所事事地再來敲門,好比世上所有的女人都是﹁蘇絲 ?黃﹂。
殖民地的環境使人疲倦。但不可否認的是,頹廢的文化也有獨特的吸引力,猶如鴉片甜蜜的香味。再說,始終有錢可賺。所以,住在香港的外國人一方面老罵著殖民地社會的病態,另一方面卻不願意回本國去。當他們需要休息的時候,要去度假的,往往也是另一個殖民地。
殖民地之戀
過去一百多年,西方的通俗藝術作品一貫把東方女人描寫為單純、順從、樂於為別人犧牲的存在。
我三十二歲逢厄年,為了尋找人生出路,春天從加拿大老遠搬去香港。歸功於殖民地經濟之繁榮,很快就通過英文︽南華早報︾的招聘廣告找到了合意的職位,並在港島北角租間房子,順利安頓了下來。可是,心裡老覺得虛空。到了年底,維多利亞港兩岸的聖誕燈飾漂亮如夢,卻沒有人約我一起過節。
當時有部越南影片叫做﹁三輪車夫﹂,好像是梁朝偉主演的。我身邊的外國女人,很多都提起越南。聽說有個在香港教書的歐洲女人,去越南度假,包租一輛三輪車,天天坐著出去觀光。騎三輪車的越南小伙子,外貌和性格都挺可愛,兩人墜入愛河,決定結婚。歐洲女教師就這麼留在越南不走了。當旅居香港的外國女人提起越南之際,臉上浮現出無限羨慕的表情。
為甚麼羨慕跟越南人結婚的女教師?她的對象不過是個三輪車夫,並非百萬富翁。按一般常識,﹁麻雀變鳳凰﹂才令女人羨慕。但是,在一切倒錯的殖民地,人們的慾望也呈倒錯的形式,好比跟開發中國家的體力勞動者交情是全世界最純粹、高尚、浪漫、性感的事情。
人們講到越南的時候,總是把它當作女性名詞。越南是個﹁她﹂,正如東方之珠香港也永遠是個﹁她﹂一樣。這些﹁她﹂是相對於西方男性的東方女性。雖然在越南戰爭中,胡志明領導的越共部隊勇敢地打敗了強大的美國,但是在人們的印象裡,越南仍一貫是個﹁她﹂:曾經給法國做女朋友,然後為美國當情人的﹁她﹂。大家似乎故意地忘記﹁她﹂早就是獨立自主的國家了。
我有一次在倫敦看音樂劇﹁西貢小姐﹂,對於種族和性別的雙重歧視,憤怒至極。西貢小姐是越戰時期的當地妓女,跟美軍士兵談戀愛結婚,但是西貢淪陷前夕,丈夫隨部隊撤退回美國去。後來,西貢小姐一個人帶著孩子,等美國丈夫來接妻小。可是,終於聯絡到的丈夫,已經在美國另有了家庭。西貢小姐感到絕望,最後舉槍自盡。這顯然是以十九世紀日本長崎的藝妓為女主角的歌劇﹁蝴蝶夫人﹂之翻版。過去一百多年,西方的通俗藝術作品一貫把東方女人描寫為單純、順從、樂於為別人犧牲的存在。在殖民地香港,她的名字是﹁蘇絲?黃﹂。
以法國女作家莒哈絲的小說為原作,由梁家輝飾演男主角的法國影片﹁情人﹂︵一九九二年︶可以說顛覆了那陳舊思想。故事裡的法國家族,雖然在殖民地屬於統治階層,但是實際上卻沒落貧窮,那處境迫使小女孩自願成為富裕華人的有償情婦。︽情人︾的讀者觀眾,很難認同於登場人物中的任何一個,然而作品世界之淒美是不可置疑的。莒哈絲小說的魅力在於反轉常規的倒錯性。在同一年公演的另一部法國片﹁印度支那﹂裡,凱薩琳丹妮芙飾演的女主角是法國籍的橡膠農場女主人,她把越南女孩收養撫育。白皮膚的母親和黃皮膚的養女一起跳交誼舞的場面美麗得令人難忘。在﹁印度支那﹂裡,法、越兩國都由女演員表徵。雖然法國母親和越南女兒的地位高低是明顯不過的,但是跟慢慢衰
退的母親相比,女兒卻逐漸長大成熟。再說,在這兒沒有異國男女相結合時候常出現的,單方面的利用、背叛、放棄。
當年旅居香港的外國女性很多都看過﹁情人﹂和﹁印度支那﹂,她們對原法國殖民地越南心懷浪漫卻倒錯的印象。之後聽到歐洲女教師在越南跟三輪車夫墜入愛河的傳說,並在影片﹁三輪車夫﹂裡看到梁朝偉含情脈脈的眼眸,大家都忍不住購買飛往越南的機票了。
孤獨的行星
雖然大家都是孤單的旅客,但其實走在同一條軌道上。
沒想到,冬天的越南河內相當冷。至少比我當時居住的香港還冷。這是怎麼回事?我不是往南飛了一個鐘頭嗎?打開地圖看以後,我才發覺,其實河內在香港之西,而不是南。總之,非得買毛衣不可了,否則會得感冒。於是匆匆去商店,發現裡面掛的全是中國貨。我從香港特地來越南避寒,要買中國製造的毛衣,覺得自己的處境荒謬不堪。當年河內到處都是摩托車,噪音吵鬧得耳朵都要聾了。跟商店售貨員說話,也要扯開嗓門大聲喊。
河內的面貌,教人聯想到昆明,是法國殖民地時期留下來的面目吧,處處可見很有女性味的歐洲式老房子。路邊小舖子賣的不是茶水,而是用鋁製過濾器泡的黑咖啡;牛肉河粉館賣的不是油條,而是中間夾了肉醬的法國麵包。
乍看之下,越南的人和街頭都頗像中國南方。地圖上連孔廟都有。不過,如今的越南已經不用漢字,商店招牌和路牌等,全用羅馬字加上仿法語的發音符號寫著。馬路很乾淨,攤販擺水果的樣子都很有美感。跟中國,還是處處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