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至於美國的跡象,似乎全是負面的。河內希爾頓酒店是越戰打得如火如荼的一九七二年,美國演員
珍 ?方達播送了抗美演講,以此獲得外號﹁河內珍﹂的地方。我在一家老飯店的小賣部,買了明顯是盜版的一本書,乃企鵝書局刊行的格雷安?葛林小說︽安靜的美國人︾。作品以法國統治末期的越南為背景,透過越南女人和英、美兩個男人的三角關係,用冷靜的文筆寫出來美國對印度支那半島擁有的野心。當上作家之前曾從事過新聞工作的葛林,洞察局勢的眼光果然突出,而且小說寫得非常好看。
後來,從河內往西貢南下的旅途上,我一路看著︽安靜的美國人︾。邊看以當地為背景的小說邊旅行別有味道,例如在新加坡看毛姆的小說。不過,文學作品也會成為我們跟周遭現實之間的障礙。何況,我發現,當時在越南單獨旅遊的西方人,幾乎無例外地看著︽安靜的美國人︾。因為大家用的旅遊指南書也一樣,即英文版︽ lonely planet︾,無論在哪個城市,總是在書裡推薦的餐廳︵有英文菜單,老闆會說英語︶彼此碰面,吃的又都是書裡介紹的幾樣菜︵合西方人口味︶。於是我開始懷疑:這樣的自助旅遊,也許跟團體旅遊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正如指南書的標題﹁孤獨的行星﹂,雖然大家都是孤單的旅客,但其實走在同一條軌道上。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河內有傳統的水上傀儡戲,是傀儡師躲在水裡演出的。亞洲的偶人戲,日本有文樂,台灣有布袋戲,印尼有皮影戲。據說,中國大陸在歷史上也曾有過,後來卻消失了。水上傀儡戲是越南特有的,常把社會新聞編成戲劇演出,這點倒跟日本文樂一樣。
我從劇院出來在市內的湖邊散散步。有個小孩走過來賣地圖,我正好需要,於是打開錢包買了一張。誰料到,忽然間,不知從哪裡擁上來好多好多小孩,個個都有自己的商品,如:原子筆、扇子、明信片、打火機。他們要我全買。真是猶如一窩蜂。
間諜的聖誕節
曾經在中國的春節,在加拿大的聖誕節,我已經很多次嚐到過那滋味。但是,這晚我心裡覺得特別淒涼。
我從河內坐夜車往阮氏王朝古都順化去。南北細長的越南國土,滿適合於鐵路旅行。因為沒買到臥鋪票,只好在座位上過夜。早十年在中國大陸留學的時候,多麼辛苦的旅程我都不怕,這回身體卻痛得特別難受。
在順化,我投宿於家庭式經營的小旅館,是專門招待外國遊客的。掌櫃的是二十多歲的小伙子,會說流利英文。他查看我的護照,聽我講的加拿大口音英語,也注意到我和華人遊客用漢語交談。從他的眼色,我發覺:聰明的年輕老闆顯然對我的身分發生興趣了。
晚上,我在河邊餐廳一個人吃飯。隔著水面看得見對岸的皇宮,夜景很美麗。那個時候,有個當地年輕人,自稱為大學生,走過來在我對面的位子坐了下來,問我能不能聊聊天。對方說是要跟外國人練習英語。可是,不知怎地,對方要問我的事情很多也很詳細,例如:家在哪裡、做甚麼工作、來越南的目的是甚麼等等。而且他的眼神和口氣,都挺像旅館的年輕老闆。
啊,這是公安局派來的偵探!以為我是外國間諜甚麼的。自從定居香港以後,我有幾次被懷疑是哪個國家的間諜。一個日本人經過加拿大到香港,說三種語言從事新聞工作,在一些人看來,則絕對是間諜了。甚至有人在報紙專欄裡把我比作清王朝公主出身,卻成為日本間諜,最後以漢奸的罪名被槍斃的川島芳子。這樣的嫌疑,我覺得實在不好玩,尤其當我在外地純粹度假的時候。
本來打算在河邊餐廳再坐一陣子,卻沒有了興致,要走了。可是,又不想回聰明年輕人掌櫃的旅館去。我正心情低落地走上坡的時候,發現前面的一棟房子,用彩色小霓虹燈裝飾得琳琅滿目,而且屋頂上有以夜空為背景發光如珠寶的十字架。原來是天主教堂,而且今晚恰巧是聖誕前夕。看樣子,眾信徒們剛吃完飯,要去參加聖誕禮拜的。大家過節的時候,外來者感到最孤獨、寂寞。曾經在中國的春節,在加拿大的聖誕節,我已經很多次嚐到過那滋味。但是,這晚我心裡覺得特別淒涼。
剛被懷疑是間諜,我不想太靠近去,被很多人看見自己的臉。於是默默地站在稍遠的地方,觀看了粉紅色、豆綠色的霓虹燈散發著遊樂園一般歡樂氣氛的天主教堂。然後想起來:用霓虹燈裝飾的十字架,我以前在蒙特婁也看過。可能就是法國天主教徒的宗教觀和審美觀之表現了。
現代啟示錄
香港的外國女人憧憬越南三輪車夫,夢想和他墜入愛河,難道一點都沒有跟伊恩一樣自圓其說的嫌疑嗎?
在順化,我包租三輪車觀光市區。是城市的大小正適合於坐三輪車移動。而且年輕的三輪車夫為人很親切。最初,我偶然坐了一次他的車,之後對方不喚就來在外邊等待,令我覺得不如包租。他雖然不是梁朝偉,但是屬於同一類型:矮個子,稍黑的皮膚,臉上始終有寂寞似的微笑。
再南下到的西貢,卻是世界級的大城市,公共交通也夠發達,不用坐三輪車了。我去影片﹁情人﹂的背景華人居住區走走。但是,銀幕跟現實是兩回事,再說從影片描繪的時代已過了幾十年,這時候的唐人街只是個很雜亂的大市場了。我的夢想破滅了嗎?倒不見得。西貢這城市的確有難以言喻的魅力。尤其天黑之後,西貢河的水面映照著廣告牌的光線而妖豔地搖曳的時候,絕不可否認﹁她﹂是個世界級的美女。誰不夢想被﹁她﹂誘惑,把今後的日子沉溺在這座南洋城市?
我忘了當初怎樣認識伊恩的。他是來越南旅遊的澳洲畫家。我們在西貢雙雙騎車去郊外公園遊玩。晚上,他帶我去了市中心的一條街。他說有一家酒吧叫做﹁現代啟示錄﹂,就是跟著名的美國越戰電影名稱一樣。我覺得有趣,同意一起去。未料,這家店位於時鐘旅館集中的紅燈區。酒吧顧客是清一色的白種男人,都靠著吧台站,並從玻璃瓶直接喝越南 333牌啤酒。從外面,個矮苗條、化濃妝、著低胸衣服、穿小巧高跟鞋的越南女人,一個一個地扭著屁股走進來,向店裡的顧客送秋波。他們之間交涉的那模樣,我之前只在影片裡看過。沒想到現實正如銀幕。談好了條件,一對又一對的男女手挽手走出去,顯然要到隔壁的時鐘旅館開房間。櫃台裡面的越南女老闆對於在眼前展開的一切司空見慣。當有個小學年齡的男孩帶著一盒洋菸走進來做生意之際,她也習慣性地把他趕走。
我被﹁西貢小姐﹂一般的場景嚇了一跳,勸伊恩趕緊離開﹁現代啟示錄﹂。然後,換地方,和他進行了一場爭論。我站在道德主義的立場,批判富國男人在肉體上和精神上剝削窮國女人的惡行。伊恩則主張﹁道德因地制宜﹂。他說:﹁在本國從不做壞事的男人到了東南亞都偶爾會嫖妓,沒甚麼值得大驚小怪的。﹂而且他也說:﹁那些女人自己若不願意,無論你願意出多少錢,人家理都不理你的。對男人的打擊會多麼大呀!﹂這是故意忽視妓女的經濟現實,並混淆戀愛和賣淫的典型詭辯。
儘管如此,我並不覺得自己在道義上占了上風。原因很清楚。這次越南之行,從還沒離開香港之前,一直有三輪車夫的影子。香港的外國女人憧憬越南三輪車夫,夢想和他墜入愛河,難道一點都沒有跟伊恩一樣自圓其說的嫌疑嗎?
澳
門
香
港
青
春
期
結
束
香港香港
羅大佑的︿皇后大道東﹀是我當年去卡拉ok最喜歡唱的流行歌曲之一,充分反映著香港社會回歸前夕的氣氛。
我曾在廣州中山大學留學的日子裡,每次深夜聽到香港電台播送的節目時,心中滿是對東方之珠的嚮往。何況那年︿明天會更好﹀這首歌非常流行,令人一聽就特別傷感。於是一到週末,就跟同學們一起去沙面碼頭乘坐開往香港的夜船。一上岸就看電影、逛大超市、飲茶、游泳,玩得痛痛快快。後來,搬去加拿大,我仍常常懷念充滿活力的亞熱帶大都會。身在地大人少的北國,尤其珍惜香港之熱和鬧。一九九四年,我終於搬到多年來的夢中情人香港去,出乎意料地發覺:旅遊和居住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比方說,來香港的 遊客一定去的太平山頂,當地大部分居民卻甚少去,除非陪同外地來客的時候;平時的日子,他們倒是整天都垂頭看著骯髒的地面而過的。俗話說值百萬美元的香港夜景其實屬於外人和極少數的富翁富婆。
對於曾憧憬多年的香港,我有所幻滅,感覺不無像失戀,自己的青春期都快要結束了似的。另一方面,當時我在香港傳媒界的工作展開得相當順利,報紙雜誌的專欄越開越多。雖然粵語進步的速度非常緩慢,每天早上去茶餐廳點﹁公司三明治,同埋凍奶咖啡﹂都被店員糾正發音,但是講普通話和英語,生活和工作都基本上過得去。既然暫時找不到更好的去處,不如改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品質了。於是到香港後的第三年,我換了房子。新的公寓在港島皇后大道後面的星街七號。羅大佑的︿皇后大道東﹀是我當年去卡拉 ok最喜歡唱的流行歌曲之一,充分反映著香港社會回歸前夕的氣氛。再說﹁星街七號﹂這地址,不僅給人浪漫的感覺而且會帶來幸運似的──至少我覺得。
月租九千港幣以當時當地的標準不算便宜,卻不在﹁山頂﹂也不在﹁半山﹂而在﹁平地﹂。在老大英帝國殖民地,海拔的高低和價錢、社會地位的高低,全成了再清楚不過的正比例。附近有小印刷廠、蛇肉餐廳,最多的是騙老外的仿古中式家具店。還好,據房地產公司的介紹,我的新房子有﹁海景﹂。到實地看看,其實是在廚房角落踮起腳來抓住洗碗槽由窗戶拚命望出去,才能看到的只有五公分寬的﹁海景﹂,有點像海市蜃樓,可確確實實屬於維多利亞港。相比之下,客廳大窗外的景色則少得可憐,被一棟又一棟高層大樓阻擋著,能看到的天空跟郵票一樣小,自然談不上甚麼遠景了。但有甚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多數香港居民的日常生活,就是根本沒機會望遠處的,從小只好凝視手頭上的漫畫或遊戲機,怪不得人人都戴著近視眼鏡。
剛搬進那間房子後不久,我閃電訂了婚。猶如村上春樹在︽斯普特尼克戀人︾開頭把主人翁的戀愛比喻成旋風一樣,事情來得非常突然,也特別強烈,簡直是颱風、地震一類的自然現象似的。當事人的處境相當被動,似乎只有目瞪口呆的份。︵至於詳細的過程,我曾在題為︿一見鍾情﹀的短文中描寫過,結果在一位讀者的部落格裡得到了本人全部作品中最低的分數,因而不敢在此再出一次洋相。︶當時我住在香港,他則在東京。最初我們天天打好幾個鐘頭的越洋電話聊天。未料引來了電話公司煞有介事的掛號快郵,裡面有鉅額的付款單和語氣滿嚴肅的通知書:﹁除非馬上到銀行結帳,否則要暫時停話。﹂我們並沒有賴帳。只是在網路還沒普及的年代,國際電話費昂貴到連工作人員看到了帳單都不禁咋舌的地步。如果我們繼續打電話,用不著幾個月就要雙雙破產了。相比之下,機票價
錢還較為划算。於是我們開始每個月買張機票,在香港、東京兩地之間輪流飛了。
忽然在我生活中出現的未婚夫,每兩個月老遠從東京來香港待兩個星期。他坐在我家客廳的ikea沙發上,看到的全是別人家的公寓大廈。聽到的則是別人家的卡拉ok歌聲和打麻將或做裝潢的噪音。我覺得過意不去,雖然他在東京荻窪的公寓也並沒有甚麼風景可言,而且每次卡車開過都像地震一樣大幅度搖晃。無論如何,即將結婚的新人需要充分的遠景和浪漫的背景,不應該被關閉在掃興的現實裡。幸虧,彈丸之地香港也是聞名於世的自由港,想去哪裡都方便極了。尤其是我住的皇后大道離港澳碼頭相當近,提著小旅行箱出家門,二十分鐘便抵達。從那兒坐水翼船出航,過一個小時就到澳門了,而且完全不需要事先計劃,感覺來了就走即可。
澳門當年還是老葡萄牙帝國遺忘在遠東一角的迷你殖民地,樣子頗像漫畫人物的混血兒壟斷著全部賭博產業的無政府地帶,給人的感覺猶如走進港產b級影片。就那樣,結婚前的一段時間,我常常跟未婚夫一起離開香港去澳門度假。雖然距離不很遠,但是我們每次都懷著遠走高飛的心態。其實也不無道理。因為澳門跟香港語言不一樣,貨幣不一樣,景觀不一樣,食物也不一樣。果然充滿著符合蜜月的異國情調。
「波蘿白」之謎
澳門人不把它叫做綠葡萄酒,卻稱之為﹁菠蘿白﹂。當初我搞不明白,明明是用葡萄做的酒,跟菠蘿扯上了甚麼關係?
我之前也去過澳門幾次,但只是匆匆走觀光區,在葡京酒店賭場輸了一點錢而已。作為度假區的面貌,我是跟未婚夫常去後才真正認識到的。澳門兩個離島.仔和路環島都有幾家度假飯店,均具備著大型游泳池和特別寬闊的客房。香港飯店房價之貴和面積之小,
可以說是世界之最,超過一百美元的房間,連打開行李箱的空間都沒有。相比之下,當年澳門飯店的價格則划算得多了;付一樣多的錢,能住比香港大十倍的房間,令人感到暫時成為王侯貴族一般。我們第一次赴澳門,住的是.仔的凱悅酒店;設備很現代化,早飯自助餐挺豪華。租了自行車出去逛島內,我們發現超級市場出售的洋酒種類特別豐富,其中葡萄牙產紅酒、白酒、發泡酒占多數。
葡萄牙,我早幾年去過一次。當時我一個日本朋友的父母親提早退休而移居葡萄牙,在里斯本郊外的海邊住宅區過著悠閒自如的日子。曾經在日本朝日電視台當連續劇監製的伯伯,向我極力推薦當地特產綠葡萄酒︵ vino verde︶喝。按普通分類法,這應該算是發泡性白葡萄酒。嚐一嚐,水果香味非常強,稍微起泡的樣子猶如香檳酒一樣美,總的來說可稱極品。﹁這種酒,只能在原產地葡萄牙喝到,因為它不耐運輸,無法出口。﹂他的解釋我記得清清楚楚。未料,距離幾千公里的澳門,果然到處都有綠葡萄酒,不僅超級市場有出售,連路邊大排檔都林立著賣。澳門當時仍是葡國領土,所以運過來也不算﹁出口﹂。但它不是不耐運輸的嗎?
有趣的是,澳門人不把它叫做綠葡萄酒,卻稱之為﹁菠蘿白﹂。當初我搞不明白,明明是用葡萄做的酒,跟菠蘿扯上了甚麼關係?後來問了一家餐館的女店員。她回答說:﹁我們不會看葡文,不知道它真名叫甚麼。但是,這種白酒的標籤上,不是印有菠蘿花樣嗎?我們看到這圖樣,就稱它為菠蘿白。﹂這回我仔細看那標籤:原來是用磚頭砌的外牆上,葡萄藤到處爬的花樣。褐色的磚頭牆壁被陽光照射著顯得有點黃,再加上綠色的葡萄葉子,整個圖像確實跟菠蘿外皮有點相似!
澳門.仔的超級市場,除了葡萄牙酒以外,還有多種歐洲食品,如:香腸、奶酪、硬麵包。我們購買幾瓶酒和各類食品,以及喝葡萄酒用的玻璃小杯,開瓶器,水果刀。帶回酒店房間去,要開兩個人的派對了。
聖方濟教堂廣場
耶穌會傳教士們往往經過這些海外領土後才到了遠東,所以澳門菜至今仍保留著非洲、印度、馬來菜的影響。
從.仔經海堤能過去的路環島,當年還是個偏僻的漁村。︵多年以後,我在電視新聞節目上看到,北韓領導人金正日的公子之一在路環島擁有別墅,嚇了一跳。︶除了幾家傳統技法的造船廠外,似乎沒有大規模的產業。有家爆竹廠,但早已關門。海邊小商店賣當地小廠家製造的鹹魚、蠔油、干貝、蝦醬、辣椒醬等,味道樸素而純真。葡萄牙治下的偏僻華南漁村別有風味,鋪了葡國式藍白花磚的小巷非常可愛。聽說有些洋人被當地風情迷住,住下來開著麵包店甚麼的。
小鎮中心有天主教耶穌會的聖方濟教堂。十六世紀到東方來的耶穌會傳教士當中,在中國名氣最大的是義大利出身的利瑪竇。在日本則是人人皆知西班牙出身的方濟,因為就是他把天主教和歐洲文化最初傳到日本來的。聖方濟各離開日本以後,本來要去中國大陸,可是到了廣東上川島就病死了。位於澳門離島海邊的這座教堂是為了紀念他而創立的,早期還陳列過方濟手腕部的遺骨。把外牆用油漆塗成牛奶蛋黃色的小教堂,給人的感覺頗像葡萄牙蛋塔。在裡面展覽的聖母肖像,樣子很像媽祖。這讓我想起日本早年的天主教徒,把聖母畫成恰似觀音菩薩的模樣︵瑪利亞觀音︶;一方面是為了避開當局取締,另一方面則是在東方人心目中,聖母也自然而然呈現東方人面貌的緣故。我翻著歷史書發
現:原來,在日本受壓迫的天主教徒,從九州長崎老遠逃到澳門來,參與了當地教堂的建
設工程。
聖方濟教堂前邊,面對著大海,有迴廊圍住的小巧廣場。用葡萄牙式瓷磚鋪的地面非常美麗可愛。榕樹下的半露天餐廳提供的澳門菜品質頗高。名字叫真之味,但是我們稱之為方濟食堂。所謂澳門菜,主要由華南風味葡萄牙菜和葡國風味廣東菜組成。因為古時葡萄牙的殖民地不僅有中國澳門,還有非洲黃金海岸、印度果阿、馬來半島麻六甲等地,而耶穌會傳教士們往往經過這些海外領土後才到了遠東,所以澳門菜至今仍保留著非洲、印度、馬來菜的影響。方濟食堂的菜單上,就有非洲雞、咖哩螃蟹等澳門名菜。另外,烤沙丁魚、辛辣香腸、紅酒燴牛尾等純粹葡萄牙菜也做得相當好。女服務生好熱情,主動向我們推薦蒜味吐司說:﹁跟紅酒燴牛尾的醬汁一起吃會非常美味呢!﹂當然,桌子上少不了一瓶﹁菠蘿白﹂綠葡萄酒了。
路環島的魅力主要在於其偏僻。在這兒,商店食堂都是家庭式經營的,商業味道淡薄得很。房子的外牆都塗成含有白色的柔和色調,景觀很像葡萄牙小鎮,生活節奏很緩慢,氣氛自然好放鬆。來澳門賭博的遊客一般不會到這裡來。住在香港,我覺得路環島是理想的隱蔽處。
竹灣酒店
儘管如此,我至今深信路環島竹灣是全世界最浪漫的隱蔽處。也許,一切都是蜜月時期充滿腦子裡的荷爾蒙造成的幻想。
從路環市鎮走上坡大約十分鐘,便抵達小小的海灣:竹灣。在海拔稍高的地方有家古老的小型度假賓館。這家竹灣酒店總共只有二十來間客房,室內設計呈南歐風格,每個房間都具備大陽台,直接面對著幾乎無人的大海。第一次看到竹灣酒店時,我的感覺猶如意外地發現了珍寶一樣,驚喜至極。後來我們成了常客。若逢工作日,往往全房均空。餐廳裡連一個顧客都沒有。菲律賓女侍邊哼歌,邊用麻布把桌子上的刀叉和葡萄酒杯擦乾淨。她說:﹁到了週末就會有很多人來,這裡的自助餐頗有名氣的。﹂但我們自由行業者,別人工作的時候專門來休息,當其他房客住進來就逃之夭夭。所以在我的印象裡,竹灣酒店始終是我們獨占的。
竹灣酒店的工作人員,除了櫃台的菲律賓媽媽桑以外,只見過餐廳裡擦餐具的女侍。打電話把早飯給送來,接電話的是媽媽桑,隔了許久送來的是小姐。可能是,到了週末客人多的時候,工作人員才會多起來吧。總之,我所知道的竹灣酒店永遠是安安靜靜的。跟兩位菲律賓女士添太多麻煩也不好意思,所以我們一般都到外面吃飯去。好在酒店隔壁有家半露天餐廳叫斜塔。能夠被海風吹著嚐地道的義大利菜,如披薩餅、沙拉,在偏僻的華南漁村是意想不到的奢侈。
從斜塔往沙灘看下去,旁邊有挺漂亮的公共游泳池。應該是葡萄牙人設計的吧,水池的形狀不是標準的長方形也不是圓形,而是女性身體一般的複雜曲線,富有浪漫、性感、歡樂的感覺。池邊擺著許多白色塑膠躺椅,坐著就能看見外邊海波澎湃的樣子。設備環境如此優良的游泳池,因為是公家經營的緣故,門票便宜得驚人。有個身材肥胖的白種女孩,只著一件極小的比基尼游泳衣,提著大型錄音機往海邊走下去,到了沙灘上,就放著大聲音樂,一個人在藍天下面展開半裸體舞會。看樣子,她大概是住在澳門的葡萄牙裔居民,用當地漢語則是﹁土著葡人﹂,語感怪怪的。英國殖民地香港和葡萄牙殖民地澳門,不同的地方很多。其中包括宗主國人民形象之不同。香港的英國人始終擺出紳士淑女的模樣。澳門的葡萄牙人倒在海灘上一個人扭著白色大屁股跳舞。
澳門的海灘沙子是黑色的,對岸不遠處看得見珠海街頭;以一般標準,不能算是第一流的度假區。儘管如此,我至今深信路環島竹灣是全世界最浪漫的隱蔽處。也許,一切都是蜜月時期充滿腦子裡的荷爾蒙造成的幻想。所以,我有點害怕重訪澳門,寧願保持美麗的記憶。何況,聽說回歸中國以後的澳門,賭博產業越來越興盛,如今成為不折不扣的東方拉斯維加斯,古老的葡萄牙風情早已不再了。然而,網路上看看澳門路環島,還是跟那時候一個樣,竹灣酒店、聖方濟教堂、廣場迴廊下的食堂、斜塔餐廳、賣鹹魚的小店都仍然在。至於東京來的未婚夫,早就是我兩個孩子的爸,常為四口子弄義大利麵了。
日
本
故
鄉
的
月
亮
外國的月亮
我終結長達十二年的海外生活搬回故鄉東京的時候,好幾個海外朋友都異口同聲地問了我:﹁日本,你能習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