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
作者 / 新井一二三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出版社 / 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 2009/09/23
商品語言 / 中文/繁體
內容簡介
為了終結青春,要越走越遠;為了尋找幸福,要越走越廣;為了不想寂寞,活出獨立自我,要越來越自由……人為什麼要去旅行?是要忘記現實?還是要面對自己?
新井一二三,從14歲搭上第一趟長途火車開始,有機會就想往外闖,往外飛。離鄉背井踏上北京遍遊中國,進入中歐迷宮、見識古巴、越南,甚至移民加拿大,到香港工作,她遊走異地十年,得到了什麼?一個道道地地的東京人,日文是她的母語,中文寫作是她療傷自我的方式,在香港被叫「文化雜種」,在台灣出版了十七本書,在東京朋友笑她窮,她目瞪口呆,為什麼理想生活不能就是,旅行,旅行,再旅行?當年勇敢無懼的少女,單槍匹馬,像一顆孤獨的行星,走向國境邊界,走向流亡者的故鄉,布拉格是昆德拉的,古巴是海明威的,香港是張愛玲的,花費最多機票錢,說最多外國話,多少次飛越太平洋……其實真想要明白的是,幸福與自由。現在全家的護照換了一本又一本,下廚的料理有各國菜色,行李箱貼滿入境貼紙,年輕時的遠走高飛換成了家庭組織,照樣推嬰兒車攜家帶眷跨洋飛,生活什麼都可以變,但不可改變的初衷,必定是,下一趟旅程,要去哪裡?
本書目錄
序:起程:往世界飛躍
「an non族」和「螃蟹族」
十四歲的初次旅行
山口百惠鼓勵「好日,啟程!」
中國:竹子窗簾麵條之路
第一次出國的機會
一水之隔
一九八二年北京之夏
上海偷渡客
「延期償付」的小飛俠
日本背包客的守護神
冷戰末期的北京留學生
青春,北京的搖滾份子
一路上單獨行
涉外飯店
麵條之路
加拿大:北國之行
無處正中
移民和旅行
魁北克的暑假
往愛德華王子島
中歐:流亡者的迷宮
流亡者的故鄉
阿姆斯特丹的休假
維也納的小公主
布拉格的憂鬱
dumplings之迷
布達佩斯的雞蛋頭
南方:熱帶的誘惑
南方主義
選擇古巴
飛機上的蘭姆酒派對
社會主義度假村
哈瓦那的矛盾
文化相對主義的考驗
越南:孤獨的行星
蘇絲.黃的世界
殖民地之戀
孤獨的行星
間諜的聖誕節
現代啟示錄
澳門香港:青春期結束
香港香港
「波蘿白」之謎
聖方濟教堂廣場
竹灣酒店
日本:故鄉的月亮
外國的月亮
裝作日本人
母語世界
東京美味
發現關西
巡禮之道
沖繩:雨林的親子
去沖繩
日本式度假飯店
大和人的內疚
猩猩的島嶼
台灣:馬沙颱風
三代同行
颱風來了
羅東宜蘭
再見台灣
新井一二三以「夕陽國家」來總形容這兩三年的日本,而褚士瑩在地球各國生活的零時差感,如何看待日本東京近幾年的變化?最為深刻的事件覺得是什麼?
禇:不介意我這麼說的話,我覺得東京一點也沒有完蛋,只是這幾年東京人變得過度悲觀了。日本每隔幾十年,總要週期性的對自己的國運悲觀一陣子,才又慢慢拾回信心,所以感覺上沒甚麼好擔心的。這樣想吧!冰島人過去十年因為過度迷信金融建國的力量,結果弄得全國像一批冰原上摔跤爬不起來的獨角獸,瞬間失去了優雅神秘的姿態,雖然這樣,冰島人還是樂天知命的聳聳肩,說:「就回海上捕魚吧!」
比較起來,日本的夏天夜晚不會太短,冬天夜晚也不會太長,就連成田機場旁邊引擎轟隆隆的土地上,也可以長出好吃的茄子,實在沒有甚麼太讓人煩惱的理由啊!
新井:人會成長,人會衰老。國家也一樣,會成長,會衰老的。成長中的人想像不到自己有一天會衰老。我們以前也沒有想到,自己的社會不久將開始衰老。但是,就像人不能避面開始衰老的一天一樣,國家、社會也有一天真開始衰老。我覺得,2008年對日本來說,就是那樣的一年。當然,開始衰老不直接等於完蛋。我們也希望日本朝有一日起死回生。
不談戀愛的年輕人、不生小孩的夫妻、沒有工作的大學生、被大公司解雇的資深員工、無家可歸的人越來越多、未曾出現過的東京派遣村……日本社會的低氣壓,將會是預報台灣的未來嗎?
新井:不談戀愛的年輕人、不生小孩的夫妻、好像台灣也已經有不少了。但是,台灣社會跟日本社會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台灣的優勢是社會風氣很熱情,不像日本這麼冷淡。其實,冷淡是都會人的慣性,在經濟景氣好的時候,冷淡的風氣並不算壞,因為它保障不被人干涉的自由。但是,經濟一變得不景氣,冷淡的社會就出現冷酷的現象。例如,東京過年派遣村。反過來看台灣,人際關係比日本密切得多。所以,我估計,即使經濟走下坡,台灣社會不大會出現日本這麼多的無家可歸者。
禇:哈哈,難道社會的氛圍的低氣壓也會像沙塵暴從蒙古吹到日本那樣,從日本吹到台灣來嗎?我覺得日本的情形之所以感覺嚴重,是因為無論甚麼好東西,也都有人討厭,所以不管是孩子練鋼琴,陽台掛風鈴,主婦穿睡衣倒垃圾,或者不過是肩膀上有隻小壁虎刺青的人進溫泉,都會有「苦情」,總有人要投訴抱怨一番,舉個例子來說吧,周刊誌「周刊文春」2010春天對一千個三十歲以上的讀者做調查,問他們最想住的地方,跟最不想住的地方,結果大阪市名列第四,這樣看來,大阪應該是個很受歡迎的居住城市吧?結果最不想住的城市排名裡,竟然第一名也是大阪市,東京的新宿區,也面臨類似的命運,所以比起在台灣,受歡迎的東西總是一窩蜂,在日本則是只要有人特別喜歡的東西,就必然有人會特別討厭,有人喜歡小孩,也有人喜歡在大公司上班,當然也有人寧可在大城市當遊民,也不願意回鄉下務農。
如果說這就是台灣的未來,我也並不覺得特別悲慘,只是被迫要認識人生的多種可能性,不得不更加認真的為自己在全球化時代的人生做選擇,如果連到紐西蘭去種蘆筍,伊拉克開餐館,或是到東帝汶去當聯合國警察,都變成人生的一種可能性,不是應該很讓人興奮嗎?何不乘著地域性的低氣壓,像孫悟空那樣騰雲駕霧去世界其他地方努力看看?
新井:現在,不僅是日本和台灣,連中國大陸面對的問題也越來越像,因為全球化涉及的範圍從金融制度擴大到社會層面來。當然,個人總是可以找出路的:一個社會衰老了,就去別的地方看看吧。只是,這樣的做法說不定等於放棄社會責任,因而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比如說,生育率低落的問題。生不生孩子當然屬於個人自由,而且這個世界確實有太多因素教年輕人不想或不能生育。現在,日本經過三十年的少子化,這兩年人口真開始減少了。從此以後,全民人口中老人佔的比率越來越高,勞動人口越來越少。這樣子,國民經濟再成長幾乎不可能的了。這是日本至少近代以後從沒經驗過的情形。做孫悟空挺好,但他始終依靠著唐僧、釋迦牟尼呢。沒有唐僧、釋迦牟尼,他還能做孫悟空嗎?我也要提醒你:做孫悟空是有年齡限制的,依今天的標準,大概是三十五歲吧。
序
起
程
往
世
界
飛
躍
「an non族」和「螃蟹族」
我自己是十四歲開始去單獨旅行的。有些男孩開始得更早,還在小學時代先騎自行車去鄰近縣份的青年之家投宿一夜。總之,大家都越走越遠。
有一次在香港,我跟幾個日本朋友聊聊天。大家年齡差不多,均是一九六○年代初出生,在海外待過許多年的資深浪子。談起平生第一次的單獨旅行,幾乎每人都說是中學時代,拿到日本青年之家(youth hostel)協會的會員證,買了國鐵(當年的日本國有鐵道)周遊券,去了為期幾天的小旅行。
那是一九七○年代中期,日本全國正興起一場個人旅行熱潮的年代。每個火車站裡都貼著國鐵跟廣告公司電通合作進行的推銷活動「discover japan」的彩色大海報。上面介紹的是萩市、津和野、倉敷、金澤等所謂「小京都」,還有古老街道的驛站村鎮如妻籠宿、馬籠宿等。總的來說,是有歷史、有文化、有美食,卻從沒成為商業性觀光區的小地方。推銷活動針對的是年紀二十出頭的女大學生和女職員。一九七○年,以年輕女性為讀者對象的時尚雜誌《an-an》創刊,翌年《non.no》也跟上了。兩份雜誌,除了時裝以外,還都推出了生活方式,包括飲食和旅行。彩頁上每期刊登,兩個女性一起坐火車到稍微偏僻但充滿魅力的小地方,下榻於民宿,走路去附近賣傳統手工藝品的小商店,在家族經營的飯館嚐嚐當地風味的報導。她們提著用藤編的旅行箱,戴著繫了絲帶的大草帽,穿著睡衣般寬鬆的棉布長袍和平底鞋。轉眼之間,日本各地的「小京都」和老驛站村鎮都擁來了大量的年輕女孩,都打扮得一模一樣,而且全帶著《an-an》和《non.no》。媒體把她們稱為「an non族」。
年輕男孩也不甘寂寞。從東京開往北海道的長途夜車,擠滿了以男大學生為主的「螃蟹族」。他們均揹著大背包,乃寬度有八十公分的橫寬形,令人無法走過車廂裡座位和座位中間的通道,只好全身迴轉九十度,像螃蟹一樣橫行走路,成了「螃蟹族」這名稱的起因。鼓勵「螃蟹族」去長途旅行的是,作為「discover japan」推銷活動的一環節,國鐵新出售的「wide周遊券」。買了這種票,旅客能夠在特定的範圍內自由上下車無限次,特別符合於年輕人的自助旅行。尤其是「北海道wide周遊券」有效期限最長:二十天。當時的男大學生們,一到暑假就先打工幾個星期賺一筆錢,然後購買周遊券,揹起大背包,搭上了開往北海道的夜車。
年輕男女的旅遊熱,也相對促進了全國旅遊產業的發達。在各地給他們提供住宿的青年之家,在日本是一九五一年成立了全國協會的。協會直接經營的第一家宿舍,一九五五年開張於北海道支芴湖。到了高峰期的一九七四年,日本全國共有了五八七個青年之家;年輕人無論想去哪裡,只要跟青年之家聯繫,一定有廉價而安全的住宿,方便極了。果然,當年的會員總數達到六十萬之多。
女性的「an non族」和男性的「螃蟹族」,基本上都屬於一九四○年代末出生的嬰兒潮世代。一九六○年代末的學運火熱年代過後,一九七○年代初,他們往各地尋找自我去了。當時日圓的國際兌換率不高,只有考取了獎學金的極少數精英分子才能夠出國去海外。對普通學生來說,買張國鐵周遊券去北海道二十天,既是實際可行,又是能夠滿足青年冒險心理的一項活動。而有不少人,確實在旅途上遇到了危險。
我一個親戚,是母親的表弟,當年在明治大學商學系念書。有一年夏天,他跟幾個同學一塊去北海道旅行。他們屬於學校的登山隊,在北海道各地爬高山做野營,下山以後住在青年之家,中間往往有好幾天都不能洗澡。於是在山區看到有公共溫泉設施,馬上高高興興地要進去洗一洗。有一天,他們又在甚麼地方發現了一間溫泉木屋,周圍沒有人,裡面也沒有燈,完全黑漆漆的,只能感覺到溫泉的蒸汽滾滾冒上來。他們之中的一個人先進去就不見了。其他人搞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找手電筒往裡面照,原來裡頭有個洞,下面是熱水湧出來的源泉。果然,那朋友不小心掉了下去。後來,大家拚命把他拉上來,叫救護車送到醫院去,但是全身的燙傷過於嚴重,最後還是喪命。就這樣,本來很快樂的暑假旅行一下子變成了地獄一般可怕的一場悲劇。
一九六○年代初出生的我們一代,從小常看到「discover japan」的海報,也直接間接地聽到周圍哥哥、姐姐們的冒險經歷,恨不得快點長大自己也去旅行──心中有這種願望的孩子相當多。日本各地都有些少男少女,每年存著壓歲錢悄悄準備將來的旅行費用,也索取青年之家的會員證申請書,同時翻著鐵路時刻表研究各種周遊券,等待真能遠走高飛的一天。我自己是十四歲開始去單獨旅行的。有些男孩開始得更早,還在小學時代先騎自行車去鄰近縣份的青年之家投宿一夜。總之,大家都越走越遠。二十年後在香港邂逅時,回顧著早年經驗,彼此誇耀說:當時收集的青年之家圖章總共有多少個,蓋滿了多少本手冊等。然後大家不約而同地說:是的,差不多走遍了日本的青年之家,我們是往世界飛躍的。
十四歲的初次旅行
現在回想,我的旅人生涯就是那天站在「綠色窗口」前時開始的。因為旅行的本質就在於克服恐懼心,離開熟悉安全的日常生活,而往陌生的世界邁出第一步。
我小時候家裡已經有私家車,每到週末父親就開車帶全家去離東京幾十公里的遊覽區,如:箱根溫泉、江之島、三浦半島等。大家玩得挺開心──除了我以外。不知為何,家裡只有我一個人特別會暈車,坐進車上聞到了汽油味就覺得不行了。所以,每次郊遊,對我來說,痛苦跟樂趣一樣大。也許就是這個緣故,我從來沒夢想過長大以後自己開車去遠處。正相反,長大以後自己坐長途火車去旅行,才是我多年來的夢想。
當年我很喜歡看電視旅行節目「想去遠處(遠..行...)」,是作為國鐵「
discover japan」推銷活動的一環節,一九七○年十月開始的,如今還在繼續,已播放過差不多兩千次。在節目裡,填詞人永六輔一個人坐火車去全國各地,訪問名勝古蹟,也跟當地居民親切來往。他的目的地一般都是少有人去的小地方,漁村或山村等。總之,風景純淨,民情樸素,特別會激起城裡人的鄉愁。永六輔自己填詞並唱的主題歌(想去遠處),歌詞和旋律都相當多情感傷。「想走走陌生的小鎮,想去遠處甚麼地方。想看看陌生的大海,想去遠處甚麼地方。遙遠的小鎮,遙遠的大海,遙遠的夢想,獨自旅行。想遇見相愛的對象,想去遠處甚麼地方。」我相信,那節目對國鐵的營業額,貢獻應該不小。
也有個電視節目,叫做「兼高薰的世界旅行」,是會說幾種外語的女記者兼高薰每個星期去海外各地旅行做的報導。她一會兒去菲律賓會見當時的馬可仕總統夫妻,一會兒去北歐訪問當地民家,跟居民一起過傳統節日。那是由泛美航空公司(後來由斯堪的納維亞航空公司)贊助的節目。在當年日本,兼高薰是人人皆知的著名人物,因為全日本只有她一個人能夠那麼自由自在地去世界各國旅遊的。節目從一九五九年開始,持續到一九九○年為止。最初芳齡三十一的兼高薰,最後是六十二歲的人了。前後三十年,總共播放了一五八六集;主持人旅行的全程則達到七二一萬公里,等於把地球繞了一百八十圈。
「想去遠處」和「兼高薰的世界旅行」都是當時的我每週一定要看的節目。不過,兼高薰般的世界旅行,在一九七○年代的日本小孩看來,與其說是現實,倒不如說是天方夜譚裡的故事。相比之下,永六輔式的國內長途旅行,只要再年長幾歲,自己也應該能夠去的。我父母在孩子們的教育方面屬於放任主義。我想做的事情,只要不給父母帶來太多麻煩,他們是不會加以阻止的。
我十四歲的夏天,有了第一次獨自坐長途火車的機會。那年,父母為一對新人做了媒,而那新娘是長野縣山區出身的。當在東京辦完婚禮後,新娘雙親邀請我們全家人去長野縣度假幾天,父母樂意接受了。只是那年我讀初中三年級,為了準備翌年的高中入學考試,早就安排好了暑假裡參加補習學校的一些課程。我跟父母商量後決定:大家先坐父親開的車出發,我則上完補習班後一個人搭中央本線快車往長野縣,在目的地火車站跟家人會合。
長野縣有十九世紀末歐洲傳教士開發的避暑區,常常在少女雜誌上被介紹。白樺湖、女神湖、清里、美麗原等地名,簡直就是西方童話裡出現的神秘場所,充滿著醉人的各種想像。我非常高興自己能夠跟《an-an》、《non.no》等時尚雜誌的模特兒一樣坐長途火車去浪漫的長野縣。
從東京新宿火車站坐中央本線快車「梓號」往長野縣,大約是三個鐘頭的旅程,需要事先訂座位的。當年我父母去外地總是開車,對鐵路事務完全陌生,到底在哪裡買票都不大清楚。日本國鐵的大規模火車站設有所謂「綠色窗口」,乃跟一般窗口分開,專門為長途旅客服務的,由當時的我們看來跟航空公司櫃台一樣難以接近。放任主義的父母不願意參與女兒的獨自旅行,我只好一個人處理訂票事宜了。於是到家附近唯一設置「綠色窗口」的高田馬場站,平生第一次前往那神秘的櫃台,好緊張地跟售票員說了旅行的日程和列車班次等。心中著實擔心:如果人家說出我聽不懂的語言可怎麼辦?結果呢,一切進行得出乎意料地順利。售票員講的果然是普通的日語。我根本沒有遇到任何困難,竟把看起來高貴無比的綠色對號票拿到手裡了。
現在回想,我的旅人生涯就是那天站在「綠色窗口」前時開始的。因為旅行的本質就在於克服恐懼心,離開熟悉安全的日常生活,而往陌生的世界邁出第一步。相比之下,三個多鐘頭的旅行本身留下的印象並不深刻。我只記得自己穿上跟《non.no》的模特兒一樣的睡衣般寬鬆的長袍,戴上繫了絲帶的大草帽,也提著用藤編的旅行箱搭快車,在四人座中靠窗戶的地方占了位子。其他旅客問我是否一個人旅行,要到哪裡等,可是我回答得不多,主要忙於為自己扮演雜誌彩頁上模特兒的角色。不過,實際上我還是挺緊張的,不知不覺之間開始打瞌睡,醒過來時發覺,自己的口水濕透了長袍的大腿部分。在陌生人面前出醜,怪不好意思的。
火車很快就抵達了長野縣。我在剪票處跟家人會合,乘坐父親開的車,馬上得面對暈車的痛苦了。模仿雜誌彩頁的時間維持得不長,在我夢裡簡直飛逝過去,感覺也其實不怎麼過癮。最令我難忘的,倒是早幾天鼓著勇氣一個人前往高田馬場火車站的「綠色窗口」,平生第一次向專門為長途旅客服務的售票員開口買票時心中感到的緊張,和後來拿到對號票而感到的滿足。就是那成就感教我對獨自旅行上了癮的。
山口百惠鼓勵「好日,啟程!」
經過第一次的獨自旅行,我似乎獲得了另一個身分似的,是不同於平時的我,家人、同學們都不認識的另一個自己。那感覺非常新鮮,特別過癮。
高中一年級的十月,學校放一個星期的秋假,我決定趁機去為期幾天的獨自旅行。目的地是日本海邊的古都金澤市以及鄰近的能登半島。我在日本東南部太平洋岸上的東京長大,之前從沒看過西北部日本海,對夕陽西沉的大海很有興趣。另外,金澤是我當年崇拜的作家五木寬之曾居住過的地方。他在小說、散文裡多次提到過那可愛的小鎮。他夫人是金澤大學畢業的醫生,夫妻年輕時候常在金澤大學的校園裡邊散步邊聊天。小說家丈夫和醫生妻子,從酷愛文學的高中女學生看來,是理想浪漫的搭配。
出發之前,我先辦好日本青年之家協會的會員證。然後,打開協會發行的小冊子,確認了金澤和能登半島有幾個青年之家。從郵局買來幾張往返明信片,我給那幾家寫訂房信。過幾天,開始收到一張又一張的回信,都由房東親筆寫著﹁祝你旅遊安全,我們等待你﹂,讓人感到好溫暖。就那樣,我成功地跟幾個青年之家聯繫,訂到了多人房裡的一張床位。一九七七年,連傳真機都還沒普及的年代,更不用說網路了。預訂住房主要靠往返明信片,從寄出去至收到回信有時需要長達兩個星期。我體會到:心中稍微不安地等待,也是獨自旅行的滋味之一。
至於交通方式,我從鐵路時刻表上刊登的資料得知,國鐵出售的「北陸wide周遊券」允許旅客到金澤、能登一帶後,在一個星期內自由上下車無限次。當年在東京-金澤之間,有叫「能登號」的夜快車通行,是晚上九點多鐘離開東京上野站,翌日早晨抵達金澤的。
雖說我是勇敢無懼的少女,但是對第一次的獨自周遊還是感到有點緊張。尤其是一個人乘坐夜車,到底是安全,還是危險,自己搞不清楚。於是出發日的幾天前,我特地去晚上的上野火車站,「能登號」出發的月台,觀察乘客們的樣子,目送夜車開走,心裡有點踏實了。
那晚在家吃完晚飯後,我帶著紅色棉布做的大旅行袋往上野站出發了。穿的是上下連身的牛仔褲,胸前有個口袋,我把懷錶和錢包都藏在那口袋裡了,免得在熟睡時候被壞人偷走。坐夜車去旅行,是我童年時代在東京萬世橋的交通博物館,坐在展覽車廂時心裡產生的夢想。過十年,終於實現了。想像起令人緊張的冒險,實際上做起來倒相當簡單。反正我年輕健康,整夜坐車都一點也不覺得累。「能登號」有臥鋪,但是需要另外出錢買票的,由窮學生看來是奢侈,也不必要。
第二天早上到了金澤。我去名勝兼六園參觀,在乾淨美麗的草坪中間躺下來仰看藍天時,全身感到了徹底解放。獨自在陌生的城市,沒人認識我。完全自由!世界終於屬於我了。然後到金澤大學校園走一走,也去五木寬之在散文裡講到的咖啡廳坐一坐,還去封建時代的花街柳巷逛一逛,到貫徹市內的犀川邊溜達溜達,嘴裡念著金澤出身的詩人室生犀星寫的「首詩:﹁故鄉是身在遠處想念的地方,也是以悲哀的心情賦詩的對象,即使淪落為異鄉的乞丐,絕不是回去的地方。」他是幼年時候被父母遺棄的。
在青年之家投宿的,很多是大學生,還有年輕上班族。一般是男男,或女女女,兩三個人的小組占多數。還有一些單獨旅行的中年男女;他們很安靜,希望跟年輕遊客保持距離的樣子。我是十五歲的高中生,在同屋房客當中最為年輕。不過,遠離學校,其實十五歲和十八歲的區別並不很大。大學生姐姐們早晨化粧,我不化粧,區別也就只有那麼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