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15章
幸福的七种习惯
性格不能决定命运。
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自古以来,我们很少遵从亚里士多德的箴言。也许,他应该告诉我们如何变得更幸福。如果他从分析幸福与不幸的原因入手,可能更有效。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80/20法则真的与幸福有关吗?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大部分幸福时光出现在一小部分时间里。如果确实存在80/20快乐法则,那么与此相关的一个假设就是80%的幸福出现在20%的时间里。我试图在朋友们身上验证这一假设,我让他们把每一周分成若干天,把每月分成若干周,把每年分成若干月,或者把一生分为若干年,大约2/3的朋友表示,存在一种明显的不平衡模式,且该模式与80/20模式非常接近。
这一假设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大约1/3的人的生活并不符合80/20模式,他们的幸福分布得较为平均。引人注目的是,整体看来,与大部分幸福出现的时间较为集中的人相比,这小部分人看起来好像更幸福。
这与大多数人的看法一致。整体看来,那些一生都很幸福的人的幸福感更强烈,而幸福集中在某些短暂时刻的人幸福感就不是那么强烈了。
这也与本书前几章提出的观点一致,即80/20关系意味着存在浪费和极大的改进空间。但更重要的是,80/20法则能让我们更幸福。
幸福的两种途径
找出最幸福的时光并使其尽可能地延长。
找出最不幸的时光并使其尽可能地缩短。
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那些能有效地创造快乐的活动中,在其他活动中少花些时间和精力,尽量减少那些让你感到非常不快乐的事。让自己快乐起来的最佳方法就是不要再闷闷不乐。在这方面,你可以做得更好,只要避免那些让自己感到不愉快的场面就可以。
对于那些不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事(或者说那些让你感到很不快的事),应当想办法让自己从中感受到快乐。如果行得通,当然很好;如果行不通,就要考虑一下如何避免这些不愉快的情况。
难道人们无法摆脱烦恼吗
如果你遇到过长期烦闷的人(这些人经常被归为“精神病患者”,这种归类方法看似客观,却非常含糊且无益于解决问题,这也可能使世界变得更加悲惨),那么你也许会认为前面提到的分析法过于简单了。它认为我们有把握自己幸福的能力,而很多人却因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而无法决定自身的幸福。难道我们获得幸福的能力是由遗传或者儿时经历决定的吗?我们能把握自身的幸福吗?
毫无疑问,有些人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快乐。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半杯水”,有些人会说“居然还有半杯”,而另外一些人说“怎么只有半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认为,一个人获得幸福的能力是基因、儿时经历、脑化学激素和重要人生经历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很明显,成年人无法改变他们的基因、儿时经历或者所遭遇的不幸。所以,那些动不动就逃避责任的人,更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特别是当他们为医学“经典”所震慑住时。
幸运的是,常识、观察报告和最新的科学证据无不表明,尽管如其他幸事一样,就赢取幸福而言,每个人手中可用的牌并不相同,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努力玩儿好这副牌,在漫长的人生牌局中改进“牌技”。由于基因以及年轻时的锻炼程度不同,成人的体力有很大差别。然而,每个人也可以通过系统训练显著地增强体能。与之类似,受到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我们的智力可能稍有差别,但每个人也都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心智。正如虽然由于基因及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我们可能长得很胖,但只要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锻炼,大多数“胖人”都能够成功减肥。那么原则上看,无论性格等起始条件怎样,为什么我们获取幸福的能力会如此不同呢?
我们大都见识过,亲朋好友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受某些个人行为的影响,有的心情更加舒畅,而有的则更加闷闷不乐。一个新的合作伙伴,一份新的工作,一处新家,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不同的生活态度,所有这些都能改变一个人对幸福的感受,而这些又都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如果说只有那些相信“宿命论”的人才会受它的摆布,那么“宿命论”就是一种谬论。人们能够自主改变命运,这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事实,它也鼓励我们效仿那些行使自由意志的人。
科学最终可以自主决定幸福与否
最终,在其他科学发现的推动下,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与经济学相比,精神病学更应当被称为“令人沮丧的科学”)研究得出了一个更加鼓舞人心的结论,它与我们的常识和生活经历是一致的。遗传病学者往往是决定论者,他们习惯于把复杂的人类行为简单归结为遗传基因的影响。正如著名的遗传学家、伦敦大学教授史蒂夫·琼斯(Steve Jones)所说:“有研究表明,单基因的发现有助于解释躁郁症、精神分裂症和酗酒症的病因。过去的一切都被推翻了。”而现在,一位著名的神经精神病学家告诉我们:“精神神经免疫学研究表明,人类行为是一个整体……有证据表明,在我们日常的所思所想以及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之间都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衡。”换句话说,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可以选择使自己快乐还是郁闷,甚至也可以选择使自己健康还是多病。
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依存
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放弃之前对早期经历(或者后来所遭遇不幸)重要性的研究。在第1章中,我们注意到混沌理论强调“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依存”。这也意味着在任何现象发展初期,偶然事件或者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原因都能导致最终结果出现巨大偏差。
相似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我们幼年时期,这使我们产生自我认知——我们被宠爱或者失宠,我们聪明或犯糊涂,我们受到重视或者被轻视,我们愿意主动承担责任或者被逼无奈听从指挥——这些自我认知将影响我们一生。这些最初的想法也许毫无客观依据,但它们会持续一生并最终演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后来经历的事情——考试不及格、失恋、工作不理想、被辞退、生病——都可能使我们的生活偏离正常轨道,并进一步加深对自身的负面认识。
重新回到幸福的起点
那么,现实是否真的如此残酷,不幸果真充斥着我们的人生之路?我并不这么认为。
人文主义思想家皮科·米兰多拉(Pico of Mirandola)曾经指出,人类与其他生物并不完全相同。人类之外的所有其他生物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能变化。而人类却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有能力进行自我塑造。其余的生物都处于被动中,而只有人类具有主动性。它们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我们能够进行创造。
当遭遇不幸时,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发生了什么并能避开厄运,我们能够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可以颠覆卢梭的名言,人处处受限,然而,人处处自由。我们可以改变思考外部事物的方式,即使我们不能改变这些事物。而且,我们能做的事还很多,我们可以运用智慧改变面对幸福与不幸的态度。
提高情商,寻找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及其他研究者曾经对智商和情商进行了比较:“(情商方面的)这些能力包括自我激励、百折不挠;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自我调节情绪和防止困扰情绪影响思维能力;以及富有同理心和充满希望。”尽管当今社会对发展情商的重视仍然不够,但与智商相比,情商在创造幸福方面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作用。正如丹尼尔·戈尔曼所言:
高智商也不是财富、名望或幸福的保证,我们的学校和文化过于偏重学习能力,忽略了情绪智力系列特质(有些人可能称之为性格)对个体同样有着极大的影响。
幸好,不论我们处于孩童时期,还是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能够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情商。就像戈尔曼所说的,“性格非命运”,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性格来改变命运。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经指出,“当焦虑、悲伤或愤怒等情绪出现时,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我们可以变换看问题的角度来改变心情”。我们有办法在悲伤和消沉刚刚冒出头来时就把它们赶走,使其不会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造成破坏性影响。而且,通过培养乐观情绪,你还可以摆脱疾病的攻击,拥有快乐人生。戈尔曼还认为,幸福感与脑部神经活动有关:
人在快乐的时候,主要的生理变化是负责抑制负面感觉及提升可用能量的大脑中枢活跃度增强,而产生忧虑情绪的大脑中枢趋于平静。
因此,要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增强积极思维、驱除消极想法之道。在何种情况下你最积极?在何种情况下又变得很消极?你当时在什么地方?和谁在一起?在做什么?当时的天气怎样?……所处的环境不同,每个人的情商就会出现相应的显著变化。通过休息调整以及在自己感到最舒服的环境中做事等方法就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情商。而且,对于那些最容易让你犯糊涂的情况,应尽量避开或者减少。
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使自己更快乐
我们都曾经历过自我强加的忧郁期,在这一时期我们总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思考问题,以致把事情弄得更糟,而迟迟走不出这个怪圈。当我们走出困境时才发现,事情其实并不复杂,只需采取很简单的措施,例如找个伴儿、装扮一下住所或者强迫自己进行锻炼,我们就能消除这种自我强加式的忧郁。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遭遇不幸的人,例如“二战”时期纳粹集中营里的囚犯或者身患绝症的人,他们无不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困难,改变了对人生的态度,增强了求生存的能力。
用神经精神病学家皮特·芬维克的话说,“仅盲目乐观并不能培养透过乌云重见光明的能力。它是建立在良好身体条件基础之上的一种有益的自我保护机制”。乐观是获得成功和幸福的“锦囊妙计”。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C·R·施奈德将希望定义为“不管目标是什么,相信自己都有决心也有能力实现它”。
改变自我认知使自己更快乐
你认为自己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果认为自己失败了,那么你应该注意到还有很多成就远不如你的人,他们很可能被归为更加失败的人。他们的自我认知会影响到他们的幸福和成功,而你的失落感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成功和幸福的实现。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你的幸福观。结束了越南战争的理查德·尼克松认为美国的目标已经实现。他对现实的理解很切合实际,但又有谁会这么认为呢?而正是在他的主导下,美国得以开始重建国家自信。同样,你也可以通过改变对事物的感知来使自己快乐或者郁闷。
下决心使自己变得快乐起来吧。你应当认为自己有必要这么做,而且认为别人也有必要这么做。除非你自己首先高兴起来,否则你将使自己的伙伴和其他人都“陪着”你闷闷不乐。因此,你有责任使自己快乐起来。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所有关于快乐的认知都与我们对自我价值的判断有关。积极的自我认知是感受幸福和快乐的关键。我们能够而且应当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此外,还应该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不再内疚、忘记自己的缺点、增强自身优势。多想想自己做过的好事,取得的大大小小的成就,以及曾经受到的赞誉。自己肯定有很多值得称道之处,把这些成功或喜悦说出来——至少要经常想一想。你将会惊讶于这样做给你的人际关系、幸福和成功带来的巨大变化。
你也许会感到这是在自我欺骗。但实际上,与自我欺骗一样,对自身的消极认知也会让你感到内疚。我们总是在进行自我说服,我们必须承认,从来没有客观真理的存在。因此,我们应当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而非消极的自我说服。这么做,你的幸福感就会增加,这种幸福感也会由你传递给周围的每一个人。
尽己所能保持乐观吧。
改变境遇使自己更快乐
更加快乐的方法是改变我们的境遇。虽然没有谁能绝对掌控所发生的事,但我们对事物的控制能力绝对比想象中的要强。
如果说快乐起来的最佳方式是不再痛苦,那么要更快乐,我们首先就应当避开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人或事。
调整交际圈
医学证明,只要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能应付高度的紧张状态。但无论是在家,在工作单位,还是在社会中,那些占据我们大部分时间并且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一部分的人际关系,将对我们的幸福和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卡乔波认为:
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朝夕相处的亲友、同事对你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种社会关系越重要,对你健康的影响就越大。
想一想每天你都和哪些人相处。他们让你感到快乐还是难过?你能够据此调整和他们相处的时间吗?
避免身陷麻烦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很多难以应付的情况。例如,我就不知道如何帮别人不再怕蛇。我认为更明智的做法是不走丛林(或者说不去宠物店)。
当然,每个人的烦心事各不相同。就我而言,我特别讨厌别人和我打官腔;我站在律师面前就感到不自在;塞车的时候,我特别焦躁不安;当我一天都没看到太阳时,就会稍感消沉;我不喜欢随大溜;我不能忍受别人做些无理的辩解。假设我成了高峰时段上下班的人或生活在瑞典并且和律师一起工作,我敢肯定自己会变得很消沉。但是我学会了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不在交通高峰时段上下班,每月至少享受一周的阳光,安排别人去和官僚机构打交道,即使绕道也避开堵车路段,尽量不听生性悲观的人做报告,在律师给我打电话5分钟后就关机等等。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我感到更快乐了。
毫无疑问,你也有要面对的压力。那么现在就把它们写下来,然后有意识地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同时把如何做也写下来。每个月都回顾自己取得了多大的进步,为自己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而加油鼓劲儿。
通过第10章的分析,你找到了使自己不高兴的原因所在。分析和回顾何时自己最不高兴通常能得出清晰的结论。你讨厌自己的工作!你对自己的配偶感到失望!或者更确切地说,你对自己的部分工作不满意;你和自己配偶的朋友或者亲戚相处不好;你遭受上司的精神折磨;你不愿干家务,等等。好了!你终于发现问题了,那么就采取行动,做出改变吧。
保持快乐的日常习惯
在你已经或者至少打算一改消沉、快乐起来之后,就要集中精力积极寻找快乐的所在。寻找快乐,尤其要把握住现在。快乐确实存在,但它只在当下。我们可以追忆过往的快乐,也可以筹划未来的幸福,但只有在当下才能体会到追求幸福的乐趣。
我们应当养成一系列饮食和运动等(事实上也是与此相关)快乐习惯。表15–1所列的就是我保持快乐的七种日常习惯。
保持快乐心情的第一个习惯就是锻炼身体。每次锻炼之后(即使不是在锻炼过程中)我都会感到身心愉悦。这是由于高强度运动能够释放体内的一组类似兴奋剂的化学物质,从而使人感到身心愉快(但这种物质对人体无任何危害)。每天进行锻炼是必要的生活习惯。如果你还没养成这样的习惯,那说明你的运动量还很不够。如果是在工作日,我总是在上班之前进行锻炼以保证充足的锻炼时间。如果你出差的时间多一些,那么最好是在制订出行计划时也把锻炼身体包含在内。如果你是一位精力充沛的经理,不要让你的秘书把会议安排在上午10点之前,这样你就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锻炼,为一天的工作准备好充足的精力。
表15–1 保持快乐的七大日常习惯
1 | 锻炼身体 |
2 | 做“脑体操” |
3 | 培养“精气神儿” |
4 | 帮助其他人做点儿事 |
5 | 与朋友们欢聚 |
6 | 自我激励 |
7 | 自我庆祝 |
保持快乐心情的第二个习惯是做“脑体操”。你可以在工作中进行脑力锻炼,但是如果工作没有这种效用,那就每天都有意识地参与智力活动。这种锻炼依据个人兴趣不同有很多方法,比如,你可以猜猜字谜,翻翻报纸或杂志,读读书,和一位有学问的朋友讨论20分钟的理论问题,甚至写篇小文章或日记。事实上,做任何需要进行积极思维的事都可以。(看电视,即使是高雅电视节目,也无助于脑力锻炼。)
第三个必要的习惯是有意识地培养“精气神儿”。这可不像听起来那么难办,你需要做的就是每天至少进行半小时的遐想或者“精神体操”。可以去听听音乐会,参观艺术展,看看电影,读读诗歌,看日出日落,为你心仪的明星捧场,或者出席任何你感到愉快的活动(甚至包括观看球赛和运动会,参加政治集会,去教堂,逛公园)。有时候冥想也很管用。
第四个习惯就是帮助其他人做点儿事。并不一定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义举,可以是不经意间的善行,例如帮朋友付停车费或者是为别人指路。即使是很不起眼的无私举动,也能陶冶我们的情操。
第五个习惯是与朋友们欢聚。这种聚会应当是面对面无拘无束的,而且至少持续半个小时,但是形式可以随意(喝杯咖啡、吃顿饭或者是一起散散步都可以)。
第六个习惯是每天都奖励自己一下。为了每天都鼓励自己,现在就列出所有能让自己沉浸其中的乐事。(不要担心,也不必把这个单子拿给任何人看!)保证每天都能得到其中一份奖励。
第七个习惯是在每天睡觉前,为自己保持了好习惯而庆祝。由于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增加快乐、消除烦恼,因此,只要每天都保持了五种或者更多(包括这里提到的七种)的良好生活习惯,我们就已经成功了。如果我们还没有养成这么多习惯,但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或者感到很愉快,那么也为自己这一天有意义的生活而庆祝吧。
保持快乐的中期规划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七个习惯,表15–2还给出了通往快乐的七条捷径。
表15–2 通往快乐的七条捷径
1 | 强化自身对生活的调控 |
2 | 设定可实现的目标 |
3 | 保持灵活 |
4 | 与快乐的人交朋友 |
5 | 结交几位知心朋友 |
6 | 与一部分同事建立良好的工作友谊 |
7 | 改善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 |
捷径之一就是强化自身对生活的调控。缺乏调控往往让人感到不适,出现不确定感。就我而言,我更喜欢绕道走比较熟悉的路,而不愿去走陌生的近路。公交车司机可能比售票员感到更沮丧,而且也更容易犯心脏病。这不是说他们车开得不熟练,而是由于他们不能决定行驶路线。在传统的大型官僚机构里工作,很容易使人感到孤独和落寞,因为人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工作。自己当老板的人能够自行安排工作时间和计划,因此永远要比那些受雇于人的打工者快活。
增强对生活的控制需要进行相应的规划,但也常常伴随着一定的风险。然而,我们却不能低估它所带来的快乐。
捷径之二是为自己设定适当的、能够实现的目标。心理学研究显示,在适度挑战并不是特别困难的目标时,我们最容易取得成功。目标过于简单将导致我们出现自满情绪并安于现状。而如果我们心怀遗憾或者背负着极高期望,为自己设定了难以实现的目标,那么我们的士气将会遭到重挫,并因此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始终都应当牢记我们是在追寻快乐和幸福。如果在设定目标时有些拿不定主意,那就设定一个相对容易实现的目标。最好是为了自身幸福而设定一个目标并尽力去实现它,而不是不顾自身情况设定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而自讨苦吃,即使在完成后一种目标时可能会有超水平发挥也不行。如果必须在成功和幸福间做出选择,最好选择幸福。
捷径之三是当意外事件扰乱计划和预期目标时要保持镇静和灵活。约翰·列侬曾说过生活就是计划之外发生的事。我们的目标是制定一套长期规划,这样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随时做好应对意外情况的准备。我们应当欣然地认为,生活中出现的“小插曲”是对计划的补充。如果可能的话,应当使这些生活的“插曲”融入计划之中,这样整个生活规划就更加完善。如果情况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就应当尽量避免这种意外情况的出现或者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这两种策略都不管用,我们就应当欣然地接受这一事实,并且继续做我们能做好的事。无论如何,都不应当受到意外情况的干扰,或者因此而生气、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
捷径之四是与快乐的人交朋友。我们都有结交异性朋友的打算,对朋友的选择是生活中少数几个能决定我们是否快乐的抉择。对任何人而言,异性的吸引都具有极大的魅力,这种吸引可以说是80/20法则的极端表现形式:你真正感受到对方的魅力只有短短几秒,实际上在1%的时间里你感受到了他(她)99%的吸引力。而且,你立刻发现这就是自己想要找的人!但是80/20法则也提醒你:过于得意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要知道,理论上讲,你可以和很多人交朋友而非仅此一人。一时头脑发热(或者冲动)的情况可能会再次出现。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意中人,请记住你的快乐和幸福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她)的影响。为了自身的快乐,同时也为了你们的爱情,你也该让自己的朋友快乐起来。如果你的朋友本来就是“乐天派”或者有着很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我保持快乐的习惯),那事情就好办得多了。与一位郁闷的朋友相处,结果很可能是自己也变得郁闷。不管彼此多么相爱,与没有自尊和自信的人总是很难相处。如果你是“乐天派”,你可能会想办法把本来很郁闷的他(她)逗乐,但这可要耗费心思。两个深深相爱但生活不是特别如意的人,如果执着追求幸福并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他们彼此都会感到幸福。但我可不看好这种事。而两个郁闷的人,即使相爱也会很痛苦。如果你想要快乐,最好还是爱上快乐的他(她)吧。
当然,也许你已经在和一个并不开心的朋友交往,如果是这样,你自身的“快乐指数”很可能直线下降。这样的话,对你们俩而言,使彼此都快乐起来就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捷径之五是结交几位快乐的知心朋友。80/20法则告诉我们,与朋友交往的快乐大都源自一小部分好友。这一法则也认为,我们没有合理分配花在朋友们身上的时间,而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那些普通朋友身上而与好朋友交往的时间过少(尽管你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好友,但我们的朋友圈儿里普通朋友占了较大比重,总体来看,我们还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普通朋友身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交一部分真正的好友且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和他们的交往上(你也可以适当增加与朋友相处的时间)。由于与这些好友交往会让你感到很快乐,所以你应当尽可能地与他们建立深厚友谊。
第六条捷径与第五条相似:与一部分同事建立良好的工作友谊。并不是所有的同事都能成为你的朋友;如果是那样的话,友情可能会很脆弱。但是,一部分同事可以成为亲密的朋友。你会鼎力帮助这些同事,他们也会这么对待你。这不仅有益于你的职业生涯,而且为你的工作带来无穷乐趣,让你在工作中不感到孤单,让你劳逸结合。当然,这也是幸福感的必备要素。
第七条实现持久幸福的捷径是改善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这需要在你的工作、家庭、社会生活之间构建一种和谐的平衡关系。这样你就能生活在理想的工作地附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有充足的时间照顾家人和参加社会活动。无论是8小时之中,还是8小时之外,你都会非常快乐和幸福。
结论
快乐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当选择快乐,我们也应当追求幸福。要这么做,就要和亲朋好友甚至是擦肩而过的朋友分享我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