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这是“分隔”状态吗?
读者可能会问,是什么样的个人偏好导致从图4—2演变为图4—6的结果呢?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图4—6
在图4—6中,对于所有的“#”和“O”而言,在它们的“邻居”中,相同的硬币与不同的硬币之间的比例比3∶1稍高一点;有6个“O”和8个“#”没有跟自己颜色不同的“邻居”。这显然是一种分隔状态;但是,如果按照我的逻辑来思考的话,我们也可能会说这是一种聚集过程,因为给予图4—6中的“#”和“O”的行为规则,就是不管存不存在相反颜色的邻居,每个格子都移动到有三个邻居时为止。这样的一种个人动机与形成图4—3和图4—4所示格局的个人动机是非常不同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却很难辨认出究竟是什么动机形成了图4—3和图4—4那样的格局,是通过什么过程形成了图4—6那样的分离模式。但是这些动机和过程确实重要!
这种展示给予读者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除非读者认为这个问题跟自己无关——令人沮丧的。避免自己成为少数群体的一种良好初衷,却使得接近混杂而居的状态被打破,从而造成了更大程度上的分隔局面。如图4—1所示的一种人为安排的格局,一旦被一种小的随机事件扰动,就会脱离原来稳定的状态,而成为如图4—3、图4—4、图4—5、图4—6所示的分隔状态。而这些状态被证明是能够有效地抵御来自外部的连续扰动的。
然而,对于那些不愿看到分隔的人,尤其是对于那些因为在集体追求分割的过程中而形成了更大的分隔的人来说,希望可能还有。导致分隔的深层次的动机远远比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类型要简单。从图4—2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导致了分隔的产生;后面的图示表明,一旦分隔的过程稳定下来,要恢复到使每个人都满意的“融合”状态有多么难。在图4—2中,只有45个人中的4个人有迁移的动机,如果我们能够劝说他们留在原来的位置上,那么所有的其他硬币也就没有问题。事实上,可能有比较愿意动脑筋的读者会考虑,在图4—2中,也许只需要再给棋盘上增添几枚硬币,或者在棋盘上将原有的硬币做少许的调整,就不会使任何人想要迁移了。比方说,只要将两枚孤零零的“#”放到第三枚孤零零的“#”旁边,那么这三枚“#”就都不再是孤零零的了。不过,第一枚硬币不会移动,除非它能得到保证:第三枚硬币也会跟它移动到一起。在没有协调或者没有任何规章约束的条件下,三枚硬币都会朝着一个更大的相同硬币的聚集地靠拢,并且可能会抛下原来身边孤零零的“邻居”不管,而在它们到达的新聚集地,肯定会使得附近的该种颜色的“邻居”数量超过另一种颜色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