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

我曾一度受邀在晚上八点开始给很多听众做报告。当我在陪同人员的陪伴下从讲台侧门进入报告厅,站在讲台侧面,并将麦克风挂在脖子上时,我看见前12排一个听众都没有。我猜想报告并不是八点开始,而是八点半才开始,因为学术会议可能都会这样,但是接下来我惊奇地发现主持人走上了讲台,冲着几排空椅子点了点头,并且开始介绍我一。尽管有点抵触情绪,我还是从侧厅走上了讲台。

大厅里有800人,他们拥挤地集中在从第13排到接近后墙的座位上。当我做报告时,感觉似乎在对一群位于河对岸的人演讲。之后,我问了主办方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安排观众就座。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主办方根本就没做安排。

自始至终根本就没有安排任何座位,大厅里也没有引座员。这种座位安排完全是自愿的,仅仅反映听众的偏好。我们要推想的是,观众的这种偏好到底是什么呢?

有可能每个人都偏好于挤进最靠后的20多排里,而把前12排座位空出来。但是,除了树立一个榜样外,对其他人坐在哪里,任何人都无法控制。人们也没有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对一个就座计划进行投票。他们所做的只不过是当他们走在过道上扫视整个大厅时,从他们所能看到的可供选择的座位中选择座位就座而已。

我们能不能猜测一下,人们在选择他们的座位时所遵循的是什么法则?我必须在这里补充一点,就我所知,在不同排就座的人之间没有任何差别。坐在前面或后面的人并没有看起来老一些,或者穿得更好一些,或者主要是男性或女性。坐在前面的——我指第13排——可能看上去比其他的听众更专注,或许他们知道,即使是那个距离,我也能够清楚地看得到他们昏昏欲睡或打着盹儿,从而更能使他们打起精神来听讲。

然而,尽管我如此好奇,我也忘了问主办方,人们在不同排就座时是什么顺序。观众是以从后往前的顺序就座的吗?人们在最后20多排选择座位时是随机的吗?或者是最先到的人坐在了第13排,后来者就顺次在后面就座?最后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最早来的人选择的座位形成了一个就座区的前部界限,后来的人都挤在这个界限后面的座位上,那么就要求最初选择的这个界限所容纳的人数应该正好是当时到场的人数,而这只能是一种巧合。这一动态过程必须与下列事实相一致,即在一个紧凑区域里就座的人们并不知道后面到底要来多少人。

我们之所以关注人们在选择时的所作、所为、所想等问题,原因有多种。一个原因是我们对这个结果不满意;我们希望他们都坐在前24排,而不是最后24排,或者是分散坐在整个听众席中。如果我们想改变听众的就座模式,但是以尽可能不进行组织或干预他们的偏好为前提,那么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是否能够含蓄地改变他们的行为动机或者他们对于观众席的认识,以使他们“自觉”地选择一个更好的就座模式。

在这样做之前,我们必须知道观众自己是否喜欢他们选择的就座安排,以及他们按照他们的选择方式选择座位这一事实是否证明了他们一定对最后的结果满意。

另一个引起我们兴趣的原因可能在于,这个过程中的某些因素提醒我们去注意这些有关人们以某种模式自觉定位的其他情况。这种模式虽然是人们自己选择的,但未见得它具有明显的优势。选择住址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这种观众席里的就座过程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其他情况的线索。

我请读者们推测这种就座模式的目的并不是想写一本关于听众席管理的小册子,也不是要由此来推断人们的住址选择行为、群体行为或者停车行为,等等。这里只不过是要就本书的内容给出一个生动的例子。本书所要阐述的是一种分析模式,分析是绝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的特征,尤其是偏向理论性的研究部分的特征。这种分析探讨构成某些社会群的个人的行为特征与群体特征之间的关系。

这一分析有时使用所谓的个体倾向(intention)作为对群体的预测。如果我们知道每位听众作为有社会性的人,都想和别人坐在一起,但又总想与其他人之间空出一个座位,我们就可以预测当全体听众都到场时将出现怎样的就座模式。换句话说,这种分析就是我请读者做的工作——尝试推导出什么样的个人行为倾向或行为方式将会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这种模式。如果其他一些可能行为最终也可能带来这种模式,我们就可以从中找到一些选择这些行为的依据。

当然,也有一些简单的情况,其中集体仅仅是个人的外延(extrapolation)。如果我们知道每个司机都在天黑的时候打开车灯,那么我们可以依此推测出从直升机上能够看到一个区域内的车灯同时亮起来。如果黄昏时在马萨诸塞高速公路上使用光流感应的罗盘,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罗盘指针向西移动。但是如果多数人只是看到部分迎面而来的汽车已经开灯了才打开自己的车灯,那么从空中观察到的景象就会不一样。在第二种情况下,司机根据他人的行为做出反应,并同时影响着他人的行为。人们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反应,而在这个环境中的其他人,则对他们周围的环境做出反应,而他们的环境又是由人们的反应组成的。有时候这种动态过程是序贯的:如果你的车灯促使我打开车灯,那我的车灯又会促使除你之外的其他人打开车灯。有时候这种动力也会相互影响:听到你在按喇叭,于是我也按喇叭,从而促使你一直按下去。

在人们的行为或选择依赖于其他人的行为或选择的情况下,通常不能通过简单加总或者外推得到群体行为。为了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需要考虑个人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互动体系,也就是个人和其他个人或个人和集体之间的互动体系。有时候结果是出乎意料的,不容易猜测得到。有时分析起来很困难,无法确定。但是即使是这些不确定性的分析也能够提醒我们,不能仅仅从所观察到的群体行为就做出有关个体倾向的结论,也不能仅仅从我们所了解或猜测的个体倾向就做出有关群体行为的结论。

回到我的听众这里,让我们来简单猜测一下他们就座的动机所在。(不需要假设他们都有同样的动机。)用什么可能的猜测——即可以选择的假设——来说明是什么导致了那些人做出我所描述的那种结果呢?怎么通过假设来评判这一结果?怎么根据不同的假设来影响结果呢?每个假设中能允许多大的偶然性和人为设计所带来的偏差?我们是否能对每个假设一一考察,并能从中选择到合适的假设,或拒绝所有假设并继续探求呢?

一种显而易见的可能性是每个人都喜欢尽可能地靠后就座。最早到达的人坐在最后面,后来者虽然希望能来得更早一些,但是对于全体听众来说,这种改进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将哪个听众换到后面都会有另一个听众必须要换到前面来。如果我们确实想让他们都往前坐,那么把最后12排座位封锁起来,这样所有人都能往前移12排。

第二种可能性与刚才不同,就是每个人都喜欢坐在其他人后面——不是大厅的后面,而仅仅是别人后面。(可能他们想在会议结束之后尽快退场。)他们可能希望别人坐得尽量靠前,这样他们也能尽量靠前,但是仍然保持在别人后面。如果是这样,最早到场的人就要坐得距最后一排足够的远,从而给后来者留下就座的余地,因为他们要坐在先来者的后面而非前面;或者,如果先来者认为后来者将采取这样的行为,先来者就会选择最远离后排的座位,否则后来的人将会拥挤在他们后面。同样,如果我们想让他们往前坐,可以将最后12排封锁起来,这样他们整体都会前移,而且他们自己可能也愿意这样。只是他们没能实现这个结果。

第三种可能性是每人都想与其他人坐在一起,或者是因为人的社会性,或者是因为不想显得特别孤立。如果最先到达的少数人恰好坐在比较靠后的位子上,后来的人将聚集在他们周围,直到人群挤到后墙。这时除了往前之外已经没有空位子了,为了与别人靠近,后来的人就会紧挨着人群坐在靠前的位子上。如果我们能够使最先来的少数人坐在前面,这个过程的结果将完全不同:后来者看到前面已经坐满了,于是就会紧挨着人群坐在靠后的位子上。任何一种方式都会使人们紧凑地聚集在先来者周围。但是,一种情况是人们坐在前面,另一种情况是人们坐在后面。我们可能更喜欢前一种结果,或者是后一种结果。

第四种可能性是每个人都喜欢看到别的听众走进来,就好像人们参加婚礼时那样。为了不至于拧着脖子或者防止被别人看见自己,他们选择尽量靠后的地方就座,看着人们在走道里来来往往。但是一旦听众们都坐下来了,坐在后面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无论是坐在其他人的后面,还是坐在听众席的后面。如果我们能够大致估计一下听众的规模,并将后排座位封锁起来,那么每个人都可以任意观察四周,并且更靠近演讲台,同时演讲者和听众之间也不会出现这样尴尬的距离。或者如果我们可以使人们从前门而不是后门进来,先来者就会选择靠近前面的好位子,以便于观察后来者。

还有另外一种假设是,听众中的多数人在其他场合已经养成了他们的就座习惯,即他们发现坐在前面没有好处。于是,和平时一样,他们不假思索地坐在了后面;尽管他们也许会发现老师并没有要点前排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因此他们完全可以稍微往前坐一些,以便听得更清楚。我们甚至可以假设人们仅仅是因为比较疲惫,所以当他们进入大厅时会选择最近的空座。但是这种行为涉及礼貌原则——第一个人无论在哪一排,必然坐在两走道的中间,以使后来的人走的路程最少——这种“最少费劲”的假设就产生了我们现在观察到的结果。

我还发现了一种有趣的假设,尽管非常有限,但是足够充分。这就是每个人其实并不在意他到底坐在哪里,只要不是太靠前就行——比如,不在第一排。在可能被部分坐满的24排座位中,人们并不关心坐在后23排中的哪一排,只不过是不想坐在第一排而已。

实际上,每个人可能都想坐得尽量靠前,但是他们都受到一种“不应该坐在第一排”的固定思维的限制。在不知道听众到底有多少人的情况下,为了安全起见,人们会选择坐在后面;当看起来似乎大多数人已经到场之后,后来的人就会穿过已经就座的人群,坐在人群中间的空位子上,而不是去坐前面的空位子。

当然,有些人最终还是坐在了所有人的前面。但是如果全部听众都往前移12排,他们可能会一样高兴,或更高兴一些。坐在另外23排的人当然也愿意整个人群都往前移。

甚至还可以使假设条件更弱,只要紧挨在后面的座位都坐满了,人们并不介意坐在第一排,这样他们自己也不会显得特别突出。这种假设可以导致同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