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录 血浸袈裟——罗卜藏丹津的反清斗争

  一场无望的反抗,一次残忍的屠杀,八万人的血泊演绎的青海内附史。

  兵法有三十六计,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掌握了诀窍,即使反复使用,也可百战百胜。

  清朝的皇帝们在“趁火打劫”、“借尸还魂”、“浑水摸鱼”几个计策上用尽了心思,不但成功入主中原,还开疆拓土,把自己周边的几个蒙古汗国一一消灭。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清军能够顺利入关,击败闯王李自成,很大程度在于其高举“为大明报君父之仇”的旗号,骗得北方众多明朝故臣积极响应,打击大顺军;骗得南明朝廷“联虏灭寇”,顿兵江南而不出。结果等到大局初安,南明诸帝还能在一干忠臣扶保下坚持十余年抗战,北方的故臣士绅的反抗便只能是旋起旋灭了。

  和硕特汗国虽然灭亡在准噶尔汗国手中,但和硕特蒙古完全被清朝控制,青海彻底并入清朝版图,也要归功于康熙皇帝的“借尸还魂”、“趁火打劫”之计。

一、康熙的许诺

  公元1717年底,拉藏汗战死于拉萨,长子噶登丹衷被杀,次子苏尔扎及其他汗室成员被送到伊犁监禁。

  汗廷一朝覆亡,作为屏藩的青海诸台吉顿时一片混乱。

  虽然,以罗卜藏丹津、察罕丹津为首的台吉们对拉藏汗不满,甚至迎立格桑嘉措为新的六世达赖,与拉藏汗对抗。但毕竟也算是家务纷争,准噶尔无缘无故横插一手甚至将国家灭亡,这是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罗卜藏丹津是顾实汗第十子达西巴图尔之子,年纪比拉藏汗为小,却是拉藏汗的亲叔叔,在和硕特第三代贵族中地位最为尊贵。汗廷覆亡,他当仁不让地成为救亡的首脑,积极准备反攻西藏。

  可是,准噶尔实力强大,大策零顿多布用兵如神,和硕特诸首领都感到力有不逮。

  早在1697年,康熙皇帝击败准噶尔汗国噶尔丹之后,便趁势对青海和硕特诸部施压要他们归附。虽然从顾实汗开始,青海八台吉便是和硕特汗国的屏藩,但和硕特汗国本身也是清朝的“庶邦”,为了避免麻烦,以达西巴图尔为首的诸部台吉与清朝在察罕托罗海会盟,承认归附。康熙皇帝册封达西巴图尔为“和硕亲王”,其余台吉分别为“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及“辅国公”等。

  从此,清朝的势力逐步渗透到青海东北部,对青海和硕特诸部有着极大的威慑。而在拉藏汗废除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时候,清军更是深入到青海腹地,支持拉藏汗。

  这样的情势下,若要恢复汗国,罗卜藏丹津等人不得不依靠清朝。

  康熙皇帝也深知,和硕特汗国立国近一个世纪,在西藏三区影响甚巨,虽然拉藏汗的倒行逆施丢了人心,而准噶尔的暴行却仍会让僧俗百姓倾向于和硕特。没有和硕特贵族的支持,自己进军西藏将相当困难。

  于是,1718年,康熙皇帝在北京召见罗卜藏丹津,对他作出了一个天大的许诺。

  康熙皇帝郑重的对罗卜藏丹津道,只要和硕特帮助大清进军西藏,“取了土伯特国,将尔等内中立汗”,只要驱准保藏,“一切照原不变”。①

  罗卜藏丹津是所有和硕特贵族中实力最大,承袭了父亲的“亲王爵位”,又是地位最尊的,康熙皇帝所谓“将尔等内中立汗”,可说非他莫属。

  对罗卜藏丹津来说,宗主国大皇帝一定是金口玉言,说到做到,不仅满心欢喜,回到青海后,积极组织和硕特诸部配合清军行动。

  在清军进军西藏的途中,罗卜藏丹津等首领率军协助,同时和硕特军民还负责情报收集,沿途辎重转运,并大力宣传清军入藏是为了复立格桑嘉措为达赖喇嘛,这场战争是拯救黄教的圣战。

  西藏僧俗百姓本就痛恨准噶尔军,再加上和硕特贵族站在清军一边,纷纷投效。大策零顿多布虽然有勇有谋,但终于寡不敌众,被迫退回漠西。

  清军毫无悬念地占领西藏,立格桑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大局初安。

  罗卜藏丹津满怀希望的等待着康熙皇帝实践诺言。

二、“众建而分其势”

  康熙皇帝没有履行诺言,他的理由相当充分:西藏初安,以稳定为重。

  在清廷的安排下,喀尔喀王公策妄诺尔布、敦多卜多尔吉、阿拉善亲王阿宝、原拉藏汗大将隆布鼐、阿尔布巴和罗卜藏丹津一起组成了一个“临时政府”,处理西藏战后事宜。

  虽然有些失望,但罗卜藏丹津认可了康熙帝的安排,安心在“临时政府”中任职。

  岂料,康熙皇帝于1721年下诏改组西藏临时政府,命策妄诺尔布率军镇守西藏,废除藏王,封康济鼐、阿尔布巴为贝子,隆布鼐为辅国公,颇罗鼐为一等台吉,让他们共管西藏事务②。而罗卜藏丹津等和硕特贵族全部回到青海,不得再滞留西藏。

  这“藏人治藏”的方针彻底击碎了罗卜藏丹津的复国梦,被玩弄之后恼恨和沮丧迅速占据了他的心,在无奈之下,他只得返回了青海。

  毕竟清朝太强大了,罗布藏丹津只能隐忍自己的不满,他还希望着皇帝能够回心转意兑现承诺。

  1722年,大清圣祖康熙皇帝驾崩,雍正皇帝继位。罗卜藏丹津认为自己的希望来了,新皇帝也许会遵守诺言。

  他再次失望了,而且比上次更为失望。

  雍正皇帝标榜“以一人治天下”,对权力的把持比乃父更甚,自然更不可能去履行父亲曾经违背的诺言。非但如此,连青海的状况也要改变一下。

  他要对青海和硕特“众建以分其势”。

  1723年2月,雍正皇帝特意诏封察罕丹津为亲王,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奈为多罗郡王,同时,命罗卜藏丹津和察罕丹津共掌和硕特右翼,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奈掌管左翼③。

  察罕丹津、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奈两人的地位原本远低于罗卜藏丹津,如今一下子与其平起平坐,顿时骄横不可一世,屡屡与罗卜藏丹津相争,甚至上书清廷,状告罗卜藏丹津谋反。

  雍正皇帝早就有心彻底归并青海,接到察罕丹津等人的告状后,便与陕甘总督年羹尧商议进军青海,但又不想在登基初年便大动干戈,决定第二年春出兵。

  可察罕丹津却比主子还要着急,1723年8月初,竟自领兵攻打罗卜藏丹津。罗卜藏丹津正窝着一股火,立即组织兵力迎头痛击。察罕丹津及其属下不能抵挡,溃不成军,率妻子属下140余人逃入河州老鸦关,得到清军的保护。

  这次作战,使罗卜藏丹津彻底放弃了一切幻想。西藏没了,连青海也都快保不住,祖父创下的基业眼看就要毁于一旦。自己一再隐忍,清廷仍要除之而后快,除了奋力一搏,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

三、会盟反清

  1723年8月末,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察罕托罗海举行会盟,相约各部台吉、各寺庙活佛、主持等共同反清。

  清廷的失信,早已让和硕特诸台吉大为不满,只是缺少一个领头人而已,罗卜藏丹津登高一呼,顿时得到众人响应。

  除了察罕丹津、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奈两人死心塌投靠清廷之外,阿喇布坦鄂木布、阿旺丹津、巴勒珠尔阿喇布坦、吹拉克诺木齐、阿喇布坦苏巴泰、罗卜藏察罕等17名台吉参与会盟,拥立罗卜藏丹津为“达赖洪台吉”,并决定,众台吉具令呼旧日名号,一概不许呼王、贝勒、贝子、公等清朝封号。④

  除了世俗贵族,各大寺庙的喇嘛僧人也积极参与了罗卜藏丹津的行动。

  德庆寺住持察罕诺门罕、郭隆寺达克玛活佛也参加会盟,在他们的带动下,西宁一带格鲁派大小寺庙及中甸、阿冈、多卜藏马嘉、铁布、纳珠公寺、朝天堂、卓子山、先密寺、兴马寺、西脱巴等地的蒙古、藏、土族人众,近20万人参与反清,声势浩大。

  既然举事,便要兵贵神速。会盟一结束,罗卜藏丹津及诸台吉便率军分路攻取了西宁的南川、北川、西川、镇海堡、申中堡和归德等地。

  一时间,川、陕及甘、凉、肃州地区大受震动,清朝的西部战云密布。

  原本想在来年开春才解决青海问题的雍正皇帝见事态已不可收拾,立即急令陕甘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率军两万入青海“平叛”。

  年羹尧早就做好了进军青海的准备,虽然仓促上阵,倒也从容不迫。十分周密的将进剿大军分为三路。

  一路北进,扼守布陲吉尔河,防其北犯;

  一路南行,驻守里塘、巴塘、察木多等地,断其入藏之路;

  一路为主力军,由奋威将军岳钟琪直接指挥,由西宁、松潘、甘州等处,分路进攻南川、北川、西川、镇海堡和归德等地。

  大战在即。

四、血战

  战争刚一开始,罗卜藏丹津便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虽然在他的麾下有青海几乎所有的僧俗人众,但大多数都是百姓和僧侣,并非作战部队。他所能掌握的野战军实力并不雄厚。而在攻下西宁周边的各个要塞、堡垒后,他分兵据守,使得手中的兵力更为分散,给了清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1723年10月,年羹尧的大军攻入青海。12日向正在攻打镇海堡的和硕特军发起攻击。

  攻打镇海堡的和硕特军统帅是阿旺丹津,遭到清军攻击后死战不退,并向罗卜藏丹津请援。20日,罗卜藏丹津派派3000人增援。双方反复争夺,死伤枕籍,激战5日,清军援军陆续开到,和硕特军死伤惨重,被迫撤退。

  与此同时,罗卜藏丹津正亲自率领5000人据守申中堡,与清军进行轮番争夺。镇海堡的失败,使得那里的满洲兵、绿营兵几千人前来支援,罗卜藏丹津洪独力难支,遂率众撤出了申中堡。

  两处失利,引起连锁反应。西宁北面的新城堡、上北塔和下北塔的众喇嘛组成僧军死守堡垒,清军屡攻不下。罗卜藏丹津撤出申中堡后,堡外清军绿营兵参将宋可进率领3000人立即转向攻打,众喇嘛腹背受敌,全部战死。

  初一交战,和硕特一方先机尽失,从主动迅速陷入被动。

  1724年正月,奋威将军岳钟琪率领的中路主力军前锋,抵达西宁东北的郭隆寺一带。这里没有罗卜藏丹津的军队,但寺中喇嘛与百姓自发起来对抗清军。

  12日,双方交战于郭隆寺东北的哈喇直沟。清军“直前奋战,斩贼数千,据其三岭,毁其十寨”⑤,喇嘛僧众战死无数。13日,清军进至郭隆寺附近的山谷,千余名喇嘛前来伏击,被清军打退,只得逃入山洞。清军聚薪放火,众喇嘛不愿逃出,被活活熏死于洞内。

  扫清外围后,清军攻入郭隆寺,达克玛活佛以下6000名喇嘛全部战死,郭隆寺被烧成白地。

  这一战,是清军入青海最激烈一战,仅川陕官兵腰刀砍缺者就有三四百口,年羹尧也说:“自三藩平定以来未有如此大战者。”⑥

  人言佛教摧毁斗志,郭隆寺喇嘛们的壮举,足以提出强有力反证。

  由于大批清军的推进,罗卜藏丹津及诸台吉的队伍,被迫陆续西撤。而清军则乘胜追击。

  1724年2月,岳钟琪分兵三路,开往青海湖北岸的伊克哈尔济。

  在伊克哈尔济地方,阿喇布坦鄂木布、巴勒珠尔阿喇布坦两台吉及其属下被清军俘虏。

  2月14日,一路清军开赴青海湖西北的希尔哈地方。台吉吹拉克诺木齐率所部抵抗,旋被击败,吹拉克诺木齐及属下300余人逃至乌兰白克地方,但还是被清军抓获。

  同时,清军副将军阿喇纳自天青察罕哈达西趋哈喇淖尔,台吉阿喇布坦苏巴泰率部拒清军不敌,尽弃牛羊逃走。

  其余两路均取得胜利,岳钟琪自率精兵5000人,自布尔哈达、察罕哈达经哈喇淖尔,2月20日进抵柴达木。

  2月22日,岳钟琪大军进至柴达木以东的乌兰穆和尔,对罗卜藏丹津的营地发起突然袭击。

  其时,罗卜藏丹津部属尚未起床,人不及衣,马未衔勒。在突袭之下仓皇逃散,溃不成军。罗卜藏丹津的母亲阿尔泰夫人、妹夫克勒克济农藏巴吉查及其属下人口均被清军俘获。罗卜藏察罕台吉等率领属下被迫归降清军。罗卜藏丹津仅率200余人出逃。

  清军以每天数百里的行进速度追赶数日,罗卜藏丹津身边人马日益减少,眼看难以幸免。所幸,山穷水尽之时,逃至青海和西藏交界处桑骆海,这里红柳蔽天,目望不及,清军迷失方向。罗卜藏丹津骑白驼,穿越红柳,投奔了准噶尔汗国的策妄阿拉布坦。

  至此,罗卜藏丹津的反清起义完全归于失败。

五、清算

  胜利者有足够的理由对失败者进行清算。

  罗卜藏丹津逃到准噶尔后,清廷对青海僧俗百姓进行大屠杀,先后有8万余人遇害,和硕特蒙古人口锐减,实力大衰。

  而对于大多参与罗卜藏丹津起义的寺庙,清廷更是认为“成藏垢纳污之地”⑦,大力进行消减,对寺院的喇嘛人数及房屋规模加以严格限制,规定“寺庙之房不得超过200间,喇嘛多者300人,少者十数人”⑧,并由中央政府定期稽查。

  罗卜藏丹津逃至准噶尔汗国后,受到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两代汗王的保护,甚至引发了清准之间的大战。但在1755年,准噶尔汗国灭亡,他还是做了清朝的俘虏,被押送北京。

  乾隆皇帝以蒙古各部都已归服,若杀他只会“有损圣德”,便免其死罪,并赏给房屋,令其居住,同时授任其二子为蓝翎侍卫。罗卜藏丹津后来老死于北京,竟然得了善终。

  只是,那些追随他的子民们,却没有那么好的结局了。


①《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一辑,转引自加藤直人《一七二三年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以叛乱的前提为中心》,《内陆亚细亚的社会与文化》,四川出版社,1983年6月

②《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91

③《清世宗实录》,雍正元年二月乙亥条

④《清世宗实录》,雍正元年八月甲戌条

⑤《清世宗实录》,雍正二年正月甲午条

⑥年羹尧:《附奏争剿西海番众土民片》(无年月),载季永梅等翻译点校:《年羹尧满汉折译编》,354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⑦《清世宗实录》,雍正二年五月戊辰条

⑧《清世宗实录》,雍正二年五月壬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