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三章 亦真复亦幻——达延汗的中兴
没有成吉思汗,蒙古民族不会出现。没有满都海彻辰夫人和达延汗,蒙古人的格局便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在蒙古人的心中,达延汗巴图孟克是在成吉思汗铁木真、薛禅汗忽必烈之后最值得记住的英雄。
他实现了蒙古本部的中兴,他所划定的蒙古人的格局一直保持到今天。也许,没有他,蒙古会在无休止的混战中彻底沉沦,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但是,必须承认,达延汗只是将忽必烈开创的并行体制在名存实亡后进行了彻底的放弃,让蒙古人回到了成吉思汗的时代。200余年后,蒙古的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他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希望用回归来实现辉煌。可最终,他却连完全统一蒙古都无法做到。
游牧民族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他必须面对。
一、大事件
阿剌知院刺杀也先,完全是出于私愤,事先并没有政治方面的计划。报仇雪恨后,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完全没有了主意。
他得这种迟疑,不但造成了卫拉特各部的分裂,也使自己很快陷入四面楚歌。
原本拜服在也先脚下的蒙古本部(都沁)各首领这个时候却空前团结,迅速取得了主动权。
1454年,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后裔毛里孩、另一弟哈撒儿后裔齐王勃鲁乃、哈剌嗔首领孛来、永邵部首领癿加思兰、知院阿哈剌忽、平章昂克、少师阿罗出等人拥立脱脱不花幼子马儿古儿吉思为汗,汗号“乌珂克图汗”。毛里孩与孛来同为太师,向明朝派遣使节宣布新汗继位,同时迅速以“臣弑君”为名起兵攻打阿剌。
此时的卫拉特各部早已各奔前程,连最大的绰罗斯家族也已分裂,阿剌知院除了本部人马没有任何外援,众寡悬殊之下,兵败身亡。
以北元君臣来说,这也许只是一次讨伐逆臣,使黄金家族复辟的战斗,与以前的历次作战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这却是对蒙古历史影响巨大的事件。
阿剌知院败死,卫拉特各部西迁,这个一贯标榜独立的部族从此不再和北元发生关系。他们没有了统一的首领,也不再拥立大汗,开始了没有目的的自行其是。
在此之前,他们希望掌握蒙古的最高权力,甚至希望代替黄金家族成为蒙古人的可汗。而在此之后,他们完全将自己置身于蒙古之外,彻底成为了敌国。
以后的北元蒙古,不再包括他们;蒙古的可汗也再与他们无关。
即使是中兴之主,也无法再把他们纳入麾下。
二、大混乱
“乌珂克图汗”马儿古儿吉思即位的时候只有七岁,是自然而然的傀儡,这已经司空见惯,他的先辈们不都是如此吗。
但他有些不同,他身边没有能够控制局势的权臣。拥立他的众多贵族,每个人都拥有强大的实力,谁也无法一家独大。
于是,大混乱不可避免的开始了。
从1457年开始,各位强臣你争我夺,杀伐不断。平章昂克、知院阿哈剌忽先后死于混战之中。乌珂克图汗在战争中颠沛流离,一会被这位挟持,一会被那位“迎驾”,境况与汉献帝无异。
到1465年,太师毛里孩攻杀另一位太师孛来,而此时乌珂克图汗正在孛来营中,结果玉石俱焚。旧牌位不小心弄坏了,只好找个新的。太师毛里孩与少师阿罗出于是拥立脱脱不花汗另一儿子脱古斯蒙克为汗,汗号“摩伦汗”。
这位摩伦汗比弟弟要幸运一些,太师毛里孩对可汗有着难得的尊重,给他大量部众作为可汗的属民,总算不至于完全寄人篱下。君臣之间一时颇为融洽,相安无事。
可由一种人是最见不得别人过好日子的,他们喜欢挑拨是非,制造混乱。这种人,叫小人。
小人分为两种,一种损人利己,一种损人不利己。摩伦汗身边便有两个喜欢损人不利己的小人:孟克、托和不罕。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两人暗中对摩伦汗说毛里孩要派兵来杀他。摩伦汗起初不信,若是没有毛里孩,自己莫说成为可汗,就是生存都成问题,他怎么会突然加害我?于是,派人前去查看。
小人要造谣,自然早就找好了机会。这时,毛里孩正在狩猎,马蹄荡起的烟尘疑似军兵。使者连忙报告:毛里孩太师真的要动手了。此时的摩伦汗只有18岁,远没到看透生死的年纪,觉得与其等死不如奋力一搏,率本部人马攻打毛里孩。
可汗进兵途中,托和不罕又来到毛里孩处,告知他摩伦汗要杀他。毛里孩也不相信,派人登高瞭望,果然看到摩伦汗的人马向自己开来,于是派三个弟弟领兵低档。摩伦汗的做法类似于曹髦杀司马昭,那点人马根本不够毛里孩塞牙缝。刚一交锋便败下阵来,摩伦汗也在乱军中被杀,在位仅一年。
一场君臣之间的火并就这么荒唐的开始,草率的结束。摩伦汗的哈屯(汗后)孟古彻尔听闻丈夫战死,到毛里孩处痛哭。一直还莫名其妙的毛里孩这才知道是有人挑唆,将孟克、托和不罕割掉舌头处死。
小人容易除掉,但弑君的罪名毛里孩却无法推托。齐王勃鲁乃、少师阿罗出以为可汗报仇为名进攻毛里孩,朵颜三卫也趁火打劫,毛里孩左支右绌,逐渐招架不住。
1469年,毛里孩太师兵败,被齐王勃鲁乃袭杀。如此看来,孟克、托和不罕两个小人那匪夷所思的挑唆,很可能是不愿蒙古安定的卫拉特的间谍活动,或者干脆就是齐王勃鲁乃除掉毛里孩的计策。
摩伦汗死后,各部首领只顾着杀伐,没人有实力和号召力再拥立可汗,十年之间,蒙古没有大汗,陷入空前的大混乱之中。
局势动荡对于黎民百姓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却可以让一些枭雄们趁机崛起。
从北元益宗被杀开始,忽必烈家族就陷入了宿命,子孙们一次次的被拥立然后被杀,也先时代,还差点被杀得断了香火。脱脱不花汗的两个儿子虽都侥幸活了下来,却又陷入到这个宿命当中,年纪轻轻便死于非命,连子嗣都没有留下。
到了大混乱期,“元裔”还剩下两根独苗,那便是脱脱不花汗的三弟满都古勒,以及脱脱不花汗二弟,那个背叛自己大哥的阿巴噶尔济的孙子巴彦蒙克。两个人不再是那种被人玩弄于股掌中的木偶,在群雄混战中,都通过种种手段获得了相当的实力。
满都古勒的故事并无新奇之处,而巴彦蒙克则充满传奇色彩。他的父亲便是曾经苦劝阿巴噶尔济不要背叛脱脱不花汗的哈剌苦出,母亲则是也先的女儿齐齐格,哈剌苦出被杀时,齐齐格已经怀有身孕。也先下令,如产下女儿便以公主之礼奉养,若是儿子便要处死。
所幸,也先的祖母萨穆尔太后是“额勒伯克汗”买的礼巴剌的女儿,也是黄金家族的公主,自然不能看到娘家绝嗣。她派人找来一个女婴,等到齐齐格生产时瞒过了也先的耳目。之后,将还在襁褓中的巴彦蒙克送到少师阿罗出处抚养。
巴彦蒙克长大成人后,自领一部分属民独立发展,他赶上了大混战年代,逐步收拾人马,扩大实力。并与自己的叔祖满都古勒联系,遥相呼应。
当其他强人一个个倒下、衰落之后,除了西部的卫拉特人,草原上较有实力的首领只剩下三个:满都古勒、巴彦蒙克还有永邵部贵族癿加思兰。
癿加思兰原本是卫拉特的也力克部首领,但在也先败亡后到黄河河套地区发展,后窃取了蒙古本部永邵部的权力,成为强大的军事首领。在孛来、毛里孩、勃鲁乃等人称雄的时候,他还只能担当配角。而现在他已经有机会来做主角了。
1475年,癿加思兰与满都古勒、巴彦蒙克举行会盟,邀请其他贵族决定推举大汗,安定局势。以癿加思兰的意思,想推举巴彦蒙克为汗。但巴彦蒙克认为自己辈分太小,愿意主动让出称汗的机会给叔祖满都古勒,众贵族也附和其意,于是。在汗位虚悬十年之后,北元终于又有了自己的大汗——满都古勒汗。
满都古勒汗封癿加思兰为太师,巴图蒙克为济农(副可汗),猛可为丞相,其他贵族也均有封赏,大局初安。
满都古勒汗原本有自己的军队和属民,且实力不弱,侄孙巴图蒙克也全力支持,其他贵族如丞相猛可、少师阿罗出也坚定的站在可汗一边。癿加思兰想要如以前的太师一样专权,已不可能。
大混乱时代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是,满都古勒汗的即位,毕竟是几个实力派互相妥协的结果。而这种妥协是没有任何约束的,只要有机会,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更多。
癿加思兰尤其如此。当上太师不久,他便借故兼并了少师阿罗出的人马,迫其逃亡。不久,丞相猛可也无端被杀,所部被癿加思兰吞并。
满都古勒汗毕竟是饱经坎坷,自己打下一片天地的人物,不会看不出癿加思兰这种逐步蚕食他人的行为对自己这个大汗的威胁。卫拉特人执掌北元国运的时候,对大汗生杀予夺,为所欲为。这个癿加思兰到底也是个卫拉特人,他绝对不会不想效仿的。
果然,满都古勒汗很快得到密报,实力壮大的癿加思兰打算拥立毛里孩之子斡亦来为汗,而且已经在紧锣密鼓的运作当中。满都古勒汗必须将危险扼杀于萌芽,他立即开始行动,寻找可以迅速置癿加思兰于死地的人来做自己的盟友。
他锁定了癿加思兰的弟弟,亦思马因。
1479年,在亦思马因的配合下,满都古勒汗攻破癿加思兰的营盘,将癿加思兰处死,亦思马因代替哥哥成为太师。
利用权臣的弟弟铲除权臣,是相当出色的策略,而且一击即中,满都古勒汗也不愧在逆境中挣扎半生的人物。但他所利用的对象却是比癿加思兰更为危险的人物,刚当上太师便策划了一起阴谋,几乎使得“元裔”绝后。
在这场阴谋当中,蒙古中兴之主——达延汗巴图孟克毫不自觉地走上了历史前台。
三、母子、夫妻、君臣
在游牧民族的传统中,继任可汗可以娶前任可汗除自己生母之外所有的妻子。蒙古人也不例外,在元朝时期,这个风俗一度绝迹,而到了北元时期。又重新复苏起来。
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生存条件恶劣,妇女比例减少的缘故,而且是因为汗位动荡,法统无存,经常不得不用迎娶前汗的妻子来作为合法性的依据。
巴图孟克的崛起便于这个风俗紧密相关。
满都古勒汗即位时已年近半百,三个汗妃只给他生了两个女儿,他只能从其他支系中寻找自己的继承人。而侄孙,被册封为济农的巴彦蒙克自然是不二人选。
可惜,巴彦蒙克有一位美貌的妻子锡吉尔,一直被亦思马因所垂涎。亦思马因当上太师后,屡屡向满都古勒汗进谗,诬陷巴彦蒙克谋反。满都古勒汗半信半疑,派人到巴彦蒙克处对质。
亦思马因趁机对满都古勒汗说道:“如果济农心中没鬼,自然会明白答话,若是心中有鬼,便会不发一言。”而同时派人去告诉巴彦蒙克:“可汗已经相信了对你的谗言,派然来试探你,你只有保持沉默,才能证明清白。”
结果可想而知,对叔祖误信人言恼怒的巴彦蒙克面对使者一言不发,而得到使者回禀的满都古勒汗也相信了谋反指控,悲愤交加:“我只有两个女儿,我的地位和所有财富在我死后不都是你的?!竟然如此等不及!”
祖孙二人战争立即爆发,亦思马因全力“支持”可汗,巴彦蒙克抵挡不住,战败逃亡,于路上被盗贼所杀。他的妻子终于被亦思马因霸占,而在此战之后不久,年老的满都古勒汗也随之病逝。
可汗死了,继承人也死了,谁来继承汗位?
黄金家族其他支系的首领们都跃跃欲试,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儿后裔,科尔沁部首领乌纳是最积极的一个,他向满都古勒汗的第二位妻子,满都海夫人求婚。
满都海夫人在满都古勒汗去世后,以哈屯(汗后)的名义进行监国,维持可汗本部没有解体。乌纳的求婚,表明是在寻求成为大汗的资格。国公桑海之妻济罕阿噶进言道:“如果嫁给哈撒儿的后裔,就会招来厄运,离开你所有的国土人众,失去你所有的哈屯册封!如果守着大汗的子孙,就会被皇天佑护,主宰你所有的国土人众,让你哈屯的声名远扬!”①
满都海夫人接受了济罕阿噶的建议,决定拒绝其他支系首领的求婚,而要“守住大汗的子孙”,可是,到哪里去找大汗的子孙呢?
这时,唐古拉特部的小贵族哈达克将一个7岁的男孩送到了汗廷,他是巴彦蒙克之子,名叫巴图孟克。
原来,巴彦蒙克遇害后,妻子锡吉尔嫁给亦思马因。而他们的独生子巴图孟克却无人抚养,遭到虐待,以致患上膈症(胃病),哈达克萌生恻隐之心,将之接回家中,为其治病,才得以保全。
原本人丁兴旺的忽必烈家族,此时的男性后裔仅此一人了。
满都海夫人没有食言,下嫁给年仅7岁的巴图孟克,并在自己的主持下,立巴图孟克为汗,汗号“达延汗”。②
满都海夫人此时已经32岁,嫁给巴图孟克委实是极大的牺牲。从此,她身兼母亲、妻子、辅臣三项重任,成为蒙古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
重新组建的汗廷,主少国疑,有着众多觊觎者。不拿出点厉害的手段便难以服众,达延汗刚刚即位,满都海夫人便将达延汗装在皮箱中挂在自己战马上,亲自领兵上阵,远征卫拉特。
也先死后,卫拉特人虽各自为政,但仍保持着强大的实力,杭爱山一带,以及蒙古故都和林都在其掌控之下。满都海夫人一路猛攻,在博尔塔拉(今新疆博克塞里蒙古自治县)大败卫拉特人,将其赶到杭爱山以西,收复了和林。
但卫拉特人仍然不愿意接受汗廷的支配,满都海夫人也无法彻底征服他们,只能在军事胜利后与之签订盟约,规定卫拉特部长的住帐只能称宅,而“不得称殿”,其“冠缨不得过四指”③,杜绝了卫拉特人拥立可汗的可能。同时,让达延汗迎娶阿剌知院的孙女为侧妃,以联姻的方式安抚卫拉特。
草原上最为看重的便是武功,无论男女,只有能够在军事上表现出成就,便会受到拥戴,达延汗还小,满都海夫人受到众望所归,被授予“彻辰”称号(意为至高无上),汗廷威望直线上升。
有了实力,剪除权臣便是必然。那位害死达延汗生父巴彦蒙克,一直希望独揽大权的亦思马因太师成为了满都海彻辰夫人下一个目标。在满都古勒汗去世时,他没能趁机兼并汗廷人马,满都海夫人远征卫拉特时,也没有趁机作乱。只顾着骚扰频繁明边,结果被明朝名将王越击败,损失惨重。结仇于前,松懈于后,是典型的自杀行为。
1483年,满都海彻辰夫人派少师托郭齐率军进攻亦思马因太师,大军艰苦征战,几乎横扫了东起辽东地区,西至哈密北山的蒙古草原。亦思马因太师兵败如山倒,丢弃妇孺,仓惶西逃。最后靠着自己也出身于卫拉特,才在卫拉特诸部的领地上站住脚。
在日后几年中,亦思马因联络卫拉特部分首领东侵,希望恢复势力,一度也让汗廷颇为紧张。《蒙古源流》记载,满都海彻辰夫人在一次领兵拒敌时,因为怀孕身体沉重,从马上掉下,险些成为俘虏,可想而知战斗之激烈。但亦思马因最后还是被击退,没能东山再起。
1486年,托郭齐少师率军彻底击溃了亦思马因残部。亦思马因被托郭齐少师亲手射死。汗廷的最大威胁被解除。
太师既死,满都海彻辰夫人于是彻底改革官制,废除了元朝遗留下来的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少师、平章、知院等官职。而代替以成吉思汗时代的济农、诺颜。左右北元近两百年的“太师”终于成为了历史陈迹。
大约在1487年左右,已经16岁的达延汗开始了亲政,满都海彻辰夫人从台前退居幕后。她如母亲一般养育教导了达延汗;作为妻子,为达延汗养育了七个儿子;而作为摄政辅臣,又在达延汗亲政前帮他扫清了身边所有的障碍。
作为一个女人,她的作为几近完美。
①《蒙古源流》卷五,此用乌兰《满都海哈屯与达延汗》一文中的译法,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10月
②《阿拉坦汗传》记载达延汗1474年生,1480年即位;《黄金史》记载达延汗1473年生,1479年即位;《蒙古源流》记载1464年生,1470年即位。相比较,还是佚名《黄金史》的记载较为可靠
③博明:《蒙古世系谱》
四、右翼之乱
在达延汗时代,蒙古本部经过百余年的分化整合,逐步形成几大势力。除汗廷直接控制的部落外,还有永邵布部、鄂尔多斯部、蒙郭勒津部、喀尔喀部、兀良哈部、科尔沁部以及朵颜三卫。
经过满都海彻辰夫人时期的铁腕执政,永邵布部、鄂尔多斯部、蒙郭勒津部、喀尔喀部、兀良哈部已经相继归附汗廷。
亲政后的达延汗面对的局面相当安定,在最初几年,他按部就班地用怀柔手段逐步扩大汗廷的实力。
在呼伦贝尔东部和大兴安岭以东的嫩江流域,是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儿后裔所属的科尔沁部,此时实力雄厚,号称“二十万科尔沁”。达延汗对之克尽兄弟之礼,并保证绝不会拆分科尔沁原有部落,也不派汗廷官员管辖,只需他们向可汗效忠即可。科尔沁部首领鄂尔多固海审时度势,归附汗廷。
而对朵颜三卫,达延汗通过联姻、结盟和互访等方式,逐步将他们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年轻的达延汗让蒙古本部的各首领都在名义上服从于汗廷,在表面上做到了政令统一。
但这种统一是极不稳定的,各部首领实力雄厚,大汗的政策一旦触及到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便会战火频起。
亲政后第十年,战乱暴发了。
1509年,达延汗任命次子乌鲁斯博罗特为右翼济农,掌管永邵布、蒙郭勒津、鄂尔多斯三部。
这一任命使得永邵布部首领亦不剌、鄂尔多斯部首领满都赉的极为不满,于是暗中联络蒙郭勒津部首领火筛,决定发动叛乱。
鄂尔多斯是成吉思汗陵——“八白室”所在地,乌鲁斯博罗特济农刚一到任,便到八白室拜祭。亦不剌等人趁机在典礼上向济农的侍从挑衅,双方发生争执,遂致殴斗。乌鲁斯博罗特济农手下大臣巴布岱一时冲动,将亦不剌的手下砍死。
一直在等待机会的亦不剌等人立即大呼:“刚来此处便草菅人命,日后还不得将我们斩尽杀绝么!?”这句话就是信号,一时间,八白室内外伏兵四起。
面对这突然的变故,乌鲁斯博罗特济农的属下毫无防备,虽拼死保护主人的安全,并夺得马匹让济农逃走,但终于寡不敌众,乌鲁斯博罗特济农在混乱中被杀。
“八白室之变”发生时,达延汗的三子巴尔斯博罗特正在土默特部探亲,闻变后趁夜色逃走,一路上以打猎果腹,在饥寒交迫中赶回汗廷,向父亲报告了事变经过。
一夜之间,风云突变,右翼三部叛离,还折了爱子。达延汗勃然大怒,决定亲征讨伐。
鄂尔多斯、永邵布两部都兵强马壮,而且还是护卫八白室的“大有福者”。达延汗不得不认真对待,不但让左翼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三部集所有丁壮参战,还向科尔沁部发出谕旨,要求援助。
科尔沁部首领鄂尔多固海此时已经被达延汗封为“诺颜”,正愁没有报效的机会,接到谕旨后带领其子布尔海率主力前来。汗廷所能调集的军队几乎倾巢而出。
而在叛乱者一方,亦不剌、满都赉都是直接置乌鲁斯博罗特于死地的祸首,自然没有退路,集中所有精锐准备迎战,而蒙郭勒津部的火筛此时看到汗廷来势凶猛,便玩起了坐山观虎斗,不派兵参战。
天平倒向了汗廷一方。
达延汗率大军到达答阑特里温之地时,右翼军队已经先期抵达,双方对峙,谁也不先出手。此时,右翼军队数量大约有三万人,而达延汗的部队则有5到7万人。
右翼军是背水一战,生死存亡全系于此。而汗廷军则有些七拼八凑,求战之心不够热烈,若是对峙久了,便会士气低落。为了速战速决,达延汗派布尔海、巴嘎逊塔布囊和巴尔通三将率小股骑兵为先锋,冲击叛军阵营,诱其出阵。
果然,早已绷足了劲的右翼军一遭到进攻就如堤坝破口一样,大军宣泄而出,以弓形阵向汗廷军发动猛攻。达延汗用以诱敌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布尔海阵亡,但战略意图已经达到,而且让失去儿子的科尔沁首领鄂尔多固海红了眼睛,率军死战。
面对敌军的弓形阵,达延汗将军队编为六十一组,以牛角阵形迎击。同时,命兀良哈军单独列阵,并将自己的大纛矗立于其军阵当中,诱惑右翼军队主攻方向。
亦不剌、满都赉看到这面大纛,认为达延汗便在兀良哈军中,指挥其主力向之猛攻。兀良哈军以一军之力哪里抵挡得住,经过激战后败退,但右翼军队主力亦有相当损失,锐气已失,人马俱疲。
趁此机会,达延汗高举起代表可汗的黑色大纛,指挥全军向右翼军队发起猛攻,一举击溃其主力。亦不剌、满都赉率残部败走,达延汗紧追不舍,直追到柴达木,将满都赉斩杀。亦不剌逃到哈密,被白帽回诱杀。
见到亦不剌、满都赉败亡,蒙郭勒津部的火筛连忙向大汗表示忠诚。右翼的叛乱平息。
基于对这次叛乱的反思,达延汗决定将本部各部落进行重新划分,而以自己的儿子为各部之首,避免动乱。
在答阑特里温之战后不久,达延汗册封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为右翼济农,统领三部,而以四子阿尔苏博罗特统领蒙郭勒津部的七个鄂托克,划为土默特部。
蒙郭勒津部首领火筛见到大汗要把自己的部落拆分,又用济农剥夺了自己对部落的治权,这才后悔没有与亦不剌等人一起反叛。此时虽然孤掌难鸣,但为了权力也不得不铤而走险,于是发动叛乱。
以一部之力起兵,胜算绝少。虽然在图尔根河(今呼和浩特之大黑河)一战中,火筛主动出击,一度使得汗廷的讨伐军陷入混乱,达延汗本人也因乘骑陷入泥泞而狼狈不堪。但最终还是战败,火筛被迫投降,不久郁郁而终。他的蒙郭勒津部最终完全被巴尔斯博罗特济农统管,成为其世袭部落。
至此,蒙古本部所有不安定因素全部解除,达延汗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影响后世的业绩——分封诸子。
五、分封诸子
作为皇帝,儿子多虽然使得后继有人,但往往也会有很多麻烦,例如皇位之争错综复杂,甚至会导致国家败亡。但对游牧国家的可汗来说,儿子多的好处便远远大于弊端,成吉思汗有五个儿子,除最小者阔列坚之外,其他几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封国。虽然互相之间也免不了骨肉相残,却让黄金家族在世界上活跃了400余年。
达延汗的功业没有在他死后迅速埋没,也要归功于他超强的生育能力。达延汗共有十一个儿子,前七个为满都海彻辰夫人所生,后面四个则是其他两位侧妃所生。
元室北迁以来,蒙古人又回到了部落游牧的状态,行政区划页回到了成吉思汗时代。大部落集团被称为“兀鲁斯”,这本是“国家”和“国土”的意思,此时代表一个行政单位,被称为“万户”。万户之下还有“爱马克”,意思是“部落”,此时是指“千户”。15世纪初期,“爱马克”的名称逐渐被“鄂托克”所代替,这是伊朗语系栗特语,本为“疆域”的意思,后也成为“千户”的代名词。
在扫平本部的叛乱之后,达延汗将从前各小领地合并为6个万户,仍分左、右两翼。左翼3万户为:察哈尔万户(今锡林郭勒盟地区)、兀良哈万户(原卓索图盟地区)、喀尔喀万户(喀尔喀河流域一带);右翼3万户为:鄂尔多斯万户(今伊克昭盟一带)、蒙郭勒津万户(今大青山下土默特地区)、永邵布万户(今张家口以北一带),汗廷设置在察哈尔境内。
这六万户除兀良哈万户以外,达延汗把其余五个万户都封给自己的儿子领有,这不但大大加强了大汗的集权地位,还使这些封地也成为蒙古人今后永远的家园。
长子图鲁博罗特早逝,其嫡裔世袭蒙古大汗汗位,并领有察哈尔万户;
次子乌鲁斯博罗特在右翼谋反时被害,无嗣;
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任济农,领有右翼三万户;
四子阿尔苏博罗特领有蒙郭勒津万户之七个鄂托克,称为土默特;
五子阿勒楚博罗特内,受封居喀尔喀万户中喀尔喀河以东5个鄂托克,称为内喀尔喀;
六子斡齐尔博罗特领有察哈尔万户之克什克腾鄂托克;
七子格列博罗特领有察哈尔万户之敖汉和奈曼两个鄂托克;
八子阿尔博罗特领有察哈尔万户之浩齐特鄂托克;
九子格埒森扎,领有喀尔喀万户中喀尔喀河以西7个鄂托克,称为外喀尔喀;
十子鄂卜衮锡青台吉领有永邵布万户之永邵布和阿苏特两鄂托克;
十一子格术图无子,未分领地。
这个格局虽在今后一百多年当中有所变动,但大体格局保存了下来,进而成为日后蒙古地区的地理名词。察哈尔、兀良哈、蒙郭勒津、永邵布、鄂尔多斯以及内喀尔喀的活动区域日后被称为“漠南蒙古”,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外喀尔喀逐渐演变为三部,起活动区域便成为“漠北蒙古”,也就是今天的外蒙古。
虽然达延汗的统一仅局限于蒙古本部,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都沁”,并不包括“杜尔本”——“漠西蒙古”卫拉特诸部,其中兴的规模很有限,远不如脱欢、也先父子时代。但也先的统一骤起骤落,对后世影响并不大,达延汗则根基扎实,影响深远,稳固了北元蒙古汗位的传承。
因此,当明朝皇帝接到达延汗的国书时,感到了以前从没有过的气概:“称书不称表,与我抗也;称我以南朝,是将北等我也”①,“奉番书求贡,书辞悖慢。自称大元大可汗……以敌国自居”②。
达延汗时代,明朝经历了宪宗、孝宗、武宗三位皇帝。而孝宗朱佑樘统治期间被称为“弘治中兴”,一南一北两个敌国,都在中兴时代,也算是机缘。但弘治皇帝在晚年曾极为迫切的对两位肱骨大臣刘大夏、戴珊问道:“闻今军民多不得所,安得天下太平,如古昔帝王之时?”③对自己的中兴大业很不满意。而达延汗的中兴与成吉思汗时代相比差距更不可以道里计,这又可看作是巧合了。
1516年,达延汗因病去世,享年44岁。他虽然命祚不长,但却做了37年可汗,是北元蒙古历代可汗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随着他的死,“中兴”随之结束。
①何孟春:《上司马相公书》,《明经世文编》,卷一二六
②《明孝宗实录》,弘治三年十一月癸卯
③焦竑:《玉堂丛语》,卷三,《召对》
六、蒙古可汗?察哈尔汗?
按照达延汗所定的法统,他的长子嫡裔才可继承蒙古大汗汗位。因为长子图鲁博罗特早逝,在他去世后,其孙博迪继位,号“阿剌克汗”,因为年幼被三叔巴尔斯博罗特废黜,直到三年后才恢复汗位。
阿剌克汗在位期间,汗权甚为巩固。由于兀良哈万户的突畦诺颜、格儿博罗特反叛,阿剌克汗废兀良哈万户建制,并在1524年、1531年、1533年、1538年先后四次讨伐,最后与三叔巴尔斯博罗特的儿子们一起瓜分了兀良哈万户。兀良哈人一部分残余向西北逃窜,潜入唐努山和阿尔泰山。17世纪末,他们中的一部分徒至合木吉克地方栖居。如今的唐努兀良哈、阿尔泰兀良哈、合木吉克兀良哈就是原来的兀良哈万户的后裔。
在此之后,阿剌克汗封巴尔斯博罗特三个儿子为小汗,埋下了日后汗号满天飞的伏笔。
1547年,博迪阿剌克汗死,长子达赉逊继位,号“库腾汗”。在位期间,蒙郭勒津万户逐渐被土默特所取代,成为土默特万户,掌管土默特万户的俺答汗日益强大,对汗位产生威胁。
达赉逊处处与之较量,但终不能压服,以至于施行惹不起躲得起方针,将汗廷迁往辽东以避锋芒。虽然在东迁过程中吞并了朵颜三卫中的泰宁、福余两卫,但大汗权威已经开始衰微,各部或多或少都开始离心离德,稍有实力的贵族都开始称汗,虽然都还承认蒙古共主,大乱之象已经显露。
1557年,达赉逊长子图门继位,号“扎萨克图汗”,大汗的权威有所恢复。对于各部的控制加强,并颁布法典形成内政外交的统一。同时征服了达斡尔人和今鄂温克族先民额里克特人。①
1592年,图门长子布延继位,号“彻辰汗”,汗权再次衰落。除了本部察哈尔之外,已经到了“政令不出午门”的地步。布延甚至做了出示元朝传国玉玺来让各部承认自己是共主的事情,可算可笑复可悲了。
1604年,布延去世,因为长子莽古斯早逝,便由长孙林丹巴图尔继位。
达延汗后,蒙古大汗的权威日益下降,有些时候只能控制察哈尔万户。到布延彻辰汗时,蒙古大汗便仅仅是名义上的。他们是“蒙古可汗”还是“察哈尔汗”?
历任可汗都要选择前者,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林丹汗便是为之奋斗终生并恨水东逝,成为北元蒙古的末代大汗。
最终的结局,发生在达延汗去世109年后。
①萨囊彻辰:《蒙古源流》卷六:“由珠尔奇特、额里克特、达奇鄂尔三部落收取贡赋,俾大众安戬”。本章一、二部分诸细节,均出于《蒙古源流》,没有分别单独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