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推荐序二
你看风景,风景里的人也在看你
牛文文
中国有很多媒体人,但是大部分媒体人的新闻理想大于商业理想,申音是其中的异类。他是我多年的新闻伙伴,也是我后来的创业伙伴。六年前,我从《环球企业家》把他请到《中国企业家》做主编助理,就是看到他身上的这种创新气质,这种气质正是我当年的团队所缺乏的。后来当我们开始创办《创业家》时,他对西方商业的癖好变成了对创新商业的癖好,即对本土创新的癖好。
很多人都说中国的商业是没有创新、没有创造的,都是模仿、克隆,但是如果你睁大眼睛去观察,在一片混乱当中去辨析创业的火种和基因,寻找到蓝海的基因还是有可能的。申音这些年来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在缺乏创新的中国商业土壤上,瞪大眼睛寻找独特的基因和人。我本人跟我的同事们见证了他的这种癖好,他始终能从创新的角度观察这个商业世界,具有这种气质的商业财经媒体人其实少之又少。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通常,人们都喜欢用看热闹的目光看待问题。我的一位老前辈曾经教过我一句话——新闻就是提前说、大声说、错了也要说。对待创新这件事,只要你有意识,错了也要看,同时要大范围地看。申音一直在杂志社做编辑,所以他写的东西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带领记者们做事,在很大程度上,他是一个默默无闻地观察和分析中国创新的媒体人。
早期,他对创新的观察主要来自跨国公司,用西方商业成型的理论来观察中国。参与《创业家》创办的这三年,他完全走出了之前的路径,迈上了大地商业的路子——立足中国大地,立足一亿中流,立足草根商业。阅读本书,你可以看到他对创新商业的观察已经完成了从西方模式到本土总结的提升和跨越,就如同马克思主义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被称作“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直到井冈山时期,它的中国信仰者才真正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道路。对创新商业的观察同样也有这样的过程。
现在,我们经常说反向创新,这个说法来自杰夫·伊梅尔特先生,意思是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也有创新。这是典型的西方本位主义,不过作为中国的媒体,应该更自信地寻找来自中国自身的创新。
我创办的《创业家》杂志是一本立足于寻找本土创新者、本土创新模式的杂志。至今,我们一直秉承这样的理念来办刊。申音作为执行主编,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他对创新商业思考之深入,在国内新闻界无人能出其右。他从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这样的世界500强公司出发,转而在本土草根企业身上寻找创业基因。我记得在天宇朗通、摩尔庄园这些公司还很小的时候,申音就对它们充满了兴趣。《创业家》在这三年间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小公司和创业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申音和他带领的团队。即便对创新、创业的观察,他也有一个转型和升华的过程。
申音对创新商业的痴迷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新浪微博刚刚出现的时候,他就非常兴奋,除了自己加入其中,还动员《创业家》的兄弟姐妹们开微博。当《创业家》的官方微博粉丝冲过3万时,他还为此进行了“裸奔”。在他的鼓励和带领下,《创业家》第一次团购,开了财经媒体的先河。他本人对微博很着迷,坚持每天在微博上撰写“今日一问”,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呼应。如果把这些内容集结在一起,你会发现这几乎就是过去两年中国创新商业的缩写。能问出这些问题本身就说明他对创新的行业、模式有着深度的思考。
痴迷过度的他也终于压抑不住冲动,加入了创业的大军。我们“损失”了一位好的主编,但是中国的创新商业多了一个新兵。希望在创新商业方面能听到申音勇敢而坚定的声音,希望能够看到他以另外的方式作出的行动。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申音已经由一个观察者变成了一名创业者。相信此时的他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一句话:你看风景,风景里的人也在看你。当你作为媒体人和评论家去分析别人创新的时候,你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当你作为一个创新者和创业者去实践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评论家说得完全不着调。所以我相信假如申音再出这本书的2.0版本的话,一定会有很多自己参与创业、创新的切身体会,也会更加血肉丰满。我期待申音作为主角,用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创业的图书早日问世,而我个人也非常乐意再次帮他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