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中国商业的深层原力
几年前,我和一个国际著名投行的中国并购主管M聊天,谈到几个敏感话题,这老兄对媒体很开放,说话不太避讳。
问:“你做了那么多按国际惯例来的并购,怎么看健力宝的收购,为什么那么多外资看好健力宝,却被张海拿走了?”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答:“他们也和我们接触过。我们没敢接这个项目。中国很多资产的出售没有安全地进入国际轨道。虽然国家有规定,进产权交易所、拍卖,但真正是谁做拍卖,真的是举牌拍卖还是怎样,也没有与国际接轨的拍卖程序。现在有几个交易是完全与国际接轨的?没有这个过程,就会出现很多中国特色的现象。”
再问:“怎么看深圳航空的收购?”
对方老实地回答:“我们看不懂,我们也没有介入,具体的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这个程序是怎么设计的,不知道有没有赢的机会。我们不懂为什么拍卖一个国有航空公司跟在嘉德拍卖一幅国画一样,谁出价高就给谁。但这个中标价是以什么标准出的?对出价方真的做过尽职调查吗?这绝不仅仅是价格就能决定最终谁赢的呀。”(以上对话有录音为证,绝非杜撰)
我相信这老兄知道的绝对比他说出来的多。广控为什么会把深航卖给一个在东北做系统集成的亿阳信通和它的合作方汇润投资(一个刚刚注册几个月,连身份证和地址都是假的空壳公司),难道仅仅是因为前者比国航、南航什么的出价多出1000万元吗?
我知道我们的媒体朋友曾经孜孜不倦地“扒粪”,但我相信最终的结果,会被各家演绎成一个前戏极尽挑逗、铺陈但永远缺少关键一击,最后莫名其妙就早早收场的连续剧,那些不解恨的看官如何能“浇胸中块垒”?
常识是伟大的,但在实践中,更伟大的是藐视常识。
多年之后,深航的“杯具”终于碎了。整个过程十足就是一出黑色幽默的荒诞剧,而且它是真实的。一个“保外就医”的服刑人员李泽源,勾结新华人寿的老总关国亮,用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完成收购,目的却是利用曾经连续11年赢利的深航作为融资平台,偿还收购款,搞房地产,跟地方大员勾兑,卷走数十个亿。而深航在其蹂躏之下已经触及“资不抵债”的红线。按《新世纪周刊》的报道标题,这是“最坏的私有化”。但问题在于四年之前,几乎所有明眼的人都已经看出这事不靠谱,但为什么就硬是无法阻止呢?
当然,李泽源也好,关国亮也罢,我相信他们仍然只是台前跑场的龙套演员。到处伸手寻租的权力,每一笔肮脏钱背后的保护伞,每一笔非正常交易背后的“胡雪岩”式逻辑都存在着。在《星球大战》里把安纳金天行者拖下水的原力,正在把整个中国商业最有生气的部分拖下水。
我认识的一个民企富豪,在福布斯榜上名列前茅的主儿,当初为了进入房地产业,曾经极力巴结领导,可惜不被待见,以致多年来在这个产生最多富豪的行业里毫无建树。因为没有保护伞,甚至曾被人搞进公安局。后来,他在一个乏人问津的行业里吭哧吭哧搞出了大名堂,终于又大张旗鼓地进入房地产业,并在这一轮房地产热中大赚特赚,现在他终于可以按自己的意志消灭一切不利于己的舆论了。我相信,他一定跟魔鬼达成了交易。顺便说一句,人家现在是美国公民了。
理解中国商业种种吊诡的关键是什么?就是认识这种原力的黑暗面。为什么要多元化?银行是提款机,连锁是印钞机,房地产是苹果机,互联网是鼓风机……用什么去管理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样去占有,然后转手高价卖给洋人。想MBO?看看仰融李经纬的下场,看看华晨、健力宝的下场!
除了最坏的私有化和最横的国有化之外,有没有第三条道路可以选择呢?如果没有,你该怎么办?我所认识的那位投行高管,如今摇身一变,变成X X产业基金的管理合伙人了,这个基金有央企背景,现在干着的都是Pre-IPO和并购的买卖。
是什么造就了这种原力?是什么让中国的市场经济演变得像今天这样野蛮?
这个世界常常让人沮丧。中国商业媒体的工作就像故宫的导游,除了让你在空旷的广场上照照相,就是带你到无数个“游人止步”的门牌前,告诉你真正的好东西是你我永远看不到的。
媒体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你作为导游把无知的观光客领到黑心商店然后转手拿提成,要么你从此隐藏在Blog/Twitter里靠拉背包客自助游为生。
在CCTV-8上,曾播放过一部姚晨主演的青春轻喜剧《与空姐有关的日子》。姚晨扮演的是深航空姐,深航还是协助拍摄方。只是不知道有多少看戏的观众了解深航背后那场真正的大戏……
本文初稿写于2005年6月,修改后发表于2010年4月。五年过去了,深航的大戏已经落幕,但文章提到的基本观点并没有改变,中国商业的黑暗原力并没有减少。
微博一问:
短期内,国内PE产业会不会出现一轮优胜劣汰甚至整合?我的观点是五年内都不会。由于市场机制扭曲,权力介入,傻钱太多,再烂的机构也能融到钱,贵得离谱的项目也可能通过IPO套现,关系背景远比商业逻辑重要。所以,劣币和良币会在很长时间内共存。水会一直浑下去吗?有什么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