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山寨机王能持续成功吗?
2008年6月,国际大牌PE华平投资国产手机厂商天宇朗通5.3亿元人民币(合7000万美元)。虽然华平在国内投资一再失手(港湾、麦考林、大唐微电子、亚信等),但孙强明知国产手机全线溃退,还敢掏这么多钱下注一个新冒出来的企业,的确令人玩味。
在我看来,手机业是个“冰火两重天”的产业,从摩托罗拉到NEC、西门子、爱立信,再到联想、TCL、夏新、波导、长虹这些国产手机的大佬,个个亏得只剩下内裤,多少金牌经理人的饭碗都被砸掉;而另一方面,诺基亚、LG、三星,包括深圳的山寨机以及新崛起的苹果、HTC等,又个个大赚其钱。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为什么有人大赢,有人大输呢?通行的解释很多,比如有说“设计决定成败”的,有说“渠道决定成败”的,还有说“技不如人,必死无疑”的。但我总觉得有些更复杂的原因。
事实上,国产手机由盛转衰是2004~2005年开始的,而山寨机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那就是台湾联发科(MTK)的崛起,它发明了一种Turn-key芯片模式,就是将芯片、软件平台以及第三方应用软件捆绑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能够帮助手机厂商在购买其芯片之后,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做出可上市的产品。
在此之前,国产手机厂商得基于一款国外芯片才能自己开发产品,为保证质量,一般都需要数十人经过长达3~6个月的研发设计。而联发科在推出Turn-key模式之后,不需要厂商花费太多时间修改设计,就能推出成品,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研发设计周期。
这看起来当然是件美事。但为什么当国产手机厂商全面采用联发科芯片后,纷纷中毒倒下呢?而旁门左道的山寨机反而如野草勃发?因为PC产业的“泛商品化”(commoditization)在手机业发生了,大量的同质化产品出现,彩屏、摄像头、MP3,你有我有大家有,价格成为最后的武器。
价格战打到最后,只有敢光屁股裸奔的才能活下去。是谁?山寨机们。它们不用交入网费,不用售后保证,不需要打广告,不用养那么多职业经理人,所以,它们的成本最低,产品上市速度最快,它们能赢,正规国产手机厂商要输,甚至连最会造低端手机的诺基亚也不得不惊叹。一位员工半开玩笑地说:“他们推出一款新手机的时间比我们修改一份PPT的时间还要快。”
“泛商品化”就是消灭个性,标准化配置,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谁控制产业链呢?是上游的核心芯片厂商和OS系统软件供应商。在PC业,真正赚钱的是微软和Intel,联想、Acer、Dell、HP都是搬箱子干苦力的,区别只是Dell最敢裸奔。
而在手机业,联发科扮演着Intel的角色。当纯粹制造的国产手机全线巨亏的时候,联发科是台湾股市连续5年的“股王”,每股赢利最高。
但手机业还有另外一片天,以诺基亚、索爱、三星为代表的企业采取了“垂直一体化整合”的模式来抵抗“泛商品化”。诺基亚上游牢牢控制着自己的软件操作系统Symbian,并将其发展为主流操作平台。下游,不断收购手机游戏公司、地图网站等,加强手机的应用功能。而中间制造部分,高端机自产,中低端机由最专业的制造商富士康和比亚迪负责。
三星,无论内存芯片、摄像头还是液晶显示屏都能在集团内部搞定;索爱,股东索尼提供音像技术和音乐内容,爱立信则与诺基亚合作开发Symbian平台系统。当然,它们还都自己掌控销售渠道,与消费者直接接触。
这样的垂直一体化,形成了一个封闭性的企业价值链系统,终端厂商主导链条,协作厂商精益求精,始终以最快速度和最新科技来满足终端厂商的竞争需要。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汽车业最赚钱的丰田和本田也是采取同样的模式。
而摩托罗拉是典型的上下不靠,它的制造完全依赖别人,操作系统用的是微软和Linux的,芯片也外包了,唯一剩下的就是品牌和设计拉动。一旦设计不灵,就全盘完蛋。
至于苹果的iPhone,进入手机业也是志在必得。尽管其全球市场份额不到2%,但其利润却占去了1/3,强势品牌地位已经令中国移动这样的运营商也得卖其面子三分。别忘了,苹果的操作系统完全自主开发,而它的AppStore平台也内置在手机里,就是要赚用户上网听歌、看视频、下载游戏和应用的钱。
轻资产集成商
再回到天宇朗通,它走了另外一条道路,即“轻资产集成商”。
天宇朗通的前身是手机分销商百利丰通信器材有限责任公司,曾经销售诺基亚、松下、西门子、阿尔卡特、三星等品牌手机有10年之久。2002年,百利丰以2亿元人民币注册天宇朗通通信设备公司,以“贴牌”的方式反复摸索。2006年3月,天宇朗通获得生产G网和C网手机的双牌照,随着国内手机牌照全面放开,开始真正崛起。
斯时,中国业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和生产基地。众多国外大公司长期的苦心培育和经营,造就了今天过剩的生产能力、元器件供应、研发、渠道、人才、资本等。
天宇朗通没有选择从零开始,反而聪明地扮演了一个资源整合者的角色,重新梳理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以开放的心态选择最强的合作伙伴。
天宇朗通代理商的出身,使其非常了解渠道。传统的手机价值链利润分配极不合理,全行业的平均毛利率高达40%~50%。厂商拿走了最大头的20%~30%,代理商拿走了10%~15%,而终端渠道只有区区5%左右。
为了保证高毛利,国内厂商普遍采取“人海战术”,雇用了大量的促销员下到每个终端,波导、TCL等都是上万人。同时,还对渠道实施“全程价保”,就是在厂家调整价格时,渠道的全部库存产品只要没有卖到消费者手中的,都给予调价补偿。但是,这样做就把主要风险都压在了厂商这一头。
至于终端渠道商,它们最清楚市场上什么好卖、什么滞销,最了解当地消费者,但在传统体系里,它们的角色仅仅是占个好地盘、弄个大门面,这哪有什么门槛?所以,它们得到的利润是产业链条上最小的一块。“渠道商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难道一个促销员会比一个店主更厉害吗?”天语的创始人荣秀丽自问。
相反,最舒服、最安全的是代理商。“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为了做三星的代理商会打得晕头转向,利益决定的。”荣秀丽理出了头绪。
她决心要确立一套全新的价值分配体系,降低产品单价,厂商只拿基本的10%毛利,砍掉全国总代理等环节,渠道分销商分配剩下的15%~20%。条件是必须买断货品,所有的促销员由终端店面雇用并管理。“看你们之间谁承担的风险大。你没有风险,获利就低;风险高,获利就高。”事实上,利益被重新分配的过程,也是责、权、利到位和风险被合理分割的过程。
但这套体系的成立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如何在低毛利率的情况下,保证自己的生存发展。“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打算走轻资产的模式。”二是必须让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畅销,从而保证资金的快速流转。那么,造出真正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就变得非常重要。
天语手机的制造全部由比亚迪代工(后者也是诺基亚的第二大代工厂商),保证品质。其设计开发从不依赖于外部的方案设计公司,而是通过与联发科、高通、微软紧密合作,自主完成。由于出货量大,作为联发科MTK芯片全球最大的合作伙伴,它还争取到更多“特权”,比如排他性的定向芯片提供、联合MTK等共同建造国际水准的研发实验室与测试室等。这些都让天语手机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比如它第一个推出了CCD为800万像素的光学摄像头手机,当时诺基亚等都还没有。
“深圳做手机的太过浮躁了,所以我们在深圳没有办公室。其实手机不是一夜之间能做好的。”荣秀丽对媒体表示,她称天宇朗通将自己定位为手机集成商,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来定义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高效、低成本、快速地将硬件、软件集成为成熟稳定的手机产品,但天宇朗通并没有自己的生产工厂。
今天,天宇朗通的采购前置期只需要20天,而行业的平均水平是2个月;从厂商到用户的渠道库存周期不超过2周,而行业的平均水平是2个月。效率的意义何在?20天的采购周期和2个月的采购周期,相差40天。如果连续3个滚动周期,1次3个亿,那3个周期就相差12个亿,能省多少钱?它的员工只有1500人,其中600人是研发人员。而它在2008年的手机年产量是2400万台。
看起来,天宇朗通代表了另外一种“集成商”的思路,它对渠道的强大控制力和对市场的高度敏感,当然还有出货量,使其能够对上游的代工厂商和核心芯片提供商有一定的议价权。而它的低价高性能(其1000元左右的手机相当于诺基亚、三星等品牌2000~3000元的手机)、不打广告、让利销售的策略使其赢得了“隐形机王”的称号。
由打工变为技工,由产业链配角变为价值链主导,“轻资产+集成商”的模式的确是个有趣的探索。由于天宇朗通不是上市公司,无法确切知道它的赢利情况,据说2008年,它的销售收入为80亿元人民币,其年利润大概在3亿元人民币。
破坏之后
中国从不缺乏商业模式的大胆创新者,他们往往是以国外500强企业难以企及的成本和速度优势,对国外成熟的商业模式进行破坏和解构。
问题是,破坏之后怎么办?
天宇朗通的目标是“要成为诺基亚的真正竞争对手”。彻底研究诺基亚,做和诺基亚一样好的手机,比诺基亚的成本更低,市场反应速度更快,它几乎都已经做到了。
但问题是,如果诺基亚自己的方向错误,已经“杯具”了,跟随它、咬定它、打败它又有多大的意义?诺基亚1年卖4亿部手机,苹果只卖4000万部,但后者的利润却是前者的数倍。
随着3G、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运营商、手机厂商、核心技术提供商之间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重构。新世界的形成,围绕着苹果、Google、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展开。
到目前为止,天语在3G智能手机市场上的表现乏善可陈(酷派、魅族的表现都要比它好)。技术能力决定了它只能在中间件平台的应用开发上做文章,其团队严重缺乏互联网经验,其多平台策略也蕴藏着一定风险。换句话说,天宇朗通虽然不是联发科的“打工妹”,但并没有真正摆脱“泛商品化”的命运。
天宇朗通今天面对的问题仅仅是一个个案吗?
我觉得未必,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既不是围绕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技术和产品,也不是围绕着自己的真实用户群,而是针对主要对手的弱点展开的。
这样的商业模式,固然能保证自己一时的竞争力,却不能保证长久的生命力。因此,虽然中国企业年轻,但兴衰周期普遍比国外企业短。
归根结底,它们没有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能够自我循环和升级的商业模式,也形成不了真正的品牌。不管是渠道驱动还是营销驱动,其实都是浮云。
眼下,“中国制造”遇到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陷入了“泛商品化”的局面,怎么办?
天宇朗通的未来值得关注。
本文初稿写于2008年6月,二稿写于2010年12月。在此期间,天宇朗通的国内市场份额一度冲到前三,但此后有所回落。一切有关商业模式的讨论,都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讨论。
微博一问:
诺基亚会“杯具”吗?最近唱衰诺基亚的观点甚嚣尘上,看起来这个通信时代的巨人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over了。可我觉得媒体和投行太被苹果和Google的逻辑左右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难道就只有两条道路吗?智能手机一旦平民化,诺基亚还是有机会的,但它需要证明自己还能制造出最亲民和可靠的手机。你的观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