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木匠、Google与价值观问题

2009年岁末,登陆香港市场的最后一只新股是一家卖木梳子的内地公司。

它的品牌你应该不会陌生——谭木匠(00837.HK)。没错,创始人就是那位秃顶、留着两撇粗胡子、长得很像艺术家的残疾人谭传华,小店门脸上还总挂着“我善治木”的牌子。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虽然“谭木匠”总盘子并不大,年营收不过1亿多元人民币,它却以黑马姿态在上市首日就涨了52%,总市值接近10亿港币。

这家公司有两点引起了我的好奇:

第一,木梳、镜子这些小物件都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非常容易仿造。全中国做木梳的成规模的企业超过200家,偏偏只有“谭木匠”产品的毛利率超过55%,纯利率34%。这快赶上芯片、软件业的利润率了。80~300元一把的高价梳子,而且不打广告甚至从不降价,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第二,它用10年时间织就了一张遍布全国31个省市共853家特许加盟店的销售网络。众所周知,中国商业的诚信环境不好,一特许就乱,一加盟就散。前两年曾经红极一时又迅速败亡的“土家掉渣饼”就是最好例证。像如家、小肥羊、味千拉面等这样的连锁上市企业也都是以直营为主,谨慎加盟。

事实上,“谭木匠”并非什么百年老字号,谭传华夫妻1997年才开始干这行,与国内最近这批创业板公司起家也就是前后脚的事。(插句闲话,那些创业板公司,相当一部分质地并不见得有多好,拿的钱却是“谭木匠”的好几倍,市盈率更是高得吓人。)

那么,“谭木匠”又是怎么做到上述这两点的呢?

答案其实也被写在招股说明书的显著位置,就六个字:“诚实、劳动、快乐”。这正是谭传华所谓的“企业价值”。

“诚实是赢取客户信任的最佳方法之一。”税该交多少一点不少,使用的是普通木头绝不写成紫檀。因为“谭木匠”梳子是纯天然的,所以容易因为使用不当而发生损坏,于是谭传华干脆将产品弱点直接印在了产品包装上,以昭示顾客,“买者慎买,用者慎用”。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谭传华很清楚自己和加盟商的关系。在“谭木匠”,所有的加盟商统一叫“店长”。一年之内,凡是店长觉得不好卖的货都可以原价退货。“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地处理总部和加盟商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一种企业的诚实。”谭传华认为。每月一期的内刊,谁有想法都可以提出来,老板错了也会写检查登在上面。

“每个人都应该勤奋工作,以及获得受聘机会。”“谭木匠”的每一把梳子都是新的,但齿没有棱角,好像已经梳了10年、20年,这不是靠打磨,这就是“谭木匠”的绝活。现在,“谭木匠”在一把小小梳子上已经拥有66项专利,开发出了2400多种款式,似乎有点儿夸张,但真的很用心。

“谭木匠”创立至今,一半工人属有肢体伤残、听障或视障等的残疾人士,主要内地加盟商都是个体商贩,这些人皆非社会上流阶层。“提供可靠的产品与优质服务,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给予特许加盟商、员工及本集团工作上的满足感。”此谓“快乐”。

企业对店长好,店长就对员工好,员工就对顾客好,顾客就对企业好……这是“谭木匠”的自循环系统。按松下幸之助的说法,“诚实的行为才能保证走得更远”。

转头再说另外一件最近被炒得火热的事——谷歌退出中国。

关于它的得失利弊、是非因果,坊间众说纷纭。但有一条理由,就是其创始人布林反复强调的“Don't evil”(不作恶)。

以“整合全球信息”为目标的Google把自己的商业价值建立在这个价值观之上。Google是过去十年间发展最快的企业。也是由于这个价值观,Google才放弃一个市场份额超过30%、年营收数亿美元的巨大市场。因为改变用户的搜索行为和结果,就会阻挡信息正常流动,最终受损害的不仅是用户的利益,更是Google的利益。

一个是最高科技的公司,一个是最传统行业的公司;一个有所不为,一个有所为。而它们的放弃与成功都与价值观有关。

那么,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价值观对一个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源自创始人自身的道德和信仰,也是后来一切商业行为的出发点和奠基石,比如沃尔玛的“天天平价”和苹果的“非同凡想”。

通常,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在成立之初的18个月就基本形成了。这意味着一个创业者要为企业找到超越赚钱之外的存在意义,这种深层次动机会融入企业的血液之中。换句话说,日后那些企划、内宣部门绞尽脑汁总结出来的词都是废话。

为什么很多老字号收归国营或者被职业经理人接管后,如今却日薄西山了?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因为经营者非所有者,只是在透支这个品牌,走得太远就忘记了当初出发的原因。

中国绝大多数搞连锁经营的,为了统一品牌、控制品质、保证回报,恨不得用上最先进的IT系统、标准化管理手册、厚厚的法律合约,就这样还宁愿直营不愿搞加盟,为什么呢?

“谭木匠”在招股书里坦言:“本集团对其特许加盟商的不当行为及滥用本集团品牌并无控制权……本集团对其特许加盟商的销售与存货资料并无控制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共同价值观做纽带,其他的一切东西都弱不禁风!

当然,一个系统的正常运转有赖于制度而非道德原则。但这个系统的缔造者如同一个造钟的人,他从第一天起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感情来对待这份工作,用什么样的方式选择组合这些零件,他和后来的使用者用什么样的标准手段来维护保养这些个体,决定了这个钟能运转多久,能创造多大价值。

而这个缔造者在创业之前和创业之初的人生体验和社会认知,以及他用什么样的方式转化自我的感受,将会左右他日后的心态和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出生于东欧的布林那么害怕“信息控制”所带来的“恶”。

还必须提醒各位的是,好的价值观并不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它会在很多时候影响你的发展速度,甚至让你心神不宁。不过,价值观最终将决定这个事业能不能,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社会所认可和尊重。

回看过去三十年,中国从不缺少快速成功的公司,但能够持续成功的公司少之又少。

很多企业从成立第一天起,就是为了打败竞争对手,就是为了想尽办法不择手段地赚钱。这也是一种“达尔文主义”价值观的体现。这样的企业成长得很快,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更遗憾的是,我们社会只知道赞美它的成功,唾弃它的无良,却很少关心它奉行什么样的标准。

巴菲特最近说过,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也能获得很大的成功。有时候,道德会帮助你;有时候,道德是中性的。不过,道德绝不是一个拖后腿的东西。至于走歪门邪道,压根就用不着。”

中国现在是不是这样一个社会呢?我想还不是。在当下,像“谭木匠”这样健康的商业细胞还不多。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不肯定那些有着单纯价值观的人呢?为什么不鼓励那些去炒房、炒股或者移民的人重新回来做实业呢?

价值观问题,是一个商业社会的大问题。

 

 

本文写于2010年5月,像“谭木匠”、“海底捞”这样价值观鲜明的公司,在中国这个“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的环境里,实在太稀少了。这样的公司也能上市,对许多坚持原则的创业人是一个大大的鼓励。

 

微博一问:

国内互联网公司还有你敢信任的吗?没有价值观的企业是没有商业底线的,Google坚守“不作恶”,才能成为最大的信息公司。你见过国内企业有这种承诺的吗?我只信任Google、豆瓣和淘宝,你会信任谁?在“腾讯大战360”之后,你认为这种信任可以提升企业价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