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关于QQ圈子的胡思乱想
乱想一
人类社会是从“黑暗森林时代”发端的,《三体Ⅱ》里说得很明白,生存是第一目的。我们无法判定一个陌生人对我们是善是恶,我们也无法判定对方能否判定我们是善是恶。谁也无法预测对方的行为。所以,隐藏自己、观察别人是第一需求,猜疑链因为距离和沟通的鸿沟而产生。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人类的互相信赖,仅仅存在于拥有同一血缘、同一生长背景、同一语言的社群中。但是,自然给我们人类的大脑,只能让我们维系150个左右的好友。超出这个范围,就会有好友慢慢地被淡忘。社交之所以是人类的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就是为了消除生存恐惧、减少互相猜疑。
乱想二
“档案时代”是最可怕的,老大哥在看着你,但你不知道老大哥是谁。在“1984”式的国家里,每个人都有一份档案,但你不知道那份档案里写的到底是什么,其中最要命的是你的上级给你的评价,而这些评价会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影响到你。于是,伪装变得很有必要。在越森严的体制里,双重人格者就越多。我一直认为人事部门是个很神奇的部门,它们有一套秘密语言,其权力正是来自这种信息的不对称。
乱想三
“网络时代”,Google和cookies会记录你的一切行为,Facebook和微博会把你的newsfeed贴上墙,中国移动会把你的手机号码出卖给分众无线。君子不处暗室,既然无所遁形,还不如自我显现。你越是透明,通过你这个点的链接就越多,通过你传递的信息就越多,你的网络影响力就越大。无论是Twitter还是微博,加“V”认证的人虽然仅仅占了社交网络总用户的极少数,但却主宰了信息的流动。
乱想四
“移动时代”,你想定位别人,就得让别人定位你。有一个暗室游戏,一群人在暗室里互相摸索,不准发出声音,试图相互间手拉手形成一个圈子。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常常挫败。但在一个敞亮的房间里,你看得见别人的行动,别人也能看得见你的行动,这就是定位。你想加入一个圈子,就必须让这个圈子了解你。你在变化,圈子也在变化,这是一个互相吸引、互相寻找的过程。
乱想五
中国社会的奇特性导致了一个双重人格盛行的社会。在虚拟的交友社区里,撒谎是一件低成本且必然的事。你是农民大叔,也可以号称自己是军官大校,人性使然。如果没有一起扛过枪、打过炮、坐过牢,再怎么喝酒吃肉、称兄道弟都是靠不住的。
早期的QQ,更像是在玩黑暗丛林中牵手的游戏;今天的QQ,已经是70后主流人群的标配,交换QQ和交换手机号一样正常;未来可能更进一步,没有QQ号,没有手机号,你的脸就是ID。走出黑暗丛林,你就必须出让自己的部分隐私。
乱想六
“社交网络时代”,需要重新定义我们的隐私观吗?
过去的中国社会只有禁忌,没有隐私。而对于现在的官员,学历是隐私,财产是隐私,婚姻是隐私,家庭成员是隐私。对于韩寒,方舟子认为你不需要隐私。Google+不仅知道你是一个优秀的游泳老师,同时还有一群好基友。
我们越开放,越能承认自己的弱点,就越能越清晰地划定边界。电影有分级就意味着界限,没有分级就没有标准,或者任由权力胡来。
A片和PG13并不可耻,因为这是人性的欲求,不分长幼,都能接触到。QQ圈子,需要开关这也是对隐私的分级,表明我们希望开放多少让外界知道。显然,你开放得越少,能看到你的人也就越少。对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莱温斯基的脏裙子也是需要公开讨论的话题。
乱想七
罗斯福讲过,“我们唯一需要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恐惧往往来自未知,技术的超前常常让人类无所适从。纺织机被发明后,失业的英国手工艺人要砸烂机器;电视被发明后,伟大的作家悲叹阅读;机器人被发明后,人们担心它会成为“终结者”;克隆羊多利诞生后,人们担心克隆人会统治世界;若没有能拍照的手机,没有可以恢复的硬盘,恐怕就不会有冠希兄狂欢艳照的曝光。更自由,当然更危险。
乱想八
从IM到SNS再到弹性社交网络,从虚拟社交再到真实社交,不仅是复刻,更是扩张。我们的大脑只能维系与150个人的正常交往,不断加速的流动性,导致我们的社交圈新陈代谢加速。200年前,你跟自己还没牵过手的女子可能已经指腹为婚,但今天你还记得自己曾跟别人牵过几次手?50年前,婚姻是一辈子的事;今天,婚姻是一时兴起的事。
借助“云计算”,我们可以认识更多的人,进入更多的圈子,效率更高地从相爱到分手。因为不再有漫长的互相试探的过程,古典主义的美感无可挽回地消逝了。
乱想九
技术想要什么?技术是人类身体的延伸。技术想要更聪明,机器想要读懂人性,就要喂给它更多的信息。所有的个性化推荐,都是建立在对你个人信息孜孜不倦地挖掘、整理、重构之上。
总有一天,机器会比你自己更懂你。因为它知道你不知道的,它也知道别人和你是如何互相影响的,不需要你开口,那是潜意识引导的行为。没有一个机器老大哥的存在,只有一个Matrix,我们都是从其中孕育而生。我们的智慧,取决于群体智慧的提升。远离圈子,我们会很安全、很孤独、很无聊、很笨蛋……
乱想十
作为社会化灵长类动物,人类的核心竞争力是“适应”而非“遗忘”。火、电、炸药、互联网、手机这些令人恐惧的玩意儿,最终都完美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对技术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和好奇,但这是人类的宿命,我们就是抵挡不住“蛇和苹果”的诱惑。但我们并没有下地狱,因为恐惧总是让我们先想到最坏的可能,并提前设计出类似《三体》中持剑人的防御机制,这就是原子弹并没有消灭人类,反而使世界和平得以延续的原因。按照KK觅友的说法,技术的总体好处可能永远只比坏处多1%,但这就足够了,关键是要高度警惕和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