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未来谁在创造内容
王学宗说:“熊晓鸽认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重心,将从‘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转向‘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generated content,PGC),也就是更注重内容制造的专业性和制造者的品牌。这个观点与我的一致,只有专业内容值钱。”
我的观点是: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1.默多克和熊晓鸽都不懂信息民主化。信息载体的革命带来了信息传播速度的飞跃和信息容量的爆炸,看似无序的UGC一直在瓦解貌似专业的PGC,就是让知识权力去中心化。专业主义的傲慢已让传统媒体在过去的十年里遭遇冷落,最好的内容来自民间,而非权威。我们需要的只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科学推荐的信息展示平台。
2.在任何一个足够细分的领域,都存在着著名或不著名的有真知灼见者,他们代表了内容真正的专业高度。他们是意见领袖和内容制造商品牌。聪明如《经济学人》这样的媒体,早已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这样的人和给他们提供舞台上面。媒体工作者应该心怀谦卑,为用户服务。必须经过用户的自由选择,我们才知道如何推送。
3.所有的信息都是自由的。一小撮专业生产者根本无法满足用户海量的信息需求。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所有人为所有人服务。我们既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信息产业的整合是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这是彭博资讯会收购《商业周刊》而非解决信息过载问题的原因,平台要服务个体内容生产者。
4.谈到专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愿意付费订阅我微博的人是少数,愿意免费看冷笑话广告的人是多数。我的微博价值是用户投票的结果,表明上亿微博用户中有7万看得上我的人。我也是这上亿用户中的一员,没有这样的海量基数,我们的价值从何凸显?
5.没有UGC,怎么会有EGC(elite-generated content,精英产生内容)?正是因为有了海量的内容和海量的用户选择用脚投票,才会出现“2/8效应”,真正的精英才会出现。那些精英中的大多数都不是原来职业的内容生产者,他们是业余的专业人士或者专业的业余爱好者,比如薛蛮子。EEC(elite edited content,精英编辑内容)仅提供给时间成本高昂的精英人士,当然是付费的。
王煜全说:“其实不是UGC,因为大多数用户产生的内容没有价值;也不是PGC,内容生产的方便性打破了职业和非职业的界限。未来是EGC和EEC,这里的精英可以来自原来的职业内容生产者,但更多地来自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