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我不是一个好的旁观者

十年一觉记者梦。

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我已经正式告别了自己从业十年的财经媒体,成为一个互联网新媒体的创业者。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2000年,这是我作为记者的起点。那一年,人人都在憧憬着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当做改革的最大成果,主流媒体都在讨论着加入WTO的利弊得失;中关村里泛滥的不再是盗版光盘,而是与国际接轨的.com、CEO和新经济;年轻人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大学生创业成了热门词汇;媒体人仍是“无冕之王”。

2010年,每个人都很焦虑,话题除了房价、油价、股价,就是“2012”;专家们在议论如今的市场经济是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富士康的“17连跳”让“中国制造”失语;互联网也早已不是净土,这里除了山寨盗版,还有流氓和水军;任何人造食物都存在着危险的可能;考公务员的远比创业的要多;传统媒体业已经变成了一个夕阳产业。

“站在舞台侧面观看的旁观者”,这是已故管理大师,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记者和作家的彼得·德鲁克的夫子自道。他认为,身处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旁观者并非花钱买票、喜恶之情皆在脸上的观众,亦非全情投入、靠表演赢得名利的演员。他虽在舞台之上,却并无个人戏份,他的责任只是成为一名好的见证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并反复地思考——旁观者的思索,不是镜子般的反射,而是一种三棱镜似的折射。

然而,所谓“旁观”并非没有主观色彩,所有的观察、记录、思索和省思,都会融入旁观者个人的经验模式以及其对外在世界的片段印象中。

2000~2010年是中国经济狂飙突进的十年,对于任何一个商业记者而言,生逢盛世,不管你从什么角度,都有取之不尽的报道题材。我们亲历了一个自闭保守的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摇身一变成为高度自信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的过程。但吊诡的是,它同时还是一个基尼系数和幸福指数在全球百名之外的国家。

这十年,是信息革命风起云涌的十年,是个人英雄和创业精神的十年,是金钱游戏与泡沫经济的十年,是资本和权力从对峙到握手的十年,是只讲成功不论是非的十年,是物质与灵魂分裂的十年……

即使作为“旁观者”,也会担心跟不上“时代的巨轮”,很难从始至终保持着冷静、清醒和专业。

从入行的第一天起,我就是一个市场经济和自由主义的信徒。我相信市场经济是好的制度安排,游戏规则应当透明化,“看得见的手”要让位给“看不见的手”,公权属于公器,没有价值观就建立不起长久的商业。人是最宝贵的资产,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创新。

在这十年里,我先后为中国最好的几家媒体服务过,一步步从记者到主笔,到编辑,再到主编。我直接采访过中国大部分最著名的企业家和投资人,我参与报道过许多影响重大的商业事件,我妄图用自己的笔来参与、塑造新的商业文明。

但做到后来,我却越来越感到惶恐和无力,我担心自己所理解的商业并非真实运行的商业,我看到成功故事背后不可向外人道的真相,我发现自己早已接受的商业“常识”似乎在社会中变成了“异见”。虽然我们指手画脚地评论别人的商业成败,但迄今为止,中国的商业传媒领域连一个像样的上市公司都没有诞生。

我同时也目睹了传统媒体的衰落。一方面是因为新技术的冲击,免费盛行带来内容贬值,更重要的是,由于产业环境的特殊,媒体话语权日渐旁落,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记者选择了出走或者收声。内容生产者的工作必须依赖网络以得到认可。

从2007年开始,我逐渐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写作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在所服务的机构和所创作的报道背后,已经很难再满足我的表达需要。

我开始尝试在网络上写作,用更自由的博客,从“SOHO小报”到“思维的乐趣”,再到后来的“Techweb”。也并没有一个严谨、系统的写作计划,很多时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但回过头看,还是有一些线索可循。

事实上,我没有成为一个冷静睿智的“旁观者”,反而变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发问者”。我总是重申我所相信的“常识”,在那些演戏和看戏的人最投入的时候便会跳出来,但绝大多数的时候,我只看到了问题,却找不到解决的答案。

幸运的是,我看到了那么多真实的读者,他们与你热烈地讨论你提出的每一个话题,他们的每一次转发、每一条评论,都是对你认真思考的肯定。我意识到,我并不是唯一一个看到“皇帝新衣”的小孩。

但是,我试图用写作来安抚一个不安分的灵魂,结果却证明是徒劳。我不想再扮演一个夸夸其谈的“知道分子”或者媒体评论家,要想对写下的东西负责,那么我就必须用实践证明自己。我有那么多的问题,难道都指望别人去寻找答案吗?

在下一个十年开始的时候,我已经鼓足勇气从幕后走到台前,就算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龙套演员,也要使尽浑身解数为自己出一个题目,然后解开它。

不管怎么样,我必须感谢这十年。它是我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让我的媒体职业生涯没有虚耗,也让我有勇气、有定力开始新的旅程。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体谅我常年在外,允许我很少陪伴在他们身边。感谢我的妻子,她一直宽容我的一切,并为我带来了一个健康的新生命。

感谢我的三位职业导师。毛浩老师传授给我严谨的报道方法,李甬让我有了国际化的视野和讲究写作的习惯,牛文文先生帮助我真正理解了中国商业和企业家精神。

感谢亨通堂的创始人陆新之和磨铁图书的刘杰辉。没有这两位的鼓励和鞭策,没有两家出版公司的各位编辑,这本书也许还无法问世。

感谢我曾经的战友,李岷、杨福、黄霁、鲁娜、叶南、张亮、余勇、李波、程苓峰、尹生、刘涛、周一、张凯峰、杜若洋等,怀念这十年中在《中国经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企业家》、《中国企业家》和《创业家》一起战斗的日子。

感谢我的朋友们,方军、仲伟志、李翔、张鹏、吴茂林、魏寒枫、李黎、赖尹茹、王延礴、仇勇、王建君、李鹏、程刚、杜洋等各位同道中人,没有你们的力挺和棒喝,我恐怕还在执迷中。

感谢所有为我的采访提供过支持和帮助的商界朋友,实在是有太多的人需要感谢,恕我无法一一谢过。

最后,感谢所有的读者,希望这本书提出的各种问题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申 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