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安民于庐陵,传道于京师
吉安府是一块烫手的山芋,阳明赴任的庐陵县更是山芋中的山芋。
于是,他决定先礼后兵。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可恨之县必有可怜之处,庐陵县天天上演山寨版《一号法庭》,终于激起了江西政坛的官愤:告状对我省而言实属正常,但不事生产,全民告状,这也欺官太甚了吧!
于是,大家团结一心,贯彻实施给庐陵县穿小鞋的方针政策:朝廷每年对吉安府的摊派,庐陵都得出大头,经年累计,已成为一笔沉重的负担。
王阳明清楚以暴制暴、以黑吃黑只会激化官民矛盾,不利于树立政府的正面形象,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整个一“三个不利于”,便向吉安知府和江西布政使(省长)提交了一封《庐陵县为乞蠲免以苏民困事》,摆事实讲道理,并承诺自己可以解决好庐陵县民乱告状的问题。
两个长官本来就没指望对庐陵县的巨额摊派能收上来,主要目的还是想通过威慑迫使县民本分务农,别没事告来告去。再加上他们明白阳明也是一号人物,何不卖个面子给他?倘若真能治理得当,倒也不失为两全之策,便减免了庐陵县多余的摊派。
县民开始觉得这个新县官还是挺够意思的,但且慢,够意思并不代表你就可以剥夺我们最大的人生乐趣—告状。俗话说得好,犯贱是普遍真理,你我只是其中之一。县民该怎么着还怎么着,告声依旧。
这日,阳明劳累了一天,下班回家,没走两步,就望见一大群县民哭爹喊娘,如丧考妣地簇拥着向县衙走来。
阳明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车辚辚马萧萧,整个一明朝版《兵车行》!
阳明不敢怠慢,赶紧将县民请进了县衙。
众人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呈递各自的状子。
定睛一看,都是诸如张三偷了李四家两个鸡蛋,某甲在网上注册了一堆马甲攻击某乙这类屁事。
阳明还没表态,冀元亨已然怒了:靠,XP不发威,你当我是DOS啊!
阳明之所以如此淡定,是因为一切皆在其掌控之中。
查查县志,庐陵人拿告状当饭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朱元璋时期,应对这一顽症就曾出台过措施:地方官挑选民间德高望重的老人,方圆一里设一人,呼为“里老”,由他们来仲裁纠纷,并有权鞭挞顽劣之徒。不服管教,擅自越级告状者,将受严惩。
看来,大家早已淡忘了这条祖训。
但阳明认为,事情应该回到它本来的状态。
于是,这天傍晚,收了摊的小商贩,下了学的小朋友,打完太极的老大爷,都在县城各处看到了由王阳明亲笔撰写的公告:
庐陵县自古就是出文人的礼仪之县,现在却变成了讼棍的乐园,我真为你们感到羞耻。本县身体不好,反应也没你们快,所以跟你们约定好,今后除了人命关天,非讼不可的大事,不要动不动就跑来告状,一般纠纷去找“里老”解决。讼书也要有个规范,字数不能超过六十,讲清事实即可,不要扯东扯西,表达欲望确实强烈的,可以考虑去当网络写手。从今往后,再有瞎告一气的,本县从重处罚决不姑息。话说回来,我这也是为你们谋划,到底是因为一时之怒与人争讼,破败其家,遗祸子孙好呢,还是大家伙踏实务农,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好?你们好好考虑考虑吧。
由于举措得当,阳明软硬兼施的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几个月后,庐陵的讼风果然平息了不少。
就在阳明任庐陵知县期间,朝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一清借刀杀人,利用安化王之乱,借张永之手除掉了刘瑾。
阳明的仕途,也随之出现转机。
根据明朝的制度,地方官每三年要进京一次,朝见皇帝,同时接受吏部和都察院的考察。
由于朝觐是统一行动,所以只当了六个月知县的阳明还是参加了正德六年的朝觐。
有人的地方就有变数,有变数就有机会,从而可以推导出:人越多的地方机会越多。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哪行哪业,哪朝哪代,大家都爱往京城扎堆的原因。
阳明不是扎堆,只是要回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四年前的上疏使他在仕途上转了一个圈。没有这个圈,《明史》上无非多了一个成熟的政客;有了这个圈,才有了一个足以彪炳史册的伟人。
在湛若水等人的安排下,吏部的委任书下达了:南京刑部四川司主事。
这不是养老吗?还没有刚考上进士时的职务大。不要着急,中国人的智慧是事缓则圆,一切都得慢慢来。
果然,尚未赴任,新的任命就下达了,吏部验封司主事。
吏部为六部之首,下设四个司:文选,验封,稽勋和考功(排名要分先后)。
验封司就是管封爵和褒赏的,有实权,大肥差,所以排名第二,不过别急,还没到头。
当年十月,阳明又升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这就相当于中组部负责官员升迁和调动的副司长了。
人生的际遇就像张爱玲《金锁记》里的最后一句话:还没完,完不了。
没过几个月,又升吏部考功司郎中,成了一个部门的一把手,正厅级官员了。
步步高升,故友重逢,阳明心情舒畅,却总感觉还缺点什么。
讲学传道。
还是湛若水了解阳明,安排了大兴隆寺作场馆。阳明又开始了他在京师的布道生涯。
于是,另一个重量级王门弟子出现了。
黄绾(音同“晚”),阳明的“子路”(孔子大弟子,正直勇敢)。
现在去大街上随机采访,十个里九个不认识此人,但在正德嘉靖年间,这绝对是个惹不起的狠角色。
此君精力旺盛,上蹿下跳,且天赋极高,一贯认为自己在牛A与牛C之间徘徊,很有主见。
具体表现是:绝对不服权威。
但他却服了王阳明。
不过,黄绾同学履历表上最抢眼的事件恐怕不是作为王门弟子到处与人辩论,而是在嘉靖初年“大议礼”中的精彩表现。
由于好与人争论,黄绾后来在南京礼部侍郎任上被人参劾。小黄极力辩白,说自己从小就景仰岳飞,办事一心为公,背上还刺着“精忠报国”四个字。嘉靖一听乐了,让司法部门进行验证,结果什么字都没有,从此传为天下笑谈。
黄绾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让他服膺谁比杀了他还难。但就在大兴隆寺听阳明讲学的日子里,他成为坚定的“明矾”。
“明矾”黄绾以结识王阳明为荣,经常写一些《阳明先生与我的二三事》、《初识阳明》、《大兴隆寺的岁月》之类的回忆录,在《阳明先生行状》里,更是洋洋自夸,把湛若水也扯了进来,说与他二人“饮食起居,日必共之,各相砥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