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解剖儒墨
作为周公的头号粉丝,孔子一生都在为复兴周礼奔走呼号。
他提出的解决乱象的方案就是让一切都回到原有的轨道上来,对所有违背周礼的行为(如“八佾舞于庭”)大加鞭笞。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体现周礼所规定的伦理法则的情感就叫“仁”,通俗些讲就是拿人当人,然后有差别、分等级地去爱你周围的人。
感情是分亲疏的,父母、兄弟、朋友,对不同的人你不可能施与相同的爱,“仁”就是让你理清这一层一层的关系,有梯度地去爱他人。
当然有人会问,凭什么?
凭孝悌之道。
敬爱父母叫“孝”,友爱兄弟叫“悌”。孔子认为这两种爱是人就有,无须解释,是“仁”的情感基础。
同时,孝悌具有可延展性,敬爱父母做到了就能敬爱父母的父母,友爱兄弟做到了那亲兄弟以外的堂兄弟、表兄弟乃至同乡好友都可以当做亲兄弟一样来爱。
人同此心,当每个人都这么去身体力行,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明确了。又因为封建社会的家国一体,周礼也就恢复了,天下也就安定了。
“仁”的具体实施有一套方法,叫“忠恕之道”。
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
这是忠。
万一别人不愿“立”不愿“达”呢?比如道家那帮人,天天想着无为,你跟他谈治国平天下显然不现实。
如果别人无此愿望,不同意,切不可强加于人。每个人都有说“NO”的权利,这是一种尊重,是恕。
忠和恕一正一反。一个积极作为,一个消极不作为,共同构成了推行仁爱的准则。
孝悌是为仁之本,忠恕是为仁之道。除此之外,哲学家张岱年友情提示三点:
第一,仁爱不是无原则的姑息养奸,对不仁之人则鄙视、远离;
第二,仁不包含“智”,知识多寡智商高低不影响你推行仁爱。既仁且智者,可以谓之圣人;
第三,仁者虽然具备恭宽信敏惠等风范,但仁不等同于“德”。德是一切善行的总称,而仁只是其中比较现实的那一种。
仁不是道德,而是一种文化,一种为礼乐制度提供理论基础的文化,是孔子政治主张的哲学原理。
证据就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管仲本来是公子纠的家臣,后来却投靠了公子纠的竞争对手公子小白(齐桓公),显然很不道德。
不过没关系,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击退了北方的狄人,孔子就对这个思想和行动都很法家的政治家顶礼膜拜,不吝溢美之词: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要不是管仲,恐怕我们都要像野蛮民族那样披头散发穿衣打扮了!)
孔子之后,第一个起来反对儒家的是墨子。
墨子主张“兼爱”。与“仁爱”不同,这是一种不分人我,不分远近,一视同仁(仁字前放一“同”字,“仁”、“兼”之别立现),无差别的博爱。
时势造愤青。
墨子生活的战国初期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春秋,诸侯称霸时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王指周天子,夷指那些不遵从周礼乱称王(比如楚庄王)的化外之人。由此可见,遮羞布还是要要的,野心还是得藏着掖着的。
到了战国,形势急转直下,社会愈加动荡,政治愈加黑暗,战争愈加频繁,民众愈不聊生。
贵族阶级的代表、宋国公子的后代孔子的复古主张全面破产,平民阶层的代言人墨子应运而生。
墨子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国与国之间征伐无度,家与家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算计残害的社会现实,就是因为人们不相爱,这一点和儒家的看法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爱人是肯定的,没有问题,分歧就在于怎么去爱,是仁爱还是兼爱?
墨子认为爱是无私的,不“兼”则无“爱”。按儒家那套照感情亲疏画个圆,越靠近圆心越爱,那最爱的只能是圆心,也就是自己。如此一来,人人都会沦为自私自利甚至损人利己之徒。
长此以往,你损人利己,别人也损人利己,最后是大家都受损,最初提出仁爱主张的人也不能幸免。
与其如此,还不如大家一开始就互助互爱,互惠互利(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最后全人类都无差别地相亲相爱,每一个体都不欺人且不被人欺,欺实马也就无处藏身了。这才是治标之本。
兼爱的理论基础是人人生而平等(人格上的),因此,墨子强烈反对统治阶级的铺张浪费(比如厚葬)以及对音乐等精神享受的追求。虽然这跟他平民出身深知物质生产的不易有关,但主要还是为了反对儒家的礼乐文化。
墨子长年的草根生活使他对乱世成因的判断和孔子大相径庭。
孔子认为之所以会天下大乱是因为君不君臣不臣,喜好犯上作乱的野心家太多。
墨子的认识正好相反,不是犯上作乱而是以强凌弱,是既得利益集团对民众利益肆无忌惮地剥削与瓜分。孔子为之摇旗呐喊的礼乐制度不过是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尊卑贵贱,而其主张的有差别的爱即仁爱不过是让利益集团抱得更紧,最终导致阶级矛盾越来越严重,天下也越来越乱。
墨子希望建立一个机会均等、按劳分配的社会,而且知行相当合一,不管别人兼不兼爱,先从自身做起。
墨家弟子一个个团结互助,以苦为乐,还经常搞些小孔成像之类的科学实验,确实令人敬佩。但问题是,你自己“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可以,但以此要求所有人就不现实了,毕竟大家都不是活雷锋。
更何况墨家还反对精神享受。你把《超级女声》禁了去看看小女生的脸色;你敢在一堆中学生的包围圈里高喊“郭小四盛产垃圾”吗?
墨子也清楚自己的想法太一厢情愿,不符合人性,于是想了两条制约的方案。
第一条叫“明鬼”,即把殷商时期的鬼神论拿出来重新包装一番来吓唬人—你要不兼爱,鬼神就敲门。
第二条叫“尚贤尚同”,就是以绝对客观、公正的标准选举出一个德才兼备无所不知的圣人来领导、监督大家,用开明专制的办法确保人人兼爱。
墨子的思想很进步,当你面对一个又一个潜规则时,当你遭遇生活中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恶心人的悠久传统时,你可知这位在酱缸文化形成之初的伟大思想家,为我们的文明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即使这种可能是如此的浪漫与不切实际,即使连生物学的研究也表明DNA总是在不断地复制自身,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它就只能“帮”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