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世界观很重要
老子版“德”的本质就是无为,非要用公式定义就是:“德”是从“道”那里得到的东西。
这就引出另一个宏大的概念—道。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因为“道”,老子比孔墨更有资格被称作哲学家。
孔子和墨子的关注点在改造社会研究人,是优秀的政治学家、伦理学家。但他们的通病在于,都没有构建起一套庞大而缜密的世界观。
无论是《辐射》、《异域镇魂曲》,还是《星球大战》、诺兰版《蝙蝠侠》。举凡艺术精品,无不是因为营造了一套属于自身故事逻辑的世界观而成功的。
哲学亦然。
道就是老子在经验世界中所体悟的道理,它先于天地而生,是宇宙的起源。它永不消竭,无所不在,是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一切都以它为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它自然无为(道法自然就是法它自己),无为却又无不为。
道是一种存在,却非感官所能察觉,因此不能用名词来定义。
普通的名词都由感觉和经验而来,而道则超乎感觉经验,所以没有任何词语可以恰当而完整地定义道。
老子叫它“道”也不过是为了描述方便,差强人意地给它取了个名字,总不能满篇都是“那啥怎么怎么样”吧?
这就有个问题了,到底什么才是究极的奥义,至高的法则,世界的本源?
儒家认为是天。
虽然孔子不喜欢谈天,但由于他经常在生活中碰壁,常年失业,政治主张得不到采纳,乃至于惶惶如丧家之犬。因此,他会偶尔用天命论来安慰一下自己,糊弄糊弄底下那帮弟子,免得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
孔子的看法是,尽人事而听天命。凡事不问能不能成,但问该不该做,如果该做,就身体力行不求结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墨家则不。
墨子否定天命,崇拜鬼神。做了就一定要成功,不要给我讲什么听天由命随遇而安,成不了我就去请鬼神帮忙。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伟大的铁人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老子摇了摇头:“俩有为青年不要那么激动嘛,无为是王道,保身最重要。”
于是老子开始重新定义“天”。
先秦的思想家重实用理性,轻哲学思辨。公孙龙只有一个,白马非马的逻辑推理游戏也只有墨子偶尔陪他玩玩,因此很多名词概念混淆不清,比如“天”,不同的人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
A.主宰命运的天。即夏商周以来的天命论,天是具有人格意义的神。由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渐渐失去了市场,孔子虽偶有提及,但也只是对自己哲学体系的一点补充,墨子则明确地反对。
B.自然运行的天。即时间。中国古代以天指时间,以地指空间,时间就是自然的运行和变化,比如“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就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反言之,用“地利不如人和”来强调人的作用)。持此意见的主要是老庄和荀子。
C.义理之天。宇宙的最高原理,与人性和伦理道德相通的准则。持此意见的主要是孟子和后来的宋明理学家。
老子把儒家A版本的天降到B版本的天,就是告诉大家:道才是至高无上的原理,道是爸爸,天是儿子。
道有密不可分的三要素,真理、存在、规律。前两者好理解,至于规律,是说道蕴含着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转化的过程,此过程生生不息,周行不殆(有—无,阴—阳)。
又因万物依道而生,道是物之所共有,德是物之所自得。道是蓄水池,人人拿一杯子从中接水,喝下去成为自己的本性就是德。
因此,万物也就有了道的特性,有了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对立转化过程。
这个观点是很超前的。即使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计算机二进制也得用“1”和“0”来表示,狄拉克发现正电子没准就受了老子哲学的启发;宇宙中有正物质和反物质的对应,性恋也还要分个零和一。
不过很显然老子没有站在这种对立转化的中间,他坚定不移地站在了阴的那一端,无的那一端。即使是拥有专利权的道,他也是先肯定了它的无为,而后才表示了可以无不为。
老子的“贵柔”、“守雌”让务实的中国人没能从他的辩证法里获得什么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汲取的仍然是一些生活的智慧。(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很多人认为老子的哲学就是装的哲学并非空穴来风。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不外一个装字,装蒜装孙子。
其实不用装,老子给你举了很多例子。天底下最柔弱的是水,然而水滴石穿;人活着时最软,死了的时候才最硬;老虎是山中之王,却灭绝得只剩下周老虎了;蟑螂不起眼,却活了上亿年,长盛不衰。
由此可见,最弱小的才是最强大的,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除了装还得忍,就这点而言,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火影忍者》,勾践韩信司马迁都是其中忍术高超的“上忍”。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受到侮辱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者应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有时克制情绪比放纵情绪更难,因此老子说“大勇若怯”。
薄情的老子用冷静到冷酷的态度揭示了一幕幕生活的真相,但事实上,他知行是不怎么合一的,功利心是很重的,装傻充愣是为了后发制人的,无为的目的是想无不为的,后人从老子的书中读出应用于各个领域的高级权谋是有道理的。
真正实践了老子理论的是庄子,感性的庄子过着真实而自由的生活,那种恬淡与幸福不足为外人道,所以他写出了先秦诸子中最优美的散文。
去吧,都去吧,乘云气,骑日月,游乎四海之外,死生不动于心,安时处顺,哀乐不入,突破一切限制,与天地自然同,返璞归真,回到本我……
没有人再理会什么天下苍生,家国大义。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一叶漂泊不定的孤舟在波涛中摇荡,不知何时才是终点。就算你成也好、败也罢,不过是乱世狂涛中一朵毫不起眼的浪花,最终会在波涛中慢慢消失,渐渐被世人遗忘。既如此,又何必制造出那么多如繁星的立场?
白云飘兮轻若絮,生如梦兮淡如云。
乱到极点时,老庄成显学。
然而,中华民族之所以延绵至今,一路跌跌撞撞走来而没有像其他文明一样消亡,靠的不是老庄,是挺身而出、敢为天下先的担当之人。
如果都已经绝望,那就从绝望中寻找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