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英國的名聲」

(1793年7月19日-31日)

7月19日。「獅子」號在芝罘拋錨。中國領航員以為是廟島,其實廟島位於北邊更遠的地方,這證明了英國人瞧不起他們是有道理的。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由於使團下船的時間臨近了,馬戛爾尼命人向四艘船的全體人員莊嚴地宣讀關於行為準則的通告:「使節團任務的完成全賴能否取得中國人民的好感,而中國人民對英國的好感則又完全取決於我們在他們面前的言行表現。不幸由於過去在廣州的少數英國人的不軌行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英國人被視為歐洲人中最壞的民族〔……〕即使是一名最卑劣的中國人,當他和外國人發生爭執時,中國當局也會站在中國人一邊。如果中國人死了,那麼中國當局會為他報仇。在廣州,一艘英國船的一名炮手因不慎打死了一名中國農民而被判死刑。因此,即使對最貧賤的中國人也必須態度穩重、和善。」

因此特使要求使團全體成員為「光耀英國的名聲」必須表現出有秩序、待人溫和與守紀律。如果發生不端行為,他「認為有責任懲辦任何違反者」。不僅如此,他「將讓中國司法機關處理」。這是一個可怕的威脅!由於他的指示是為了避免他的同胞落到中國司法機關之手,所以萬一出事,他會因為不得不這麼做而懊悔不已。不過,他的隨行人員沒有見到這些指示……

未經他的允許,任何人都不准上岸。一旦上岸,不能離開駐地,尤其是絕對不能做生意。「當談判進展到使團認為勝券在握時,特使閣下將很樂意取消這一規定。」

就這樣,雖然這次出使完全是為了做生意,但在目的沒有達到之前卻不得不禁止做生意。這是虛偽嗎?不是:就這一點而論,這是對中國人心理的透徹瞭解。斯當東和巴羅都沒有忘了告訴讀者,中國人——至少是中國官員——蔑視貿易。巴羅寫道:「中國人從小時候吃奶起就逐步養成了對外國人和商人的偏見。」斯當東指出:「在中國只有四個階級:文人以及從中選拔出來的官員、農民、工匠,最後就是處在最底層的商人。」

英國東印度公司機密委員會甚至允許馬戛爾尼免除「印度斯坦」號指揮官或其他軍官的職務,如果他們「違抗特使閣下命令或做生意的話」。馬戛爾尼頭腦很清醒,他知道英國人的名聲不好:英國人既是商人又是壞人——不能有比這更壞的名聲了。

英國人要擴大貿易關係就必須以嶄新的面貌出現。然而,羞於談貿易也有麻煩之處。和英國使團接觸的中國地方官員發現除了給皇帝的貢品外什麼也沒帶來時,他們定會流露出失望的神情。對中國地方官員不送一點禮物嗎?這些手錶和八音盒一個也沒有嗎?中國官員很想得到或者至少按賣給朋友的便宜價錢買下來,然後再以好的價錢轉賣出去或贈送給有勢力的保護人。友誼需要維持,否則就會消失。

正當英王特使把他的意願告訴給他的隨行人員時,皇帝關心的是提醒他的官員們應遵守不可變更的規矩:「應付外夷事宜,必須豐儉適中,方足以符體制。此次英吉利國貢使到後,一切款待固不可踵事增華。但該貢使航海遠來初次觀光上國,非緬甸、安南等處頻年入貢者可比。」

真是對英國特使特殊對待嗎?並不怎麼特殊!「若該貢使等於六、七月內始到,維時帶往熱河,與蒙古王公及緬甸貢使等一體宴賚觀劇,較為省便。」

「對遠來貢使不可頂撞」,皇帝硃筆批道。對嚮往我國文明的夷人不可熱鍋快炒,而只能文火慢煮。天朝官僚機器開始運轉

突然出現一艘歐洲造的小型船隻。「這是『勉勵』號,船長叫普羅克托,奉東印度公司之命接應我們。由於沒有找到我們,他們便在黃海口巡邏。」原來,英國東印度公司擔心萬一馬戛爾尼在澳門不停靠。為保險起見,決定派該船向馬戛爾尼報告北京的最新消息。「勉勵」號便加入英國特使船隊,成為特使船隊的第五艘船。

7月20日。英國人靠岸想去登州府。他們發覺廟島並不是原來想像的中國大陸的一個港口,而是一個島;還發覺他們停泊的地方很危險。

登州知府是一名高級官員。馬戛爾尼寫他「彬彬有禮,聰明好奇」。他登上「獅子」號,向英使介紹通過陸路去北京的各種辦法。「朝廷已就此問題給了他指示」。中國人非常不喜歡海上旅行。馬戛爾尼則想繼續他的海上航行。再說,他從一名新領航員那兒得知,這個季節北直隸灣沒有任何危險;而且通過內河把行李運到天津的帆船都已準備好了。「這些帆船船體大,結構好,因此我們的箱子決不會受損或受潮。」

7月22日,五艘船揚帆起航了。它們用3天時間抵達白河口:但由於河底的沖積土層很厚,船隊無法開進去。因此,25日凌晨,船隊在離海岸5海里,水深只有7英尋處停泊。「豺狼」號往前行駛,抵達大沽。

晚上,「豺狼」號回歸船隊;坎貝爾和赫脫南向馬戛爾尼匯報,介紹他們所受到的相當不錯的接待情況。

當然,他們也不得不回答了許許多多有關使團的問題:人數、年齡、人員的職銜、「獅子」號與護衛船的馬力、禮品,等等;有一名秘書把回答記了下來。中方告訴他們,有兩名高級官員將上「獅子」號向英使致意並一起商量去北京事宜。

這是和天朝官僚機器的首次接觸:它的龐大的機構既負責接待英國使團,也負責把它碾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