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分配住進一座廟宇

(1793年8月16日-21日)

船隊開到通州就停下來了。人們差不多已經到達目的地:離北京只有12英里了。不過,使團在離開小船,坐上馬車去北京之前還得等幾天。馬戛爾尼很想先走一步,讓他的副手照看行李的裝卸。但不行:在中國人眼裡,他只不過是一個押送貢品的人,他不能離開貢品。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使團被迫在離嚮往已久的目的地很近的通州休息。「8月17日,上午7點,勳爵和喬治爵士離船上轎,由中國兵士護送,後面還跟著一大群百姓。」使團其他成員被迫留在船上,他們從那裡觀察一種傑出的新型搬運方法。所有行李從27艘帆船搬出,並安放在兩個巨大的倉庫裡。倉庫是在幾小時內用竹竿交叉搭成的。「那麼多的箱子,而且多數份量很重,那麼快就都搬完,這只有在中國才可能做到。因為在中國,每時每刻都是由國家來指揮一切的。」

這些主張資本主義的英國人十分讚賞國家經濟。「想不到在一個如此專制的政府統治下,一切最艱難的任務竟然完成得那麼輕鬆愉快。中國人能夠搬運任何重量的物件,只要投入相應的人力就成了。他們在貨物的兩側捆上兩根竹竿;如果兩根不夠,他們又交叉放兩根竹竿。」在中國,勞力有的是,竹子也不缺。

中國人的精細使安德遜佩服得五體投地:「每個倉庫的門前都站著兩名公務員:他們檢查並丈量每個箱子,記入清單、不經過這道手續,即使是最小的盒子也不能搬進倉庫。」

使團隨行人員到達使團住宿地,或更確切地說分配給使團住宿的廟宇裡,他們在那裡和馬戛爾尼會合。廟裡12個和尚,只有一個留下來照看廟宇香案上的香火。其他和尚都走了,把貴賓用的房間留給英國人住。

旅館是有的——但都是破舊的茅草屋。一般旅客花一個銅錢就可以在旅館裡喝上一杯茶,找一個角落躺下。不過,旅客必須自帶被褥。如果旅客付不起房租,「他就把被子留下」。在北京,出差的商人在他們同業公會的房子裡住宿。進京會考的人則有專門的住所。中國的旅館十分簡陋,——直至20世紀80年代還是這種狀況——為了接待貴賓就必須徵用寺廟了。

寺廟也是地方上聚會的場所。情人幽會就在廟裡;必要時,軍隊也在廟裡紮營。寺廟是每個城鎮最美的地方。由於寺廟都佈置得富麗堂皇,因而它們成為今天遊覽中國城市時唯一吸引人的建築物。不過,這些寺廟幾乎總是空空蕩蕩。許多寺廟在本世紀裡,遠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被兵痞洗劫一空了。

然後是吃午飯。宴會共上菜12道,每道上12個菜:總共144個菜。直至今天,每逢盛宴還上那麼多的菜。英國人離開船以後,就再也無法不讓中國人看見自己了。他們吃飯時那狼狽相——啊,這些筷子真難使!——都被中國人看在眼裡。圍觀的人越來越多,見了他們的笨拙樣放聲大笑。

怎麼使中國人敬服呢?馬戛爾尼只得求助於軍事機器了——這是未來的先兆。他命令他的私人衛隊在大門外站立,「旨在使中國人對我們使團有一個高度評價,而使團的成功完全有賴於此。」

英國人來到了佛教的寺廟,他們驚奇地睜大眼睛觀看。他們覺得奇怪的是,和西方不同,佛教並沒有產生一種有特色的建築藝術。寺廟和宮殿或者漂亮的王府沒有區別。根據風水,所有這些建築都是座北朝南,屋頂部呈角形,上面有一些守護神的小塑像或者令人生畏的獸頭。在這些建築物裡,每個石塊鋪地的院子後面就是由紅漆木柱支撐的殿堂。

即使那許許多多的書法也不是寺廟所特有的。中國作為一個文字大國,它本身就很像一座巨大的圖書館:「寶塔、公共建築、商店招牌、房屋大門,到處都寫有警句、格言。」後來,書法家可以有變化,但寫格言警句給行人以思考的愛好卻始終未變。

「我們發現有好幾尊木質或瓷器的男女神像。」這些塑像按照人間等級社會的模式來反映天堂的等級制度。這些塑像「從解剖學角度看,身體比例失常」。英國人為之目瞪口呆。

被英國使團驅走的和尚在念誦經文時回到「一座四方形的小屋,那裡有一個祭壇,上面放有若干瓷器做的巨型人像。每當有一個人來許願時,只要付點錢就可點燃香燭。在一個小燈裡有幾根香捻在燃燒。」

和尚讓出來的房間舒適、涼爽。「木板搭的台,配上一些毛毯和一個枕頭就當床用。老百姓夜裡和衣而睡。」只有夏天時才例外,他們光身子睡覺。直到今天還保留了這兩種睡法。

似乎見到了聖母瑪利亞和方濟各會僧徒

中國是等級森嚴的國家,中國的僧徒也分等級。接待夷人也分不同規格:「寺廟高僧的住房安排給使團的高級人士住。使團的其他人則安排在蜈蚣出沒的房裡住。」天文學家不得不和7個同伴合住一間房間:「房間裡太熱,以致他們中有兩個人寧願去迴廊睡,第三個人在看見一隻蠍子後也去迴廊睡了。」

雖然廟裡有英國人,信徒仍然蜂擁而至。斯當東發現佛教和「羅馬天主」教十分相像,覺得很有趣。聖母像呈坐狀,懷裡抱著一個孩子,「頭上圍有一圈佛光,供奉聖母的香火在像前焚燒,她和聖母瑪利亞完全一樣」。和尚們身穿棕色粗絨長袍,腰裡縛扎白繩,他們的修道生活包括苦行、齋戒和懺悔,這不能不使人想到方濟各會的僧徒。

儘管在原則上政府「不干預宗教信仰,但它禁止所有它認為有可能影響公共秩序的宗教」——基督教就屬於被禁的宗教。英國人對此遠沒有像對禁止與西方貿易那麼感到不快。禁止基督教並沒有損壞中國在歐洲知識界所具有的寬容形象:「中國沒有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皇帝信他的宗教,即喇嘛教。好幾名大臣信奉另外一種教。多數中國人則信奉佛教。」

這麼介紹有點簡單化了。中國最普遍的宗教是一種混合性宗教:一半是佛教,一半是道教。某個教區、某個社團、某個個人之所以找某個真福者而不是別的其他真福者,那是因為當地人都信他,或者出於個人的偏愛,而不是宗教神學的選擇。大眾性的道教在中國官吏中間受到歧視,因為它的多樣性不符合官方的秩序,另外政府也控制不了道教的入教儀式。對這些英國人說來,「沒有什麼國家比中國更迷信的了」。馬戛爾尼發現人們向孔夫子祭供「一頭豬、一隻羊和一頭牛」:這和拉丁人稱之為「三牲祭」的祭禮完全一樣。

中國人在結婚、出門旅行或做其他重要事情之前總要去廟裡拜佛。他們在求神問卜之前「先要拜倒在地。這和乞丐向路過的官吏或者官吏在皇帝面前所做的一樣」。他們把一顆木頭骰子往空中一扔,當骰子掉在地上時,骰子上面的數字就是指命運簿上的頁碼。和尚就把它打開。「如果看到裡面的答案是吉利的,問卜者就跪倒磕頭以示感謝。否則,他就問第二次,甚至問第三次。第三次問卜的結果則是不可變更的。」您今天還可以在紅色中國的寺廟裡看到有人求神問卜。中國在文化革命期間關閉了寺廟以後,現在又讓寺廟開放了。

斯當東寫道:「很少有中國人到廟裡去求來生之福的。」斯當東的話說得太早。有許許多多的例子證明中國人是信人死轉生的——正像勒孔特神父所講的故事那樣:一位老人曾要求神父給他行洗禮,因為他要逃脫和尚說他來生要當馬的命運。

月食與知識的壟斷

8月21日,在中國天空應能看到月食。天文學家事先已做了全部測算。開始,他對王給他的年歷一點也不懂。後來,當他克服了因翻譯水平不高所帶來的困難後便發現這本年歷是準確的。不過,他清楚朝廷裡歐洲傳教士的任務就是預報天文現象,而中國政府賦予天文現象某種政治解釋給英國人留下更深的印象。他們見到「在房屋的牆上貼有將要發生月食的官方通告」。

皇帝利用人民對日、月食的敬畏,把不讓人民驚恐的專有權留給了自己。皇帝對日、月食的先知先覺使中國人。對能給他們如此有益指示的政權產生極大的崇敬」。

當朝廷識破蒼天秘密時,天朝的說法就不只是個隱喻了。皇帝有知識,但他壟斷對知識的所有權。他利用他的知識來表明他是神聖的;因而也就使群眾遠離了知識。皇帝身邊的基督教天文學家們使皇帝成了大占星家:

整個宇宙之秘密地無所不曉,

他對我們的命運瞭如指掌。

皇帝將其政權建立在少數人掌握知識、多數人愚昧無知的基礎之上;這種統治藝術使群眾永遠愚昧無知,轉而對少數掌握知識的人無限崇敬,使人民永遠處於被統治的地位。

最確鑿可靠的知識是統治的知識。「皇帝在日、月食來臨之前不做任何重要的事情,他假裝改正在公共事務中所犯的錯誤,因為日、月食是對這些錯誤的懲罰。皇帝請他的臣民向他發表意見,提出批訊。」那時,一個專制暴君已經號召大家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百花齊放純粹是天方夜譚。

「月食開始時,人們可聽到一片可怕的嘈雜聲。鐘聲、鑼聲、響板聲和鼓聲轟響不已,以致用爪子抱住月亮的龍嚇壞了,丟下月亮逃之夭夭。」龍是中國最受尊重的動物。它是另一個世界裡的生物。它偶爾也穿過雲層出現在天空。它會深藏在湖底,醒來時就把世界搞得天翻地覆。龍是好的不是壞的?龍存在於世界秩序之中。人們用喧鬧聲使龍嚇得丟下月亮,也用喧鬧聲招回垂死親人的靈魂。這種做法十分方便。

英國使團對傳教士的態度並不客氣。這些傳教士「在設法使中國人民掌握歐洲科學方面沒有做任何工作。他們和皇帝一樣,不想讓中國人民獲取科學知識」。那麼為什麼要讓中國人民始終愚昧無知呢?巴羅指責說:「因為如果讓中國人分享他們的科學知識,那麼高等知識給予他們的聲譽就會消失。那樣的話,他們要作出的犧牲就太大了。」

根據這些英國旅行家的看法,這個制度之所以能持久,那是因為天朝官僚體制及其西方的配角都有共同的利益。維護那永恆不變的制度的人從中獲得利益,而這些利益又保障了永恆不變的制度。傳教士們成了迷信的同謀者,而人們還以為他們的使命是破除迷信呢。他們在愚弄人民、隱藏知識方面成了皇帝的夥伴。

但至少有些英國新教徒主張普及西方知識,揭露天主教士的蒙昧主義。不過,這種說法是不公正的,恰恰相反,自十六世紀以來,傳教士們為在中國努力傳播西方科學的歷史說明我們這些英國人十分無知,人們不能指責這些遭到冷漠或敵視,最後只爭得很可憐的一席之地的神父、現在該輪到英國使團自己去量量這垛牆的厚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