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二十二章 科技宮
(1793年8月23日-24日)
在這次由陪同帶領的遊覽過程中,並不是一切都是令人愉快的。在遊覽結束時,欽差大臣又出現了——這使馬戛爾尼感到非常吃驚,因為他以為欽差大臣「突然又得寵了」。徵瑞是韃靼人,他一定是利用在朝廷裡的關係了,這使我們的朋友王和喬不得不對他十分敬重;他們再也不敢想為我們說好話就為我們說好話了」。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馬戛爾尼是外交生活裡一種傳統現象的犧牲品。他把陪同者的地位想像得比實際高。中堂對王和喬的情況毫不瞭解……中國人也犯了一個相應的錯誤:「查英吉利國貢單內稱,」一封8月6日的朝廷信件寫道,「正貢使品級尊崇。據雲此系國王之舅,又雲國王之下,唯此人為最貴。」天朝把歐洲國家宮裡對貴族的尊稱「我親愛的王舅、令人尊敬的馬戛爾尼勳爵」作了完全是字面上的理解。
無論在中方還是在英方,各種信息常常由於幻想、猜疑、隱瞞、沉默而被歪曲——雙方互不理解。「言不順,則事不成。」如果孔子的話有道理,那麼1793年英中兩國的事務是沒有任何一點點成功希望的……蒙田也知道誤解的真正原因是「語言上的差異」。這種觀點被第二天,即8月24日發生的事再次證明是正確的:斯當東又回到圓明園,陪他前往的有巴羅、丁維提、蒂博和珀蒂皮埃爾以及其他「工匠和技師」。斯當東是去組織大家安裝所有不運往熱河的禮品的。
幸虧他去了圓明園,因為圓明園的中國人員正開始拆箱。中國人認為,這些貢品是給皇帝的,當時就已經屬於皇帝了,而英國使團是靠這些貢品才獲准登陸的。「李子先生」勇敢地對欽差大臣的這種理解表示反對,從而挑起了一場用詞的爭論:並不是貢使——貢品。如是貢品,那麼東西一運到就成了皇上的了。而是送禮——禮品因此,送禮的人可自由確定送禮的時間。一個名稱就足以改變這次使命的性質。
這裡涉及的賭注比較小:由誰來負責這些精密儀器的安裝?工部尚書金簡「結束了這次論爭,說送禮這個詞是適宜的」。安裝這些儀器畢竟是麻煩事:還不如待安裝好了再接管。
西方工藝的輝煌展示
我們還是看看在圓明園的巴羅和天文學家吧。使團的其他成員在去熱河前正準備在北京住下來。圓明園是觀察天氣惡化的氣象站。
人們動手開箱了。禮品包裝得很好:儘管經過如此長途的運輸,又經過那麼多次的搬運,幾乎沒有一件禮品被損壞。
地球儀應該放在御座的一側;天球儀應該放在御座的另一側。分枝吊燈自然應懸掛在天花板上。在大殿的一端安放天體運行儀。另一端則安放瓦利雅密座鐘、氣壓計、韋奇伍德瓷器以及弗雷澤天文儀。「無論在全世界什麼地方,人們都無法想像在同一個場所集中如此精美的物品。」
的確如此,這真像參加國際博覽會的未來英國館。這是一次「西方工藝的輝煌展示」——尤其是英國在所謂的技藝方面,即應用科學與技術方面的成就。英國人把重點放在他們瞭解的中國人感興趣的方面:瓷器和天文學。
關於瓷器,這是一次有風險的賭博。不過,韋奇伍德對瓷器工藝作了相當的改進,已經不是簡單模仿中國人了。這次打賭成功了。馬戛爾尼發現,大多數來圓明園參觀禮品的高官權臣在觀看時裝作無動於衷;不過,馬戛爾尼補允說:「他們對我們的德比瓷器或瓦利雅密座鐘上的裝飾瓷器的精美與雅致表現出無法掩飾的喜愛。」韋奇伍德特別推出一件巴爾貝裡尼的複製品,這是一種著名的古代玻璃器皿,底色是藍色,浮突出來的人物則是用白色玻璃製作的。正是這種古代器皿啟發了韋奇伍德,製造出仍然叫做巴爾貝裡尼的瓷器。
韋奇伍德公司抓住了這次馬戛爾尼提供給他的機會來推銷它的產品:這是一種新式的推銷技術,到了19世紀,這種推銷技術獲得了成功。
科學的導演
天文儀器比較複雜,要把天體運行議重新組裝好至少需要18天。西方人得到當地工人的幫助、皇帝特別命令他們來學習裝配程序。看來,他們對這個任務是完全勝任的。天文學家還提到了他的技師們不得不承認敗北的一件事:中國人成功地用一塊烙鐵切割用金剛鑽未能割開的凸形玻璃板。
相反,天文學家不喜歡圓明園裡差役亂哄哄的圍觀以及太監們見他幹不成功時所發的陣陣哄笑。英國人安裝儀器進展緩慢,這使人對他們的本事產生懷疑。「一些中國人嘲笑我們,說『你們幹得很賣力,不過進展不大』。」
丁維提寧可不讓任何人觀看這些費力的準備工作。「對無知者,永遠應該使其大吃一驚。如果天體運行儀一下子突然光彩奪目地出現在人們面前,那麼效果就會好得多。」天文學家是一名好導演,他知道排練是不該讓公眾看的。
再說,被剝奪了去熱河的機會,並被迫充當工人角色的丁維提和巴羅怎麼會不感到受貶呢?內閣檔案裡把他們倆排在接受禮品人員名單的末尾。工匠和商人難道不是處在最低層——排在農民之下嗎?
皇帝的自動裝置
儀器的安裝工作進展緩慢,這進一步激怒了皇帝。原先,當英國人聲稱在儀器安裝好、展覽完後必須原封不動地留在大殿裡,皇帝本來就已經很生氣。既然這些儀器在英國安裝後又拆裝,那麼也應該可以在中國安裝後再拆裝。
皇帝認為——他的看法沒錯——英國人企圖表明沒他們不行。「此系該貢使欲見奇巧,故為矜大其詞。」的確,無論徵瑞還是金簡都不敢在他們明顯不懂的這一方面發表自己的意見。於是乾隆指責徵瑞任人擺佈。「徵瑞只曾在浙江、天津任職,故天真幼稚。」因為「他未曾見過廣州和澳門西洋人的鐘錶及其他機械裝置」。
中國人很早就愛好精密機械裝置。從13世紀起,第一個蒙古皇帝忽必烈就曾厚禮款待過一個被他的騎兵在東歐俘獲的法國金銀匠,此人名叫紀堯姆·布歇。他之所以受到厚待,是因為他給皇帝製作了一個巨大的自動裝置:一棵長滿銀葉、結滿銀果的大樹,樹下有能噴射馬奶的4只銀獅,樹上有一個吹喇叭的安琪兒。
乾隆從愛好自動裝置變成了自動裝置大師,但現在他感到玩膩了——而這個粗俗的徵瑞才剛開眼界。在乾隆統治期間,大批座鐘、表和自鳴鐘從廣州進入中國。朝廷特別喜歡帶人物的八音盒,皇帝擁有好幾套,分別放在他的各個宮殿和行宮。宮廷的天文學家專門為皇帝對這些八音盒進行維修。乾隆對天體運行儀和鐘錶不加區別,誰會拆卸座鐘誰就必然會裝配天體運行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