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韃靼皇帝

(1793年9月17日)

在熱河,滿族皇帝從他們祖先的傳統中汲取營養。這時他們並不是完全在中國,也不僅僅只是在中國。清朝是靠互相支持的兩大系統來控制帝國的:一是司武的韃靼世襲貴族,二是通過科舉考試錄用的漢族文職官員。我們這批英國人在韃靼中心逗留時,對這種延續了3個世紀的奇特現象比別的遊客更印象深刻。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馬戛爾尼接見過一個名叫博達望(音譯)的年輕韃靼貴族,帽子上飾有紅頂子和雙眼花翎,他自豪地談到了本朝的來歷。按他的說法,皇上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直系後代,元朝征服了中國,並統治了一個多世紀,後來被明朝推翻。同馬戛爾尼一起被宴請的韃靼親王都是各部落首領,他們都能招兵,稱之為「旗」。

滿洲貴族打仗是愛用弓。馬戛爾尼寫道:「當我告訴他們,歐洲人已放棄了弓而只用槍打仗時,他們顯得十分吃驚。乾隆愛用的武器也是弓。」在奔馳的馬上射箭,比下地放槍更加令人激動。高貴的武器打高貴的獵物。獵人與獵物的運氣是相等的。

在馬戛爾尼回程路上寫的「紀事」中,強調了韃靼這一方面:「我們的許多書裡都把漢族和韃靼族混淆了,好像他們是一個民族。可是清君卻在時刻關注著這權力的誕生地」。

東方與西方在這問題上是不同的。「在歐洲,不論是波旁王朝還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登上那不勒斯或西班牙的王位都無關緊要;君王完全與西班牙人或那不勒斯人同化。」漢諾威人一旦掌握英國王權,他們就不再是德國人了。相反,亞洲的君王「念念不忘自己的祖根」。「兩個世紀過去了,換了8個或10個君主,但蒙古人還是沒有變成印度人;過去的一個半世紀也沒有把乾隆變成一個中國人」。

馬戛爾尼指出的滿人與漢人間無法清除的差別,在不同的省份的漢人中是否也存在呢?每個省都有自己固執的特性。古伯察神父說:「存在於中國18個省間的差別就像歐洲多國間的差別一樣大。」直到今天,出生在台灣的青年人在正式場合還被看成是他們父母所來的那個大陸省的人。甚至到了法國,北京來的中國人也很難與語言不通的廣東人交往。帝國龐大的結果就是產生這種地方主義。但漢人總感到屬於同一種文明,同一個祖國,而把滿族統治者看成是外國的暴政。

馬戛爾尼沒有提到的是:滿人在以鐵腕統治中國的同時,自己卻逐步地在漢化。他們接受了漢人的文字和儒家文化,最後竟放棄自己的語言。就像賀拉斯所說的征服了羅馬之後的希臘一樣,被征服的中國又征服了野蠻的勝利者。1911年革命之後,滿人融化在漢人之中。出於謹慎,為了保證個人生存,最好放棄集體生存。直至1979年,才有人敢於承認自己是滿人。

馬戛爾尼忽視了的漢化現象,卻被巴羅和赫脫南誇大了。但他們還是搜集到許多暗地裡互相仇恨的例證。這仇恨激起地方上的反抗。60年之後,它又引發了一場導致大量死亡的太平天國運動。

餡兒餅

巴羅認為滿人的做法堪稱「政治上的傑作,這對一個半開化的民族來說是難能可貴的」。為樹立起自己的影響,他們採取了十分靈活的實用主義態度。被漢人召來鎮壓一場造反運動的滿人把自己的頭頭推上了空缺的皇位。他們採用了中央帝國和天

朝的官僚體制的模式。奇怪的是他們僅限於強迫別人留他們那令人屈辱的髮式:頭剃光但留一條辮子——後來漢人把辮子塞在帽內,並一有造反行動就把它剪掉。

巴羅和赫脫南認為,鑒於蒙古人的不幸榜樣,滿人得出了放棄武力和宗派主義的結論。「韃靼人寧願把文職授於最精明的漢人,而不給本族人。他們學習當地語言,鼓勵迷信活動。似乎戰敗者的文明戰勝了野蠻的征服者……滿人與漢人通婚……總之,他們不惜一切促使兩個民族合成一個。」

然而,「隨著韃靼人勢力增大,他們就越來越對漢人不客氣了。」英國人看到的是一個作為統治者的韃靼民族,「他們把所有要職和應由可靠者擔任的職位都留給了自己」。「儘管在宮內還講漢語,但很可能隨著權力的增長,他們會越來越驕傲,最終會用他們的方言來取代漢語。」

今天我們知道這些說法全是錯的。滿清初期,他們表現得非常凶殘。建國後的最初幾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殺。強迫留辮子引起了騷亂,結果都被鎮壓在血泊之中。都是老爺的種族坐穩了江山,對一個奴隸的民族實行統治,種族隔離是全面的,嚴禁不同種族間通婚,北京的整個北城都沒有漢人,專供滿人居住。宮內女眷(包括奴婢在內)無論如何只要清一色的滿人:要防止一切種族混雜的情況。而宮內太監又毫不例外地全是漢人。這多有象徵意義呀!讓韃靼人繁殖,讓漢人絕種。這就絕對保證了沒有任何不純的混雜。

巴羅對重大職務分配的描述也是誇大其詞的;一般遵守著均等原則:一個韃靼人對一個漢人。當然這掩飾了一種極不均等的現象。30萬人口的滿人對3億漢人:這是馬略的餡兒餅的原則:一匹馬,一張餡兒餅。

當我們這些旅行者企圖概括或探測未來時,他們的觀點並非總是正確的。與他們的看法相反,最初滿人表現得十分野蠻,慢慢地漢文化才佔了上風。

當然,他們的診斷是正確的。巴羅發現「漢人中醞釀著一種強烈的不滿,韃靼人在公開場合的專橫語氣可以解釋這種不滿的緣由。漢人若想謀個一官半職,就必須保持沉默,但內心深處所有漢人都一致仇恨韃靼人」。

但他們的預言卻完全錯了!英國人以為韃靼人最終會制服漢人。然而,就在前者以為自己永遠是統治者的時候,可能已經遭到了滅頂之災。沒有任何人能預感到這個大轉變,因為任何人都未估計到被整個民族所保護的文化具有不可摧毀的力量。日益活躍的

秘密會社越來越想趕走滿人,恢復一個真正的漢人帝國。最終韃靼人被趕走了,但帝國也不復存在。1911年,這是個多大的報復呀!滿人一下都銷聲匿跡了!農民希望很快恢復明朝。然而明朝就是在農民起義的壓力下崩潰的。革命很少能達到大家期待的目標。

相反,英國人猜測這個自以為是世界中心的國家將會成為以後的第三世界的中心,這點他們倒是看對了。

「呀,這個韃靼人」

總之,當英國人不在預言而是在寫自己的見聞時,大家可以相信他們。巴羅記下了別人對他說的一段心裡話:「圓明園內年輕的王子們談到漢人時總報以一種極大的蔑視。一位王子見我想學漢文,就竭力使我相信韃靼語比這要高尚得多。他不僅答應給我識字課本和書籍,而且還要親自教我。」他擔心巴羅還想學漢文就對他說:「人的一生也學不會它」。

斯當東寫了15頁的文章來談漢語官話與它的不利因素,黑格爾對此印象深刻,他由此得出了兩個有影響的觀點。第一個在《歷史哲學》一書中,「漢語是科學發展的一個極大障礙。」第二種說法在《精神現象學》一書中:「是向世界開放貿易促使了拼音文字的需要和誕生。」它的發明者腓尼基人不就是首批大商人嗎?一旦要進行思想傳播和交流時,就需要有靈便的工具。後者又幫助了科學思想的發展。巴羅筆下的韃靼王子,不管多麼不開化,他也感到了漢字會使人處於無能為力的境地。英國人覺得這種語言同拉丁字母的簡潔以及代數語言的豐富抽像能力相差甚遠。

韃靼人說笑話總以漢人為靶子。「我不可能不注意到:只要有人拿漢人說笑話,那些年輕的韃靼王子就會興高采烈。在取笑女人裹腳時,他們拍手叫好;但聽到把韃靼婦女的木底鞋比作漢人的帆船時,他們就惱火。」赫脫南發現「地位最低的韃靼人,在服從漢族官員時也會表現得十分勉強」。

如果說韃靼人輕視漢人,漢人雖然不得不順從,但心裡也瞧不起他們。在漢人看來,韃靼人與野蠻人同出一轍。赫脫南記下了類似的觀點:「在中國,韃靼一詞就指粗野。一次,一個英國人說牙疼,一位漢族官員問他為什麼不去請牙醫止止疼?英國人」回答說:『去了,他想把我那顆疼的牙拔掉』,『呀,這個韃靼人!』這位官員叫了出來。」

對藏著的神的崇拜

馬可波羅已經描寫過忽必烈「每年為慶賀壽辰組織的慶賀活動——這是一年中除新年之外的最大節日」。馬戛爾尼沒有很好地讀這篇文章,他開始理解他被邀請參加這一活動是為了襯托節日氣氛,而韃靼人和漢人卻把這點看成是他這次使命的真正目的。

9月17日,英國人被邀參加一次奇怪的儀式。神藏著的神聖儀式。

清晨3點,大使和隨行人員由王大人、喬大人陪同去皇宮,在那裡讓他們喝著飲料,吃著水果,飲著茶和熱奶,等了好幾個小時。慶典在花園裡舉行,所有王公大臣部穿著禮服在皇宮前列好隊。

這次,皇帝自始至終不露面,他藏在屏風後面。「我推想,他從那裡能毫無顧忌地一直看著我們。所有眼睛都朝向設想中皇帝坐著的那個地方。」鼓聲震天,鐘聲四起,一陣寂靜之後,又響起了音樂聲。對於一路上聽慣並演奏韓德爾和普塞爾樂曲的使團的德國音樂家的耳朵來說,中國音樂實在令人吃驚。演奏的所有價值就是用鈸、鑼、喇叭和一些絃樂器奏出震耳欲聾的聲音。他們沒有任何對位與和音的概念。

官員們都不知在忙些什麼,似乎在準備某個重大的戲劇性變化(法語)。一會兒樂聲四起,一會兒又寂靜無聲。最後樂隊和合唱隊發出了最大的音量。全體官員朝著「看不見的尼布甲尼撒下跪叩頭」。

尼布甲尼撒?3天中事情竟變得那麼壞!14日,馬戛爾尼這樣記著:「我見到了光榮輝煌的所羅門。」語氣裡帶著挖苦,怨恨中帶點苦澀。好像他預料到《實錄》裡會用這樣的字句來記載他9月17日出席慶典的事:「……扈從王公大臣官員,及蒙古王貝勒貝子公額駙台吉,並緬甸國、英咭利國使臣等,行慶賀禮。」14日他還以為是特意為他安排的覲見;17日慶典時,他竟被列到滿人、蒙古人與緬甸人之後!

鞭打紅布的秘密

英國人驚愕地見到了另一個奇怪的儀式。地上鋪著一塊巨大的紅布,每個角上站著一名手執鞭子的人。當大家猜測皇帝已登上御座時,這些人就間歇著用鞭子抽打紅布9次:每抽3次,執鞭人就放下鞭子,幾分鐘後拿起來再抽。沒有人能向赫脫南解釋這儀式的含義。

也沒有任何漢學家能向我解釋這件事。還是古代歷史提供了線索。當統一中國的秦始皇帝巡幸湘山時,一陣狂風阻擋他過長江。皇帝大怒,下令伐盡湘山上的樹木,又讓人把山塗成紅色,就像在處決弒君者之前先給他披上紅褂子一樣。那鞭子呢?暴雨衝垮了亞洲另一個專制君主的艦隊,他命令鞭責浪濤以示懲罰。可能熱河的紅布象徵受到鞭答懲罰並被征服了的敵對勢力……除非只是單純地命令大家靜下來。

叩頭

有人為馬戛爾尼翻譯了為皇帝壽辰寫的頌詞中的迭句:「叩頭,叩頭,天下百姓,向偉大的乾隆叩頭。」他又仔細地作了補充:「每當念到這句話時,除了英國人外,所有在場的人都下跪叩頭。」在成百名用頭搗地的人中間,有幾個人只用單腿跪地,這種場面實在太令人吃驚了。這些異教徒們!因為,他們的這種輕蔑的態度讓中國各處的百姓感到憤慨。那天、在帝國的所有廟中,在大部分家裡都在「萬歲爺的祝壽牌前」放上了供品。

馬戛爾尼越觀察這種虔誠行為,對這虔誠的民族的評價就越低。不僅是他一人如此。他的表弟溫德寫道:「這儀式不像是臣民在御座下拜見君主,而像是在拜神。」拜壽儀式結束,大家都走了。「我想沒有任何大臣接近過皇帝,因為他們都是和我們一起離開的」。這位君王當天一直未露面。毛的做法並不是獨創,他始終作為人民群眾無法接近的英雄而深居簡出。

任何人都不能妨礙乾隆與上天單獨相處,只有他的後代有點時間可以接近他。兩年前,他寫道「時值八十又一萬壽,陽光普照,上蒼賜福。雨順風調,五穀豐登。邀四代皇子皇孫彎弓比武,竟有八歲五射三中,喜而賞黃褂。願百姓永沐天恩。」

我們從檔案中獲悉,同一天,英國國王陛下的艦隊在舟山,也一艘船一艘船地輪著被邀請參加這種表示崇敬的活動。9月17日,知府克什納報告說:「該夷官率領眾夷人在船頭恭設香案,望閾行禮,恭祝萬歲。當經運使阿林保等傳旨賞給牛羊果面等物。該夷等領受,又復行禮謝恩,甚為誠敬」。

在「獅子」號的航海日記上,我們讀到的文字則更簡練:「從下層甲板上發禮炮21響,為中國皇帝祝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