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勞動和日常生活

(1793年10月17日-18日)

四民之中,惟農最苦……水旱、霜雹、蝗蜮間為之災,幸而收成,公私之債,交爭互奪。谷未離場,帛未下機,已非已有。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司馬光,11世紀

10月13日,當英國人回到天津時,比去的時候吸引了更多的人。他們擠在河的兩岸。霍姆斯估計有200萬人。使它感到驚訝的是一個手持鞭子的土兵,甚至只要見到官員就可為使團開出一條路來。「中國百姓一聲不吭,便讓出一條通道。他們習慣於這樣完全順從,稍有違抗就會即刻遭受十分嚴厲的懲罰,所以他們從來不敢進行任何抵抗。」

豐盛的食品擺放在絲綢和錦緞的桌布上。它們很快就被搬到船上。進城後不到3小時,船隊就又重新出發了。

兩頭母牛和英國茶

途中,一隻帆船裡上了兩位不速之客——兩頭母牛。在中國,除了韃靼地區外,牛奶僅用來哺乳牛犢。然而英國人卻喜歡在他們的茶杯中倒上少量的奶。他們現在有鮮奶了。

在被粗暴地攆走後,如此的體貼使馬戛爾尼陷入了沉思。「難道這正是因為他們想讓我們空手而歸?」這一時的清醒並沒有持續多久:「他許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希望轉變態度?」松筠顯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出了天津,船隊避開他們來時走的左邊那條河流;他們取南邊一條更大的河道,即把收穫的糧食作為貢賦運至皇帝糧倉的「運輸之河」,這條河也叫「御河」,它是雄偉壯觀的南北交通要道、統一中國的大動脈大運河的第一段。

10月16日,小斯當東寫道:「該地種滿了樹木,村莊點綴其間。河流蜿蜒曲折。兩岸呈坡面形以防水災,由於地面比河面低,水災還是經常發生。」天文學家寫得更為具體:「河流蜿蜒曲折有時繞成一個完整的圓圈;由於水運非常繁忙,船隻給人以漂在陸地上並通向四面八方的奇特印象。」

由於水流湍急,每條船20來名縴夫還得使出很大的勁。河岸逐漸增高,綠樹成蔭,煞是好看。村莊秀麗如畫,田園規劃整齊。每隔三四英里便有一條小運河通向內地。

岸邊有兵士列隊歡迎英國人:「兵站之間僅隔數英里。他們保護來往客商免遭盜匪的襲擊。」這是一連串兵站中的頭幾個。事實上,盜匪的歷史同中國的歷史一樣悠久。我們的一位傳教士說:「偷盜行為很多,但是很少發生為掠物而殺人的事。」巴羅說「有時大群盜匪威脅到人口稠密的城市」。根據傳統的說法,冬季不利遠行,因為沿路盜賊猖撅。而有了兵站,盜賊就得謹慎行事。

朝廷驚慌

英國人試圖從甲板上捕獲有意義的景象,以逐漸構成他們對中國的看法。他們的觀察隨著縴夫緩慢的速度而移動。在此期間,中國的官僚系統卻忙碌不停,信使策馬加鞭,文書往返不斷。皇帝激勵高級官員提高警覺,後者則回答:「時刻準備著!」

這就是10月15日的情況。使團由松筠引導過了天津,溯御河而上。在舟山群島,5艘英國船隻仍然停泊在定海。但是,伊拉斯馬斯·高厄爵士由於得不到馬戛爾尼的消息——他尚未收到10月4日的信——將於第二天動身。在北京,無論是皇帝還是和珅,就像在帆船上的松筠和使團一樣,對此都一無所知。

在舟山隸屬的寧波府,新巡撫吉慶剛一上任便忙碌起來。他的前任長麟已經上路奔赴廣州擔任新職,但突然又中途折回:乾隆要他回到浙江幫助松筠和吉慶監視使團在舟山啟程。

10月15日這天,皇帝向官員又下達了新的指示。要不斷保持壓力。他在拿破侖之前就篤信「最有用的修辭法就是重複」,他不厭其煩地重複他的命令:

「該貢使等見小貪利實為可笑。爾等需買茶葉、絲斤業奉恩旨准在寧波置買,外夷在內地購買物件,若令其自行交易,誠恐人地生疏,鋪戶等不無居奇苛刻,且奸商市儈易於暗中勾結,是以不得不派員為之經理,但伊等貿易之事,若竟官為經手與之購辦說合,則似伊等私事官為承辦,不足以昭體制,惟當令派出官役帶同鋪家持貨至貢使前,令其自行交易。

「不妨令該貢使等在船順道觀覽,俾知天朝富庶,只須留心防範,毋使藉詞登岸逗留。總須於嚴切之中仍寓懷柔,俾其知感知畏,方為得當。」

這個計劃龐大,但不論是在引起畏懼,還是讓人感激方面都沒有到達目的。

同一項命令還解決了懸而未決的人事問題:「直隸原派道員喬人傑、副將王文雄照料該貢使團較為熟悉,一同至浙,可期得力。徵瑞可庸令其前往,批諭松筠自行酌定。」

實際上,他在進入山東省界時,悄悄地沒有告別就離開了英國人,英國人當然也不會對他唱任何輓歌。

任何商人都要受到懷疑

第3天,10月17日,從浙江送來新巡撫吉慶10月10日發出的奏折。乾隆加了朱批。以下是皇帝和官員的對話,後者顯然很積極。

吉慶:該夷船五隻現俱在浙等候並未開行。

乾隆:好。

吉慶:臣至沿海地方嚴防口岸,振作營伍,備蒙聖主訓諭周詳,無微不燭。除預備貢使過境飭屬,整肅軍容,俾知畏忌;並商同提督鎮諸臣督率將備認真操演水師。其各島嶼形勢,將來夷船若至寧波等處私行貿易,自應即行驅逐出洋,斷不容令其登岸。如有內地漢奸勾引,尤應嚴行禁絕。

乾隆:是。此直與松筠酌辦。

吉慶:臣伏思漢奸勾引之由皆系貿易漁利而起,現經長麟奏明查禁商儈經紀人等交通買賣,臣復加申禁。

乾隆:因其(長麟)細心,令其回浙,三人同辦,自然諸事合宜。

吉慶:臣固不敢稍存疏懈,亦不敢過涉張皇,以致內地民人心十疑懼。

乾隆:更是。

10月16日,當「獅子』號違背了皇帝和使團的共同願望離開舟山時,英國人就這樣開始了他們的內河航行。馬戛爾尼從北京發出的信件,由於檢查而被耽擱,尚未到達「獅子」號;而朝廷的反應過慢——直到8號才下令——,因此命令未能及時傳到錨地。

阿瑟·揚的農藝問題

這位18世紀的英國人熱衷於進步;尤其是農業方面的進步。他時刻窺伺著新技術。在這方面中國享有無窮的聲望:大家知道這是個富饒的菜園和糧倉。

阿瑟·揚交給馬戛爾尼一份關於中國農業和地產結構的詳細調查表。在法國大革命前夕,這位著名的學者曾對法國農村進行過觀察;他現在想瞭解中國的土地租約、耕地面積和作物產量。如果可耕面積的收成比歐洲高,為什麼窮人還要吞食老鼠、狗和動物屍體呢?專制政權能夠促進農業發展嗎?規定價格難道不是缺糧的原因嗎?他們用什麼工具耕作土地?他們如何拉犁?如何提水進行灌溉?養蠶種的是何種桑樹?他們如何施肥?糧食如何脫粒?這位知識淵博的人士提出的更為叫人吃驚的問題是有關一年剪兩次毛的陝西綿羊,給人口稠密地區造成困擾的大象,用來改良土壤的窮人的屍首……

當喬治爵士看到中國種植小麥的完善方法時,他的驚愕程度不亞於阿瑟·揚在4年前見到法國種植小麥的落後狀況時表現出的驚訝程度:「土地乾旱;然而小麥長勢良好,已有二英吋高。種子被撒在由播種機劃出的整齊的垅溝內,這種方法英國不久前才試用。」中國人不採用用手撒種:撒種者的漂亮動作會浪費過多的種子,以至「麥苗有些地方長得過密,而在別的地方又長得過稀」。

「一位使團成員估計中國使用播種機節省下來的糧食足夠養活英國全部人口。」先把這種估計一筆帶過——使團裡不乏專家學者。這種估計尤其突出了聯合王國和天朝帝國之間極大的人口差異……

如此多的小麥——卻沒有麵包。至少沒有我們那樣的麵包。但是有饅頭,它的形狀如同圓的炸糕,是用蒸水蒸熟的。我們的英國人大為吃驚地發現:在馬可·波羅500年前帶回製作的方法後,中國人,尤其是北方的中國人仍在食用麵條、通心粉和細麵條。

小土地所有者的喜悅

斯當東觀察到中國人感到為難時就笑:我們稱之為「苦笑」。不過,他在這裡找到了一個經濟學的解釋:這也許是一種叫「小土地所有者的喜悅」。這是指責英國通過兼併而形成的大土地所有制的大好機會:「收穫給農民帶來了喜悅;他們似乎瞭解到只是在為自己而勞動。大部分農民是自耕農。在他們中根本看不到那種貪婪的英國大地主,後者通過壟斷和狡猾手段企圖使可憐的佃農破產。」

簡直可以說這是一篇競選演說。遠方的謊言拆不穿:許多中國農民實際上是佃農,他們只耕作幾十畝地。這實在是倉促下結論的危險之處。斯當東貶低他所非常熟悉的英國社會。他把中國的農村理想化了,但他卻只是個匆匆的過客。用一句中國諺語來說,他是在「走馬觀花」地看這些農村。他周圍的中國官員肯定會讓他保持這些有利於中國的見解的。

無論是馬戛爾尼,還是斯當東都沒有覺察到18世紀中國的貧困化。僅在乾隆統治時期,中國的人口幾乎翻了一番,甚至還多,在60年裡從大約1.5億和1.8億之間躍至3.4億。

無論耕地面積,還是生產力,都沒有相應地跟上。在1685年,人均耕地為三分之一公頃——即維持生命的最起碼的數量;到1793年,人均耕地降為七分之一公頃。中國人試圖用越來越集約的經營方式來應付挑戰:手工插秧,灌溉,刨茬子。這是維持生命的問題。農民越來越窮;起來造反的人越來越多。所有這一切都小心翼翼地向馬戛爾尼隱瞞了。他見不到人口過剩和已經出現的不發達狀況。吃的已不僅是粗茶淡飯,而是吃不飽的問題。他看不到在中國不像在聯合王國那樣,人口的增長同經濟的發展相吻合。在西方,確實發生過工業革命初期貧困加劇的現象;但是,隨後貧困消失了。在中國,在人口膨脹和停滯不前與僅局限於農業的生產間有一條鴻溝:它反映了中國社會已卡住無法前進了。馬爾薩斯認真讀了斯當東的書,很好地提出了這個問題。1793年,中國尚未遭受大的動盪;但是,它的繁榮已經結束:這是衰落前的鼎盛。

斯當東自欺欺人。小土地所有者的喜悅嗎?他似乎對高利貸的危害一無所知,儘管毛澤東的史學界對此大加誇張,但這些危害確確實實存在過:放高利貸的官員、土地霸佔者造就了這些無地的農民群眾,使他們站在太平軍、義和團,後來是毛的一邊進行鬥爭。

英國人「輕信」了官方的說法:即神授的君權保證所有人享福。而傳教士後來讀到斯當東的記敘時,對他倉促作出的某些判斷不免挖苦起來。他沒有看到人民遭受著越來越多的不平等,這就導致出一個越來越警察化的體制。社會的動盪不安足以說明旗人為什麼懼怕對外開放:乾隆及其官員出於集團的利己主義只是害怕失去他們的絕對權力。

官員們不能自主,他們被關閉在如同蜂巢般的不可改變的結構中;而他們也禁止自身之外的任何自主:不能讓一個商人、一個種植者去幹任何違反圍於陳規戒條的官僚等級制度所規定的事。當馬戛爾尼發出了西方入侵的預報信號時,帝國的領導集團——即善於組織為自己服務的文官政府的軍隊中的少數旗人——處於守勢。除了通過無節制地徵收歐洲商人的稅收使自己致富外,中國沒有對付歐洲的戰略……

看鴨子的小女孩

當斯當東不想提出什麼理論而一味描寫時,也許我們可以對他表示更多的信任:「村裡的房屋為了避寒都由一層厚厚的高粱秸搭成的籬笆圍著。牆是用經過太陽曬乾的土坯或抹上粘土的柳枝做成的。屋頂上蓋的是稻草或帶土的草皮。屋間用隔扇分開,上面掛著畫有神像或寫著格言的屏聯。」

每座茅屋前都有一個菜園子和小飼養場,「人們飼養豬和家禽,特別是鴨子。人們把鴨子醃上曬乾,然後送到大城市的市場上出售。人工孵鴨蛋長期以來就是中國人的拿手好戲。」

在中國,看守鴨子的小女孩同歐洲傳統裡的牧羊女一樣普遍。巴羅在往南一些地方看到一個奇特的景象:「人們通常讓孩子放鴨。一條船上數百隻鴨子擠在一起,它們聽從哨聲。聽到第一聲哨,它們便跳入水中,再爬到岸上;聽到第二聲哨,它們又回到船上。」

今天同昔日在滿清統治下一樣,中國農民住的是破磚房或用木板和土坯建的簡陋小屋,房頂上鋪著茅草或瓦片;還有人穴居在黃土窯洞中。我們的旅行家對飼養場和農作物的描述似乎也適合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兩個世紀的動亂竟未能改變一幅具有千年歷史的圖畫。

看不見的農村漂亮姑娘

坐在家門口用紡車紡棉花或忙於收割的村婦都長得粗獷。無法將她們同男人加以區別:「她們的腦袋又大又圓;她們的身體完全裹在寬大的長袍裡。她們穿著肥大的長褲,從臀部一直拖到腳上。」

旅行家們略作解釋:「這個國家裡有著這種習慣,它使得生活在社會下層的美女越來越少。富人或地位顯赫的人把所有14歲的漂亮一些的女孩都買走。使團的幾位主要英國人都見過幾個這樣的少女。他們十分欣賞這些美人的紅潤面色和優雅的風度。她們不必在田野裡勞動。」最近的研究證實了這個習俗。

留在農村的婦女是經過這種篩選後留下的大量剩餘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