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迫使中國人挨餓」

(1793年10月24日-28日)

中國人確實是個奇特的民族;但他們也是用和我們相同的物質構成的人。他們不信任外國人;不過,他們難道沒有理由這樣做嗎?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馬戛爾尼

1794年1月

眼前不再是積滿淤泥的平坦地區了。通過一個又一個閘門,運河逐漸升高。托馬斯在日記中寫道:「馬戛爾尼勳爵又去找松筠談話。運河的兩岸普遍陡峭,所以從船窗往外我們幾乎看不到任何周圍的景色。」他的父親說得更明確:「10月25日,船隊抵達運河的最高河段。汶河在這裡與它直角交叉。一堵結實的牆用來抵擋河水,河水的一半流向北方,另一半流向南方。如果在此地扔下能漂浮的物體,它們立即會被分離,順著兩個相反的方向流去。」船隊艱難地逆水而上,然後就將順流而下直至黃河。

在人類的行為中,也有分界線。馬戛爾尼同和藹可親的松筠隨便談了一會兒後,禁不住轉起一個對中國充滿威脅的念頭來。

松筠告訴使節皇上很滿意,他曾向皇帝報告旅行很順利。除了稱讚,皇帝還送奶餅一匣。馬戛爾尼沒有具體說明他經過何種禮儀接受了禮品。而松筠則對此作了如下報告:

「因正使頭疼,該副使先至奴才舟中,稟稱聞得大皇帝恩賞食品,歡喜之至,但正貢使實因偶感風寒,現在臥病等語。奴才雖知其患病,然未可聽其自便。次日早晨,該正貢使停舟相待,扶病至奴才舟中。該貢使等免冠屈膝,喜形於色。據稱我等受了許多恩典,屢蒙聖心垂念,今又踢以吉祥,我等心裡實是感激。這樣遠路蒙恩賞以貴重食品,我等猶獲珍寶,一定得以平安回國等語。察其意甚真切。」

然後就談話。松筠堅持不懈地重複,說英國人從這一新的表示中能夠看到皇上的好意。就以皇上名義鄭重其事地給了這麼一匣奶餅!使節對此無法容忍,他將滿腔怒火發洩在日記中:「如果北京朝廷並不真心誠意,它會期望我們長久地被這些謊言所欺騙嗎?它是否真的不明白只消幾艘英國戰艦便能消滅帝國的整個海軍?只需用半個夏天,英國戰艦便能摧毀中國沿海的所有船隻,使以食魚為生的沿海居民可怕地挨餓?」

乾隆難道沒有考慮過這種可能性?他之所以沒有阻止長麟訓練蛋民,正是因為他估計到這樣一種危險性。現在出色的蛋民也許正在訓練往舊帆船的船體上鑽眼呢。皇帝不斷增加的預防措施正表明了他的不安;但是,這種不安很快就消失了。他在信中暗暗地承認了英國軍艦的強大,但他又馬上強調了他們在陸上的劣勢。

然而,英國即便在陸軍裝備方面也在不斷取得技術上的進步。有一天英國將有辦法把另一種含義——英國的含義——強加給中國的歷史。為什麼乾隆不屑於讓馬戛爾尼贈送的速射大炮當他的面試放一下,並建議大量進口這樣的大炮呢?他是否在想:「身後之事與朕何干?」肯定不是。屬於數千年傳統之中、並希望自己的後代能長久統治下去的皇帝念念不忘的是帝國的永恆。那又為什麼呢?是怕未來的造反因此會更危險,因為對皇朝的危害通常來自內部的背叛,所以他拒不大量配備火器嗎?也許是這樣。但是,恐怕主要還是乾隆本能地對新生事物反感。對任何新生事物均如此。

一架望遠鏡嚇跑了人群

通過山東的高地後,旅行家們發現了使貢使激動不已的新的景色:「現在運河由伸展在我們左側的一個大湖來供水。旭日初升之時,兩岸成行的樹木、房屋、山丘上的寶塔,用篙撐的、用獎劃的或用帆行進的無數船隻構成了一幅蔚為壯觀的畫面。我們留意到有許多村莊以及灌溉閘。天氣溫和宜人:真像英國的10月。」

孩子也十分高興:「運河穿過了好幾個湖水不深但面積很大的湖泊,小島、漁船以及無數漂亮的花點綴其間,這種名叫睡蓮的花我們在北京附近已經見過。」不過,他抱怨有風:「風很大,很討厭。」

10月26日,勳爵還寫道:「在拉多加湖附近建造一條開始同湖平行的俄國大運河,讓湖水流入運河的想法似乎是從中國人那裡借鑒而來。」第二天,船隊在一片廣闊的沼澤地上繼續行進。由於土堤異常高,運河是在其上方穿過。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工程!

托馬斯很開心:「我忘了指出:我們是在日夜兼程地航行,自然就需要經常定期更換縴夫。儘管嚴密監視,縴夫仍能逃跑,結果是在另找縴夫時耽誤了船的行程。這只是發生在某些中國官員的坐船和貨船上。」夷人的撤離則不允許耽誤!所以為他們優先指派了足夠的縴夫。

丁維提將三腳望遠鏡充上電,以便看到遠處的優美風景。「這架儀器不止一次地嚇跑了大批中國人,他們把它當作一門大炮,因而覺得英國人是地球上最兇惡的民族。」中國官員說服英國人拆除了望遠鏡。中國人不願任人仔細觀察,尤其是由洋人來觀察。

用鸕茲捕魚

10月28日,小斯當東指出:「今天早上,我們進入江南省。由於地面大大高於運河水面,中國人不得不往下深挖以便使運河能夠順流而下。白天溫暖舒適。」他的父親打聽用鳥捕魚的辦法:人們用鳥捕魚,又捕捉這些捕魚的鳥。

這裡把鸕茲訓練來捕魚,這是一種羽毛褐色、喉部白色的鵜鶘類鳥,黃嘴巴,藍眼睛。湖面上有數千條小船或簡單的木筏:每條船上站著一個人和幾隻捕魚鳥,最多有12只。「隨著主人的一聲信號,它們便扎入水中,很快就嘴裡叼著一條大魚飛回船上。」它們被訓練得不經許可不會吞噬任何東西:因此沒有必要在它們的頸部套一根線以防它們把魚吞下去。如果對一隻鳥兒來說魚太重了,另一隻鳥便會前去相助。漁夫們除了小船之外別無他物,小船十分輕盈,可以扛在肩上走。這種捕魚方法十分有效,所以「擁有一隻鸕茲須向皇上捐很多稅」。

鸕茲捕魚,人捕鸕茲。斯當東父子看得十分開心。漁夫們把一些葫蘆漂浮在水面上,而鸕茲對葫蘆是習以為常的。然後,漁夫們鑽入水中,頭上頂著一隻葫蘆。這樣他們便能悄悄地接近鸕茲。他們抓住鸕茲時,悄悄地將它按到水裡,以不驚動其它鸕茲。他們用這種方法把鸕茲一個一個地都抓住。至今中國許多地方仍在使用這種奇特的捕魚方式。浙江寧波與廣西桂林相距很遠,但我在兩地都曾見到當地人仍這樣捕魚。

英國人還觀察到另一種獨特的技術,即搖板捕魚法:「他們在船進安上一塊上了漆的木板,和水面成45度角。當月亮出現在天際時,轉動小船以使月光照射在木板上,好似波動著的水面。上了當的魚便會跳上木板,漁夫用繩拉上木板,把魚扔進船內。」

只有種植業沒有畜牧業

中國人如此精於捕魚,是因為沒有比此更好的辦法。吃烤牛肉已經吃出了名的英國人對肉類短缺感到十分驚訝。中國只不過是一個沒有畜牧業的種植園:「只有在山區的縣裡才能見到牲畜,因為在那裡人的勞動是徒勞無益的。沒有一塊好地用於種草。」巴羅證實中國人絲毫不想改良牛和馬的品種:「他們根本意識不到可以從中得到很大好處。」

絮利給了法國兩隻乳房。而中國僅有一隻:有:「種植」,卻無「放牧」。「老百姓沒有吃過肉用牲畜的肉,除非碰到一頭因病或事故死亡的拉車的牲口。食慾打消了他們的一切顧忌.」

中國人至今討厭吃帶血的牛排。他們喜歡熟食而不喜歡生食——但對吃什麼熟食則並不講究:「在中國吃得最多,在市場上能買到的動物是在住宅附近能養的動物,首先是狗和豬。老百姓貪婪地吃著,甚至吃他們自己身上的虱子。」巴羅寫道:「一位中國官員毫無顧忌地當眾叫他的僕人在他脖子上尋找咬了他的虱子;當僕人抓住了給他看時,他就將其放在嘴中認真地嗑起來。」這是個常舉的例子:魯迅筆下的人物阿Q甚至因為自己身上的虱子比別人的少,不能與他們同樣地享受其美味而忿忿不平。

使團發現中國人素食安排得很好,葷菜則不然。一方面很先進,另一方面又很原始。斯當東指出:「他們賴以謀生的手段僅使他們得以溫飽。只是在大城市和沿海港口工業才有所發展。在農村,有人乘人貧窮放抵押貸款。習慣容許高利貸。」

中國只知道資本主義是利用貧窮高利盤剝。這是資本主義嗎?可以說正好相反。這種搗騰錢的方法並不利於投資,而是利於消費。

一個商人如果積攢了一筆巨款,他的子孫馬上就要想得到一定的地位。他們花費大筆錢財為的是無止境地追求社會名譽。除了這個與資本主義格格不入的中國特點外,還有其他兩個阻礙發展的障礙:一個是精神方面的,另一個是社會方面的:對土地投資的傳統偏愛;勞動力的過剩。在西方,機器的進步先於人口的增長,機器能夠節省勞動和時間。中國的人口增長早於機器的廣泛使用,過剩的廉價勞動力對尋求節省體力起了抑製作用。巴羅對此已有明見:「中國人不願意從機器的力量中獲取極大的好處。在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裡,機器甚至被認為是有害的東西。」

除了饑荒年代,中國人能夠勉強生存。但是,他們的活動不利於任何發展:這樣的經濟起飛不了。另外,任何人都不考慮這點。「子罕言利」,而讚揚「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英國人指出:這並不是進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