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六十二章 「於嚴切之中,仍寓懷柔」
(1793年11月11日-13日)
在杭州,馬戛爾尼收到一封艦隊司令的信:此信幾乎是一個月以前寄的。高厄解釋說,所有船員都患了重病,包括醫生;船上藥品缺乏,尤其是奎寧和鴉片。因此必須去廣州。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這封信的旅行速度顯然同「獅子」號啟程的消息一樣快——馬戛爾尼是在兩周前由松筠告知「獅子」號啟程的。為什麼這封信又那麼慢呢?馬戛爾尼猜測:先要傳教士翻譯,然後是審查……可是為什麼這麼「猜忌」呢?
如果以為只有英國人在受這驛站拖拖拉拉(而這驛站本來是很快的)的罪那就錯了,它使任何來到中國的人都難以忍受。在同一時刻,羅廣祥神父兩個月來一直試圖同始終呆在「印度斯坦」號上的安納與拉彌額特兩位神父接觸。最後他從澳門給他們寫了封信,在那裡他明白一定會把他們打發走:「8月份,你們離我們是那樣近;我立即想方設法獲得皇帝允許讓你們來。但是,由於懷疑你們是英國人,他們把我叫到宮裡,向我提出了一大堆有關你們的問題……我無法往你們的船上寄信,也無法請使團返回時帶給你們……錢德明神父在10月8日至9日的夜間突然去世;請你們在作彌撒時為他祝福。請多保重。要快活些,要有耐性,有勇氣。」這是在天朝官僚體系推不動的惰性面前一位把自己奉獻給上帝的人表現出來的始終不渝的愉快心情。
要有耐性!這位羅廣樣神父在幾年前就勸其教友要有耐性。1789年6月25日,他就曾寫道:「我懇請你們不要一遇上中國辦事拖拉就氣餒。這的確是使人感到屈辱,但這是不可避免的。」
高厄的信儘管晚到,卻還很受歡迎:馬戛爾尼獲悉「獅子」號並沒有動身去日本,便鬆了一口氣。為了更加保險,他給公司駐廣州的代表寫了一封信,總督同意當晚就送出,信中指示伊拉斯馬斯爵士在得到新的命令前留在澳門。
這封信沒有被耽擱,特使想把「獅子」號留在廣州,這同中國人希望看到英國人盡快離去的念頭不謀而合。事實上,廣州當局擔心「該正副貢使及隨從人等上下幾及百員名,到粵後雖有貨船可以搭附,恐其借口買賣未齊,轉多停擱。」當局為預防起見「又派撥熟諳海道員弁前赴該船,令其與前船一同停泊」。收到這份奏折後,乾隆批注道:「是。」為使中國最終擺脫夷人,一切都已準備就緒。
告別迷人的松筠
前往停泊在舟山的「印度斯坦」號的使團成員於11月13日離開杭州。松筠同浙江巡撫吉慶一起護送他們,以便監督他們動身。
他前來向馬戛爾尼告別。他顯得有些激動。他要求馬戛爾尼寬容些。他解釋說:「兩國相隔萬里,它們的習俗必然相異。因此英國人不應當從壞的方面來理解中國人的態度。他希望他們不要帶著對中國不利的印象回國。」
馬戛爾尼願意相信這些良好的表示不僅代表松筠個人,他的理由是「松筠也經常處於被監視之中」。實際上有兩名中國官員都隨時在協助他;他們肯定是坐探。大學士表現得如此可愛,那是因為讓人知道他這樣做對他有利。馬戛爾尼寫道:「他迷人的態度躲不過朝廷的耳目,這種態度應當受到朝廷的賞識。在這撲朔迷離的宮廷內還是可以有一個正直的靈魂的。」他得出的結論是這種和藹可親的舉止預示著未來很有希望。然而從宮內檔案看出,這也是他的任務之一:「速將英咭利貢使送走,於嚴切之中,仍寓懷柔。」
松筠精於此道,其證明便是他謝絕馬戛爾尼想送給他的告別禮物的方式。他以如此自然懇切的態度來表達他的托辭,以致特使都沒有想到為他而生氣。然而,這同和珅一樣都是拒絕禮品,也都是對同樣的命令表現出同樣的服從。但是,馬戛爾尼認為松筠有紳士風度。這位中國高級官員都配當個英國人。
如果說大學士對特使表現出熱情,他在皇帝面前可一點都不流露出來。以下是11月13日他寫的最後一份奏折:「本月初九日,該正貢使至奴才船中跪請大皇帝聖躬萬安,敬捧呈詞……口稱我等外夷不識天朝體制,一切禮節全未諳習,仰蒙大皇帝格外施恩體恤備至…其已悃忱。」
同一天,小斯當東寫道:「今天,松筠來船上看我爸爸。我給媽媽寫了封信。由馬金托什艦長帶來。」12日和13日,馬戛爾尼也說他接待了松筠的來訪。大學士則讓朝廷相信是特使前去拜訪他:極權社會的等級原則同民主社會的平均主義原則帶有同樣的強制性。一名貢使應當尊重一位大學士,而不是相反。皇帝可能會批註:「好」,如同我們所說:太好了!
私下對話
英國人正在為去廣州作準備,有的走水路,有的走陸路。他們遠沒有料到在此刻通過皇家傳驛,一場無情的對話正在他們穿越的中國兩端進行著。
乾隆10月21日從北京發出給廣東以及其他沿海各省巡撫的諭旨:告訴他們夷入的「不適宜的要求」,他們要求或在舟山,或在廣州附近有一個能「長期居留的小海島」。
郭世勳僅在12天後,即11月1日回復乾隆,而又過了11天,即11月12日;乾隆用硃筆批注他的復件。以下是他們的對話,它確定了馬戛爾尼的徹底失敗:
郭世勳:英咭利國人投澳居住須向西洋人賃屋,形勢儼成主客,是以此次該國貢使進京籲請在於附近廣東省城地方常給一處,以為收存貨物之地,與西洋人之澳門相埒。
乾隆:此必不可行
郭世勳:其所吁求之處正其貪狡之處
乾隆:是!
郭世勳:西洋夷人在澳門居住始自前明,迄今二百餘年。該夷等在被生長居聚竟成樂土,國朝教化涵儒,不殊天幬地載。況廣州附近各處濱臨洋海,尤不便任聽外國夷人紛投錯處。
乾隆:是。
郭世勳:今該貢使貿然陳請,設想非伊朝夕。誠如聖諭,海疆一帶戒備宜嚴。現在督臣長麟蒞任在即,臣當與悉心商榷,設法稽查,凡沿海口岸港汊炮台墩汛一律加意防範,不使該國夷人有私自相度地面妄思佔住之事。
乾隆:好,實力行之。
郭世勳:如伊等欲擇地居住,必借內地奸人指引。
乾隆:此尤應禁者。
郭世勳:臣現在密飭地方官嚴行查察,倘有洋行通事引水及地方無籍之徒串同英咭利夷人詭圖佔地,即不動聲色,密拿審究,從重治罪,以杜其漸。
乾隆:是。
使團曾從大學士松筠和藹可親中推斷天朝會聽使團的話,事實並非如此。天朝甚至怒不可遏。
給英國國王的報告
馬戛爾尼在抵達廣州的時候寫完了他長達28負的第一份報告,他委託馬金托什把這份為國王寫的報告送交給敦達斯。他因此就有機會把有關使團的消息先傳到歐洲。我們將從這份奇怪地未加發表的文件中摘錄若干段落。這份文件的內容不僅同我們上面所引的突然發現的無情對話,而且同特使及其夥伴在他們各自的日記中描繪的觀點相距甚遠。然而,主要的事都寫入報告了:失敗後的傷感被搖曳不定的一線希望所緩和:「我滿意地注意到倫敦王室和北京朝廷初次直接接觸的結果開始就英國商人的問題在中國人的思想裡開花結果。」
從一開始,馬戛爾尼就描寫了不可克服的障礙。首先是歐洲人的嫉妒:「我從一些非官方的或私人的消息中獲悉某些代理商行中的歐洲人設法對抗他們想像中的我們的計劃。我們在各方面都要防備葡萄牙人,他們認為自己保持著同北京關係的壟斷權。然而,澳門正在日趨衰落,只是有了淡季居住在那裡的英國人的出現才得以繼續存在。」
其次是中國人的多疑:「儘管對我們接待的排場很大,但韃靼族的達官貴人用懷疑的眼光看待我們的每一項建議,這是再明顯不過的了。就好像我們是來顛覆這個國家的。」
他的使團被禮儀上的義務弄得精疲力竭,而無法談判任何問題:「我此行的主要目標甚至都沒有提到。我所有的時間都被禮儀佔去了,如果我不稍稍地堅持,希望使這個政府對我們懷有良好感情的話,就沒有任何機會實現我使命中最起碼的具體目標。」
幸好,在沿著大運河的歸程中終於同大學士建立了友好的關係,並把事情向前推進了一步:「松筠向我援引他每天從皇帝那裡收到的信中的主要段落,並告訴我最重要的批注。他說通過十分仔細的觀察,他真正相信我們除了想增加貿易之外別無其他想法;但他明確指出,在一個中國皇帝看來,這是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不值得麻煩一個使團。」
馬戛爾尼這樣便能回到皇帝給國王的兩份敕書裡令人失望的內容上來:「我向松筠指出,除了聖上提到的有關在北京常駐使節的要求——這一要求被拒絕——之外,沒有提及任何其他各點。他回答說:皇帝陛下認為他允諾照顧我們的商人就足夠了。至於我給和珅的照會,他對我的要求逐一加以拒絕;我提的問題似乎是被故意歪曲,好像有人竭力使它們易於遭到皇帝陛下的拒絕。但是,我還是讓他們知道,由於得不到重新考慮,我們在廣州的人的處境很快就會變得難以容忍,以致有可能中斷一切貿易。(……)我感到寬慰的是聽說皇帝對我們,即對使團和我們的國家懷有好感,他決心保護這種貿易。如果他拒絕了我們所有具體要求,並不是因為這些要求提得不得體,而是因為皇上年事已高,他不認為改變自古以來的習俗和創立新的先例是件好事。」
在這個衰老的君主之後,比較年輕的繼承者將會採取另一種態度……英國人從不認輸;必須維持一點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