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六十四章 在南方內地
(1793年11月14日-17日)
11月14日,使團的主要人員動身去南方。他們得到了一份厚禮:准許他們穿過杭州城。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小斯當東用最清新的筆調為我們描述了這次旅行:「今天一早,我們一長列隊伍與士兵一起出發,穿過城市來到錢塘江邊。第一次為我們打起了華蓋。杭州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我們從幾座雕刻奇特的凱旋門下穿過。」
興高采烈的托馬斯以為——當然他的同胞們也不例外——這些凱旋門是為歡迎使團而搭的。然而,這些顯然是他已經在北京見過的「牌樓」。牌樓大多數是木結構的,但也有像這裡一樣用石頭砌成的。
見習侍童對「又大又漂亮」的店舖讚賞不已。它們的鋪面懸掛著「珍貴的皮毛」。
兩軍對峙
出城時,「使團的隊伍受到禮炮、樂隊和數百名士兵的列隊歡送」。安德遜看到的士兵人數是托馬斯看到的10倍:「一支由幾千名戴著頭盔的士兵組成的隊伍,排列成十分整齊的隊形,站在路邊。」
「為了便於登船,並使這場面更為壯觀」,架設了「用籐條串聯起來的一排車搭成的碼頭」。它直通停泊在河中心的船隻,因為靠河岸處的水不夠深,成千上萬的人來觀看這一場面。看熱鬧的人有的站在水中拉的車上,有的三、四個人一起騎在水牛背上,這些馴良的水牛竟然對此無動於衷。安德遜指出:「中國人大量使用水牛來做拖運的工作,特別是在農業方面。」這點只在南方適用;現在,我們已到了南方。
檢閱軍隊給英國人留下強烈的印象,幾乎所有在場的人都對此有所評述。「無數的旌旗把中國軍人的漂亮制服襯托得更為軍容壯麗。藍色的制服上繡著大炮就表示炮兵。他們的炮比我們至今在中國看到過的威力要大得多。使團成員從兩座雄偉的凱旋門下經過時,受到這支炮兵隊伍的鳴炮致禮」。馬戛爾巳則認為這些炮「不易操作」,炮口上鐵的厚度同炮的口徑差不多相等。
一小隊英國士兵齊步成縱隊行進,在河邊的中國士兵向使團下跪致禮。他們在河邊,身穿軍禮服倒顯得十分威武。然而,馬戛爾尼喜歡想像他們是在欣賞仁慈陛下的士兵的豪邁步伐和無可指責的動作。英國人在打量著中國人;中國人也在打量英國人。
在外交官的背後,露出了軍人的面目。外交官明白他已輸掉一仗。而軍人的目光則在估量贏一場戰爭的可能性,儘管這場戰爭在半個世紀後才會爆發。
南方從這裡開始
5點左右登船結束。由帶席篷帆船組成的船隊啟航了。即使這些船載荷量很大,但航行時吃水並不深。
鎮江是揚子江和大運河的會合點,過了鎮江,這一行旅遊者才算真正到了南方。這是另一個中國。中國南北方的差異比我們南北的差異還要大。中國的南方土地肥沃,盛產稻米、茶葉和魚類;在這片土地上集聚著人類財富,人們的生活也更講究排場。
「11月15日,早晨醒來時,我們發現自己已置身於一個從未見過的美麗的景色之中。」小斯當東大聲說。馬戛爾尼是這樣形容的:「美麗和動人的景色。」托馬斯對沿途風光的描寫:「一邊是耕作過的廣闊平原,另一邊高山貼岸聳立,滿是懸崖峭壁,就像是從江中升起的一樣。河深很少超過4英尺。佈滿卵石的河床覆蓋著暗綠色的苔蘚。我們的船常常觸著河底。」
赫脫南估計這次淺水航行的風險。槳常常碰在峭壁上,船顛簸得很厲害,他直擔心要「遇難」。每條船由二十來人拉縴,「如果不是迷人的景色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那麼船夫和水手此起彼伏的喊聲簡直令人「難以忍受」。噪音是表現中國生氣的一個獨特方面。
中國的南北要道真是這樣不方便嗎?並非如此。現在正是因為船隊離開了這條要道。如果船隊選擇北京——廣州的直達航線,那就不必繞道杭州:它就要沿長江而上250公里,而不是橫渡長江走大運河的最後一段,它朝東航行是為了去舟山群島、英國人要搭「獅子」號回去時,朝廷已確定了這條航線。後來朝廷認為勳爵完全聽任擺佈乘「印度斯坦」號,因此還堅持這條路線。現在只好抄一條「近道」了。馬戛爾尼驕傲地記道:至今還沒有一個歐洲人來過這塊中國內地。馬可·波羅沒有到過福州以南的地方;傳教士和外國使臣則被迫走御道。繼熱河之後,這又是一個「第一」。
我們已經來到與開羅處於同一緯度的地方。農作物散發出帶有異國情調的沁人心脾的香味。沿途看到「稻田、甘蔗種植園、橙樹、袖子樹、石榴樹、栗子樹、蔬菜、茶樹、樟腦樹和竹子」。
小斯當東對烏柏樹入了迷:「任何一種植物都沒能引起這樣大的好奇心。我們感到奇怪的是,一棵樹居然能提供給我們只習慣於在動物界獲取的物質。這是這個特殊地區的主要的優勢之一。」這種樹的葉子是紅色的,它的白色果實裡的籽含有一種可用來製造蠟燭的肥皂般的粉狀物。「中國的蠟燭比較粗短。燭芯是木製的。火苗很亮且一直很均勻。」兒子驚歎不已,老子補充解釋:「把種子搗碎後放在水中煮沸,從中提取油脂。用這種物質製作的蠟燭比用動物脂肪製作的更堅硬,而且不散發出氣味」。而用這種方法生產所需的成本大大低於歐洲。
在使用煤氣和電燈前,這是中國在技術上領先的一個項目,但這種地位很快就被超越了。
最早的桔子樹
11月16日,特使在王大人和喬大人的陪同下,拜會總督。過了杭州,兩位大人還陪同使團使他特別高興。他認為,這是出於長麟的特別照顧:「總督對他們很瞭解,他知道我們相處得很熟;為了使我們旅途更愉快,便讓兩人一直陪送我們到廣州」。這純粹是勳爵在情感上的異想天開。我們從皇家檔案中查實:在10月15日,朝廷就決定派這兩位官員一直到他們上船回國才算完成陪同任務。
托馬斯驚呼道:「啊,原來中國也有桔子樹!」他像克里米亞的一位葡萄合作社的經理一樣大驚小怪。後者曾對我說:「怎麼,在法國你們現在也釀製香檳酒了?」然而,他的家庭教師赫脫南先生卻知道這種水果在德語中稱為「中國蘋果」(Apfelsine),它是「通過葡萄牙人傳入歐洲的。里斯本可能保存著第一株橙樹」。像我們萊茵河彼岸的鄰居一樣,我們把希臘人說是在金蘋果園裡成熟的這些「金蘋果」——桔子(mandarine)還給了中國。
赫脫南甚至明確指出,中國的桔子分三等。上品是供「達官貴人」的,這種桔子的皮是深紅色的,容易剝開,汁液最多。第二等供應「各類頭目」,皮呈黃色,味道略遜於前者。三等品則是「下層苦力」吃的,也就是在歐洲我們所吃的那種桔子。等級制度還要擴展到哪裡呢?
像馬可·波羅以後的許許多多旅行家一樣,家庭教師按捺不住要說,中國甚至比西方人想像中的還要高超:這種優越性現在波及到他自身了。差異還要擴展到哪裡呢?
秘密外交的內幕
11月17日是他們一起旅行的第三天,馬戛爾尼和長麟作了一次嚴肅的交談。有多少次勳爵已感到終於要談到正題了……特使的敘述可謂是一份典型的外交報告。
新任兩廣總督回拜馬戛爾尼。談話自然地涉及中英兩國的貿易問題:「在廣州,從他那裡能得到什麼幫助?」他要求特使寫份書面說明,以便「從容不迫地反覆閱讀,完全掌握問題的質,並在瞭解事實的情況下採取行動。」他同意北京應該改變英國商人的態度。
誠然,他與皇帝的私人關係以及他在政府中的地位使他有大的行動自由,但他不是一個人。他的行動要觸犯某些既得益。朝廷中有幾位身居要職的大臣敵視英國:「尤其是他的前任福康安,看到他採取與自己相悖的態度可能會不高興。」總督楚,和珅拒絕使團的要求使馬戛爾尼多麼失望,但他勸說馬戛尼切勿貿然行事,以至使朝廷「不敢有任何寬容的表示」,使他可能進行的有利於英國人的嘗試「失去信譽」。
像與松筠談話時一樣,馬戛爾尼毫不遲疑就「坦率地表示深感失望」。他受到「冷淡」甚至是「敵視」的對待,但他尚在信中提及此事,「那是考慮到松筠和長麟」。他們「對使團頗有好感」,並一再肯定地說,皇上對使團亦有好感。因而,儘管北京發生了這一切,他仍有權期望「長麟支持他的要求」。這是他稟告英國宮廷的主要內容。下面就是長麟不要「用他的行來否認」馬戛爾尼所說的內容。
勳爵終於感到談話已進入實質階段。這樣的交談值得從陸路繞個圈子。「總督走了不一會兒,就給我和使團的全體先生送來茶葉、扇子和香料作為禮品。」托馬斯補充說:「還有絲綢禮品」。
令人生畏的對手
長麟借口缺乏經驗,引導馬戛爾尼「開頭炮」。他確定了自己善意的界限。談到朝廷表現出的不利跡象,他能理解英國人採取報復的態度,但他強調指出,這種態度勢必將妨礙任何積極的發展。馬戛爾尼不會知道,無論是以前的松筠還是現在的新任總督,他們得到的重要指示恰恰是:在必要時用武力來防備英國的任何暴力行為。長麟的機智就在於他審慎地把朝廷的憂慮讓馬戛爾尼知道,把這種憂慮和期望從他那裡得到商業利益作了權衡:這樣他就把威脅回敬英國人。真是手段高明之極。
馬戛爾尼盡量不正面回答。他不對英國人的表現作保證,而是逼長麟作出抉擇:該由總督通過實際行動使他能向英王陛下寫一份他所希望的有利報告。
特使甚至不屑於要求一份書面文件(現在是他本人應該提供一份書面文件,松筠早已使他明白他不會得到這份文件,並勸他不要立足於講話或文件),而要立足於明確實際的現實。
而長麟這位手中掌握歐洲貿易命運的人,對他來說就是最實際的現實,總之,是他可以捕捉到的唯一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