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令人吃驚的軍事同盟要求

(1794年2月1日-3月19日)

這一回,使團可真沒有什麼盼頭了。長麟拒接特使於1月底自澳門寫給他的一封信,原因是他已對北京說了使團已經放洋回國。在離開澳門到回國前的這段時間裡只好被迫休假。他們不斷互相拜訪。他們會見了俄國人和瑞典人。「獅子」號的船長在一位俄國紳士家裡甚至還見到「一艘剛抵達這裡的法國戰艦的艦長,伊拉斯馬斯爵士曾在澳門海域追擊過這艘戰艦」。追擊已成為過去;兩位對手可以平心靜氣地圍坐一桌交談往事。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當英國人與另一些英國人在一起時,他們幹些什麼呢?見習侍童寫道:「這些先生們經常玩板球。」英國人無論在哪裡,只要能稍微從事他們的民族體育項目,他們就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所以這也是馬戛爾尼向皇帝提出的迫切要求之一。

中國的春節帶來了一些生氣。據托馬斯的日記記載:「到處都擺滿了假花。」還有鞭炮,這是窮人的焰火。「離節日還有好久,他們就早早地放起了鞭炮。」好像在7月14日前的法國孩子一樣。家家戶戶一派節日氣氛:「中國人用鍍金飾物和彩紙裝飾門面」。所有中國人都穿新衣裳:「他們規定那一天要穿第一次穿的新衣裳,窮人則要把這件衣服穿上整整一年。」

離開廣州時馬戛爾尼就終止寫日記了。托馬斯因為在日記裡只寫些互相邀請的名單而感到厭煩,因此從2月1日起也停寫了。

乾隆在中國春節前的1月25日簽發兩份詔書。勳爵已離開廣州,因此不知道這回事。

第一份詔書歷史學界對它毫不注意。但這份文件裡有著十分有意義的材料,因為它披露:英國曾建議與其結盟,共同對付法國!乾隆起草這份詔書的目的是要所有夷人瞭解和記住天朝的觀點。

這一文件的確原封不動地重複了長麟給皇帝上的奏折裡的內容:長麟把英國人的主動要求告訴給皇帝。居住在北京的三位歐洲主要傳教士——索得超神父、羅廣祥神父與賀清泰神父——都被鄭重其事地召到朝廷,聽讀詔書。皇帝的答覆明確而又圓滿:「英咭利國或因觀與佛蘭西人打仗吃虧!希冀天朝救助。殊不知大皇帝撫馭外夷,從無歧視。伊等彼此爭鬥,互相勝負,天朝惟有置之不問。大皇帝於外夷無分厚薄。」

神父們回答說:「佛蘭西與英咭利人因何打仗,我等實在不知詳細。大皇帝統御萬國,一視同仁。小邦無分厚薄,我等素有稔悉。」

難道長麟僅從自己的想像就得出要求軍事結盟的結論?對此,我們懷疑。即使朝臣們有癖好只對皇帝講他愛聽的話,他們還不至於憑空捏造出一個皇帝絲毫不曾料到的情報。確實,無論是馬戛爾尼,還是斯當東,抑或我們在英國外交部或印度局的檔案中能找到的任何一份機密資料都沒有影射過這件事。然而,它又不是不足信的。敦達斯曾指示馬戛爾尼,要把法國人描繪成貪得無厭的人,他們想霸佔印度並準備向中國輸出革命。遠在使團出訪前,即1780年初,在東印度公司的檔案中就有了這種設想。這次提議只是把這一設想付諸實現而已。1783年,喬治·施密斯建議締結一個反法攻守同盟條約。

我們可以假設,當馬戛爾尼瞭解到有關歐洲與雅各賓共和國衝突的最新消息,又深信長麟是一個友好的對話者,他是可能打出這張牌的。他沒有遞交書面請求。而與此同時,為了能開設一個商埠、得到一個島嶼,或僅僅為了取得英國人進行體育活動的權利,他可以接連發出幾份照會。或許他只想在談話中探探口氣,而長麟卻信以為真了。

馬戛爾尼是一個富於想像力的人。他能很快找到使這艘「被蟲蛀蝕的軍艦」沉沒的方法,也能很快找到方法使「西方最強大的國家」和「東方最大的帝國」聯合起來對付共同的敵人。如果法國像在絮弗雪時那樣恢復了在印度洋的優勢,它就會重新產生路易十六在交趾支那的野心;或者,一旦佔領葡萄牙,它就要把手伸向澳門(1808年,朱諾佔領了葡萄牙,給了英國人佔領澳門的借口)。這時中國的港口,甚至中國軍隊的支持將是十分可貴的。反之,讓英國人在東方諸海域為他們充當維持安全的警察,對中國人也是大有好處的。

乾隆拒絕了這個荒謬的建議:外夷間的爭端,只要不來擾亂天朝的秩序就與天朝無關。再說,他再三讓人問英國人:你們是否與鄰居和睦相處?而英國人總是回答:是的。而在離開帝國的時候,他們卻建議中國捲入他們的戰爭!

國王藉以取勝的最後一句話

對於皇帝來說,第二份詔書是一個延長號。它是向滿族和蒙古親王、向內閣頒布的詔書。故而也是向皇朝、向它的盟國,並通過它們,向全體中國人——因為它是要公佈的——「向現在和將來生活在這個國度裡的所有人」頒發的;因為這是一份供編年史用的文件,因此也是提供給歷史的文件:

「貢使於十二月初七日風順放洋回國。因奉有恩旨,允許再來進貢,其歡欣感激之忱,形於詞色,益加恭謹。仰見我皇上撫馭外夷,德威遠播,凡國在重洋及島,無不效悃獻琛。現在該使臣等啟程回國之時,即預為下屆貢忱之計,似此傾心向化,實力從古所未有。」

熱河的仙人掌上的刺都掉了。使團離得越遠,官方文書就越給它塗脂抹粉。

在世界的另一端,與這凱歌遙相呼應的也是洋洋自得的語調。1803年,巴羅堅持認為:「新近派往中國的使團,向一個對英國人幾乎一無所知的民族出色地顯示了英國的尊嚴,為未來奠定了獲取巨大利益的基礎,也為那位設計並執行了這一計劃的政治家的才智增添了光彩。」

啟航前的幾個星期裡,忙於裝載東印度公司的船隻,集中船隊,為未來的部署還要讓巴瑞施上尉進一步勘測香港和伶仃的地勢。安德遜在結束語中意味深長地說:「葡萄牙駐軍部隊列隊歡迎。要塞的大炮一聲接一聲,與我們的野戰炮的19響禮炮互為應答。」

英國人在作戰的氣氛中全上了船。外交沉默了,要由大炮來說話——國王藉以取勝的最後一句話。這是路易十四時的大炮上刻的銘言:Ultima ratio regum。

目前,他們只是放著空炮。還要等多少年呢?馬戛爾尼的離開像是在向和平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