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看一下记录

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四世》第一幕中,格伦道尔(Glendower)向郝茨勃(Hotspur)夸口说:“我可以召唤幽深之处的魂灵。”“是吗?我也行,谁都能做到,”郝茨勃不为所动地答道,“可你真的去接时,他们会来吗?”对于市场如何运行,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不过是众多理论当中的一个罢了。真正重要的问题是,它管用吗?

确实有很多机构投资者欣然接受了β这个概念。但别忘了,β毕竟是个学术产物。还有什么能比它更呆板呢?只是作为描述股票风险的一个数字被创造出来,看上去它几乎天生就不会产生预期效果。待在密室里的图表师喜欢它。即使你不相信β,也得用β说话,因为在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里,我和我的同行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制造”着博士和工商管理硕士,他们张口便说这个专门术语。他们现在把β当作一种方法,拿来评价投资组合经理的业绩。如果实现的收益率超过了根据投资组合β值预测的收益率,组合经理便被认为创造了超额收益(正数的阿尔法)。市场上有大量资金寻找可以带来最大阿尔法的组合经理。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但是,β用来测量风险果真有用吗?是否真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所言,β值高的投资组合与β值低的投资组合相比,会提供更好的长期收益?单单一个β就概括了一只证券所有的系统风险吗?或者说,我们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吗?简而言之,运用β就真的会获得阿尔法吗?这些都是金融从业人员和学术界人士当下争得面红耳赤的问题。在1992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尤金·法玛(Eugene Fama)和肯尼斯·弗伦奇(Kenneth French)根据1963~1990年的β测量值,将所有有交易的股票进行了十分位划分。第一个十分位包含β值最低的10%的股票,第十个十分位包含β值最高的10%的股票。如图9-3所示,研究结果令人吃惊,在这些十分位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与其β值之间,实质上不存在任何关系。我在共同基金的组合收益率与组合β值之间的关系上,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在股票或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与其风险测量值β之间,确实不存在什么关系。

阅读 ‧ 电子书库

图9-3 1963~1990年的平均月收益率与β(法玛和弗伦奇的研究结果)

因为法玛和弗伦奇的研究涵盖了近30年的时间,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所以他们下结论认为,收益与β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没有说服力的。β这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至关重要的分析工具,在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上,并不是一个有用的测量手段。于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不但金融从业人员,甚至连很多学者,都把β当作废品扔进了垃圾堆。那些早先曾记录了β辉煌的财经媒体,纷纷以“β之死”“拜拜了β”“β败退”之类的标题发表专题文章。《机构投资者》杂志引用的一封信代表了时代对β的看法,来信者仅署名为“造诣精深的量化师”[1]。信的开头这样写道:“眼下资金管理界风传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死了。”该杂志接着引述一位“弃暗投明的量化师”的话:“高等数学之于投资,将如泰坦尼克之于帆船运动。”于是,构成新投资技术的全套工具,甚至包括现代投资组合理论都笼罩在一片疑云之中了。

[1] 量化师(quant)是华尔街给喜欢进行量化分析的金融分析师起的绰号,他们特别关注新投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