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行为金融学与储蓄
行为金融学理论也有助于解释为何很多人不愿参加所在公司的401(k)储蓄计划,即使公司也为其提供与其交付的养老金等额的资金。如果一个雇员已习惯于拿到某一特定数量的实发工资,你再叫他拿出1美元为自己的退休计划增加养老金,对于因此而出现的工资扣减(即使实际扣减额不足1美元,因为参加退休计划而缴纳的养老金可以从应税收入中抵扣相当可观的数额),他会视为对当前消费能力造成的一种损失。个人对这些损失比所获利益看重得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这种损失厌恶与自我控制的难以展现、拖延耽搁带来的心情放松以及不做任何变化带来的安逸自在(维持现状偏差)同时存在时,就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往往储蓄极少了。
已有人提出两个建议,来解决人们不愿储蓄的行为。第一个建议是通过改变选择的框定方式克服惰性心理和维持现状偏差。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让雇员主动报名参加401(k)储蓄计划,很多人会婉言拒绝,不愿参加。但是,如果问题以不同方式进行框定,使得雇员必须主动“决定不参与”这项储蓄计划,那么参与者的比率将高得多。以自动加入为特征(雇员必须有意识地决定填写“决定不参与”的声明)框定401(k)储蓄计划的那些公司,其雇员参与计划的比率,较雇员必须主动“决定参与”计划的公司要高得多。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和什洛莫·贝纳茨(Shlomo Benartzi)提出了另一个劝诱参加储蓄计划的绝妙建议。有些雇员即使面对自动加入的储蓄计划,也总是拒绝参加,因为他们靠现有的工资收入几乎入不敷出。塞勒-贝纳茨“明天会储蓄更多”计划的实质,在于让雇员预先承诺从增加的薪金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放进退休储蓄金。如果雇员参加这个计划,那么从加薪后的第一份工资单开始起算,他们为自己的退休储蓄金拿出的钱就会增加。这种特色的储蓄计划减轻了因实发工资被削减而感到的损失厌恶情绪。雇员从工资中扣除一部分用来交养老金的比率,在每次加薪时都不断增加,一直到该比率达到法律许可的最大抵税限额为止。这样一来,惰性心理和维持现状偏差便朝着使人们持续参加储蓄计划这个方向发挥作用。任何时候,雇员都可以决定不参加这个计划。
1998年,塞勒和贝纳茨第一次在一家中等规模的制造业公司实施了他们设计的计划。当时,这家公司面临的问题是雇员参与退休储蓄金计划的比率很低。事实证明,“明天会储蓄更多”计划颇受欢迎,该公司超过3/4的雇员同意加入。此外,这些同意加入的雇员中有80%以上的人在此后数次加薪中都一直参与了这个计划。即使中途退出的雇员,也没有将从工资中扣除的养老金比率降到当初的水平,他们只是将来不再想增加养老金。因此,即使这类员工储蓄的金额也比参加这项计划之前显著地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