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5.2 语言的影响
语言不只是用来帮助我们在沟通中彼此了解的媒介,它也可以塑造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知觉,以及影响我们对他人所持的态度。
广义地说,沟通者所使用的语言,可以影响他们看待他人及周遭世界的方式。这个章节将描述语言是如何塑造整个文化的世界观,及当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相遇时,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甚至在使用同语言的沟通者中,我们用以描述人、事物、事件、观念的标签都可能会广泛地影响我们的知觉。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命名与认同
"名字含有什么意思?"朱丽叶夸张地问,如果罗密欧是个社会科学家的话,则他会回答"很多"。研究显示,名字不单是一种简单的辨识方式,它们形成了他人对我们的思考方式、我们看待我们自己的方式、及我们行动的方式。
不同名字有不同的内涵。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们要求大学生根据一千多个名字的可爱程度、看起来是主动或被动、阳性或阴性等来为这些名字评级。虽然有众多的名词,但回答却相当接近。迈克尔、约翰、温迪是受欢迎及主动的名字,且被评为在性别中拥有阳刚特质或阴柔特质。帕西法尔、伊萨多、阿尔弗雷德则较不受欢迎,且不容易看出其性别。其他研究指出名字拥有强烈的隐含意思。许多常用的名字通常被视为主动性、较强烈及优于较不常用的名字。名字的影响确实影响人们的第一印象,但在沟通者相互熟识后似乎影响力就降低了。
名称用以辨认身份的重要性,也会应用在团体中的成员里。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大多数比较喜欢"黑人"( black )这个标签的人,使用这个名称是因为它在整个大文化下的"接受度"和"认同"得到全体的同意。他们描述自己是爱国的,接受现状的,试图向大文化看齐。相较之下,报道指出使用"非裔美国人"( Afro-American )这个名称的人,对身份的认同大多出自少数民族的自尊心,且并不是那么有兴趣地向大文化看齐,而认为是在大文化之中传承自己的文化。
联盟关系
除了塑造一个人的身份之外,语言可以增进和表明与他人的一致性。研究指出,沟通者会被与他们说话方式相似的人所吸引。同样地,沟通者会想要和适应他们甚至有相同说话方式的人结盟。这里,说话方式包括字词的选用、说话速率、字数和断句,以及礼貌的程度。在理语及说话习惯上,使用相同词汇的青少年显示出了语言一致性的原则。这相同的过程也在其他团体中运行着,从街头帮派到军事人员再到计程车司机之间。沟通研究学者称这个想与沟通者认同,并调适说话方式以与之相称的过程为聚敛现象。
沟通者在网络空间和面对面沟通都可以看到聚敛的现象,线上社群成员往往发展出共通的语言和对话模式,从他们增加用"我们"这个代名词就可以得知他们的交往更加亲密。MSN和电子邮件的使用者创造一些简短的代码来表示自己是网络一族,如果你知道什么是ROTFL 、IMHO或JK的意思,那你可以算是他们的成员了。这些缩写字母的意思是:笑倒在地上打滚(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 )、我的浅见(In my humble opinion )、开个玩笑(Just kidding )。有趣的是这些网友的网络语言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对话,例如在表达自己的无奈或脱力感时说:"ORZ "。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对彼此感到同等相当时,他们的语言会是相互聚敛的。但当沟通者希望或需要被认同,他们则通常会去改变他们自己地说话方式来适应他人的方式,他们会试着说出"对的事"或以一种有助于相处的方式说话。我们可以从下列叙述看到这样的过程。当移民者想在新的文化中获得成功的回报时,他们会努力精通当地语言。同样地,想要获得晋升的员工,会想办法让自己的说话方式和他们的上司一样;他们的上司会采用像经理一样的说话方式,经理则会向董事长靠拢。
语言调适的原理同样也会反向运作。沟通者想要使他们自己与他人分离时,便会采取分化策略来强调他们与他人不同的方式。举例来说,一个民族的成员们,虽然说着流利的主流语言,但可能会使用他们自己的方言来作为显示团结的方式,这是一种"区隔他人"的策略。分化策略也可能在其他情况下运作。举例来说,青少年发展出专属于他们次文化的俚语来凸显他们与成人的不同,并聚合跟他们相似的青少年。当然,沟通者最好小心何时要或何时不要用语言来聚合同侪。我们大多数都记得父母故意模仿青少年的口气说"酷毙了!"时是多么诡异尴尬。另一件要注意的事情是,当你不隶属该族群却故意使用该族群的用语,可能被视为做作或冒犯。分化策略的语言目标之一是要建立规范,指出谁有"权力"使用或谁不能使用某些特定语汇。
权力
沟通研究者辨识出一些语言形态,可以增强或缩减说话者对其他人的影响力。观察下列两种陈述的不同:
"老师,对不起。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我……嗯……我猜我没有办法及时完成这项工作。我有很紧急的私事,而且……这实在不可能在今天完成。我会在星期一把工作完成并将它摆在你的桌上,可以吗?"
"我不能准时完成这项工作。我有紧急的私事,而且这实在不可能在今天完成。我会在星期一的时候把工作完成并摆在你的桌上。"
不管教授接不接受这个借口,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种陈述的音调比较有自信,而第一种陈述的音调比较愧疚及不确定。表5-l 从我们刚才所读的陈述中整理出一些低权力的语言形态。许多研究显示出减少这些形态的说话者会被视为较有自信、活泼及有魅力。一项研究显示,单一形态的"低权力的语言形态"实际上也可以使一个人比较没有权威性,或更缺乏社交魅力。
具有权力性的语言也许在北美及欧洲文化里会得到想要的答案,但不见得到处都行得通。在日本,替对方保留颜面是很重要的,所以那里的沟通者会使用不是很清楚的术语,及有点闪烁其词而避免作直接答复的字词和修饰语来进行沟通。在大部分的日本句型中,动词是摆在句末的,因此句子中"行动"的部分可以被延缓。传统的墨西哥文化很重视协力合作,所以也使用有点闪烁其词而避免作直接答复的方式来缓和人际关系。墨西哥人不以很坚定的方式说话,来确保他们不会使他人感到不适。在韩国人的文化中,他们也喜欢"间接"的语言方式(例如:"或许"、"可能"胜于直接的"一定"、"必然")。
即使是在很看重强硬声明的文化中,太过权威的语言也会威吓或胁迫到他人。观察在同一个情况下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不起,我的小孩有点无法入睡,你介意把音乐关小声一点吗?"
"你的音乐太大声使我的小孩睡不着。请你关小声一点。"
比较有礼貌而没有权威的方式,会比强硬陈述的效果来得好。这样的事实如何与具权力语言的研究相结合呢?答案在于立即效果和发展正向关系的两股张力的拿捏。如果你靠近极具权威的方向,在短时间内你可能会获得你想得到的东西,但可能会让你疏远其他人,长期下去会使你的人际关系产生危机。更进一步地说,太过权威的陈述有不尊重和优越感的意味,就好像要对抗他人进而获得他们的臣服。
在一些情况下,礼貌且较不权威的说话方式会增强说话者所想表达的效果。举例来说,老板可能对他的秘书说:"你介意再把这封信打一遍吗?"事实上,老板及秘书都知道这是一个命令而非请求,但是用疑问句的方式显得比较体谅些,也让这位秘书对老板的印象较好。这样既满意又合乎理性的目标结果似乎解释了为什么融合既权威又有礼貌的语言是最有效果的。
打岔性语言
不是所有的语言问题都来自误解。有时候,即使非常了解另一个人,但还是会产生冲突。当然,我们并不是要避免或消除所有的争议,但是删除三个语言上的不良习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沟通冲突,让你省下力气去对付那些无法避免的或是重大的议题。
事实与意见的混淆 事实性的陈述可以用对或错来证实。反之,意见性的陈述基本上以说话者的信念为主,这是无法被证实或否认的。从下列的例子中,可以看到事实性陈述与意见性陈述的差异。
事实 意见
你忘了我的生日 你一点都不关心我
你一直千扰我 你是个控制狂
你说了很多的关于种族的笑话 你是个心胸狭窄的人
这样把事实性的陈述和意见性的陈述摆在一起时,差别便显而易见。在每天的对话中,我们通常把我们的意见当作事实一样陈述,也因此我们引发了不必要的争论。例如:
"笨蛋才会这么说!"
"花这么多的钱在一双鞋上,实在是太浪费了l "
"在这个国家,除非你是白人,要不然不会有公平的待遇。"
留意一下,如果这些陈述前面加上"在我看来"或"我觉得"等修饰语,则陈述可以显得不那么具敌对性。本章后面会讨论"我"信息的重要性。
事实与推论的混淆 把你的意见表示出来可以朝理性的和谐迈向一大步,但拥有这个习惯却不能保证可以解决所有语言的问题,我们会因事实性陈述和推论性陈述而感到困惑、引发问题。所谓推论性陈述,便是在一切都未定的情况下,就做出结论。
当我们把我们的推论当作事实时,争议便由此而生。
A :你为什么要对我生气?
B :我不是在气你。为什么你最近那么没有安全感?
A :我才不是没有安全感,是你有些吹毛求疵。
B : "吹毛求疵",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才没有吹毛求疵……
尽量不要去猜测他人的心思。我们可以用你在第三章所读过的察对知觉的技能,来辨识我们所观察到的行为(事实),并尽可能地做描述。在描述这一长串的想法后,问一下他人对你所描述的正确度做评论。
"当你不回我电话时(事实),我便会升起你在对我生气的念头(推论)。真的是这样吗?"
"你最近一直问我,我是不是还爱着你(事实),这让我猜想你很没有安全感(推论)。或许我最近的行为有些反常。你在想什么?(疑问)"
情绪性的语言 情绪性语言表面上在述说某事,但事实上它表明了说者对某事的态度。如果你认同你的朋友对一个艰涩主题的迂回说法,你可能会认为他是"机智的";如果你不认同他的观点,你可能认为他"拐弯抹角"。不管这种态度好不好,都不过只是一种意见而非事实,而这样的不同是受到情绪性语言影响所造成的。芭芭拉·史翠珊对男人和女人讽刺性的描述(见本章章名页下方)可以说明情绪性语言是如何用赞许或丑化的词来形容同样一种行为。
你可以借由下列的例子来理解情绪性语言是何等的主观。
当你认同时,你会说-------当你不认同时,你会说
朴实的-------------------廉价的
传统的-------------------老旧的
外向---------------------人来疯
谨慎、小心---------------胆小、怯懦
革新的-------------------激进的
渠道畅通-----------------宣传手法
战略胜利-----------------大屠杀
奇特的-------------------疯狂的
避免因情绪性字眼而产生争议的最佳方法,是用中性字眼来描述人、事物或想法,以及用之表示出你的观点。不说"我希望你戒掉这些性别歧视的评论",而说:"我不喜欢你用'女孩'这个性别标签来称呼我们。"这种不带情绪性的陈述不但显得精确,被别人接受的可能性也更大。
语言的贵任性
语言除了使得信息内容清楚或模糊的功能外,也反映出说话者对他或她的信念及感觉负责的意愿程度。接收或反对的回应向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说话者的资讯,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关系气氛。
"这件事"的陈述 注意在每一种情况下句子的不同:
"你迟到的这件事,对我很困扰。"
"你迟到让我很担心。"
"看到你真是一件高兴的事。"
"我很高兴看到你。"
"这堂课很无聊。"
"我无精打采地在上课。"
正如其名,"这件事"的陈述用较不直接的字"这"来取代"我"这个人称代名词。相反的,使用"我"的语言清楚地辨识出,说话者是这个消息的来源。使用"这"陈述的沟通者会逃避对信息所有权的责任,而用一些无法辨识的来源取代之。这样的习惯不只是不精确,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无意识地想逃避立场的方式。你可以开始鉴别一下,在你的对话中增加具有直接性的"我"的语言,替代较不直接且有托词意味的"这"的陈述的效果。
"但是"的陈述 使用"X 很好,但是Y……"( X-but-Y )的陈述可能会使人感到混淆。我们来看"但是"的陈述是怎么说明这样的状况的。在句子中,要是出现"但是"这个词,会删除掉先前所表示的想法:
"你实在是个好人,但是我想我们再也不要见面了。"
"你为我们付出许多,但是我们还是必须让你离开。"
"这篇报告有许多不错的观点,但是因为你迟交,所以我只能给D的成绩。"
这些使用"但是"的陈述就好像"心理学的三明治"一样,把真实却又残酷的信息夹在令人较为愉快的观点里。这种方式也是一种保留颜面的策略,必要时可以使用。无论如何,当目标必须绝对清楚时,最好的承担责任的方式是一语道破,而不是用"但是"的陈述来分散注意力。
疑问句 一些疑问句是想获得资讯的诚恳请求,另一些问句则是为了避免成为宣告而做的一种语言手段。
"我们今天晚上要吃什么?"可能隐含有"我想出去吃"或"我想吃比萨"的意思。
"这堂课要用多少教科书?"背后可能隐含着"我怕选一堂要读很多书的课。"
"你今天晚上要做什么事吗?"是一种较不具危险性的话,用来表示"我今晚想和你一块儿出去。"
"你爱我吗?"安全地取代了"我爱你"这句可能会很尴尬、极具亲密或威胁性的话。
有时表现得不那么直接是一种面对一个不容易应付的话题的机智方式。尽管在不是那么必要时使用,间接是一种避免替自己说话的方式。
使用"我"和"你"的语言 我们已经了解使用"我"这个字的陈述,是一种为信息负责的方式。使用"你"字的陈述相当的不同:它表达出对他人下论断。注意下列每一项"你"陈述,都隐含着对对方的抱怨:
"你把这个地方弄得一团乱!"
"你没有遵守你的承诺!"
"你有时候真的很残忍!"
有时候使用"你"字的陈述不一定要包含"你"这个人称代名词,不过也能隐含着相当坦白的陈述。
"这是一个很愚蠢的笑话!" ( "你的笑话很愚蠢。")
"不要这么爱挑毛病!" ( "你太吹毛求疵。")
"把自己管好就好了!" ( "你太好管闲事了。")
无论这个评论是坦白的或是意有所指的,都不难发现,使用"你"字的语言会激起他人的戒心。使用"你"字的陈述意味着,说话者有资格去评断他人,而这通常不是个好主意,因为即使这个评论是对的绝大多数人也不会接受。
使用"我"陈述提供一种比较精确、不那么挑拨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使用"我"字的陈述显示,说话者愿意为不满负起责任,并且并非以价值论断的方式在形容他或她对其他人行为的反应。一个完整使用"我"字的陈述包含有四个部分:
1.他人的行为。
2.你的诠释。
3.你的感受。
4.他人行为对你的后续影响。
这四个部分出现的顺序并不固定。在日常生活有不少使用"我"字的陈述例子。
"当你在我们的朋友面前谈论到我很差劲的成绩(行为)时,我觉得很丢脸(感受)。我很怕他们会认为我很笨(诠释)。这也是我昨天晚上这么激动的原因。(后续影响)"
"你今天早上没有准时来接我(行为),我因而上课迟到被教授唠叨(后续影响)。好像我能否准时对你来说一点也不重要(诠释)。这就是我为什么那么生气的原因(感受)。"
"我觉得心灰意冷(后续影),因为最近这几个星期你都没有花时间陪我(行为)。我不确定你是否在躲我,还是你只是太忙了(诠释)。我很困惑于你对我的感觉,我希望能获得进一步的解释。"
当被误会或可能会引发别人强烈的防卫之心时,在你使用"我"字的信息中最好包括这四个部分。在某些情况下,只要使用一或两个部分便可以了:
"我费了一番工夫才搞定这顿晚餐,但现在全都凉了。的确,我是在生气。"(这个行为很明显。)
"我很担心,因为你没有打电话给我。"( "担心"一词包含一种感受及一种后续影响。)
除非是以对的方式来传达,要不然即使是使用"我"字的最佳陈述,也发挥不了作用。如果你使用的字眼不带任何评判的意味,但是你的声调、面部表情和姿势全部都在传达着使用"你"字的信息,那么别人也会对你产生防卫。确认你言行一致的方式是,在开口前留意,你的目的在于解释他人行为对你的影响,而不是表现得像法官或评审委员一样。
有读者对于使用"我"信息的语言可能持保留的态度,解决这种质疑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解答。
虽然含有"我"字信息的语言有它的优点,但即使把"我"信息传达、表达到最完整、最彻底也不是都无往不利,就像"我"信息的提倡者作家托马斯·戈登(Thomas Gordon)说的:"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来陈述,都没有人会喜欢听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别人的困扰。"此外,"我"信息从大方向来看可能会有点自我中心,研究显示自私与自我中心的人、尤其是有"沟通自恋"倾向的人,经常都只用第一人称单数的"我"做沟通。因为这些理由,在运用"我"信息的语言时,最好是有节制地使用。
沟通文本
在工作中使用"我"和"你"字的语言
有些时候丽贝卡觉得很有挫折感,因为她的同事汤姆常常不在位子上。她不想说出来,因为她喜欢汤姆,也不想被人听着像是在发牢骚。最近汤姆不在位子上的情况更为频繁,时间也更长了。像是今天,他把半小时的用餐时间又再多延长了45 分钟。当他回到办公室时,丽贝卡使用了含有"你"字的语言来对他抱怨。
丽贝卡:你去哪里了?你应该在十二点半回来,可是现在却已经快要一点半了。
汤姆(对丽贝卡生气的语调感到惊讶,她从未这样跟他说话):我有一些事要办。有什么问题吗?
丽贝卡:我们都有很多事要办,汤姆,但很不公平的是,你利用上班时间来办你的事。
汤姆(在听到丽贝卡的指控后开始防卫):我不知道你为什么那么在乎我是如何做我的工作的。老板都没有抱怨,那你在担心什么?
丽贝卡:老板没有袍怨,是因为我们全部都在掩护你。你应该感激我们为你的迟到或早退所编的借口。(丽贝卡又一次使用了"你"字的语言,来告诉汤姆他该怎么想及怎么做。)
汤姆(现在过于防备而不去思索丽贝卡的担心):喂,我想在这边我们都会彼此掩护吧?就以上次来说,我为了让你去参加你亲戚在新加坡的婚礼,加班了一整个礼拜。
丽贝卡:那不一样!那时我并没有说谎啊!而当你去放风时,我却必须编造出你在哪里的假话。你让我很为难,汤姆,你别想再指望我会继续为你掩护了。
汤姆(感到罪恶,但是因为对丽贝卡的评论和恐吓太生气了,以至于无法承认自己的错误):很好,我不会再要求你帮我忙了,时不起让你这么抓狂。丽贝卡可能成功地减少了汤姆的不守时,但她选择使用"你"字的语言却使得他觉得防备及生气。办公室的气氛可能就此变得很紧张——这不是丽贝卡所希望的结果。注意一下,她其实可以使用"我"字的语言来处理相同的状况,作法是去形容她的问题而不是责备汤姆。
丽贝卡:汤姆,我需要和你讨论一个问题。(注意丽贝卡是如何把问题视为她的而不责怪汤姆。)
场姆:怎么了?
丽贝卡:你知道你有时会迟到,或拉长吃饭时间对吧?
汤姆(感到大事不妙,并很小心地聆听):对。
丽贝卡:嗯,我必须告诉你这会让我很为难(丽贝卡用行为式的陈述来描述问题,接着便表达出她的感受)。当老大问起你在哪里的时候,我不想说你不在这里,因为这会让你有麻烦,所以有时候我会编造借口甚至说谎。但是老大听起来对我的借口起了疑心,我很担忧这个情形。
汤姆(觉得防备,因为他有罪恶感,但却也同情丽贝卡的处境):我不想让你有困扰,我会在处理我的私事时更留神。
丽贝卡:我知道,汤姆,我只是希望你能明白,我可能没办法再为你掩护了。
汤姆:嗯,好的,感谢你为我所做的。
注意看,使用"我"字的语言是如何让丽贝卡诚实地面时汤姆而不是以责怪来抨击他。即使汤姆没有改变,丽贝卡也可以把她心中的那块石头给放下,她甚至可为她这种不爱争辫、不令人讨厌的做法而感到骄傲。
使用"我们"的语言克服过度使用"我"字陈述的一种方式是,考虑用"我们"这个代名词。"我们"的陈述含有——陈述的议题是说者和听者所共同关心并负责的。思考一些例子:
"我们需要编列一下预算,这样才不会入不敷出。"
"我想我们有个难题,我们似乎一提到钱就会吵架。"
"我们好像没有把这个地方的整洁维持好,对吧?"
不难看到,"我们"的语言是如何形成有建设性的气氛的。除了让人感到亲近外,还有种"我们同在一起"的倾向,反映出沟通中人际关系的本质。使用第一人称复数形代名词,可以表示出和别人的密切程度、共通性及凝聚性。举例来说,使用"我们"语言的夫妻对婚姻的满意程度会比经常使用"我"和"你"的语言的夫妻来得高。
另一方面,"我们"的陈述也不一定都是恰当的。有时候,使用这样的称呼会很冒昧,因为听起来好像你们是对等的。不难想象,当你说"我们有问题了……"时,另一个人可能会说"也许是你有问题,但不要跟我说是我的问题!"
在展示了使用"我"及"我们"语言的优劣后,大家对这些在人际关系沟通中最有效用的代名词有什么想法呢?研究者发现"我/我们"的结合体(例如:"我想我们……"或"我希望我们……")被人接受的机会很高。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代名词来说都会出现许多不适当的状况,结合代名词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如果你所使用的"我"字的语言没有反应出过度的自私,使用"你"字的语言展现出对他人的关怀而非评论,使用"我们"的语言来包括他人却又不代表他们的话,你可能接近了使用人称代名词最理想的境界。表5-2 摘要出每一种语言类型的优缺点,并提供能顺利运用它们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