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6.3 非口语沟通的类型
在心中记住非口语沟通的特性,接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除了字词以外的沟通方式。
身体动作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在讨论非口语沟通时,最重要的部分是非常广泛的人体动作学,或身体姿势、手势等。在这一节中我们将讨论这些姿势、手势、身体方向、面部表情及眼神在人际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身体定向 我们要从身体定向——我们以身体、脚与头,面对或背对其他人的程度开始讨论。为了了解这些身体上的姿势是如何传递非口语信息的,你可以试试下面的实验。你需要两个朋友帮助你进行这个实验。想象一下,假如你正和一位朋友进行着个人的对话,而这时第三个人走过来并且加人到你们的谈话中。你并不喜欢这个人,但又不想很没教养地要求他离开,那么你的工作就是利用你的身体姿势让他知道你们想独自交谈。在这一过程中你可以跟第三个人说话,但不可以用字词直接告诉他你们想要独自交谈。实际上,你只要明显地将你的身体背向那位闯入者,就可以让他清楚地了解你的感受。他会发现他很难穿过你的肩膀去进行交谈。在这过程中,所传递的非口语信息是"我们现在正在兴头上,而且不希望你加人我们的谈话"。从这个情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直接面对一个人表示你对他有兴趣,而若背对一个人则表示出你想要避免跟他有交集。
借由观察别人的面向,你可以了解他们的感觉如何,下次如果你处在一个拥挤的环境中,你可以选择和一个人面对面,试着去观察他的行为反应,看他是否会熟练地避开。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反观自己身体的面向,你会很惊讶地发现你已经无意识地避开了一个人,或是你几乎在同时已经使自己"转移"了。
姿势 另外一种非口语沟通的方式是通过我们的姿势。如果你对此抱有怀疑,先暂停阅读,注意你坐的姿势。你的姿势透露出你的感觉是什么?在你旁边有没有人?你从他现在的姿势能读到什么信息?借由观察你周遭的人的姿势,就像观察自己一样,你可以通过许多非口语的途径去了解别人的感觉。
在日常用语中可以发现人们常以身体意象来表达沟通内涵。以下是一些蕴涵情绪与身体姿势的常用语:
我不想就此歇手
卸下你背上的包袱
望穿秋水
背水一战
不要把责任全扛在自己肩上
他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她肩上承担太多的重担
姿势可能是非口语行为中最不模糊的一种。在一个研究中,受试者面对电脑绘图设计出的176 种人体模型姿势,将特定情绪指派到这些人体模型姿势中。超过90 %的受试者具有一致性,会将"生气"、"悲伤"、"快乐"指派到同一个人体模型姿势,有些姿势似乎尤其容易解读。厌恶是最难经由身体姿势辨识的情绪,而有些受试者认为惊讶和快乐有相似的姿势。紧张和放松提供了辨识其他姿势的情绪之钥,我们在没有威胁的情境中会采取放松的姿势,在面临威胁的情境中会采取紧绷的姿势。基于这个观察,我们可以只凭借着观察对方放松和紧绷的状况就说出一大堆别人可能的感觉状态。例如,紧绷是分辨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方法,通常地位比较低的人都比较僵硬、紧张,而地位比较高的人则比较放松。这种状况经常可以在公司内看到:员工通常比较严谨,而老板则常常向后倾斜坐在椅子上。
手势 手势——手或手臂的运动——是一种重要的非口语沟通。事实上,它们是如此的基本,导致一般人在使用它的时候都不自觉,且也不会注意到它。有一些社会科学家认为手势是人类最早的沟通形式,比说话早了好几万年。
最常见的手势功能是社会科学家所谓的强调重点的手势。这些动作伴随着谈话而且不能单独存在。例如,假如有人在街角问你如何到达某一个餐厅时,你可能会告诉他街道名字和明显的路标,但是同时你也可能会用手指出方向并用手势指引他如何到那里。如果去掉话语只留下你的动作,这个人可能就找不到餐厅了。试着想想看身边是否有些人很喜欢"用手说话",即使讲电话也不停地比划手脚,而对方根本就看不见这些手势。
第二种手势的形式是表征的功能,这些非口语行为带有非常明确的意思,几乎所有不同文化的人都知道它所代表的意思。表征跟强调重点不一样,表征可以独立存在,并且经常可以取代语言。举例而言,我们都知道点头代表"对"、摇头代表"不是"、挥手代表"你好"或是"再见"、当手放在耳朵旁边代表"我听不见你说的",而几乎所有满7岁的人都能了解比中指的含义。有一点必须记住,表征的意思并非如上述般放诸四海而皆准,例如在北美"竖起大拇指"表示"很棒",在伊拉克和其他国家则意味着猥亵淫秽之意。
手势的第三种形式是调节动作,是指无意识的身体动作对环境做出回应。例如,冷的时候瑟缩打颤、双手抱胸来取暖就是调节的例子。当然,有时候我们碰到让自己感到很"冷"的人时也会双手抱胸,这种调节的手势流露出两人的关系气氛。调节动作通常都是无意识的,比如在面谈时不自觉地扳指关节或搓手臂一类。我们也可能在放松的时候出现这些调节动作。当你放松警戒(无论是独自一个人或是和朋友在一起)时,可能会出现像搓耳朵、卷头发或是抠指甲一类的调节动作。无论如何,烦躁不安的信息隐藏着一些事情,所以观察者很习惯于去解释这是一种不诚实的象征。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烦躁不安都是不诚实的,因此,不要随便对调节动作下结论。
表情与眼神 脸和眼睛是身体上受到最多注意的部分,但这并不表示它们的非口语信息是最容易解读的。以下几个理由说明,脸部是非常复杂的表情渠道。
首先,要形容我们的脸部及眼睛所产生信息的数量及种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研究者发现,眉毛及额头就会产生至少八种不同的位置,眼睛和嘴唇会有超过八种,下巴大约有十种。当你在计算这些我们感觉到的复杂表情时,就不难发现要去搜集所有表情汇编成一本字典,并在字典中标注每一个表情对应的意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第二,面部表情之所以难以了解,是因为它转换的速度十分快。在影片的慢镜头中,将主角的面部表情放慢速度,会发现每一格时间点眼睛好像都眨了一下。同样地,在脸上的不同部位可能也会清楚地出现不同的表情:快乐和惊讶表现在眼睛和下巴上,生气表现在下巴、眉毛、额头上,害怕跟伤心表现在眼睛里,厌恶表现在下巴上。
除了表情表达情绪的复杂方式之外,你可以从观察这些表情获得一些信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寻找那些比较夸张的表情。通常,当某人想骗其他人时,他会对他想要强调的特定观点加以粉饰,并尽量夸大,让事情看起来像真的似的。另外一种察觉别人感觉的方法就是在他似乎无暇顾及细微表情时观察他的表情。我们都有过对别人匆匆一瞥的经验,比如那些因车祸而塞车停下的车辆驾驶员或是聚精会神看着运动比赛的观众。在那过程中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显出了在其他警觉时刻中很少出现的表情。你可能会记录下这些在脸上不同部位所出现的不一致的表情:眼睛正说着一件事,而嘴巴或眉毛却在说着另一件完全不同的事。
眼睛本身就可以传递好几种信息,跟某人目光接触,通常是一种关联的象征,而目光的转移,则表示了避免接触的欲望。这样的规则在商业行为上也有实用的价值:当服务生(无论是男性或女性)一直保持目光的接触时,顾客通常会给比较多的小费。研究者也发现直接与对方眼神接触的沟通者比眼神逃避的人更容易使得对方依从自己的要求。
另外一种由眼睛沟通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就是正面或是负面的态度。当有人带着适当的面部表情看着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得到他对我们感兴趣的消息,这样的表情我们就称之为"抛媚眼"。同样的,如果我们对某个人投注目光很久而她却总是避免目光的接触,我们大概就可以确定她可能不太喜欢我们接近她。当然,在许多追求的游戏中,感受到别人目光的人会假装转移眼神,不去注意目光所传递的信息,但是目光流连在对方身上仍然会显露出对对方的兴趣。眼神的沟通包含了支配与从属的信息,我们可能试过用眼神压倒别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过用垂头丧气的眼神表达自己的让步。就连瞳孔也能进行沟通。研究者在实验中曾让一些男人跟女人看各种不同的图片,再测量他们瞳孔放大的程度,这实验的结果是很有趣的:男人在看到全裸女人的照片时瞳孔会放大18 % ,而女人在看到全裸男人的照片时瞳孔会放大20 %。非常有趣的是,当女人看到妈妈和婴儿的照片时,瞳孔放大的程度最大。
声音
声音本身就是非口语沟通的另一种形式,社会学家用副语言来形容非口语声音的信息,这种方式可以使得相同的字词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意思。例如,在一个句子中,可以经由强调不同的重音而使得说话者的意思有所不同:
这是一本 有趣的有关沟通的书(不只是一本书,而是特别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 有趣的有关沟通的书(这本书是一本优秀的,特别的书)。
这是一本有趣的 有关沟通的书(这本书以沟通的内容见长,而不是文学价值或剧本)。
这是一本有趣的有关沟通的 书(这不是一场演奏或是录音带,是一本书)。
我们的声音可以借由很多方式而成为交流工具。包括声音的音色、速度、频率、暂停次数和暂停的长度,及在说话过程中停顿转折的部分,如结巴或使用"嗯"、"啊"之类的字词,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增强或是削弱我们所传达的信息。
研究者借由没有实质内容的演讲定义出副语言的影响力。原始的演讲内容经由电子手法处理过,使得演讲者说话的内容无法听清楚,但是副语言的部分则不受影响(听一些你不懂的外国语言也有同样的效果)。受试者听这些没有实质内容的演讲,却能够一致地辨识出演讲者的情绪状况及其优点。
这些副语言线索的影响是很强大的。事实上,当要求听众去判断演讲者的态度时,他们对副语言的注意比对语言的注意更多。此外,当声音的因素与语言的信息不同时(比如当有人大声喊出"我很高兴!"时)听众往往会根据副语言而不是语言来做出自己的判断。小孩子对那些说话声音比较温柔的人会给予比较温顺地回应,而面对那些说话比较不友善的人通常会比较害羞地离开。
副语言会在很多方面影响行为,有些似乎有点令人意外。研究者已经发现人们通常比较会顺从那些跟自己类似的人所要求的事情,那些说话比较快的人通常比较喜欢回应那些同样说话较快的人,反之,说话比较慢的人也比较喜欢说话速度比较慢的人。除了顺从那些相同语速的演讲者之外,听众也比较喜欢那些跟自己讲话速度相似的人。
讽刺也是借由加强声音的语调而转换成与字词相反的意思的。你可以通过下面三个句子来体验一下态度的转换。先用普通的方式说一遍下面的句子,然后试试换用讽刺的语调来说:
"非常感谢你!"
"在这盲目的约会中 我真的很快乐。"
"再没有什么东西比青豆更让我喜欢了。"
当人们用副语言来传达非口语信息时,经常会引发对真实信息的忽视或者错误解读,尤其是讽刺这种只通过声音上的细微改变加以强调的含义。某些特定的成员,比如儿童,不大具有睿智的反应力,在听话的技巧上也很差,因此很容易误会讽刺的信息。研究发现10 岁以下的儿童缺乏足以分辨哪些是讽刺信息的语言解读能力。
声音的成分会影响别人如何看这位说话者。例如,说话比较大声且没有口吃的人,会比那些说话比较小声且吞吞吐吐的人看起来更有自信,具有较迷人声音的人也会比那些声音较不具有吸引力的人更受到尊敬。图6-1显示,不同文化也会造成不同结果。调查显示,墨西哥与美国对理想声音的定义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的看法。腔调在印象的形成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般而言,如果你的声音腔调属于社会地位较高的族群,那么腔调明显会引导人们倾向正面的评价,如果你的声音腔调属于地位较低的族群,腔调明显则会导致负面评价。
触碰
触碰可以传达许多信息,并且表示出不同种类的人际关系。
功能的/专业的(牙科考试,剪头发)
社会的/礼貌的(握手)
友善的/温暖的(在背后支持,西班牙的欢呼abrazo )
性的唤起(某些接吻,抚摸)
侵犯行为(推挤,打耳光)
你可能会不同意上述类型括号内所举的例子,而认为某些非口语行为会在不同关系中发生。例如,一个接吻也可能只是一种礼貌而已。什么样的接触会传达出较多或较少的信息?研究者已经列出下列的因素:
身体的哪一部分去做碰触
身体的哪一部分被碰触
碰触的时间持续多久
用了多少力气
在碰触之后有没有其他行动
是否有谁看到
碰触的行为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发生碰触之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从这个列表可以看出,触碰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由于非口语信息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所以这种语言容易产生误会也就不足为奇了。拥抱只是一个嬉戏的方式,还是有强烈感觉的暗示?肩膀的接触只是一种友善的姿势,还是有特别的目的?非口语行为的暖昧特质,常常会引发一些严重的问题。
在我们决定如何对某个人作出回应时,触碰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举个例子来说,在一个实验室里,受试者对那些有过触碰(当然是适当的触碰)的伙伴会有较正向的概念。除了会增加好感之外,触碰也会增加顺从的行为。在一个研究中,受试者被一群妇女团体的人引导,这些妇女团体要求受试者为一个受损有待修复的电话亭捐一些一角零钱。当这些妇女团体对受试者做这样的要求时,如果伴随在其臂膀上轻轻地接触,这些受试者捐一角硬币的意愿有显著的增加。在一个类似的实验中,有些男子或是妇女团体要求受试者为请愿签名或是填写一份问卷,同样的,如果在邀请受试者的时候伴随着臂膀上轻轻的接触,他们通常会比较愿意配合。在填写问卷的研究中,其结果是非常戏剧化的,在此过程中有触碰的人有70 %愿意配合,而没有触碰行为的受试者中只有40 %愿意配合(也就是这些人倾向不配合)。触碰的另一个额外影响是在工作上的利益:一个餐厅中的服务生如果在顾客的手或肩膀有短暂的触碰,通常会得到较多的小费。且不论女人或是男人在酒吧中,如果服务生有一些触碰,通常都会点比较多的酒。除了我们之前所谈过触碰带有的意义之外,它对我们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可缺的。在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初,每年都有很多刚出生婴儿死亡,在孤儿院里出生的婴儿的死亡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当研究者进一步去探讨这夸张的死亡率时,他们发现婴儿缺乏的是父母或是护士在身体上的接触,而不是营养、医疗照顾或其他因素。他们没有足够的碰触,结果导致死亡。从这个事实发展出妈妈课程,包含如何抱小孩、出外时带着孩子,还有在一天内触碰孩子好几次等内容。在这个训练开始后,婴儿的死亡率从原来的约30%-35%逐渐下降到10%。
外貌
或多或少我们都认识到,我们的外貌会将信息传送给别人。外貌有两个向度:生理吸引力和穿着打扮。
生理吸引力 艺术对生理吸引力已经强调了好几个世纪,最近社会科学家也开始衡量身体吸引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一个大家都认为很迷人的女性会有比较多的约会,在大学里可以得到比较高的分数,比较容易说服男性,也会获得较轻的法院判决。凡是被认为比较具有吸引力的人,无论男女,都比较容易被认为比他们的其他兄弟姐妹更敏感、仁慈、坚强、社会化和有趣。生理吸引力也被用来评估事业领域,这些人往往起薪较高、更快升迁、考核成绩较好。
在生活中,外表对人的影响很早就开始了。以学龄前的儿童来说,拿一张同龄的孩子们的照片给他们看,请他们选出里面可能会变成朋友或是敌人的人,研究者发现即使孩子只有3 岁,也可以分辨出谁是比较具有吸引力(可爱的)或是比较没有吸引力(普通的),而且他们对那些较具有吸引力的孩子(包含同性或是异性)评价比较高。教师也会受到学生的吸引力影响,比较具有吸引力的学生,通常也比其他不具吸引力的同学更容易受到聪明、友善及受欢迎之类的称赞。师生评估的作用是双向的,研究显示学生对于具有生理吸引力的教授也会给予较高的评价。
然而外表上的吸引力,即使不通过整形外科也能够加以控制。即使你不是美女或帅哥也别失望,证据显示当我们认识某些人越深且更加喜欢他们时,就会对他们越看越顺眼。何况,我们看别人美丽或丑陋不是只凭他天生的条件,也会根据他们如何运用自己生理上的条件而定。姿势、手势、面部表情还有其他行为都可以增加还没被标签化的人的吸引力,合适的练习将会有助于改善我们看起来的样子。
穿着打扮 除了让我们可以隔绝自然环境之外,衣服也具有非口语沟通的意义。一位作家提出衣着可以对其他人传递至少十种信息:
·经济水准 ·教育背景
·经济背景 ·社会地位
·教育程度 ·成功程度
·社会背景 ·教养程度
·信赖程度 ·道德人格
研究显示我们会依据人们的穿着而作出一些假设。穿着比较特别的沟通者通常较具有说服力,例如在要求行人帮忙捡垃圾或者说服他们借一角硬币投人汽车停车投币机时,如果实验者穿着类似警察制服的衣服,就会比穿着一般的服装更容易成功。同样的,律师或是护士的衣服可以强调他们在法律上或是医疗照顾上的专业。制服不是唯一一种会造成影响的衣着,在一个研究中,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站在走廊上,人们会尽快地经过,避免去撞到他们,或是从他们之间穿过。控制组要求他们穿上一般白天上班穿的衣服,另外一组则穿上较随性的服装,行人在经过他们旁边时,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对穿着较正式的那一对,他们的回应会比较正向,而对穿着较随性的那一对,则较为负面。
在其他情境下的类似结果显现出了衣着的影响力。我们通常比较顺从那些穿着像上层的人,行人也多会将掉落的零钱交还给那些穿着像高阶层的人,甚过于还给那些穿着像低阶层的人。我们通常也比较会模仿那些在穿着上较高级的人,即使他们违反社会规范。在一个研究中,有83%的人会跟随一位穿着高级的人穿越马路,即使他闯了红灯,然而只有48%的人会跟随那些穿着比较像低阶层的人。穿着套装长裤的女士通常会被认为比穿蕾丝花边短裙的人更具有权威。
除了我们上面所讨论的一般性情况之外,依据我们穿着所做出的假设,并不见得十分正确。一位穿着皱皱的、不合身的老旧衣服的人可能是公司的经理,一位穿着时髦的人可能正在前往打扫壁炉的路上,但也可能是一位穿着怪异的百万富翁。当我们有其他资讯之后,穿着的重要性似乎就降低了。这个事实显示,衣着在建立关系的第一阶段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使别人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是必要的。
物理空间
人际距离学是一门人类与动物如何使用空间的学问。至少有两种人际距离学的向度:距离和领域。
距离性 有时候可以试着想象,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远近是如何影响他们彼此的感受的。当在进行社会性的对话时,两个人之间会维持舒服的距离;如果你的伙伴不是你在情感上比较亲密的对象,那当他继续往前挪进时,你应该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必须要强迫自己才不会往后退。有些人会发现,他跟别人之间的距离不能小于半米,一旦离别人太近就会非常不舒服。这是为什么呢?每一个人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带着看不见的个人空间,我们会想象这个防护罩里是我们私人的领域,就好像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当你跟伙伴越来越接近时,你的防护罩好像被打开了,你的空间被闯人
了,这是你为什么会感到不舒服的原因。当你再往后退时,你的伙伴从你的防护罩中撤退,你就会觉得比较放松了。
当然,如果你和一位非常亲密的伙伴(如配偶)进行这个活动的话,你应该不会感受到有任何的不舒服,甚至你们彼此碰触到也不会有不舒服的感受。这是因为我们跟别人靠近的意愿,身体跟情感一样,会因为我们跟这个人的关系或是当时的情况而改变。而且,两个人之间的合适距离会以非常精准的状态存在,而这样的距离,也给了我们有关感觉及人际关系的非口语线索。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定义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四种距离,依据我们在特定时间点下对这个人的感觉、对话内容以及我们的人际关系目标来决定。
·霍尔的四个空间范围中的第一个是最小的亲密距离,这样的距离从皮肤接触到半米左右。通常只有非常亲密的人可以处于这个空间之内,并且多半会发生一些私人情境中——做爱、拥抱、安慰、保护。
·第二个空间的范围是个人距离,这个距离介于半米到1 , 2 米之间,这样的距离通常是夫妇在公开场合站在一起的距离。不过,如果在宴会中有异性站在这样的距离,你可能会觉得有些不舒服。这样的移动通常也代表着要开始一个随性的谈话。在这样的距离下我们可以与某个人保持"一个臂膀的长度",暗示着在这范围之内有沟通正在发生。
·第三个空间是社会距离,这个距离介于1.2 到3.6米之间。在此距离下发生的沟通大多是商业行为。在此距离内比较近的一档是1.2 到2米,这样的距离通常是销售员与顾客或是同事之间的距离;而比较远的一档——2到3.6米——合乎礼节及非个人的情境里,这样的距离通常是我们跟老板之间的距离,这样他可以穿过他的办公桌看到我们,这跟拿一张椅子坐在老板旁约1 米的距离有很大的不同,让人不那么紧张。
·公共距离在霍尔的分类中是最远的一种,指的是3.6 米以外的距离。在这公共距离里,比较近的距离就是大多数老师在教室里的距离,较远的空间——超过7 , 6 米以上的距离——对于两个人的沟通来说几近不可能。演讲者大多数采用公共距离,其原因是听众的人数太多了,但我们同时也可以猜想,如果有人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公共距离,那就表示他不想有任何的对话。
选择最适合的距离可以有效地彰显出我们如何对待及回应他人。例如,学生对于会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距离的老师,以及该老师所教授的课程,都比较满意,也会比较愿意遵循老师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接受医疗的病人也会对那些不冷漠的医生感到满意。
领域性 个人空间就像一个防护罩,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它都在我们身边,仿佛是身体的一部分。然而领域是一个不会动的地理上的位置,比如工作的地点、房间、房子或物理上的空间,领域就是指以上这些空间中我们可以拥有自己权利的地方。很有趣的是,领域也许是一个没有真正说明其归属权的地方,但这种拥有的感觉仍然会存在。不管你在不在你家里的房间里,它就是你的,不过它不像个人空间那样可以带着到处跑。有些时候,虽然你并不幻想那些家具是你所拥有,但就是会觉得在教室里的那个位子好像是你的。
人们使用空间的方式也可以说明权力和地位。一般而言,比较具有地位的人通常都拥有比较大的空间与较多的个人隐私。当我们要进人老板的办公室之前,一定要先敲门,而他/她却可以随意进出我们工作的区域。在传统的学校中,教授有自己的办公室、餐厅甚至厕所,而学生被认为不是那么重要,当然没有这些私人使用的地方。在军队中,所拥有空间的大小和个人的隐私也是依据官阶而有不同,士兵睡在四十人一间的军营里,而中士以上就可以有自己私人的房间,将军则有政府提供的房子。
物理环境
此处我们要强调的是物体的摆设、建筑的方式及室内设计,这些也会影响我们的沟通。开始回忆一下你最近拜访过的几个房子,是不是有几间的感觉比较舒服?是不是在有些房子里即使主人非常的友善,你还是觉得无法放松?这就像马克·克奈普(Mark Knapp )在"没有人味的房间"里所描述的:在这空间里烟灰缸干净得出奇,家具都用东西覆盖着,还有玻璃制的灯罩,都透露着非口语信息,告诉我们不要碰到任何东西。住在像这样的房子里,恐怕没有人会感到放松,根本无法好好投入在宴会里。有一件事是很明确的,环境已经对人们传递了不舒服的信息。
家庭设计传递出的沟通的印象可以被正确地解读出来。一位研究者让99 位学生观察12 间中高档的房子,包含房子的里面和外部,然后要求他们依据自己的印象去描绘主人的性格。在看完房子内部的照片后,学生就非常清楚地了解到,装演的方式直截了当地传递出了主人的智慧、礼貌、道德、乐观情况、紧张与否、进取心以及家庭价值取向。房子的外表也让观看者很清楚地意识到主人在艺术方面的兴趣、亲切与否、清幽及安静的关系,等等。除了表达出设计者的信息之外,环境也会影响在其间发生的沟通。在一个实验中,受试者在一个比较"漂亮"的房间内工作,会比在"一般"或"丑"的房间内工作时更积极、更精力充沛。在另外一个实验中,学生对布置过办公室的教授的信任胜过办公室比较脏乱差的教授。医生也会制造一个可以促进他跟病人沟通的环境,只是一个将医生办公桌搬走的简单行为,就可以使病人在看诊时放松五倍。医院内重新装潇过的复健病房的也增进了病人之间的人际沟通。在旧的设计里,椅子依着墙的四周一张接着一张,而若是调整成将椅子围绕在一张小桌子的旁边,病人就可以在一个舒服的距离上看见彼此的脸,他们的沟通量约为之前的两倍。
时间
社会科学家用时间数量学来对人们如何使用和组织时间的研究进行描述。我们处理时间的方式可以有意无意透露出很多信息。例如,在美国社会里对时间的评价是很高的,等待可能是代表着某种地位,"重要"人物(他的时间通常被认为比其他人重要)可能只接见有预约的人,且不会受到地位比较低的人干扰。一般人都会认为,老板直接走进员工的办公室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员工如果没有预约通常不会干扰老板。一个相关的规则是地位较低的人从来不会让地位比较高的人等,工作面试迟到是一件很严重的事,然而如果准时到了,他们通常会让你在大厅等待;重要的人在餐厅用餐或搭飞机时通常会订头等舱的位子,而让那些地位没那么重要的人等待他们。
时间的使用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在某些文化中准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然而在有些文化中则不尽然。准时的美国本地人通常会在悠闲的夏威夷忘记时间。一个心理学家在巴西教书时,发现北美洲与南美洲对时间的态度不一样。在巴西他发现很多学生都会在课程进行一半的时候才进到教室来,并在课堂结束时留下来问问题,这些问题和讨论直到课程结束后半小时才终止,因为这些学生一点也没有要离开的意思。这样的习惯在美国的大学里是不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