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推荐序 : 妙笔轻解万千结
2005年我首次访问大陆,提了个“解”字,引起不少回响。
我的说法是:两岸不只要三通,更要心灵相通。只有当两岸双方对彼此有更多的“了解”,才能消除“误解”、产生“谅解”,再找出方法“化解”,进而产生可长可久的“和解”。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两岸间的误解怎么产生的?百年来的分隔,敌对时期的恶意宣传,不同制度、发展道路形成的观念与历史经验……累积成了各自特有的次文化,从语汇到观念、习惯,都有了一些差异。
我记得2005年第一次去北京,有人问我感觉如何?我脱口说道:“各项安排都很周到,让我很窝心!”听说国台办的人马上紧张起来,通过各种渠道问我为什么感到“窝心”?搞了半天才知道,在台湾,“窝心”的意思是感到心里很温暖,很舒服;在大陆却代表“窝囊”、“别扭”、“不舒服”的意思。
两岸的差异还不止此,有次凤凰网的领导刘爽先生来台,本书作者宫铃小姐也在座,我问刘爽先生对台湾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说:“静!”他觉得台湾人很安静、很自动,不用人家叫,自己会去排队,会把自己工作做好,没有大呼小叫,一切都自动完成。
他觉得,这就是“文明”,就是人民素质的表现。
我同意。我补了一句:“这是一种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并不纯在于孔孟四书或历史典章,真正的文化是人们对于日常事物的一种信念、一种态度和一种价值。人们在一起生活久了,自然会形成一种特有的习惯、规矩和行为模式,这就是一种文化。
一如上海人会穿睡衣上菜市场买菜,北京人会一大早去公园遛鸟,每个地方都会因其生活环境而形成特有的次文化,台湾也是一样。这些次文化不是坏事,反而创造了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特有的风格,成为它魅力的来源。
所以,两岸文化的差异不需要抹平,而是需要理解,理解后才会互相欣赏,沟通无碍,才能互补所长而益发亲近。
宫铃小姐这本书,述说了她作为外省人第二代那种无根、无奈而又期待的心情,进而引发她更细腻地观察、比较两岸各地文化上的差异,整理了两岸间观念与习惯上的不同,实质上也解释了两岸交流间若干争议背后的深层因素,非常发人深省。字里行间,道不尽作为“外省籍”台湾人的骄傲与委屈,更化不完两岸六十年来的恩怨情仇。
如果多点人能看看这本书里的故事,阿六仔(台语称大陆人)与呆胞(大陆人称台胞)间,也许就能多点谅解,少点敌意,让许多争议化于无形,更多合作由此展开,此方为中华民族之幸。
我常说希望大陆同胞在说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土地”之后,能够再多加一句“台湾人更是中华民族不可割舍的骨肉同胞”,因为我相信大陆同胞关心爱护的不仅仅是台湾这片土地,更是宝岛上的“人”。
从台北到北京,真正的距离不在地理,而在心理。如果能让双方多些互动,多点理解,天涯咫尺,遥相呼应,求同存异,有无互通,民族的融合,亦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