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8 出埃及记
历史是很吊诡的。出埃及记这个故事,小时候看外国电影《十诫》有了初步印象。后来,李登辉自诩为台湾之父,曾以出埃及记为比喻,暗示自己是带着一群人要离开暴政的威胁。
在政治立场上,我是不支持李登辉的,因此,对于李登辉以《出埃及记》自况颇不以为然。然而,傍晚,当我眼睁睁地陪着网易微博关闭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中很自然地、不自觉地,浮现了《出埃及记》。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下午四点左右我即得知网易微博即将关闭的消息,当时消息尚未曝光。我又不能泄漏消息,于是我发了一文:“我从来不Q的,但我今天Q了。”随即公布了我的QQ号。很快的,有些聪明的网友知道可能有状况,于是加Q、建群、互留联系方式,就这么一路热闹到晚上七点。
那一刻,我刚好在回复一网友的问题,当我按下Enter键,画面没了……虽说事前知情,但我仍是震惊不已。我知道我的反应在各位眼中纯属“大惊小怪”,属于从对岸来没见过大风浪的幼稚反应。不过,这样的对比是否能够凸显什么问题?
一个晚上,百感交集。从高中开始,我就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想逃课就逃课,想读书了就好好读书。我高中的制度是我自己去外面订做的,因为想要骚包,我参加各种学生活动,甚至曾经参与抗议街头暴力的台北市高中联名呼吁。就这样一路自由到这半年,我上微博,成为重度网民,被删帖、博客发布不出去,我似乎回到初中那个需要考高中但内心躁动的teenager,我成为一个需要管、需要限制的“未成年人”了。
当我看到网易的微博友相互帮助,教导翻墙、注册推号,并且相互告知彼此及他人的推号,热闹的气氛像是出外郊游旅行,但在我眼中尽是悲伤!
这大半年我最常听到网友劝慰我的是:“久了,你就习惯了。”而这是我最反感的一句话,我为什么要习惯?如果接着要说,“不习惯你又能如何”,那么我就必须非常严肃地告诉你,就是因为如此,其实你连抱怨的权力都没有!
我是一个佛教徒,在修行的一开始,我所学习的就是“感知”。感知自己内心的运作,找出痛苦的来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这个原则不只适用在修行,还包括生活层面。集体翻墙表面看起来是一种无可奈何,但总要感知这无可奈何!
为了对抗压抑,我看着网友们创造各种词汇。为了发泄,我看着网友们骂脏话甚或狂发黄色图片,以示“叛逆”。我不解的是,在不分级的公众媒体上杜绝色情,这是“普世价值”,怎么在这里,当我提出抗议时,我却需要辩论、说明甚或解释与吵架?当我说,这个社会集体欺负凤姐、声讨唐峻,更多是为了讨厌他们、少有正义时,为什么我必须洋洋洒洒陈述理由,甚至批判我头上那顶台湾帽子?我说,这跟“文革”有何差别?我说了,但你承认吗?
一个教育体系与社会环境创造了一群在第一念只知仇恨、斗争乃至追逐金钱物质的人们,是否曾经把所有心防放下,单纯地去感知自己的逻辑与思考?
我未以台湾人的姿态俯视或愤怒,而是以身在其中的悲伤看待。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有些意见领袖很难展眉,立方网事件的那一刻,在许多各位眼中习以为常的情节里,我只看到悲伤。
出埃及记里的众人,虽然身体疲累却有着一个美好的梦,支撑着他们渡过重重难关到达了上帝所许之地。觉醒应该是脱胎换骨,过程必定艰辛与痛苦,而习惯、理所当然就是万恶的刽子手,会毫不留情地扼杀脱胎换骨的可能性,各位真有这个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