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没有那一天的开始,怎会有今天的便利

在《南方周末》2009新年特刊中,凤凰网以2008年12月份独家策划的“问答马英九”事件获得2008年“向传媒致敬之年度国际与港澳台报道”奖。

《南方周末》在其对于凤凰网的致敬理由中说道:交流是理解的前提,这一点在大陆与台湾之间尤显关键。如果说,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到访台湾时听到的“呛声”让大陆的两岸关系决策层面对面地了解了“台湾民意”,那么,凤凰网则通过“网民提问马英九”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大陆民意”与台湾的两岸关系决策层直接沟通的平台,而这个平台也更具建设性。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几十年来,无论是大陆对台宣传,还是台湾对大陆广播,都是单向的,自说自话。凤凰网友的此次提问得到了马英九的响应,并成为他就任新职后首次直接对大陆发声的一部分。虽说严格意义上这并不是报道,但是它突破了“单向宣传”的层面,而充分体现了“交流”的要义。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一个媒体应有的承担。

提到《南方周末》,倒有一件小事值得提一提。

2004年第一次到北京驻点采访时,曾有一个中央电视台的年轻朋友拿着《南方周末》的报纸跟我说,这份报纸是每个有思想、有内涵的人都必读的报纸,还建议我,如果想要了解大陆,《南方周末》是我必读的刊物。当时,我就对《南方周末》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说真的,在策划问答马英九这件事之初,其实我没想太多,我只是单纯地感受到,很多大陆朋友对两岸问题的热切,而我觉得身为台湾的领导人,马先生应该要有所感受,这样对他的两岸决策会有相当的帮助,另外,当然就是可以为凤凰网建立影响力的思考啰。事情发展到后来,先是获得台湾媒体的高度重视,后来又可以获得这么一份重要刊物的肯定,对我而言是有些受宠若惊的。

不过从这件事我也深刻感受到两岸新闻工作者的差异。

在社会体制不同的状况下,台湾的新闻工作者首先的思考是:“我还有什么角度没呈现?”因此,穷追猛打,力求不同。同一个新闻事件在台湾各电视台的呈现可说是五花八门,各种角度要切透了,因为人是多元化的,看待一件事情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一个多元化的阅听市场就必须有多元化的内容来支应。所以,就凤凰网友问答马英九的这个策划来说,我的第一念是:如果能把马先生的访谈视频全程放在凤凰网上,这有多酷呀!我并未思考到政治尺度、两岸关系敏感脆弱这些问题,只是觉得这是一次机会,可以做出精彩新闻策划的机会,于是我做了,也因此闯关成功了。

另外,对于大人物,通常台湾的新闻工作者属于“勇者无惧”的状态,我没思考过马英九是否难以接触到,或是否配合,我只觉得当这个舞台搭建得够漂亮、够缜密,就不会有一个名人不愿意上这个舞台。因此,作为一个媒体人首先的要求是自己思考完整、以期达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状态。在我的心里不曾想过的是,大陆网友VS马英九这是多么困难以及虚幻,我想的是,如何让大陆网友可以VS马英九?这中间我还欠缺哪些元素?不自己先设限为难自己,那么创意就可以天马行空,至于如何让创意不变成胡思乱想,就得要配合现实环境来相应调整。

例如,台湾的“中央广播电台”要求希望完整内容至少播一次,因为他们是受到“立法院”监督,如果不完整播怕会引起在野党“立委”质疑。这个情况我是了解的,在知道了台湾方面的底线之后,回头我得看看大陆这边乃至凤凰网的底线。由于全文播出事涉两岸政治敏感,不过我思考的是,两岸的情况已经跟过去的紧张对立大不相同,马先生表现的只是台湾的现状,这是无法改变且已存在的现实,于是这第一次的播出,内容里包括了马先生的“总统”职衔,不过,我们也在尊重的前提下,播出一次之后即予以裁剪,当然这也是为了减轻服务器的负担。

其实先不论是否在政治上达到什么目的,至少我想通过这次的新闻策划,许多大陆朋友也能感受台湾政治人物亲民的风格。犹记得2005年初春,两岸包机直航,当时中央四台进行了整天的直播,当大陆的飞机在台湾的机场着陆时,主持人口气兴奋激昂,可不过五年,如今两岸点对点直飞的包机,天天在两岸上空来来往往,从大陆直达桃园等机场已经成了家常便饭。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没有那一天的开始,又怎么会有今天的便利。说到这儿也要谈谈台湾人对大陆的了解。

我的感觉是,台湾毕竟是个面积狭小的地方,加上信息流通快速、容易接受外来讯息,所以对许多事物的认知是与时俱进的。2004年时回台湾,亲朋好友的叮嘱是:“那里很乱,自己要小心哪!”到了2010年6月我回台湾,亲朋好友的说法是:“大陆进步很快,竞争很激烈,你一个女孩子在那里不容易哪!”我感觉台湾人对大陆的进步与发展是非常肯定的,当然不可否认,内心是有焦虑的。台湾发展已经几十年,到了平原期,而大陆正处于快速成长期,这样的焦虑更表现在有越来越多人想要到大陆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