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向成功

半个多世纪以来,电视吸引住了孩子,让孩子无心做其他事情;半个多世纪以来,孩子一出现问题,人们就归咎于电视。我们不想随大溜地谴责电视,因为我们看到孩子从电视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但是,有样东西孩子没有学到,那就是如何控制注意力。成功的电视节目知道如何吸引并留住人们的注意力,又不像其他一些休闲活动那样费脑子。上网没那么坏,但也无助于培养自制力,特别是如果你不断从这个网站跳到那个网站,从未停下来读读任何比一篇微博或一个短贴长些的东西。

那么,孩子如何学会把注意力集中于比短信更长、比YouTube视频更具挑战性的东西?通常建议是让他们读书,而我们举双手赞成这个建议。(哪个作者又不呢?)但是,早在他们能够阅读之前,他们就可以通过玩游戏来学习集中注意力。最近有些非常成功的自制力培养项目借鉴了前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及其追随者的经典实验。在这些经典实验中,他们用游戏提高孩子在某些任务上的技能。例如,有个实验,孩子本来立正不了多长时间,但是如果假装是正在站岗的警卫就会坚持更长时间。与此类似的是,如果假装要去商店,必须记住购物清单,那么他们就比较容易记住一串单词。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那些经典实验的结果应用到了一个名叫“思维工具”(Tools of the Mind)的学前项目中,这个项目鼓励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这些角色(在某种程度上)都提前设计好了,持续时间在几分钟以上(可能长达好几天)。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自我控制的本质几乎就是考虑当前行为的长远后果,也就是放弃即时满足而追求未来收益,所以一连好几天玩游戏有助于幼儿想得更长远。与其他孩子一起玩持续很久的角色扮演游戏,还要求孩子控制注意力、留在假想角色里。连过家家、假扮战士那样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也要求幼儿留在角色里、遵守游戏规则。独立研究表明,根据实验室测验来看,与那些参加比较传统的学前项目的孩子相比,参加“思维工具”项目的孩子最后自制力显著提高了。

年纪大些的孩子可以从另外一个经常受抨击的东西中获得一些好处,那就是电脑游戏。我们同意,有些电脑游戏太弱智或太暴力了,有些孩子把太多时间花在打电脑游戏上了。但是,根据劳伦斯·库特纳尔(Lawrence Kutner)和谢丽尔·奥尔森(Cheryl Olson)的说法,对电脑游戏的常见批评与过去对漫画书的批评一样,大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哈佛的这些研究者回顾了文献并将其研究应用到中学生身上,最后得出结论说,大多数孩子没有被玩电脑游戏所伤害,而且他们可以从玩电脑游戏中获得好处,就像学音乐、做运动或者追求某种需要自制力的爱好一样。要在复杂的电脑游戏中获得成功,你需要集中注意力、学习难懂的规则、遵循精确的步骤来实现一个目标。它比看电视所需的自制力多很多。

幸运的是,自尊运动从未在电脑游戏行业扎根,很可能是因为,如果游戏机不停地告诉他们“你好棒”,他们一定会很烦。相反,孩子更喜欢那种需要从“菜鸟”(新手)开始玩起、通过成绩赢得尊重的游戏。为了提高技能,他们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典型的青少年必须忍受几千次“死亡”和“惨败”,然而他们就是有足够的自尊继续尝试。当家长和教育者提倡“人人有奖”的理念,孩子却在追求那种标准更严格的游戏。玩家需要专注,才能打走一个又一个怪兽;他们需要耐心,才能为虚拟目标运筹谋划;他们需要节俭,才能存钱买装备。

我们不该为游戏吸引住了孩子而惋惜,而是应该利用游戏设计者开发出来的技术。他们提炼了自我控制的基本步骤:设置清晰的、可实现的目标,给予即时反馈,提供足够的奖励让玩家经常练习、持续改进。注意到人们愿意为了玩游戏大下苦功后,有些前卫人士提倡把生活“游戏化”,即把这些技术(像设立“关卡”,允许“升级”)加以改造,用于学校、职场和虚拟团队。电脑游戏让传统美德散发出新的光辉。成功是有条件的,只要你有意志力一次又一次地去尝试,成功就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