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艋舺。台北老地标
Monga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怎么去?
捷运龙山寺站下车,经过龙山寺即到。
好吃的?
进财切仔面。
玩什么?
来艋舺可以玩角色游戏。扮老大!拍照留下威武身影!让身边的朋友统统装小弟,不听话就假装一巴掌。(哈哈,开玩笑啦)。
住哪里?
你想住在艋舺吗?你想住在艋舺吗?我有没有听错?你确定是要住在艋舺吗?(还是去其他地方吧……声音渐弱)。
Tips+ 艋舺历史
艋舺,今名万华,为台北市发源地,是一个因河运而开始发展的内港,拥有最早的码头和台北最初的市集。
艋舺(Monga)是台湾平埔族语,原是台湾古老水上交通工具的名字——一种用整段树干挖制成的小船。由于当时平埔族人用艋舺载运农产品与外界交易,因此此地慢慢被称为“艋舺”。
台湾有句俗语:“一府二鹿三艋舺”,就是形容清代台湾三大繁华的港口城市。随着时空流转,艋舺日渐沉寂。
《艋舺》拍摄地——剥皮寮老街。
万华区街景,找到了老电影中台北的感觉。
钮承泽大概是台湾最自恋的导演吧。在《艋舺》里,他把自己拍得既帅又有型,有段浪漫的爱情往事,又有段叱咤风云不动声色的现在。艋舺的老大们和小混混们都被他拍死了,他连个小指头都没伤到……这人生哪……
剧中最喜感的台词是他和赵又廷单独见面时说的那句话:“你知道吗,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只是草。”
豆导,你错了,你真的不是草啊。
电影结局貌似想深刻一把,赵又廷杀了阮经天,然后说:“他以为他混的是黑道,其实他混的是友谊。”
这句话改给钮承泽用也很合适——他有句台词是:“我是出来混的,我需要跟谁交代?”但当他发现赵又廷是他亲儿子的时候,赵又廷正陷入了他设计的黑帮魂斗罗总机决赛,他几乎抓狂了……
看到最后,我想说,其实他混的也不是黑帮,他混的是亲情。
咳,这个开场白有严重剧透,不过你们应该都看过这部电影,大概不用说抱歉了。
一部电影炒热一个地名,台湾的“艋舺”就是如此。
在近年的台湾电影里,《艋舺》是一朵奇葩——它是台湾本土电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电影,仅花6天时间票房就破亿(新台币),速度为台湾本土电影之冠,并夺得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艋舺》在大陆虽然没有公映,但知名度非常高,青年群体口耳相传,自动为这部电影做推广。
提到《艋舺》,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这条街,从《艋舺》通往华西街夜市。
龙山寺的那场腥风血雨?蚊子妈妈的理发店?庙口的那家炸鸡腿铺子?逼仄昏暗的小巷?志龙身上永远的花衬衣?永不停息的斗殴?听不懂的台湾本地脏话?
总之,这是一部画面LOMO充满砍杀的台湾黑帮电影。(想看小清新的闪开些)。
准备去寻找拍摄《艋舺》的老街之前,有台湾朋友提醒我,那个地方现在依旧鱼龙混杂,要穿得低调些,在人群里须小心举相机,以免惹怒什么人。
我大惊,什么呀?是不是还会遇到现实版帮派斗殴?一条街全是明晃晃的钢管西瓜刀,胡砍乱追,半路突然杀出个帅得像阮经天的黑帮人物解救了即将被小混混儿误伤的女游客……(我真是想太多……阮经天更觉得莫名其妙:关我咩事啊……)
拍《艋舺》的老街位于台北市万华区。万华这个名字是否有些陌生?看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同学估计还记得,小公园帮联合万华帮,在雨夜里清剿217眷村帮,彼万华就是此万华。
万华区是个新旧并存的区域——有着最新潮前卫的西门町,也有着百年历史的古剎龙山寺。很多大陆游客不知道,万华区还有个神秘的小角落,叫做“剥皮寮”,这就是拍《艋舺》的地方,除了龙山寺和华西街夜市,电影中的大量镜头都在剥皮寮老街完成。
奇怪的名字,古老的街区,这是真正的老台北隐藏之地。
Tips+ 剥皮寮老街
剥皮寮老街,位于今万华老松国小的南侧,与老松国小校园仅一墙之隔。
剥皮寮历史悠久,是昔日艋舺通往古亭、文山的古道,清代艋舺营曾驻扎于此区。当时这里曾是商业交易热络的街道,从福建运到台湾的木材运抵艋舺后,要先在此地搭建的工棚(寮)里剥去树皮,再运向各地深加工。清嘉庆年间,此地曾名为“福皮寮”。(“福皮藔”的地名,初见于嘉庆4年(1799)的店屋买卖契约。)
清朝老街能够保存完整,是幸运使然。日据后期,长约数百米的街道被划为老松国小的校地预定地,因此被完整保留。1996年,台湾导演侯孝贤的《恋恋风尘》在剥皮寮取景。之后,台湾地方文史人士积极呼吁政府保护老街。2009年9月,剥皮寮老街历经10年的整修,正式开放。这条混合了不同时期建筑风格,足以代表艋舺历史特色的老街改头换面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成为电影《艋舺》的拍摄地。
剥皮寮老街区开放时间:周二~周日 上午9:00~晚上9:00 周一休馆
Tips+ 进财切仔面
“进财”是一家古老小吃店,就在剥皮寮老街的对面。它创建于1896年,至今仍维持着传统的切仔面烹饪方式——竹制面篓在滚水中迅速翻动,转成团状的面条淋上少许猪油和酱油,再加两块肉片,简单实在。
康定路173巷。剥皮寮老街。并未见到传说中凶神恶煞的帮派人士,大街上满是面容和善的本地居民。
这里充满了旧印记。街巷依旧如上世纪的模样,经营的东西十分退流行——小面摊、老式钟表行、美发店、堆满各种古老东西的商店……楼体上贴着旧海报、旧招牌,看起来超有历史感,像是穿越时空回到了三十年前的台湾。
超惹眼的红砖楼房大喇喇地矗在街边。
空荡荡。静悄悄。
砖木结构的房子,并非重建,是真正的老建筑,褐色木门的背后全是真资格的陈年旧事。
告别空荡荡的剥皮寮老街,步行去附近更富生活气息的街道。这里的街市真的比台北其他地方更怀旧。售卖的东西多是二手钟表、木雕、金银首饰、民间青草茶等。
街边有拿着小簸箕卖玉兰花的老婆婆。
一个卖水果饮的小店铺里堆满了青花老瓷坛,老板说话也颇有大佬派头。
空气里有来自龙山寺的香火味。
老街附近聚集了数十家草药店(并非传统的药铺子,而是卖茶饮的),常年售卖清热排毒的青草茶。店铺里的手表和首饰以老旧款式为主(喜欢复古风的朋友可以来此处淘宝)。桂林路57巷和65巷的旧货市场被当地人称为“贼仔市”,谁也搞不清那些货品的来路……而那些木雕的佛像、神龛,更让人有时空交错感。
在艋舺一直逛到暮色沉下来。连通华西街夜市的有一条长长的露天小吃街。随意拍了几张照片,夜空和布满灯箱的街道组合成美丽的画面。
老街内景,典型的骑楼风格。
某扇门上,有艋舺一日游的手绘地图。
老街墙上有许多彩色涂鸦。
地面也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