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3节 拍摄照片时要考虑什么
我想,最后我可以找一些照片来给大家举一些例子。
举例一
这是在米兰DOMO大教堂里拍摄的神职人员。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在这样宏大的天主教大教堂里,我能感觉到的就是神圣与安详。这样的氛围一直萦绕在我周围。我拍摄了一些教徒的祷告,但是似乎无法折射出当时的感觉。
直到我看到这样的一个瞬间。一个神职人员正在认真地清理烛台。蜡烛让我觉得神圣以及安详,而神职人员的虔诚让这种感觉更得到了升华。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瞬间。
是的,拍摄的时候,首先是这个瞬间打动了我。这是最为关键的。然后我就要在一瞬间思考如何通过取景、曝光、虚实和构图来尽可能表现这个瞬间,达到让观看照片的人也能感觉到神圣与安详。
取景的时候,因为人离我很远,我选择了长焦镜头。同时,在画面中我不需要有其他因素,仅仅是这个神职人员和烛台就足够了。所以使用长焦镜头对于画面进行“截取”是我唯一的选择,这也是恰当的。这样的取景,可以达到突出主体——人与烛光的目的。
曝光:f/5.6 1/100s ISO 6400 -2/3EV 焦距:400mm
对于这样的一个场景,显然曝光就是关键了。这么一个神圣安详的场景,我想低调可以表现得更为厚重。同时,相机的测光会觉得周围太暗了,从而拼命地提亮曝光。所以显然我要将曝光补偿减一减。这样一来还有一个好处,可以将背景压得更暗,可以让人与烛光更加突出,同时还能简化画面。
那么曝光到多少才是合适的呢?我当时的依据就是,让蜡烛不过曝,同时保证人的面部会被烛光照亮。至于他穿的黑衣服,其实可以忽略掉了。我使用的仅仅是多重测光,并没有用点测光,我依靠经验减了曝光补偿。多拍以后你也会有这样的经验。
顺便要说一句的是,大家能够明显感觉到这里很暗,长焦又需要比较快的快门速度才能保证手持相机的稳定性。通常情况下,我将感光度调节到AUTO。所以这时候相机自动给了我一个能够得到足够快门速度的高感光度,让我保持着画面的稳定性。
至于虚实这一方面,在画面中体现得并不多,虚往往是用来虚掉背景突出主体的,而画面中的背景被我用曝光“黑”掉了,所以虚实方面我没有做什么过多考虑,只要保证主体清晰就可以了。
构图方面我也采用了三分法构图,将人的脸靠近三分线的交汇点。同时,人脸朝向右边,我自然要将他放在画面的左边。整个一排烛台也放在了下三分线处。我要尽量让构图显得舒服。
这就是我在拍摄这张照片的一瞬间自然反射或者构思的。
举例二
这是在2008年奥运会上拍摄的照片。
这是我第一次看奥运会。当时并没有带很专业的器材,只带了一个功能还算是完备的卡片相机。不过依然被这种追逐速度的气氛感染了。于是就想拍摄出这种追逐速度的感觉。所以我要带给大家的就是一种追逐速度的感觉。
曝光:f/8 1/15s ISO 100 0EV 焦距:200mm
首先我们先来取景。我手中的小卡片是有一定变焦能力的,可以达到100mm的焦距,但是还是不够长。如果想将车手表现得突出一些,只有用数码变焦了,相当于后期裁切画面,像素上要有损失,最终依靠数码变焦勉强达到200mm。不过为了保证画面只能如此。主体大一点,显得更突出。
对于曝光来说,场景光足够明亮,毕竟是体育赛场。镁光灯将一切照得如同白昼,所以正常曝光就好,不需要加减曝光补偿。不过对于体育题材来说,我还是会选择快门优先的曝光模式。
虚实对于体育题材来说总是很重要的。我希望能够通过虚实结合来达到动感效果。所以我需要一个相对比较慢的快门速度,让动态在我的画面中“留影”。于是我用了1/15秒的快门速度,移动相机让主要人物——白色骑手在我画面中始终保持同样的位置,同时原本不动的背景却在画面中相对“运动”起来。最终白色骑手是实的,而背景却出现了径向的拖影,被快门速度“虚化”了。这样主体得到了突出,同时背景因为虚化也被简化了。
从构图上来说,我还是采用了三分法构图。主体自然被我放置在了三分线的交汇点上。但不同的是,自行车向画面中的右下方行驶,我却将白色骑手放置在了右下方的三分线的交汇点上。
这样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另一个车手我也想表现一下,这样对于体现赛场气氛有烘托作用。这样,我要在画面中表现两个骑手的话,就需要这样的构图。另一个原因是作为主体的白色骑手当时在向后看。如果从他面部朝向来说,将他放在右下三分线交汇点,并不会让画面感觉堵。
这算是追随拍摄手法,这样的手法经常练习就会熟练。我当时拍了一些,这是比较好的一张。主要是白色骑手回头的动作会让画面的竞技感的“竞”字更加突出。
举例三
这是在北京植物园拍的蝴蝶。
拍摄花花草草,虫虫鸟鸟这类题材,主要还是要唯美些。所以呢要找到那种好看的。不是所有野花都值得拍,不是所有狗尾巴草都好看。想拍点唯美的糖水片,找好看的,这是最重要的事儿。
还是先说取景。蝴蝶停在叶子上,多了不用取。尽量选择比较干净的背景,这样可以省掉很大麻烦。我采用24-70mm镜头的70mm端拍摄,使用了最近对焦距离。虽然这不算是微距,但是画面中的蝴蝶也足够大了。因为这是一只大蝴蝶。
对曝光来说,要保证主体蝴蝶的曝光就可以了。对于这样的场景来说,正常曝光就好。如果能像这个场景一样,背景正好曝光之后是黑色的,就是幸运的了。如果找不到,其实可以随身带一张黑卡纸,衬在后面,也可以得到这样的黑色背景。
曝光:f/2.8 1/320s ISO 100 0EV 焦距:70mm
而在虚实方面,拍摄花花草草的话,要保证花的花蕊是实的,叶子的话要看到至少一片叶子的叶脉。对于虫虫鸟鸟来说,眼睛!眼睛是必须要保证的。所以这张照片我对焦对在蝴蝶的眼睛上了。至于蝴蝶的其他部位,可以让景深大一点,使它的各个部位都很清晰。也可以比较随性一些,景深很浅。如果背景没有这么干净,那么就要想着怎么尽量用“虚”来简化背景了。
在构图方面,我将主体——蝴蝶拍得很大,所以很自然选择了居中构图法。
所以对于糖水片来说——甜,但是没什么营养。找好看的景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像你找模特外拍,其实水平倒是其次,模特漂亮才是关键。这不是贬低摄影技术,还记得我在前言说的吗?拍摄的内容是关键,技术只是用来更好表现内容的。
举例四
这是在巴塞罗那拍摄的教堂。
那次在巴塞罗那,我只拿了一支55mm定焦镜头,所以我一路上都在找适合这个焦距拍摄的画面。看到了一座教堂之后,我在思索如何拍摄会更好。
欧洲的教堂前往往没有很大的广场让你能用这种标准焦距取到全景,所以我自然就选择了截取塔尖。
因为当时有点逆光,所以我选择了不将太阳取景进来。这样,虽然逆光但是不至于让塔尖一团死黑。基本上曝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
虚实方面也是如此,我让镜头对塔尖对焦,其他的并没有太多的考虑。
反而是构图,我比较反常地选择了将画面倾斜了一些的做法。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还是属于三分法。两个塔尖的主线条基本都在纵三分线上。
但是如果这么拍摄总觉得缺少一点什么。于是我很期待如果有一只鸽子能够飞过来,那么它就会成为我照片中很好的点缀。尤其是鸽子在天主教中有传达福音的意义。于是我举着相机等了10几分钟,终于等到了这只鸽子,这样就感觉画面有了灵魂一样。
曝光:f/1.8 1/8000s ISO 100 0EV 焦距:55mm
曝光:f/4 1/60s ISO 100 -1EV 焦距:35mm
举例五
这是在北京南城胡同的即景。
城南是老北京百姓住的地方。旧胡同、门联儿、自行车、门墩……都是回忆。老北京人爱养猫,这些都是典型的北京老胡同特点。我在胡同里走着,看到一只波斯猫——一只眼睛蓝一只眼睛黄,我觉得这个场景很有意思。
因为整个环境很有老北京特点,所以取景时并没有特别地对环境做取舍,使用了广角镜头。自行车,老门,甚至一小段门联儿都在画面中。当然主体就是那只猫。此外为了保证猫能表现得更好一些,我特地采用了低角度取景,这样更能获得猫的正面,不至于太俯拍。所以这张我几乎是趴在地上拍摄的。
曝光方面主要是想表现出猫来。猫是白色的,我可以借助压暗画面让猫和背景分离开,因为大杂院门口看上去黑洞洞的,以此来突出主体。此外采用低影调,可以表现出老胡同的沧桑感。所以我减了一点曝光补偿。
对于虚实来说,对焦点一定在猫的身上,但是环境对于整个主题都有烘托作用。所以我认为可以使用小光圈,让画面中的元素都清晰些。
构图上也不需要太多思考,自然而然地采用了三分法,将画面中的主体——猫,放在了三分线的交汇点上,这样以达到突出主体的作用。
后来这片老胡同拆了。幸好在没拆的那些年,留下了不少影像。我觉得这也是摄影的意义之一。
举例六
威尼斯的玻璃匠人。
这张照片拍摄于威尼斯,是一个制玻璃的匠人,他可以瞬间将手中的玻璃变成各种造型。我很想在他工作的地方给他拍一张人物肖像照。工作间的灯光昏黄,却很温暖。玻璃匠人也是一副暖男的模样。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
取景取的就是他的工作环境。我采用了35mm的焦距,这是经典的人文焦距,不但可以收纳很多工作场景——毕竟是个小广角嘛,同时也能够和人物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让观众能够感觉到仿佛自己就在那个环境之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喜欢35mm焦距镜头的原因。
对于曝光来说,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这是一个典型的环境光的场景,光线主要来自于三个地方。头顶的灯光是最亮的,然后就是炉火的光,以及画面最右边后门外的光。
炉火的光和后门外的光都是很暗的。主要的照明就是来自于头顶的灯光。头顶的光线并不强,这样我觉得正好可以恰到好处地将主体打亮,将背景环境交代清楚。光线从上面来,但是光源面积比较大,所以用作照明人还是可以的。光线色温比较低,所以是暖色系的,正好给人温暖的感觉,所以我在这个场景光中选择了不加减曝光补偿。分析过程复杂,但是选择却是一件最简单的事。
虚实没什么可说的。我要将人拍摄清楚,同时也要将环境交代一下。35mm的焦距,配合f/4光圈就足够了。
构图也没有太讲究,选择了类似三分法的黄金分割法构图。一瞬间决定将主体摆放在画面的这个位置都是自然的反应,无需思考的。构图往往就是看着舒服就好。
对于这张照片来说,是一个很典型的利用场景光的案例。
曝光:f/4 1/60s ISO 2500 0EV 焦距:35mm
曝光:f/2.8 1/60s ISO 4000 -1EV 焦距:60mm
举例七
这是在日本东京天空树上拍摄的东京夜景。
天空树是现在东京最高的建筑,可以在观景层俯瞰整个东京。很多人在这里拍照,我第一次到天空树的时候,也不能免俗。
在取景的时候,首先我选择了有东京塔的一边。因为原来东京塔是东京的制高点。从天空树俯瞰东京塔是很美的。刚走到这边,我突然发现有一道投影正打到观景层的玻璃上。玻璃上出现了“TOKYO SKYTREE”的字样,但是很快就消失了,让我来不及反应。我认定再过一点时间,这个投影会循环的。于是我就在那边等待着。等待的时候调节好相应的相机参数。终于过了20分钟左右,投影再次出现,我拍下了这张照片。
在等投影的时候,我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曝光。曝光到什么程度最好呢?我们拍的是一个夜景,可以让夜更干净一些,所以我降低了曝光补偿。虽然“TOKYO SKYTREE”的投影消失了,但是断断续续有一些其他投影,所以也是我曝光的参考。最终我试验后发现-1EV曝光补偿很合适。
确定了曝光,我还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虚实怎么办?首先我肯定是要对投影对焦的,那么我就要选择背景是尽量实还是尽量虚?在这个场景中,因为投影离我很近,而夜景离我很远,不太可能出现都清晰的情况了,所以只能是虚。经过我拍摄测试,就是将光圈全开到f/2.8之后,就很好。一方面夜景虚了,有一种朦胧美;另一方面还是能看出标志性建筑如东京塔。于是就全开了光圈。
构图方面,我采用了三分法构图,突出夜景,所以地平线放在了上三分线上。天空因为有投影,所以也不显得空。
这是一个典型的等来的片子,在等待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以保证在机会出现的时候,你已经做好了准备。
举例八
这张照片是在泸沽湖拍摄的诵经的摩梭祖母。
我在泸沽湖的时候,早起去拍日出,突然看到一个老祖母一边将松毛沾一点湖水之后焚烧,一边诵经。这个是非常好的人文题材,于是我默不作声地离开了。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果然老祖母还没有来到这里。我利用这段时间尝试取景角度,设想老祖母来的时候的站位。然后设想好我大致的取景范围,最终选择了70mm的焦距。
曝光:f/2.8 1/50s ISO 200 -1EV 焦距:70mm
随后我将相机调整到A挡,在评价测光的条件下曝光补偿-1EV,这样基本可以保证我拍摄出一张剪影。为了保证快门速度,防止手抖,我将光圈调整到f/2.8最大,感光度调节到 ISO 200。这样我基本就能端稳了——70mm镜头使用1/50秒的曝光,还是有点铁手功的。
虚实方面因为背景选择了天空,所以无所谓虚实。为了保证快门速度,当时也选择了f/2.8。无奈当年相机高感光度表现太差,现在肯定要用个小光圈保证清晰,高感开到 ISO 800 也是敢用的。此外我预先想好我要站的位置,对好焦,然后将对焦调整到手动对焦,不再动对焦距离了。这样可以最快速完成拍摄。
构图方面也是传统的三分法,老祖母左三分线,炉子在右三分线。
这些都是在拍摄前思考好的。等老祖母来诵经的时候,悄悄过去,快速取景、构图按下快门,然后悄悄离开。当作什么都没发生,不要打扰老祖母诵经。所以这张也是等出来的。但是因为拍摄的是人,所以准备的时候要更费一些周折。
举例九
这张拍摄于日本东京国会附近的一个神社。
那天我刚刚在旁边的酒店办理完入住,正好看到有一个神社就走了进去。国会附近虽然称不上多繁华,但是还都是很都市化的能有这样一个神社感觉很有趣。神社里非常安静,这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难得的平静。
这时候我看到一个女孩子在拜神。这个瞬间让我感觉到这种平静被放大了。于是我赶紧取景拍摄。
曝光方面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直接用评价测光就好,保持0EV。
虚实也没有太多需要考虑的,直接用了最大的f/2.8。
在构图方面,我关注到画面中有很多垂直的线条,比如这粗粗的绳子,比如柱子。我尽量让这些线条得到体现,同时我将拜神女子的头部放在画面中下三分线上,这是很少见的,一般都会将人头放在上三分线。我这样做的原因是,让她显得虔诚一些,显得“小”一些。
这张照片我用女子、神社构筑出了一幅安静的画面。当时拍摄完成后,我将照片发到微博上,我妻子说她觉得这张是我拍摄的风格,她确实很懂我的照片。多年来的拍摄我形成了自己的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安静。
举例十
这是在泸沽湖的船上拍摄的照片。
泸沽湖极美,在泸沽湖的那几天总觉得自己难以拍出这美景的万分之一。这天我想也许到水上可以拍出想要的东西。但是太阳出来之后,整个湖面腾起了水雾,整个世界变得并不通透了。这样我难以取景。
正当我郁闷的时候,突然听到远处的呼哨声,原来是另一艘船的船工在召唤海鸥。突然我发现这个被水雾迷蒙的场景非常迷人,这正是我想要的画面。于是并没有丝毫的迟疑,从摄影包里扯出了相机,换上了70-200mm镜头,将镜头推到200mm端。
曝光丝毫不需要考虑,这样的响晴白日我一般保持中间调就可以了。影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我当时并未在意是否使用了什么光圈,因为我知道这么远的距离只要对焦在船上,船到后面的远山都会是清晰的,不同的就是湖面离我近的地方会模糊。光圈越大,模糊的范围越大,也越模糊。但这无关紧要。
构图方面也是非常简单的三分法,水平线在下三分线上,远处的山在上三分线上。船我没有放在三分线交汇点上,是因为我认为船和海鸥都是主体,如果放在一边,海鸥一定会被舍掉一些。所以我将船放到中间了。这样其实也挺好。
曝光:f/2.8 1/6400秒 ISO 100 0EV 焦距:200mm
这张照片我几乎条件反射式地举起相机拍下来了,没有什么思考时间。而这一瞬间也在随后就消失了。其实在这张照片的拍摄过程中,我用了很简单的取景,我只能控制焦距,角度什么的因为在船上都无法调整。我的曝光也是非常正常的,没有增减曝光补偿。至于虚实,这么远的拍摄距离就不会有太浅的景深,所以似乎也没有什么意义。而构图,我也选择了最常见的三分法构图。
所以可以说,整个画面我没有经过特殊的拍摄手法处理。但是画面的本身非常好。而我做的就是让我所有的摄影技术和条件反射能够抓取到这一瞬间。可以说,摄影内容永远是你记录的瞬间或者画面才是决定性因素。而摄影技巧仅仅是帮助你尽可能地表现好这个瞬间或者画面。
对于摄影来说,拍摄内容永远大于拍摄手法。
摄影,记录了某一个触动我们的瞬间。摄影笔记已经将全部的摄影基础交给了大家。
永远不要忘记,取景、曝光、虚实、构图,就是摄影技术的一切。而这些是为了明确主题,突出主体,简化画面而服务的。
永远不要忘记,主题才是你的照片灵魂的所在。
说明书告诉了我们怎么使用相机,宁老师用摄影笔记告诉大家怎么去摄影,但真正决定照片的是照片的内容。学习了摄影技术,一切技术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服务的。所以不要单纯炫技,我们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发现好内容上面。炫技可以让你的照片流传一时,但是真正有内容的照片才会传世。而真正的好内容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来自我们的人生。所以,如果大家学完了摄影笔记,我希望大家去学习第三本书,这本书就是你的人生。这是一个特别缤纷美妙的世界,我爱这个世界。所以让我们举起相机,做一个善良的人去记录这个世界一切的美丽与丑恶,一切的真实,用摄影去传达爱与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