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婴儿的基本护理

阅读 ‧ 电子书库

看着刚刚降生的婴儿,你可能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照顾这个小家伙,连换尿片和穿衣服这样的日常小事都会让你如临大敌——尤其是那些没有接触过小婴儿的新手父母。不过你的自信心很快会建立起来,能够泰然自若地处理好一切,成长为成熟稳重的好父母。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人可以帮助你:住院时医院的护理人员和儿科医生会提供指导,帮你解决各种问题;家人和朋友们也都可以帮忙,千万不要羞于向大家求助。不过,新生儿本身就会为你提供最重要的提示讯息——他喜欢被如何照顾,喜欢你用什么方式跟他讲话,喜欢你用什么姿势抱他,喜欢什么样的安抚方法。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身为父母的天赋本能就会引导你对孩子的各种需求做出正确的回应。

接下来,本章将为你介绍婴儿满月前最常见的问题和你可能遇到的困惑。

婴儿的日常护理

婴儿哭闹时该怎么办

哭泣对婴儿有多重实用意义。感到饥饿或不适时,他用哭泣来寻求帮助。哭泣可以帮他舒缓过于强烈的视觉、声音和其他感官刺激,还可以帮他减压。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你可能发现孩子每天有一些烦躁阶段,既不是因为肚子饿,也不像是身体不舒服或疲倦。这期间不管你做什么都无法让他安静下来,但烦躁阶段过去后,孩子可能看起来更加精神,而且之后很快会进入比平时更深沉的熟睡中。这种哭闹现象似乎是在帮助婴儿消耗过剩的精力,好让他们恢复安逸的状态。

仔细体会婴儿不同的哭声,你很快可以分辨出他什么时候想要人抱、什么时候想要人哄、什么时候需要照顾、什么时候最好不要理他。你甚至可以从他的哭泣方式判断出各种特殊需求。举例来说,婴儿饥饿时的哭声通常短促而低沉,声音时高时低;生气时哭得更激烈;疼痛或难受时会突然大哭,声音非常尖锐,先是长长的一声尖叫,然后是长时间的停顿,接着是较平缓的悲鸣;“别理我”这种哭声通常与饥饿时的哭泣很像。其实用不了很长时间你就可以大致掌握孩子想用哭声告诉你什么。

阅读 ‧ 电子书库

婴儿刚出生的几个月,只要一哭你就应该立刻做出回应。这么小的婴儿不会被宠坏,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有时几种不同类型的哭泣会相互重叠。比如说,新生儿刚睡醒时常觉得饥肠辘辘,于是用哭声索求食物。假如你没有迅速回应,孩子饥饿的哭泣可能变成愤怒的号啕大哭——你可以听出哭声的变化。随着婴儿渐渐长大,他的哭声变得更有力、更响亮、持续时间更久,还会有更多变化来表达不同的需求和想法。

在婴儿刚出生的几个月内,解决他哭闹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迅速回应。这么小的孩子是不会被宠坏的,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如果你对求助信号及时回应,孩子就不会哭那么久。

回应婴儿的哭泣时,首先应解决他最迫切的需求。如果他又冷又饿,尿片也湿透了,应该先帮他保暖,再换尿片,然后喂奶。假如哭声听起来有点尖利或惊恐,应考虑有可能衣物或其他东西让他感觉不舒服——或许有头发缠住了他的手指或脚趾。如果婴儿不冷、尿片干爽、肚子不饿,但还是哭个不停,可尝试下列安抚手段并找出孩子最喜欢的那些。

■ 摇动,用摇椅或把他抱在怀里轻轻来回摇摆。

■ 轻轻抚摸他的头或拍打他的后背、前胸。

■ 打个襁褓(用婴儿抱毯将他舒舒服服地裹起来)。

■ 唱歌或跟他讲话。

■ 放轻柔的音乐。

■ 抱着他走动,或用婴儿手推车、伞车等推着他四处走走。

■ 有节奏的声音和振动。

■ 给他拍嗝,排出肚子里的气。

■ 洗热水澡(大部分婴儿喜欢,但不是都喜欢)。

假如这些全都不管用,有时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让婴儿自己独处一会儿。很多婴儿不哭一下就睡不着,让他们哭一会儿反而可以更快入睡。如果婴儿真是因为疲劳很想睡才哭闹,通常不会持续很久。假如不管做什么孩子都无法安静下来,那他可能生病了。给他测量体温(见“测量肛门体温”),如果肛门体温为38℃或更高,他有可能感染了病菌,应立刻就医。

阅读 ‧ 电子书库

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美好时刻。

你自己的状态越放松,婴儿就越容易哄。即使很小的婴儿也会对周围的紧张气氛很敏感,而他们唯一的回应方式就是哭泣。听着新生儿不停哭闹会令人烦躁,但因沮丧而恼怒或慌乱只会让婴儿哭得更厉害。如果你开始有无法控制局势的感觉,应向其他家庭成员或朋友求助。这样不仅可以让你喘口气,而且换一张新面孔有时更容易让这个令你无计可施的小家伙安静下来。谨记一点,不论你多么不耐烦、多么恼火,都绝对不能大力摇晃婴儿。大力摇晃可导致婴儿失明、大脑损伤,甚至死亡。一定要把这个信息转告所有看护孩子的人,包括你的配偶。

此外,不要因为婴儿的哭闹有心理负担。婴儿哭闹并不是因为你不是好父母,也不是因为他不喜欢你。每个婴儿都会哭,而且时常根本找不到明显的原因。新生儿每天平均要哭1~4小时,这是他适应子宫外光怪陆离的新世界的方式。

没有一个母亲可以保证每次都能哄好哭闹的孩子,所以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你能做的是试着用现实可行的办法解决问题,寻求他人的一些帮助,好好休息,然后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刻。

帮助婴儿入睡

起初婴儿并不知道白天和黑夜的区别。他的胃容量很小,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一餐吃饱后最多只能坚持3~4小时,所以出生头几周必然会昼夜不停地经常醒来吃奶,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但即使在这一阶段,你还是可以开始培养他晚上睡觉白天玩耍。夜间喂奶时尽量保持安静,不要开灯,或尽量减少入夜后更换尿片的频率。喂奶或换完尿片后不要跟他玩,立刻将他放回去睡觉。如果他白天一觉超过3~4小时,特别是在傍晚前,提前把他叫醒,跟他玩一会儿。这样可以培养他白天少睡晚上多睡的习惯。同时开始培养固定的睡前仪式——每天晚上先给予一定感官刺激(如洗澡),然后放松(如擦润肤露、讲故事或唱歌),接下来最后喂一次奶,再讲个简短的睡前故事,向他传达“现在要开始睡大觉啦”的信号。

睡觉姿势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健康的婴儿应尽量仰卧(背部平躺),因为这种睡姿对婴幼儿最为安全。让婴儿仰卧可以减少“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而婴儿猝死综合征是美国1岁以下婴儿(新生儿阶段以后)死亡的首要原因。

孩子的睡眠模式

未出生的胎儿每日已经有了睡眠时段和清醒时段。从怀孕8个月左右开始,胎儿的睡眠就已经具有和成人一样的两个阶段。

1. 快速眼动(REM)睡眠,这一阶段的梦境非常活跃。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孩子的眼球会在闭合的眼皮下转动,就好像正在观看自己的梦境。他可能身体惊跳、面部抽动,或者手脚有突然的动作。这些都是快速眼动睡眠的正常标志。

2. 非快速眼动睡眠包括4个阶段:昏昏欲睡、浅睡、深睡和沉睡。从昏昏欲睡到沉睡过程中,孩子的动作越来越少,呼吸放缓,变得非常安静,睡得最沉的时候身体会完全静止。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很少做梦,甚至完全不会做梦。

刚出生的婴儿每天将近要睡16小时,分成3~4段,均衡地分布在几次哺乳之间。

每一段睡眠都由几乎等量的快速眼动和非快速眼动睡眠组成,顺序为:昏昏欲睡、快速眼动睡眠、浅睡、深睡、沉睡。

2~3个月后这种规律将改变。当他长大一些后,他会先经过所有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然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这种模式将一直持续到成年。当他长大后,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长会减少,睡眠变得更安静。到3岁时,儿童的快速眼动睡眠不会超过睡眠总量的1/3。

此外,最新研究发现表明,很多死于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婴儿脑部某些区域发育不良。当这些婴儿在睡眠中遇到呼吸问题时,可能无法及时醒来以摆脱危险。因为无法判断哪些婴儿在遇到危险时无法醒来,同时婴儿猝死综合征和睡姿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关系,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所有婴儿都采用仰卧的姿势睡觉。一些医生曾觉得除了仰卧外,侧卧也是很好的选择,但近期有证据表明侧卧也有安全隐患,因此应尽量避免(请注意有一些例外情况,如有某些健康问题的婴儿不适合仰卧,具体细节儿科医生会与你讨论)。

仰卧的建议适用于1岁以下的婴儿。不过,这对半岁以内的婴儿尤其重要,因为这一阶段婴儿猝死发生率最高。

除了保证孩子以仰卧的姿势入睡外,还要避免将他放在特别松软的物体上,如枕头、棉被、棉垫、豆袋靠垫,以及柔软的填充玩具——婴儿将脸埋在这些物体中时可能阻碍口鼻的呼吸畅通。不要让婴儿睡在水床、沙发或软床垫上。最安全的床具是铺着床单的硬质婴儿床垫。在婴儿期不要将软绵绵的玩具和填充动物放在婴儿床内。注意保持婴儿房的温度舒适,不要把婴儿放在空调、暖气、打开的窗口等通风设备旁。婴儿睡觉时最好穿睡衣(如连体睡衣),不要盖毯子。如果担心不够保暖,可以用婴儿睡袋,这些都是比较安全的选择。

安抚奶嘴也有助于降低婴儿猝死的风险。不过,假如孩子不喜欢安抚奶嘴,或者安抚奶嘴从孩子嘴里掉了出来,不要强迫他接受。如果你是母乳喂养,最好等到孩子可以熟练吃奶之后再用安抚奶嘴,通常在3~4周。

仰卧对小婴儿很重要,但婴儿清醒时也应在大人的看护下多练习俯卧。这不仅有助于婴儿的肩部肌肉和头部控制能力的发育,还可以避免将他的后脑勺睡平。

婴儿长大后,胃容量有所增长,两餐之间的间隔时间拉长。事实上,你会很高兴听到这样一个消息,90%以上的婴儿3个月大时就可以睡一整夜(一次性睡6~8小时)。大部分体重达到5~6千克的婴儿在吃饱后都可以坚持这么久,所以如果婴儿长得很快,可能不到3个月就已经可以睡过夜了。这个消息听起来令人相当振奋,但千万不要指望婴儿的睡眠问题能一次彻底解决。大多数婴儿的睡眠习惯会不断反复,可能连着几周甚至几个月都睡得很好,但突然又会恢复深夜醒来的习惯。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婴儿在飞速发育阶段突然食量大增,大一点的孩子则可能因为长牙不适或其他发育变化。

婴儿在睡前或晚上醒来时经常需要大人哄一哄才能入睡。特别是刚出生的时候,在父母耐心的温柔抚慰下,婴儿会更容易睡着。有些婴儿喜欢晃动,有些喜欢大人抱着走动,有些喜欢大人轻拍他的背部,有些喜欢含着安抚奶嘴,还有些婴儿喜欢收音机或CD音响播放的音乐,但音量不能太大。不过某些声音刺激会令所有婴儿都烦躁不安——如电话铃、狗叫,还有吸尘器的噪声。

我们的立场

根据目前关于婴儿猝死综合征的研究数据,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所有健康的婴儿应以仰卧的姿势入睡,不管是在午睡时间还是在夜间。外界流传有一些说法,认为婴儿在仰卧时比其他姿势更容易窒息。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一观点,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仰卧的姿势入睡对健康的婴儿有害。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婴儿也应该采用仰卧的姿势。在特殊情况下,某些婴儿还是应采用俯卧姿势,例如刚做过背部手术的婴儿。请与儿科医生讨论具体个案。

自1992年美国儿科学会推荐仰卧睡姿以来,美国每年的婴儿猝死率已经降低了50%以上。

没有任何理由只允许婴儿睡在自己的小床里。如果出于某种原因你希望婴儿白天睡觉时能离你近些,可以暂时用摇篮当婴儿床,在家里可以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

尿布

纸尿裤问世40余年来,迎合了大部分父母的需求,效果也能达到他们的期望。不过,选择用什么尿布仍然是所有新手父母都要面对的难题。理想情况下应在孩子出生前就做出决定用纸尿布还是用布尿裤,这样可以提前囤积或提前安排送货。大部分新生儿每天要消耗约10块尿布。

纸尿裤。现在大部分纸尿裤最内层贴近婴儿皮肤的部分是隔水无纺布,可保持肌肤干爽,纸尿裤中间是吸水层,最外层是防水材料。近年来,纸尿裤变得越来越轻薄,但依然可以满足不渗透、舒适、方便使用和保护皮肤的需要。如果纸尿裤上有粪便,先将上面的大便抖入马桶,但不能将纸尿裤也丢入马桶,因为会造成下水道堵塞。先将脏尿布用外层卷好,然后丢进垃圾桶。

阅读 ‧ 电子书库

布尿布。在纸尿裤不断发展的同时,可重复使用的布尿布近年来也有了很多改进,现在有各种不同材质、不同吸水程度的布尿布可供选择。如果你选择自己清洗,需要将尿布与其他衣物分开洗涤。先将大便清入马桶,用冷水冲洗尿布,然后倒入低刺激洗衣粉/液和消毒液浸泡。取出拧干,再用温水和低刺激的洗衣粉/液清洗。

尿布选择。近些年尿布的环境污染问题引发了激烈争议,争议的主要话题是填埋废弃纸尿裤带来的环境影响,因此,尿布的选择成了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事实上,一些科学研究表明不论布尿布还是纸尿裤都对环境有不良影响,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以及垃圾处理。纸尿裤在城市固体垃圾中占1%~2%,而布尿布的清洗过程需要消耗更多能源和水,造成空气和水污染。归根到底,选择使用什么样的尿布属于个人自由,应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做决定。

某些健康方面的问题也需要加以考虑。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或长期接触大小便可以引起尿布疹。由于布尿布的隔湿性不像纸尿裤那么好,尿湿或大便后应尽快更换。

如何为婴儿换尿布

为婴儿换尿布前,先确定所需的物品都在伸手可以拿到的地方。绝对不可以将婴儿自己留在台面上——哪怕是一秒也不可以。因为婴儿会扭来扭去,很容易掉下换尿布台。此外,他很快就可以翻身了,假如他翻身时你没有留意,他可能因此受到严重伤害。

为婴儿换尿布需要的物品有:

■ 一块干净的尿布(布尿布还需要准备尿布扣)。

■ 装着温水的小盆(也可以用杯子或碗),毛巾,柔软的纸巾或棉球(也可以用市售的婴儿湿巾,不过有些婴儿的皮肤对湿巾过敏,如果出现任何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

■ 护臀膏或凡士林。

操作过程:

1. 取下脏尿布,用棉球、软纸巾或无味的婴儿湿巾沾温水轻轻将婴儿的屁股擦干净。(记住女婴要从前往后擦拭。)

2. 用湿毛巾、软纸巾或无味的婴儿湿巾擦拭尿布区。

3. 如果需要,擦上儿科医生推荐的护臀膏。

尿布疹

尿布疹是指尿布覆盖部分出现的皮疹或皮肤发炎现象。尿布疹的初期症状通常是下腹部、臀部、生殖器和大腿根皱褶处,也就是直接接触尿液或粪便的部位——皮肤发红或出现细小的疹子。这种尿布疹一般不会特别严重,仔细护理3~4日便会消失。尿布疹最常见的原因是:

1. 湿尿片太久没换。湿气很容易令皮肤发炎。时间一久,尿布上的尿液自然分解,产生的化学物质进一步刺激皮肤。

2. 有大便的尿布太久没换。粪便中含有的助消化物质侵蚀皮肤,使皮肤出现皮疹。

不管什么原因导致了尿布疹,一旦皮肤表层破损,接触尿液和粪便时就更容易加重反应,随后受到细菌和酵母菌的感染。感染酵母菌在尿布区很常见,通常会造成大腿、生殖器和下腹部出现皮疹,但皮疹极罕见于臀部。

虽然婴儿在1岁以内多少都会患几次尿布疹,但母乳婴儿患尿布疹的概率低于配方奶婴儿(目前仍然不知道确切原因)。婴儿在某些年龄段或某些情况下也更容易患尿布疹:

■ 8~10个月的婴儿。

■ 如果没有保持婴儿尿布区干净、干爽。

■ 腹泻的婴儿。

■ 刚开始吃辅食的婴儿(大概是由于食物品种的增加引起消化过程改变)。

■ 正在服用抗生素的婴儿(因为这些药物会刺激可导致皮肤感染的酵母菌的繁殖)。

为减少婴儿患尿布疹的风险,换尿布时应注意:

1. 婴儿大便后尽快更换尿布。每次大便后都要用柔软的布巾和水清洗尿布区。

2. 经常更换湿尿布,减少皮肤与湿气的接触。

3. 尽可能将婴儿的屁股暴露在空气中。如果使用腹部和腿部有松紧带的防水尿布裤或纸尿裤,应确定尿布包好后里面仍有空气流通。

假如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尿布疹仍然继续加重,可以用尿布疹软膏防止尿液或粪便接触受损皮肤引发进一步感染。使用软膏后情况应在48~72小时内有明显改善。假如仍未改善,请咨询儿科医生。

排尿

排尿频繁的婴儿每天可达到平均1~3小时1次,排尿不太频繁的婴儿每天可能只有4~6次。婴儿的日常排尿量在生病、发热或者气温非常高时可能骤然减半,但仍在正常范围内。排尿不应有痛感,假如你发现婴儿排尿时有任何不舒服的表现,请咨询儿科医生。因为这可能代表婴儿的尿道受到感染或有其他问题。

健康婴儿的尿液呈淡黄或深黄色(颜色越深表明尿液越浓,尿液越浓表明婴儿摄入水分越少)。有时你会发现尿布上有粉色痕迹,可能误以为是血液。事实上,这种颜色的痕迹通常代表尿液浓度非常高,尿液过浓时会呈粉色。只要婴儿每天尿湿4块以上的尿布,一般不必过虑。假如长期可见粉色痕迹,请咨询儿科医生。

尿中带血或尿布上有血点都表明有异常情况,应立刻去看儿科医生。虽然这可能并不严重,或许只是由尿布疹引起的皮损流血,但也许是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如果流血的同时还伴有其他症状,比如腹痛或其他部位出血,应立刻就医。

排便

婴儿出生后会在几日内排空肠道内积攒的第一批粪便,通常称为“胎粪”。这种黏稠的黑色或深绿色物质在婴儿出生前就积聚在他的肠道中,胎粪完全排空后,婴儿的粪便会转为黄绿色。

母乳喂养的婴儿的粪便会很快变成淡黄色的黏稠状,中间夹杂着一些细小的颗粒。开始吃辅食前,母乳喂养的婴儿的大便一般非常松软,甚至稀得像米糊一样。配方奶喂养的婴儿的大便通常呈褐色或黄色,质地比母乳喂养的婴儿的大便黏稠,但黏稠度不应超过花生酱。

不管是吃母乳还是吃配方奶的婴儿,如果大便很坚硬或非常干燥,可能代表婴儿摄取水分不足或身体因病、高热或高温失去太多水分。婴儿开始吃辅食后,排出坚硬的粪便可能是因为吃了太多容易导致便秘的食物,如谷物或纯牛奶。因为他的消化系统还无法承受,所以不建议给1岁以下的婴儿直接喝纯牛奶。这里还有一些关于婴儿排便问题的重要注意事项:

■ 粪便的颜色和质地偶尔有变化是正常的。举例来说,如果婴儿某天吃了特别多的谷物类食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消化过程会减慢,粪便可能偏绿色;如果婴儿服用了补铁的药物,粪便可能变成深褐色;如果肛门附近有轻微破损,粪便表层可能沾染血迹。但是,如果粪便中有大量血迹、黏液或水,应立刻就医。这些症状可能表明肠道内出现异常,应该引起医生的重视。

■ 因为婴儿的粪便通常很软很稀,有时很难判断婴儿是否有轻微腹泻。腹泻的警示信号是排便次数突然增加(每日大便的次数超过吃奶的次数)而且粪便中的水分异常高。腹泻可能因肠道受到感染而发生,也可能与婴儿的食谱突然改变有关。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因母亲的食谱变化而腹泻。

■ 腹泻的主要威胁是引起脱水。如果婴儿不满2个月,腹泻的同时还有发热,应立刻就医。如果婴儿已经2个月以上,持续发热超过1天,应检查他的排尿情况和肛门体温,然后将观察结果告诉医生,医生会判断需要采取什么治疗措施。记住,仍然要定时喂哺婴儿。此外,即使他看起来只是有些不舒服,也应该咨询医生。

婴儿的排便规律差异极大。有些婴儿每次进食后不久就会排便,这是胃结肠反射造成的,每当胃部有食物进入时就会刺激消化系统活动。

3~6周以后,有些母乳婴儿甚至1周才大便1次,但仍属于正常,因为母乳在婴儿消化系统里留下的固体残渣很少。因此,排便次数少并不一定代表婴儿便秘,只要最后排出的粪便仍然是软的(黏稠度小于花生酱),而且婴儿各方面都很正常,体重平稳增长,定时吃奶,那就没什么问题。

吃配方奶的婴儿每天应至少排便1次,若达不到1日1次,而且排便时因大便坚硬而很吃力,他就可能发生了便秘。请向医生咨询如何处理这一问题(请见“便秘”)。

洗澡

如果你每次换尿布时都彻底清洁尿布区,婴儿就不需要经常洗澡。1岁以内每周洗3次就足够了。频繁地洗澡会导致婴儿皮肤干燥,特别是洗澡时使用肥皂或让水分从皮肤蒸发。洗澡后应用毛巾轻轻拍干,然后立刻涂抹一层不含香料的低敏润肤液,这样可以防止出现湿疹(见此处)。

出生后1~2周,脐带残根没有脱落前,应只为婴儿做擦浴。在一个温暖的房间内,将婴儿放在对你和他来说都舒服的平面上——换尿布台、床、地板,甚至紧挨着水槽的洗手台。在坚硬的台面上铺一块毯子或松软的浴巾。将婴儿放置在高于地板的平面上时,应使用安全带,或者时刻用一只手扶着婴儿以防止他跌落。

给婴儿洗澡前,先接好一盆水,准备一块经过反复冲洗的干净毛巾(反复冲洗是为了避免肥皂残留)和低刺激的婴儿皂,全部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用大浴巾将婴儿包好,只露出你要擦洗的部分。先用没有打肥皂的湿毛巾帮婴儿擦脸,这样就不会让肥皂跑到婴儿的眼睛或嘴巴里。然后将毛巾沾上肥皂水,继续清洗婴儿身体其他部分,把尿布区留在最后。特别要注意清洗腋下、耳后、脖子等部位的皱褶区,女婴还应注意清洗生殖器附近。

脐部完全愈合后,你可以试着将婴儿直接放入水里。第一次盆浴时动作要小心,速战速决。婴儿开始可能有些抗拒,假如他显得很不喜欢,那就继续1~2周擦浴,然后重新尝试盆浴。婴儿会用肢体反应明确地告诉你他是否已经准备好。很多家长发现用折叠式浴盆、水槽或塑料盆和一条干净的大浴巾给新生儿洗澡最方便。水温以在盆内放入手腕或手肘内侧感觉温热为宜——不能太热,水深5厘米左右。如果从水龙头直接接水,应先放冷水再放热水(放完后先关热水后关冷水),避免烫伤你自己或婴儿。水管内流出的热水最高温度不应超过49℃,以免意外烫伤。目前家用热水器大多可以自己设定水温。

阅读 ‧ 电子书库

婴儿连帽浴巾可以非常有效地防止婴儿湿水后头部受凉。

所有用品准备好,室内温度适宜,然后才给婴儿脱衣服。盆浴需要的物品和擦浴基本相同,只要加一杯用来冲洗的清水。头发较长的婴儿还需要准备婴儿洗发露。

假如你忘了准备什么东西、需要接电话或者要去帮人开门,必须把婴儿从水里抱起来一起带走,所以要在伸手可及的范围内放一条干浴巾。绝对不可以将婴儿独自留在浴盆内,哪怕是一秒都可能酿出大祸。

如果你的孩子喜欢洗澡,那就多给他一些时间来玩水、了解水。孩子洗澡时越开心,对水的恐惧就越少。他长大一些后,洗澡的时间会变得更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水。洗澡应是一件非常放松、非常平静的事,所以不用急,除非孩子不喜欢洗得太久。

给婴儿洗澡

给婴儿脱掉衣服后应立即把他放到水里,以免着凉。用一只手托住婴儿的头,另一只手将婴儿的脚先放入水里。对他说些鼓励的话,同时轻轻地将身体其他部分放入水中。为了安全,婴儿身体大部分,包括面部都要保持在水面之上,所以你需要经常将温水泼在他身上来为他保暖。

阅读 ‧ 电子书库

用柔软的毛巾擦洗他的面部和头发,每周可以用1~2次洗发露。轻轻按摩他的整个头部,包括囟门(头顶很软的部分)。冲洗头上的婴儿皂或洗发露时,用你的手挡在婴儿前额处,让带泡沫的水流向两边,不要进入婴儿的眼睛。万一肥皂水进入了婴儿的眼睛,他将哭闹表示抗议,此时只需拿着湿毛巾蘸着微温的清水轻轻地擦拭其眼睛,直到把残余的肥皂都擦拭干净,他将重新睁开眼睛。最后从上至下地将身体其他部分洗干净。

阅读 ‧ 电子书库

小婴儿其实并不需要浴盆玩具,因为水和冲洗过程对他们来说已经非常有趣。不过当他长大到可以在浴缸里洗澡时,玩具就变得非常重要。各种容器、可以漂浮的玩具,甚至防水的洗澡书都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你可以顺顺当当地帮他们洗澡。

洗完澡离开浴盆时,连帽婴儿浴巾是在婴儿身体未干时防止头部受凉的最有效工具。不管孩子多大,帮他洗澡都会弄得四处是水,所以你可能需要穿一件浴袍或在肩膀上搭一条浴巾,免得把自己弄湿。

洗澡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可以帮助婴儿入睡,应选在你时间方便的时候进行。

皮肤保养和剪指甲

新生儿的皮肤很敏感,可能对新衣服上的化学物质或残留的肥皂、洗衣粉/液过敏。为避免出现此类问题,婴儿的所有衣服、寝具、毯子和其他可洗物品都应反复漂洗后使用。出生头几个月,婴儿的物品应与家里其他人的分开洗涤。

跟你平日看到的婴儿用品广告所宣传的不同,其实婴儿通常不需要使用任何润肤液、婴儿油或爽身粉。如果他的皮肤特别干燥,你可以在干燥部位涂一点点不含香料的婴儿润肤露或润肤霜,同时可配合按摩,这会让婴儿感到很舒服。因为普通护肤品中常含有香料等化学物质,可能对孩子的皮肤产生刺激,所以只能给孩子用婴儿专用护肤品。最好不要用婴儿油,因为婴儿油的吸收效果和滋润效果都不如婴儿润肤露或润肤霜。假如皮肤仍然很干,可能是因为你给孩子洗澡太频繁。暂时改为每周洗一次,看看是否会缓解。假如仍未改善,请咨询医生。

婴儿唯一需要的指甲保养是修剪。可以用比较柔和的磨甲棒、婴儿指甲钳或钝头的脚趾甲剪给婴儿修剪指(趾)甲。用指甲刀或剪刀时要特别小心,以防剪到婴儿的指(趾)尖,这会弄痛婴儿并造成流血。刚洗完澡的时候是给婴儿剪指甲的好时机,前提是他愿意安静地躺着。但你可能发现还是婴儿睡着以后最为方便。尽量将婴儿的指甲剪短磨平,否则他可能抓伤自己(或抓伤你)。婴儿刚出生的前几周指头很小,但指甲却长得很快,可能每周要剪两次。有些家长喜欢用牙齿轻轻啃掉婴儿的指甲。其实这种方法不是很好,因为可能造成婴儿感染。

阅读 ‧ 电子书库

婴儿刚出生的前几周指头很小,但指甲却长得很快,可能每周要剪两次。

与手指甲正相反,婴儿的脚趾甲长得很慢,而且很柔软。脚趾甲不需要剪得像手指甲那么短,甚至每月只需剪一两次即可。脚趾甲很软,有时候看起来好像要长到肉里一样,但只要脚趾甲周围的皮肤没有红肿增厚就不用担心。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脚趾甲会逐渐变硬,形状更加明显。

穿衣服

除非温度非常高(24℃以上),否则新生儿都要穿几层衣物来保暖。一般最好先给婴儿穿一件贴身的小上衣,下面包上尿布,然后套一件睡衣或罩衫,最后用婴儿抱毯将整个身体包起来。假如孩子是早产儿,可能还要再加一层衣服,直到他的体重达到足月婴儿的水平而且身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温度变化。热天时,你可以只给婴儿穿一层薄衫。一个很实用的参考方法是,同等温度下,婴儿的衣物应该比成人觉得舒适的衣物厚度多一层。

为婴儿穿衣和脱衣

给婴儿穿衣服时,可以将他放在腿上,撑开衣服的领子从他头上套进去。用手指撑开衣服以免挂住孩子的脸和耳朵。

不要抓着婴儿的手臂往袖子里插。将你的手从袖口向内伸进去,握住婴儿的手,然后慢慢拉出来。

阅读 ‧ 电子书库

给婴儿脱衣服时,先托住婴儿的后背和头部,将两个袖子分别脱下。

然后撑开领口,从婴儿的下巴和面部穿过,将整件衣服轻轻脱下。

阅读 ‧ 电子书库

如果你以前从未有过照顾婴儿的经验,第一次帮婴儿穿衣服时可能非常笨拙。不仅是因为不知如何将婴儿细小的手臂穿过袖子,还可能因为婴儿在穿衣服的时候又哭又闹。婴儿可能不喜欢皮肤暴露在冷空气中的感觉,也可能不喜欢穿衣服时被人来回摆弄。有个方法可以让穿衣服这个任务对你和婴儿都轻松些:穿上半身衣物时将婴儿放在你的大腿上;穿下半身衣物时将婴儿放在床上或换尿布台上;穿连体衣时,先穿腿再套袖子;穿T恤时先将头套过去,然后将婴儿的手臂逐一从袖口拉出来。一边穿衣服一边问孩子“宝宝的小手在哪里呀?”,这样等婴儿长大后,穿衣会变成一种游戏,他会很高兴地将手穿过袖子,然后等你说“宝宝的小手在这里!”

打襁褓

出生后前几周内,婴儿大部分时间会被包在小毯子里。这样不仅可以保暖,被紧紧包住的感觉还会让大部分新生儿很有安全感。打襁褓时,先将毯子平铺,折起一角。将婴儿仰面放在毯子上,头朝折角位置。

阅读 ‧ 电子书库

将左边的一角卷过婴儿的身体,塞在身体右侧下方。下面一角向上折起,包住婴儿的脚,然后将右侧一角向左包住婴儿,只露出头和脖子。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婴儿的屁股和双腿能够在毯子里自由活动。把屁股包得太紧可能造成发育异常,甚至是脱臼。关于打襁褓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healthychildren.org/swaddling。

阅读 ‧ 电子书库

某些类型的衣物更易于穿脱,比如:

1. 从头到脚都有按扣或拉链(最好在前侧而不是身后)。

2. 两条裤腿都有从上至下的按扣或拉链,方便换尿片。

3. 袖子很宽,这样你可以将手伸进去把婴儿的手臂轻轻拉出袖子。

4. 不用绑绳子或带子,脖子周围没有带状物(可能导致窒息)。

5. 面料有弹性(手臂、腿脚或脖子附近不要太紧)。

婴儿的基本医疗护理

测量肛门体温

很少有孩子在整个婴儿期都不发热。发热一般是身体某个部位受到感染的指征,往往意味着机体的免疫系统正在积极地与入侵的病毒或细菌做斗争——从这个角度看,发热是一种积极的表现,说明机体正在进行自我保护。因为小婴儿生病的时候不会像大人一样表达,所有3个月(12周)及以下的婴儿发热时,都需要及时告诉医生,由医生来检查并判断原因。如果是出现了轻微的病毒感染,一般婴儿都会自愈。但如果是感染了细菌或更为严重的病毒(如疱疹病毒),就需要立即使用抗菌或抗病毒药物治疗。一般来说,2个月以下的婴儿在这种情况下都需要住院治疗。

婴幼儿还不能乖乖地用嘴含着体温计来获取口腔体温,而那种放在婴儿额头上测量体温的“测温带”又不够精确。对于婴儿来说,判断其是否发热的最佳办法是测量肛门体温。一旦你学会了肛测体温的方法,就会觉得它相当简单,但最好还是提前了解测量的过程和方法,这样当婴儿生病并需要你第一次给他测体温的时候,你就不会紧张了。要了解正确测量肛门体温的方法或其他正确测量婴儿和幼儿体温的方法,请见第27章“发热”。

拜访儿科医生

在孩子出生后的第1年内,需要去儿科医生门诊的次数可能远远多于其他任何时期。孩子出生后,医生就会给他进行第一次检查。

理想的话,这些早期的医院体检,父母双方应该尽可能一起参加。每次拜访儿科医生,都是你们和医生之间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是你们问医生问题的好时机。不要限制自己只问医生医学方面的问题,儿科医生往往也是育儿方面的专家。而且,如果你们正在寻找一些育儿方面的帮助、想加入“新家长互助小组”或者寻求一些外界的协助,儿科医生也能为你们提供相当多的资源。一般来说,儿科医生都能根据经验,向你们解答一些新生儿父母常问的问题,但如果你们能在每次拜访之前都准备好自己的问题,并列出一张清单的话,将会更好——这样,你们就不会忘掉任何重要的问题了。

如果由于客观情况,只有一个家长能参加拜访,试着叫一个亲戚或朋友陪你们一起去。当你和医生讨论孩子的健康问题时,陪同的亲戚或朋友可以承担给孩子穿衣服、脱衣服、收拾东西等工作,这样你就可以专注在所讨论的问题上。当你抱着孩子出门时,陪同的亲戚或朋友也能帮你拎着装尿布(纸尿裤)的袋子,或者帮你开门。如果孩子的(外)祖父母住得不远的话,他们也可以扮演陪同人员的角色[关于(外)祖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见此处、见此处、见此处、见此处、见此处、见此处、见此处、见此处、见此处和见此处,第6~15章也都介绍了这方面详细的信息]。

早期的几次体检,主要目的是为了确认孩子生长发育良好并且不存在严重的异常。具体来说,医生会检查如下几个方面。

生长。称体重的时候,帮孩子脱掉衣服,把他放在一个婴儿秤上。量身长的时候,需要孩子平躺在一张桌子上,双腿伸直。另外,医生还会用一种特别的带子测量孩子的头围。所有测量值都精确地标注在一张图表上,用以描绘出孩子每一次拜访医生时的生长曲线(你也可以用本书附录所附的表格,自己描绘孩子的生长曲线)。这是判断孩子生长情况是否正常的最可靠办法。通过表格,还可以看到他的发育情况与同龄孩子的相比值。

头颅。在刚出生的几个月里,孩子头颅的薄弱处(囟门)是开放(即头颅上由正常皮肤包被而无骨性闭合的开放区域)而扁平的。等孩子长到2~3个月的时候,后囟就会闭合。前囟一般会在孩子2岁生日前闭合(一般在第18个月左右)。

耳朵。医生会借助于耳镜来查看孩子的耳朵。耳镜是一种检查工具。借助于耳镜,医生能够清楚地看到内耳道和鼓膜的情况。医生依据自己所看到的,判断孩子的耳部是否存在积液或受到感染。医生也会向你询问,孩子平时对声音的反应是否正常。孩子刚出生时,就会被抱到新生儿育婴室进行一次正式的耳部检查(包括听力),之后,只有在怀疑存在问题时才会再进行正式的耳部检查。

眼睛。医生会用一个色彩明亮的物件或手电筒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并检查孩子的眼球运动。他还很可能用一个叫作“检眼镜”的发光设备来深入检查孩子的眼睛情况——这项检查在这里只是一次重复,因为在孩子出生时,已经在新生儿育婴室检查过一次。这项检查对于确定是否存在白内障(眼球晶状体混浊)意义重大(见“白内障”)。

口腔。口腔的检查主要是为了确定是否存在感染症状。另外,随着孩子长大,通过口腔检查可以了解孩子长牙的情况。

心肺。医生会用听诊器检查孩子胸腔前后,仔细听诊孩子的心肺部位。这项检查可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心律、心音异常,以及呼吸困难。

腹部。医生会将手置于孩子腹部并轻轻按压,从而判断孩子腹腔脏器是否增大,腹部是否存在异常肿块或触痛。

生殖器。每次体检都需要检查生殖器是否出现异常肿块、压痛或受感染的症状。在头一两次检查中,医生还会格外注意割了包皮的阴茎是否愈合良好。儿科医生还会为每一个男婴检查睾丸是否都已经正常地下降到阴囊内。

臀和腿。儿科医生会将孩子的两腿分开,检查髋关节是否有问题。这种掰开孩子双腿的手法是专门为检查孩子是否存在髋关节脱臼或发育异常而设计的。这项检查应该尽早进行,一旦早期发现存在问题,就可以尽早地为孩子进行合适的复位和矫正。等到孩子会走路之后,医生还会叫他走几步看看,以确定孩子的足和腿都发育正常,而且具有正常的运动功能。

发育的里程碑。儿科医生也会询问孩子总体发育情况。他会非常关注孩子什么时候开始会笑、会爬、会坐、会走。而且,他也会非常注意孩子动手和动胳膊的情况。在体检过程中,医生还会检查孩子的神经反射和全身肌张力(请见本书第5~13章,了解孩子正常发育的一些细节)。

免疫接种

在孩子2岁之前,他需要接种大部分必需的疫苗。这些疫苗将保护他免受13种疾病的侵袭: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感染、肺炎链球菌感染、轮状病毒感染、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以及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此外,婴儿将在6个月之后接种一年期的流感疫苗(关于这几种疾病的更多知识见第31章“免疫接种”)。

本章大体上介绍了关于婴儿护理的话题。然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你对自己的孩子一定还有其他个别的问题。最理想的是,由儿科医生来解答这些具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