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社會組織和社會進步

一般人都說中國的四萬萬人像一盤散沙,如果說中國的人是由許多自治的小單位構成的,倒更切近事實。中國的民主體制包括千千萬萬的這種單位,由幾千年來累積下來的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生活理想疏鬆地聯繫在一起。這些或大或小的單位是以家庭、行業和傳統為基礎而形成的。個人由這些共同的關係與各自治團體發生聯繫,因此團體內各分子的關係比對廣大的社會更為親切。他們對地方問題比對國家大事瞭解較深。這就是立憲國會失敗的癥結,也是老百姓聽憑軍閥統治的原因。我們在前面曾經一再提到「天高皇帝遠」的觀念,帝制時代的這種觀念就是上述心理狀態產生的。

個人如非因特殊事故與所屬社會破裂.永遠是小單位的一部分,但是各單位之間並無全國性的組織使其密切團結。這是中國國民生活中的優點,同時也是弱點。好處在於使中國生活民主,雖經數百年之戰亂以及異族之人侵而仍能屹立無恙,壞處在於中央政權軟弱無能,因而易遭異族侵凌。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中國人民生括中這些單位的存在是有它歷史的背景的。它們是幾千年歷史演變的結果。我們的祖先逐漸向人口比較稀少的地區遷移時,他們總是成群結隊而行,在各地構成許多獨立的部落,這些部落後來便發展為自治的村莊或鄉鎮。廣大的中華帝國就是千百年來由這些聚族而居者向邊疆和平原拓殖而形成的。近年來由於研究中國各地方言的結果,我們已經追溯出這種發展的途徑。我們發現廣東話與唐朝的口語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多數的廣東人是唐朝的後裔。遷到廣東較晚的移民又另行形成不同的部落,所說的方言也迥然不同,那就是我們所謂的客家話。客家話所顯示的語言特徵是屬於近世紀的。甚至長江流域各地方言之間的些微差別,也可以隱約顯示拓殖過程中的先後。

第十世紀,唐朝滅亡,中國北方普遍遭塞外人侵的異族蹂躪,因而也加速了中國人口的南遷。南方各省,尤其是廣東、湖北和浙江一帶,不易遭受外族的侵略,所受戰禍較輕,因此就成了中國文化的蓄水庫,並在過去六七十年內灌溉了新中國大塊的土地。

如果要使某一改革對國家統一與團結切實有效。這種改革必須直接使這些古老的區域單位在家庭制度上、行業上和傳統上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反過來說、這些單位係共同的語言、文化和生活理想所維繫,那麼任何經由共同語言所產生的文化和理想的變化,也勢必影響這些社會集團的生活,並且進而影響國家的生活。

外國商品開始影響中國行業時,中國就開始變化了,維繫中國社會的三條繩索之一因而鬆散。這是受現代影響的最初改變,這種改變人們是不大知道的。以後現代思想經由書籍、報紙和學校制度等輸入中國,又鬆散了傳統這一條繩索。最後留下來的一條繩索——家庭的聯繫,也終於不得不隨其他兩條繩索一起鬆散。

人們因探索新的有效的團結而引起各式各樣的紛亂。首先受到新思潮影響的是學生,首先鬧事的也是他們;新興工業的工人喪失了舊日行業的維繫力量,因此也就跟著學生一起滋生事端。軍閥之間的內戰,憲政的失敗,以及敗壞風氣的陋規制度,既未阻止舊有社會組織的瓦解,亦未阻滯社會的進步。軍閥所引起的禍患只是中國廣大的「社會之海」面上的泡沫。不論有沒有互相殘殺的軍閥,或者聲譽掃地的國會,或者敗壞風氣的隨規,海面底下的潛流仍在滾滾而進。軍閥、國會、陋規只是浮面上的禍患,那些自治單位本身仍然寧靜如恆,在道德方面也潔淨無瑕。

在悠久的歷史過程中,尤其在唐朝末年以後中國的國防一直很脆弱,因為侵略她的異族全部組織嚴密,隨時準備作戰,而中國的社會組織卻是昇平世界的產物。國防部隊是由太平無事的社會中徵募來的,維持這些軍隊的中央政府也只是一個和平社會上層的空架子。

明室領導下的漢族之所以能推翻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並非由於漢人本身的軍事力量,而是由於蒙古人本身力量的衰竭。成吉思汗的子孫在歐亞兩大陸連年征戰之後,武力己消耗殆盡。中國在明成祖御宇期間,曾經組織成一支強大的軍隊,並且征服了滿洲的大部分;但是成祖駕崩以後,這支軍隊的實力也就日趨式微。撓勇善戰的滿洲人在關外崛起以後,明室對韃靼人侵簡直束手無策,結果沒有經過激烈戰鬥,明朝就亡在滿洲人手裡了。滿清人主中國一百餘年以後,結果也染上了漢人的和平習氣,等到西方列強的兵艦來攻擊中國時,清室也是同樣束手無策。

日本研究歷史的結果,認為歷史是會重演的,因此就在一八九四年發動對中國大陸的攻擊。到那一年為止,日本的設想並沒有錯。但是自從中國學到西方的「訣竅」以後,中國的歷史演變途徑就開始轉向了。日本不是對這種轉變修然無知,就是有意防患於未然。無論動機如何,日本終於在三十年之後又向中國大陸發動了另一次戰爭。結果發現她的途程上障礙重重,使她大感意外。

日本遭遇的障礙就是中國的社會進步,日本已經看到高踞中國社會之上的腐敗無能的北京帝制政府,這個政府的財政力量已經被陋規制度腐蝕殆盡;稍後日本又在水面上看到互相征戰的軍閥;但是她對過去五十年間在中國的浩瀚海洋之中緩慢地、然而不斷地流動的潛流,卻茫然無知。

在過去,秘密幫會是全國組織的維繫力量。幫會弟兄生活於鄉村單位之外而聚集於大城市附近或通商孔道。他們的主要目的是互相保護,抵制壓迫,但是這種動機有時候會墮落為不法買賣,他們在內亂時可以表現相當大的力量,但是以之應付外國侵略卻無多大用處。他們缺乏現代思想,也不懂什麼叫社會進步。

現在的情形可不同了,全國千千萬萬自治單位的邊緣,已經圍集了充滿國家觀念和愛國熱情的人,他們反對地域偏見和家族觀念。這些人像蜜蜂一樣繞著蜂巢喧嚷不休,最後就在蜂巢邊緣聚集起來。從蜂巢裡面溜出來參加集外集團的個人愈來愈多。外面圍集的群眾數量增加以後,他們開始闖進蜂巢,終至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生活。同時他們開始把自已組織為全國性的社會,拿中國作為他們的共同蜂巢。

中國現代的全國性社團就是這樣形成的。輪船、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網的迅速擴展,更加速了社團發展的過程。教育會、商會、工會、科學團體、工程學會、政治學會等社團都紛紛成立全國性組織。所有政黨,包括國民黨以及意見與其相左的政黨,都鼓勵人民考慮全國性的問題。大專學校吸收了家庭的分子,而把他們塑造成國家的領袖。學校都在努力把國家民族觀念和愛國心灌摘到新生一代正在發育的心靈裡。

雖然內戰頻仍,各省的公立學校甚至在國家統一之前就已經增加了好幾倍。私人常常以創辦學校來表達他們的愛國忠忱。千千萬萬的小學畢業生,跑進本鄉本土的自治社會,把愛國觀念散布到全國的每一角落。

中日正沿長城作戰時,我在內地旅行,途中看到一個孤單的小孩在扮軍人作遊戲。他把一梱樹當作假想敵,拿他的匕首猛刺這梱樹。然後他又想像敵人向他還擊,他裝出自衛的姿勢,接著躺倒在地上,閉起眼睛自言自語說:「我為國犧牲了!」顯然地他在想像自已為保衛國家而抵抗日本侵略。抗戰後期,我在後方邊荒地區看到一個小孩拿鏟子挖了一個小墳。墳挖成以後,他在墳上立了一個木牌,上書「漢奸」。那時少數重慶政要已經出亡投靠日本去了。有一次,一位礦冶工程師經過某山區,那裡離最近的學校也有好幾里路,他卻看到幾位小孩在他們村莊牆上書寫「三民主義萬歲!」這些例子可以顯示全國性的團結力量已經代地方性的維繫力量興起了。

小孩子們在新的教育制度形響之下,大家都能拿紙摺飛機拋在空中滑翔。他們製造小小的抽水機,也能做玩具汽車。他們開始養成研究機械的習慣、這對國家的未來工業化運動也是個良好的基礎。

近年來輕工業的發展,從地方單位吸收了許多人,他們開始彼此聯繫,組成全國性的團體。廣播從空中給人民帶來許多新觀念。風俗習慣、迷信、方言、民歌、宗教、家庭工業、垂危的本地行業及苦難農民的經濟情況,都經過仔細調查,並且根據高等學府和學術團體所收集的資料很科學地加以研究。中國已開始從科學研究中瞭解她自己了。

五十年的動盪已經促使人們思索,他們的人生觀開始轉變了。他們希望在侵略戚脅下從事有效的組織,以團結全國的力量,同時為國家的進步辛勤工作,期望能在混亂中創造安定。這種新生的社會意識和國家意識或許還不夠堅強,因為它還不能充分應付戰爭。但是這種意識可以產生堅忍不拔的意志來進行堅強的抵抗。從這一方面來看,社會意識和國家意識的力量是驚人的。